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壹、引言

第一章 序論

南山圭峰宗密禪師曰:「叄乘學人慾求聖道,必須修禪。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必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一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叄昧,亦名真如叄昧。此是一切叄昧之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叄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1]四禪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嶽天台令依叄諦之理,修叄止叄觀,教義雖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唯達摩所傳者,頓同佛體,回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則成邪,速入途炭。先祖革味防失,故且人傳一人。後代已有所憑,故任千燈千照。洎乎法久成弊,錯謬者多。故經論學人疑謗亦眾。」

( 玄祥釋解:「聲聞、緣覺、菩薩等叄乘學人,欲求佛道,則必須修禪。修習禪者,所證得禪定有深有淺,其境界是有不同的。若帶有不正當知見,欣求聖境而厭惡俗境而修者,是謂外道禪。雖有正確認知因果,但亦帶有欣上厭下之心態而修者,是謂凡夫禪。了悟我 本空無有我相,對法空真理尚有偏差知見而修者,是謂小乘禪。了悟我、法二空理,顯示具足佛性真理而修者,是謂大乘禪。若有行者能頓時悟得自己真心本來清凈,一切法塵並非煩惱,無漏功德智慧本自具足此心即是佛畢竟不二,依此而修者,是為上乘禪。此上乘禪又名如來清凈禪,也叫一行叄昧,也叫真如叄昧。如來清凈禪是一切禪定的根本,行者若能念念依此修習,自然能漸漸得到百千種叄昧定。達摩祖師門下展轉相傳者,就是此種禪定也。達摩祖師未到震旦中國以前,諸多古來諸修道者或佛弟子所了解者,皆是前面所說四禪八定之 圍,佛門高僧大德修之,均能得其功用。就以南嶽天台宗而言,雖令其學人依空、假、中道等叄諦之理,修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等叄止,或修空觀、假觀、中觀等叄觀,其教義雖然圓而殊妙,但其修行趣入之門戶與次第,亦只是前所說之行相。只有達摩祖師所傳者,能頓時悟入,與諸佛相同,此法與一般法門有別。故禪宗修習者,很難得其真正意旨,若真能得之,則立即成為聖人,速證無上菩提若有所偏差錯失,則卻淪成為邪魔外道,速入叄惡炭途。禪宗先祖特別用心在去除不利處,以防行者有所閃失,故行一人單傳。後代已有公案所憑,故任千燈千照,大為流傳。但日久生弊,禪宗修行者,每有證入,因不與經典印證,始又肇成弊端,錯謬者甚多。故經論學人,疑謗禪宗者甚熾且多矣。」)

宗密繼曰:「原夫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今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偏播頓宗。禪講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脫,欲解他縛,為法亡於身軀,愍人切於神情。每嘆人與法差,法為人病。故別撰經律論疏,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於漸修,證師說符於佛意。」

( 玄祥釋解:「原先世尊說經教法,有頓教與漸教二教,禪也開有頓門與漸門二門,故二教與二門本互相符合契如。觀現今講經說論者,卻偏重宣達漸教之義,而禪宗行者卻偏重傳播頓宗。禪之行者與講經說論者相見時,卻變成陌路,有如胡人與越人之分隔。我宗密不知前世造何因,熏得此心業重,自己未得解脫,卻想為他人解開束縛,真是為佛法亡卻身軀,愍諸人之情甚為殷切。常常嘆諸行者佛法不能契如,有所誤差,佛法卻成諸人之病源。故特別撰寫經、論疏等,大大敞開戒、定、慧叄學之門,顯示頓悟源諸於漸修之理,也證明禪師所說,均能與世尊所說之意相契符。」)

菩提達摩大師,將佛禪傳入震旦開始,中國始有所謂的禪宗,使行者在修證方法上,多一種選擇。若論禪宗,應可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世尊釋迦文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之公案。自此副傳摩訶迦葉尊者,而至菩提達摩大師,已是廿八代矣。

頓漸二教門本相融通,大乘菩薩根基者,由頓教門契入;聲聞、緣覺小乘根基者,亦能由漸教門漸修而轉入大乘之頓教門。惟禪宗行者較重心靈之體悟,亦能在實修與實證上,速有所成,但要有善智識接引較妥當。漸教經論佛弟子,亦應體悟理論與實修要相配合,解脫知見本要自行下手始得。

佛教禪宗所具有之獨特解脫智慧,甚適合現代人,蓋其禪定力現代人之苦悶、煩躁、不安,是最佳精神調適劑。人們透過靜坐與禪修訓練,不但能調御我等內心矛盾、焦躁、緊張及不平;進而能靠禪定功力,來開啟解脫智慧,超越世俗森羅萬象之迷境,洞徹諸法真實相,達究竟解脫之境地。

 

第一節 禪定意義

一、世間禪定

禪是梵語,禪那 (dhyana) 之略語。對初機行者而言,譯為靜慮、棄惡、思惟修。主要在調伏行者之見、思惑,去除粗大之業識、習氣,尚言不及禪定行者對此妄心加以調治,而成就的心體即為寂靜。惟此心體因未達畢竟空體,是為世間禪定

二、出世間禪定

行者修證中,能確實了知心之動相,此始謂之禪。而行者此心之動相不執著,即所謂定。【六祖壇經】坐禪品雲:「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叄、禪定解脫

行者能在實相無相中,了悟性空緣起道理,了知一切諸法皆從業緣而得,以因緣故,生諸法也。【宗鏡錄】曰:「真心以靈照為心,不空無住為體,實相為相。」故知實相者即是非相,實相者即是叄世諸佛之母。以實相之心體,觀一切法爾,而不執著,是謂禪定,是謂解脫。終南山圭峰宗密禪師曰:「六波羅蜜中,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行萬德,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叄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

第二節 禪機意義

佛門禪宗之禪,有別於色界之禪,非僅思惟、靜慮,行者應得自證入涅槃妙心。涅槃者,清凈心也,禪之體也;妙心者,禪之相也。有法始有相,有物始有境。境相顯者即性之照用也,由是禪而生焉。而有相、有境,均依他起自性,即心法之始也。故由清凈心體所生起之法爾現象,即謂之禪機。反之,若由不清凈心而起之心念即為妄想

第叄節 禪宗之傳燈錄

有關禪宗公案書籍甚多,諸如宋道原禪師之【景德傳燈錄】,雪竇禪師之【碧 錄】,宋圓悟禪師評唱【碧 錄】之【碧 集】,北宋駙馬都尉李遵 之【廣燈錄】,宋惟白之【續燈錄】,南宋晦翁悟明之【聯燈會要】,宋雷庵正受禪師之【普燈錄】,南宋普濟禪師之【五燈會元】( 景德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 )及清霽侖超永之【五燈全書】,明朝瞿汝稷之【指月錄】,清聶先之【續指月錄】。其它尚有甚多傳述公案著作,不勝枚舉。

所謂傳燈者主要在以一燈點接無數燈,讓其燈光不滅,廣為流傳。唯禪宗公案之記載均甚簡潔,又無說明,非真具道眼者,不得窺其堂奧。又如【碧 錄】,號稱佛心宗之一大寶典,可謂宗門之第一書。縱有圓悟克勤禪師之評唱或註解,奈近代幾人能真了解其意義,更難窺其真實之意境。故使古人以燈傳燈之美意,至此更有戚戚焉。

第四節 認識禪宗公案之內涵

禪宗古僧大德,崇尚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語句,而教導學人令其自行開悟。故謂妙機言句,盡皆不當宗乘中事。惜今佛法適值末法時期禪宗宗乘已無古風,善知識更難覓。習禪者唯有從禪宗古德公案中,得知古僧大德如何教授學人

福州鼓山興聖國師神晏禪師雲:「經有經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有函有號,有部有帙,各有人傳持。且佛法是建立教,禪道乃止啼之說。他諸聖興來,蓋為人心不同等,巧開方便,遂有多門。受疾不同,處方還異。在有破有,居空叱空,二患既除,中道須遣。鼓山所以言道:『句不當機,言非展事。承言者喪,滯句者迷。不唱言前,寧譚句後,直至釋迦掩室,凈名杜口。』」

( 玄祥釋解:「經、律、論等叄藏共有十二部經或分教,如(一)契經(二)應頌、重頌 (叄)記別、授記(四)孤起、諷頌(五)自說(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等十二部。對上述而言,經有經師來講經,論有論師來闡述論說,律有律師來講戒說律法。此叄藏諸律師,均有其函言及名稱,有所屬分教及書帙,且各有所傳承。另一角度來說,佛法是建立一切教法,由所教一切法來治其一切心病;而禪道卻是制心浮動、口離言說者。所以有諸多聖人出世,僅因眾生有眾等心,故諸聖師巧開方便法門,遂產生多種功用法門。對學禪者來說,禪師眾生心所受毛病不同,對症給予不同處方。若有眾生患執有相,禪師即破其所之相;若行者已悟入,且已證入空境,則禪師乃叱罵呵責他,不應墮入空亡。空、有二端之敝病均除後,行者已能悟到中道觀,最後連此中道觀之意境,亦要加以遣除。如此,即能契入即心即佛之果地。故本道場鼓山宗旨言:『語句不得當對其機,言語並非推展其疑情。若參者承言,則喪其機鋒,或滯於語句上,則將迷失禪機禪師不興唱於語言之意,寧願談那文句背後之義。如此,直到釋迦掩室於摩竭,凈名杜口於 耶,行者才悟入體性空,再能了知諸法實相,及一切因緣法。釋迦掩室謂像釋迦牟尼佛於摩竭陀國成道之初,叄七日住入空境而不落於言說,有如釋迦掩室密而音靜。凈名杜口言維摩詰居士於 耶示疾,與諸菩薩談論不二法門維摩詰居士默然無言以示其入不二法門,故言凈名杜口於毗耶。』」)

福州玄沙宗一大師師備雲:「夫佛出世者,元無出入,名相無體,道本如如。法爾天真,不同修證。 要虛閑不昧作用,不涉塵泥,個中纖毫道不盡,即為魔王眷屬。句前句後,是學人難處。所以一句當天,八萬門永絕生死,直饒得似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處,如火銷冰,終不卻成冰。箭既離弦,無返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呼喚不回頭。古聖不安排,至今無處所。若到這裡,步步登玄,不屬邪正,識不能識,智不能知,動便失宗,覺即迷旨。二乘膽顫,十地魂驚。語路處絕,心行處滅。直得釋迦掩室於摩竭,凈名杜口於 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花。若與么見前,更疑何事沒棲泊處?離去來今,限約不得,心思路絕。不因庄嚴,本來真凈。動用語笑,隨處明了,更無欠少。」

( 玄祥釋解:「說到一佛若出世時,本來其佛心無所謂出入,一切名相亦均是差別現象之文句,並無實無體,而吾佛道本自能以如實空之體性,面對一切如實不空現象界諸境能不動,此面對諸境能不為所動,不起妄想心相應者,即謂如如。若行者證得空性,依此空性而起之感知心念,是謂法爾,此法爾因真心所現故,故自然真實,不必假藉修證才能獲得。行者要讓體性虛而閑,不生暗昧不明來障礙體性作用,不污涉到法塵污垢,若所言微塵雖一纖一毫而已,若行者不能凈盡,即是魔王,或魔王眷屬行者面對著禪師所言句,當句之前,或當句後之言義,能有所了解,卻是困難之處行者若能取禪師一句擎當住天,以八萬四千法門生死永絕。若只饒知似秋潭中之月影,寂靜夜時之鐘聲,則此鍾隨扣擊而無不韻,觸波瀾而不能消散。如此,猶是生死岸邊之事。修道人所有行法作為,如火能銷冰,終不再使它形成冰。箭既然離弦,則無讓其又還回之勢。若能如此,則行者牢籠內不肯住,一經呼喚時,卻也能不回頭相應。古聖先賢不能加以安排左右,至此境界即無有一行處處無一心所。行者若到此境界,步步登入幽玄之境,所有作為已不屬邪或正之分別執著,心識不能識之,智不能知之,所有動念即失去宗趣,所有覺知即迷失本旨。如此,聲聞、緣覺二乘人之膽發起顫抖,十地菩薩魂起驚怕。語言因心不動而斷絕,微細之心思不引發十八處之境而趨寂滅。直如釋迦掩室密於摩竭,又如維摩居士杜口於 耶。須菩提唱言空而顯其道,釋梵諸天音聲後,始現佳境而由天雨下諸花。行者也能如前之見證工夫,更疑何處沒有凄泊地方。遠離過去、現在、未來諸法,限制約 諸法而能無所得,則心思路斷絕。不必加以些許庄嚴,本自真心清凈。如此,再重新動用笑語文字,隨一切處、一切境而能明了不差,原來體性功能並不欠缺一點。」)

神晏禪師所言,可以窺知禪師教導學人之概括內涵。師備宗一禪師所言為證聖之路程。初習禪者,對禪宗公案內涵苦於不能理解,茲依【景德傳燈錄】、【指月錄】、【五燈會元】及諸語錄公案書籍,選擇與禪宗行者修行過程中,相關之公案數百則,闡述如後。此依修行次第,所作分門別類之公案,希望習禪者能理解禪宗公案禪機之一斑,以利宗門學人自行參證、悟入,並能圓滿菩提自性,而不走入誑妄之途徑。

[1]、世間禪定包括色界禪定(初禪、二禪、叄禪、四禪 ) ,及無色界四空處定(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總稱四禪八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