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黃檗禪師雲:「志公曰:『本體是自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識自心,息卻思惟妄想塵勞,自然不生。若心紛紛不定,任你學到叄乘四果十地諸位,合殺向凡聖中坐。諸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盡期,猶如射箭於空,力盡還墮,卻歸生死淪回。」。

( 玄祥釋解:「志公者是寶志禪師,是梁武帝的兩大國師之一,另一位是龐居士。有人說兩位都是從兜率天下來教導梁武帝的,兜率天下來的菩薩來協助梁武帝,雖然梁武帝是在認真修行,但是他對於佛教事情不遺於力,建了很多的寺廟,他幫了很多的出家眾來修行,此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黃檗禪師說:「寶志禪師說:『本體是自作,那得文字中求。』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本來的佛性體性,任何妄心不能去影響他 (體性 ),它自己會發起神通力,成就一些事,這些事不是我們習氣妄想可以去做的。佛性本體大家都有,應從心地去求,不必入語言文字中去求。如果有一天,你修到你的習氣妄想滅之後,你坦蕩盪的體性就會顯露出來,本體佛性禪定就會應一切緣,不必要你去說「我要這樣、我要那樣」。把你的心全都放下,把一切法、你所學的都舍下,讓你本體自己去做這就禪宗所標示的「體中主」境界,是第八識大圓鏡智,會 照一切境。怎麽我們看不到?看不到,沒關係!但是你只要放下心念就能應知因緣,那個因緣發生什麽事,只要心坦蕩盪的,它都會應緣而生。所以,你這就可以體會某些事情,但不是當下,而是在一段時日後,啊!原來是這樣,其實真正的「你」早就知道了,只是現實這個「妄我」,尚不能夠認識佛心的「真我」,搭不上線,不搭調。雖然不認識我們真正佛性,但是你只要心清凈下來的話,讓它做主帥,無所不辦,它能應一切緣。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所不辦,該怎麽樣,最後就會怎麽樣。所以本體不必做,都是佛性現量中去得到的、去了解的。佛性現量是用大圓鏡智來 照,照得很清楚,「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 」。我們這大圓鏡智如何修?只是吃飯、睡覺、拉屎都是在修,因為這時,主要在去掉你一切執著種子 ( 六、七識毛病 ),這些種子去掉以後,什麽因緣來就現。「漢來漢現,胡來胡現」,就是說人就現漢人,胡人來就現胡人,不來就不現。這是說我們的大圓鏡智清凈的心,主要有因緣充分在的話,他都可以了知。這個境界反面有很多的污垢,很多的執著有很多的放不開那就不清凈了。你的貪、 、痴、慢、疑一切習氣,不管善惡都要放下,慢慢清凈,它才會發揮功能

「悟後修」就是要斷我們的一切習氣,不要從文字上求。文字都是意解,既然不要意解,那怎麽解?就是要證解,由證來了解,不要由意解。所以禪宗為什麽要身體力行的去自己印證一下,修行之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還是不知道。所以寶志禪師說:『本體是自作,那得文字中求。』

「如今但識本心」,這是黃檗禪師講的,他要大家認識你的自心,你的自心是什麽?心有八個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是前五識,第六意識意識,是分別識,第七識是末那識。末那是真正在思、想的識,就是思量的意識,真正在講的「心」就是第八意識。所以,我們常講第八識真心,彌留狀態的時候,前五就不作用,慢慢迷糊了,第六識也不起分別了,第七識也沒有胡思亂想了,只剩下你的第八識。第八識就是你的業心,你所造的業都存在這裡面,真正死時,八識中的種子幻起,你誤以為真,就執境而去輪迴了。既然只有第八識去投胎,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認識這個「本心」。

「息卻思惟」:不要去妄想,不要常常動這腦筋,這樣想、那樣想,當然世間禪裡面說「思惟修」,要想!你所聽到的,有沒有道理?所看到的,合不合理?境界對不對?修佛禪,則不是這樣!佛禪對妄想不去動,因為禪宗教你清楚你的體性不去走迂迴路,所以這里講,不要一切的思惟放下你的念頭,舍一切法塵。如果你去想他、去注意他,當然這樣會很辛勞,因心念起滅受不真實的妄識所支配,妄識所支配的當然是貪、 、痴、慢、疑等習氣毛病你想一件事、一個人,都是依你所學過的喜、怒、哀、樂感覺在起心念。這些念頭要息卻,因不真實故。

妄想塵勞,自然不生」:你如果不是修行者,或是在修行中,對你很 恨的人,一想到他,第一個就想要揍他,就要罵他,詛咒他,怨恨的心一直冒出來,這是妄識所主宰心念。待你修得好一點後,當面對著仇人時,可能會認為:如果沒有他,我那會知道去轉恨心;沒有他,我就不成就;所以我要謝謝他。這一點真心」現起,想法就會不一樣。如果沒有修行的人心念都是妄識在掛帥;有修行的人,對著前所怨恨的人,會反觀自己(心),不能恨他、也不能氣他,氣表示我 心還沒了結,剛好對著他來修,迴光返照來修。所以,在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以前,一切的妄想塵勞都是多餘的,所以你要息卻一切的思惟,胡思亂想的心。不然妄識像地上灰塵,常一掃就飛起來,自然不得息靜。

五識 ( 眼、耳、鼻、舌、身識 ) 面對五塵境(色、聲、香、味、觸五境),你能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觸而不知軟、硬、堅、濕的感覺那就是住境不生心,不起心就是第六意識起不了分別,我可以了知,我所的是什麽,但是不去很在乎的說那是什麽。第六識破滅時,成就的是對外塵境的無黏、無住,這一點要搞清楚。

第七末那識是修內心的,內心所起的念頭,若無警覺的話,若真心不現的話,第二念、第叄念,…,就會一直想下去,末那識就失控了。如果你對外境能不受干擾,但因末那識會執取阿賴耶識的種子自我,故會有妄想念長時現起。阿賴耶識的種子是什麽?如昨天看的、以前看的,以前跟誰講了什麽話,以前作了什麽事,這些都是會儲存在阿賴耶識 ( 故曰「藏識」 ) 裡面的。因緣和合的時候,就會掃到阿賴耶識的某種子,此種子就會起現行,再由第七意識去抓它。本來阿賴耶識現出一個念頭念頭飄起來了,然後你第七識就去抓它,這是第一念,之後第二個念頭,第叄個念頭,…,起無量無邊的念頭在那裡妄想,所以神經衰弱就是這樣來的。你不斷、不息一切的思惟,一個念頭起時就在想,想得沒完沒了,這個事情想完了,就轉到另一個事情上。互為因果,因為「因為果,果為因 」,想得沒完沒了有的人想到某個人,某人跟他關係,突然某人又牽扯到第叄者身上去,這一連串的沒完沒了,想多了就會神經衰弱。所以,要息一切的思惟,這些妄想塵勞都不生了

「若心裡紛紛不定,任您學到叄乘、四果、十地諸位,合殺 向凡聖中坐。」:若了知佛理,但心裡還是紛紛不定,心裡頭的念頭,一個一個都不能定住下來的話,讓你學到叄乘-聲聞、緣覺、菩薩等乘,或者修到羅漢的四果--須陀洹 ( 初果 )、斯陀含 ( 二果 )、阿那含 ( 叄果 )、阿羅漢 ( 四果 ) 等四果位,或者是菩薩十地 ( 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 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等十地 ),也只能住於小乘果位,獲得[1]有餘涅槃的果位,而不能認識佛性,證入[2]無餘涅槃的佛地之位。若這樣,也只能坐於未解脫凡夫地,及小乘的我解脫之位,不能修至法解脫聖人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而前兩者是小乘果,菩薩雖是大乘,但七地以前還是有學位,尚在學習法解脫

若不能消去心擾擾的念頭,尚會有輪迴的。凡夫當然是不好,但聲聞、緣覺、阿羅漢菩薩等,諸聖人果位不是很好了嗎?怎麽說不好呢?因此處的聖人,僅知空理而已,但佛性有空、不空的兩面,好處是知道空、了解空,妄執偏空理。若也不執空而入有相,但是妄想念還是不滅,還是沒有真工夫。所以,一切境妄想不滅,就沒有證到佛聖位,所以說在凡聖 ( 執空者 ) 之中坐,不是在佛聖中坐。

「諸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盡期,猶如射箭於空,力盡還墮,卻歸生死輪迴。」:你如果從偏空理去觀的話,一切法都是無常悟空的法剛證到時,力道還滿強的,但是到最後勢力都會衰弱,因勢力皆有盡期。就像射箭一樣,箭剛離弦時力量很強,等到這力量衰弱的時候,會怎麽樣?它就往下墮,所以說「力盡還墮」。

凡夫當然妄想生生滅滅,由妄識所支配。小乘聖人修證到空時,所入空的力量雖是很強,但你的妄想、昏沈不滅意念還是會起,到最後你守住空的力量沒有了,那就要退轉。這就像射箭一樣,剛開始是「咻」一聲,到那邊沒有力量了,箭就下墜了。所以古德一直在告訴我們,一切法均是有為,有為究是無常聖人悟空亦是會因心起動而空力衰退。應學習佛禪的境界,悟得空、不空佛性,了知心真實,如此才不會空力衰退而又輪迴

一個心不要動不動喜歡想,這是很危險!要有因緣來,才發明 照,緣滅法滅,平時不胡思亂想,迷惑本心。到最後要走的時候,不能夠守住那個佛性,還是會生死輪迴的。

認識本心是一回事情,有沒有做到,又是一回事情。所以,為了要讓我們的心不要動不動就胡思亂想,在禪宗有教幾個方法,如持不語戒。)

( 85 年 6 月 11 日 講於 龍潭 )

[1]、有餘涅槃:又稱有餘依涅槃證得殘存異熟依身,斷煩惱障所顯現的真 如。異熟是指異熟識,亦即輪迴的本識-阿賴耶識,就是還有輪迴意識在。

[2]、無餘涅槃:又稱無餘依涅槃證得滅異熟依身,已斷煩惱障所顯現的真如。已沒有輪迴意識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