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三、公案 — 保護任運 10.取捨巧偽

(一)公案本文

僧問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曰:「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

(識起迷情於日常之行、住、坐、卧間,行履工用如何進行?)

師曰:「取捨之心成巧偽。」

(取境、舍境均非所宜,若能住境不生心,始是圓融佛性,但若不能令汝心大死一番,獲得諸根不入諸塵境,心總會有取捨。如此,皆非真也。)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很多人心清凈,常常以世俗心態在玩這個心,有這種心態的話,就是隨自心意在造無量業。而剛要修行的人當從布施持戒開始,在廣結善緣、持戒修行後,有機緣得個入處,進入實修的層次。那開悟時,又要如何來修心呢?剛開悟行者,心脫色身能入虛空,感知人天境界,覺知心歷歷,若不能修空觀即不得解脫知見也就走到世間禪的老路去了

經雲行者修空觀時,首當修學「空叄昧」,即要空諸一切境,繼之修學「無相」、「無願」等叄昧,故行者第一階段當修學空。空要怎麽修呢?一者不管覺知心真假,都不能理會、不能當真,也不用再去回憶其境相,應當像船過了無痕一樣來看它。

二者對外所接觸的人、事、物當下,有心意念起時,當即刻能警覺而把心滅除之,此心不外乎貪、 、痴、慢、疑等五蓋心。開悟行者,起心動都能其心生滅,若還達不到此境,就是還沒打開本來,那麽要修空觀也修不來的。

叄者對世間營利、幹活事要能不取、不舍,居士行人難在世間中做修行事,常常在該不該做,或者常面臨此事該不該舍等境界時,都不知如何來應對。真修行人若在心未凈盡前,行諸多弘教事,可說不該取而取,因道心不堅,容易為諸魔、魑魅、魍魎所侵蝕而不知。若是取而做一些營利事業者更是離譜,這些人可說著魔有份。另外對一些順遂之意境,若不能暫舍而讓心能入空無礙中,也沒有辦法證得空叄昧。

四者行者當沉默將養、守住空寂,在外不顯耀各種境界,若也沉不住寂寞,慕名而來者眾,如此外來諸緣強來即會破壞修習空觀之契機;另行者內心的狂鬧世界,當自我調適滅除,狂心歇止即是菩提心現起的時候。

總之,開悟行者在任運中,對一切內外境緣,要能夠不加以理會,把心守得如銅牆鐵璧,都沒有任何縫罅,能讓內外境緣透入,如此才有點消息,能與空叄昧相應。

2.釋題

公案名為「取捨巧偽」,「巧偽心」是凡夫情見,投機取巧心是一般人的心態,而此心態表現在取與舍之間。有時候你為了要使事情做得順一點、做得有效率點,會花時間去搞投機取巧心思。當然如果一個清凈心,所流露出來的法,那是乾凈俐落,不脫泥帶水的,功夫也是很好這是率直之心,由佛心來顯其靈。但如果是做事避重就輕,去繁取簡或是偷機取巧的話,對我修行是沒有好處的,一定永遠走不出來。修行本來就是要率真,不要有虛偽不實在的,開悟行者在任運之間,都是要徹底把習氣推翻。

很多人心中心法後回到從前,從前最不如意影像現了,那時很在意那個很不好的、很難過的境,再重現出來的時候,你的心就很害怕、很慌張,但是你不要逃避,也不要用一法來把它轉,你要練得面對它不取、不舍,沒有恐懼、沒有害怕心。

證得解脫,對一切法的心態該如何呢?能對境不取、不舍,不能投機取巧,不能隨你不真實的心,做一些取捨事。取者即不取一切境,不執著一切境,不要惡境不取,好的、喜歡的、慾望才會去取。舍者是舍棄不好的境。譬如說心裡面起了一個邪念,非常邪惡念頭你就害怕,趕快把它丟掉,這也是舍的法門,當要無罪惡地面對,才是所謂不舍。

幾天聽到第四台講有個藝人中風,最後連話也不會講,要從頭學起,學習怎麽講話,但奇怪的是,以前熏習的「叄字經」(罵人的話)卻記得很牢靠,不曉得這生薰了幾百萬遍,所以溜得很,他並沒有忘掉,此叄字經實在薰得太厲害了。有時候我們無明罵人罵慣了,動不動就講出來,這種現象,一個修行人是不可能這樣的,要想辦法把它去掉。

要舍的心就是有害怕,善的你要去取,惡的你要把它拋棄,這些心都不對,也不必要,善不要去取境,惡也不要拋棄,要看著它,看它怎麽樣?只要你有一個要拋棄境界的心,你就著了相,那要練到什麽境界呢?練到什麽都不粘。

在「禪修與體驗」那本書上,有同學就寫一段,當她在大悲咒法會中,念觀世音菩薩佛號時,念著念著觀世音菩薩相就現出來,起初沒有什麽警覺,後來一想,不對呀!這相不能執著,一念之間就醒過來,那相也就沒有了,他的意思是說不要著相,一覺醒來菩薩相化滅,這樣有沒有著相不著那個有相,但是著了另一種無相這就是捨去法相。在禪修中或在什麽境界之中,見了好的相或不好的相,都不要去執著它,不要取、不要舍,這樣才是如如不動

要怎麽練呢?因為體性不現,所以才要練,你清凈的體如果現的話,就不必練了,它自然就有不粘的功夫,只是它還沒有看到體性清凈現出來的時候,你就用自己妄想習氣的心去抓那個境,所以害怕習氣在先,實際在修的時候,在體性還沒有現起,還不能夠不粘的時候,你不得不用佛法提醒你自己,這個境不要執著,那個境不真,像剛剛我們講的,我的心如果住在空之間,就沒有地、水、火、風這些相,因為做不到,所以常常要提醒,甚至於《金剛經》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夠遇事念一念,口號呼一呼的,以便做心理建設。

修行是很真實的,是跟你的心在打肉搏戰,不是耍嘴皮子,耍嘴皮子也沒有用,還是要真實的去面對你的心態,不要有取捨巧偽心,這不正常的心要推翻掉,徹底的推翻後才能改造心地成功,六祖講:如果面對一切法能轉它,不留情的話,你才能證到那伽定(龍定),才不會被諸境轉。

3.語體文解

僧問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說:「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即得與道相應?」十二時中是中國的演算法,如果以天竺的演算法,白天有叄個時辰,晚上有叄個時辰,應該是晝夜六時。那中國的演算法是二個小時為一個時辰,所以說是十二時中。在十二時中行者在做什麽事,離不開行住、坐卧等事,也就是說不管何時都要來做行履工用事。

「如何行履」:「行」可分為兩方面來解釋,一個是行為的行,一切行為都是來自你的心意念在控制它、指揮它,所以你的行為要注意,好像走在薄冰上或走在懸崖的地方,我們自己要戰戰兢兢的去觀你的心,面境時是起什麽心態,如為什麽會有這個邪念生起,你心有邪種子毛病,它對哪個境就會起了邪邪的念。如果從心識來講的話,一個人看外境所現的行為,可以說在修第六意識心病。二是內心所起妄想煩惱的心行,要滅它可以說在修第七意識,內在的七識妄想,會執著阿賴耶識(八識)的現象為真,這就是我們心在保護任運期中,在行履之間要用功的!

怎麽來做行履「即得與道相應」呢?這里的道是所謂初道,初道當然先修得解脫門,修得解脫門即能與道相應。行者開悟時心還不清凈,且又心通曆歷,知天上人間事,業障頻現,該如何來修呢?按語說:識起迷情於日常之行、住、坐、卧間,行履工用如何進行?緣起現象界裡面的,但這時候行者佛性又已經現了,所以說又兼帶本體界,行履工用要如何進行呢?以前我曾舉出初悟行者行履工用口訣口訣共有十條,每個佛弟子要能不著魔,都要依此口訣來修,此口訣是:(1) 心念平凡,不露身分。(2) 心外無法,不墮惡道。(3) 忍受輕賤,守住自己。(4) 舊債清償,不造新殃。(5) 隨順眾生,滅除我執。(6) 平等性智,免除災病。(7) 妄想覺知,不辯真實。(8) 不尚玄談,力行眾善。(9) 狂慧不著,不立文字。(10) 無諍無辯,滅除法執。此口訣從1到10都是有次第的,依次能做到也即能與道相應了。(詳行履工用口訣)

文益禪師說了「取捨之心成巧偽」。文益禪師華嚴宗的開宗祖師之一,他簡單提出悟後行者,對一切順逆諸法,不能有取捨心,有取捨心態犯了取巧、虛偽之障道法,不得證入空叄昧中。你的心對一切的好境,會投機取巧而取,百般就是要取那個境。對一切不好的境,就想要把它捨去,可怕的境就把它舍棄,如此那心就不真了,不是率直心了。古僧大德曾言,任運中不得妄用一法,以法治法,永遠沒完沒了,若也能住空境中,做忍辱波羅蜜事,讓心赤裸裸地面境,有妄習相應,即能覺而調伏之,如此朝日任運騰騰,昏黃騰騰任運,終能獲得自性清凈體現。

禪師簡單一句話就是告訴你,在保護任運中修行時,對一切境不要有取、有舍的妄念,有的話就不真實,你心怎麽任運都任運不回來本真處。取境、舍境均非悟入空的手法,若能住境不生心,始能令汝心大死一番,這心要大死一番,心要能死掉了,始能面對一切境無礙,自然就得解脫了。又如凡夫悲痛,悲痛到極點,悲痛即轉薄,因心在最痛苦的時候已經死掉了就不會再痛苦了。故行者要面境不取捨地修,率直的面對境界修,這樣的話才有辦法能讓一切境左右不了你。

( 86 年 11 月 8 日 講於 龍潭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