寬運法師:勇猛心易發 長遠心難求

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求    
    ──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開壇灑凈儀式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我們西方寺,一年一度的「華嚴吉祥法會」,大家都來誦《華嚴經》;所以我想問一問大家明不明白《華嚴經》呢?明白嗎?不明白嗎?或者只明白一點?其實明白一點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大家都明白,那麼,釋迦就不用去鹿野苑,為五比丘講苦、集、滅、道;講小乘《四阿含經》;也不要用八年的時間去講方等經典亦不要用十二年時間去講《般若經》,更不需要涅槃前最後八年講《妙法蓮華經》、《涅槃經》。他更不需要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全部都不需要講。因為《華嚴經》是佛陀成道後三七日後所講的證悟境界,亦即成佛之道,實在是太高深了,所以對一般人而言,實在是太困難了;成佛是一個逐步上升的修學過程成佛就好像我們讀書求學的過程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再修碩士、博士成佛就相當於取得博士學位的學歷;因為在《華嚴經》裡面,釋迦佛講的全部都是菩薩境界或實踐菩薩道的方法
 
  釋迦告訴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發心,如果大家今天發了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對於所說經典自然就會較易相應,也會較易明白;不過,如果要真真正正、徹底的明白,唯佛與佛乃能窮盡究竟,所以,今天大家能夠明白少少,那已經很不錯了。當然了,學佛除了發心還必須要有信心。所以,菩薩五十二個階位之中,首先所講的就是「十信」位,這個「十信」也是很不容易的。那麼,現在大家信不信佛?是不是真信?可能大家都會說:「我真的信佛啊!」其實這個「信」與「真信」,還是有很大的距離。為什麼?因為現在大家有不少的障緣;比如說,你會對外境或人事有很多的分別、執著,心裡總是計較著:西方寺的法師如何、如何;這個法師不好、那個法師不好;這個人長,那個人短;這件事黑,那件事白;這些都不菩薩所應為的。
 
  所以,必須達到了「十信位」,才是真正的信,才能永不退修。經上說:「發心之初,成佛有餘。」又說:「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求。」學佛能保持這個初心信心,真的絕不容易;有些人學佛之時發心要行菩薩道,非常的精進,非常的用功;可是菩薩道,行不到一半,就生退心了:「哎呀,要做菩薩實在是太難了!我不菩薩了!我不如做個羅漢就算了!」大家會不會這樣呀?我們不要因為少少的困難挫折就生退心;我們要學普賢菩薩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時常實踐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中首先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有無邊呀?是無邊的,菩薩就是發願要普度這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發心不是拿來唱的,不是拿來講的,而是用來實行的,因此發了這個心以後,或受了菩薩戒以後,你就菩薩。當然了,這個菩薩只是凡夫菩薩。 
 
  由於我們是凡夫,所以所看見的、所理解的,就跟佛菩薩不一樣;因為大家的境界不同喔!用佛眼來看,一切都是佛;用菩薩的眼來看,又不一樣,如果用慧眼、用羅漢眼看,又或者用天眼法眼來看,都不一樣;若我們僅以人眼也就肉眼來看的話,當然是很有限,並且有很多缺點了。

  因此,釋迦成道以後所講的第一句話就說了:「一切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為甚麼我們跟佛的想法不一樣?就是因我們有太多妄想太多執著,因此沒有辦法解脫。所以今天希望大家都用法喜的心,來念誦這部華嚴經》;要誦多少天呀?二十一天。通常來說,誦《華嚴經》第一天很多人,最後一天也很多人,中間很多人就會無影無蹤,不知去了哪裡學菩薩道。所以,我希望大家怎麼樣呀?如果二十一天全程參與的,就好像《萬佛懺》法會一樣,給大家發一個嘉許狀,獎勵大家同誦《華嚴經》的功德。因為學佛修行,真的是不容易啊。前面都講了,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地、十迴向、等覺、妙覺;期間要到八地菩薩也就不動地的菩薩才不會退轉。我們成佛為甚麼要這麼長時間呢?就是因為信心不吹,或是不夠堅定,往往一曝十寒,進一步退兩步,甚至是進一退三;如此的話,這個信就不是真信、實信,更不是實修、實行。
 
  因此,今天大家希望能生起真正的信,就必須認真地誦《華嚴經》、學習菩薩如何發願、如何實行。要向誰去學習呢?除了要向普賢菩薩學習以外,也要向善財童子學習;善財童子有五十三參,大家有無去參呀?希望大家多多的參。今天下午,我就要動身出發去哈爾濱極樂寺,參加開山祖師倓虛大師舍利塔開光典禮,開光時間明天上午,因為我香港很多居士都有出錢,如李太、梁太等等,可是大家都沒有時間去;請柬都發來邀請,我只好代表大家去了,而大家要留在這兒誦《華嚴經》;為甚麼呢?《華嚴經》是非殊勝經典,而且很難得,我們請了這麼多法師來唱「華嚴字母」;華嚴字母就是開智能鎖匙;我們念「阿彌陀佛」,甚至是念「六字大明咒」樣,同樣也是開啟智慧鎖匙。當然了,我們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念誦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家學做菩薩,效法菩薩道。以下,我們一起來念誦華嚴經》。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