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問:「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未審如何是向上一路?」
(緣起本體兼帶現象界。證得無所有相,學習依空起用,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未能得之。)
文准禪師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僧日:「為甚不傳?」
師曰:「家家有路透長安。」
僧曰:「 知衲僧門下,畢竟作麽生?」
師曰:「放你叄十棒。」
(棒下發悟,何速太急!)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佛法要修學的是斷掉我們內心的煩惱障、所知障,這是第一階段要修的解脫知見,有解脫知見就能夠超越叄界輪回,有解脫知見不代表你會用心法,我們內心所作的一切佛事,都是從我們自性中自然流露,所以解脫知見是一回事情,用心法是屬有相法,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解脫是在講求空相、無執,也就是外境跟你自己之間的關係能夠脫粘了,那就能解脫了。
為什麽自體與外塵境能脫粘呢?是我們內心習氣毛病已經淡薄了,所以外在的因緣來的時候,你以空的體相去面對它,不以你的習氣毛病去相應的話,就脫粘了,那就已經修證到空性了。之後,行者能從空中又產生萬有或產生萬法,這一來是屬於心用方面,所以圓滿菩提自性,除了求解脫知見以外,還要懂得心起滅的道理。
這些佛法要不要有人傳呢?第一個就是說你修到一個境界以後,慢慢的習氣毛病控製得差不多了,煩惱也就沒有了。第二個是本身自有佛性,自性能夠成就一切佛事;第叄個是你內心如果沒有清凈,諸佛菩薩傳你法,也許你會去造業,因為有的人悟後又迷失掉,沉迷在貪、 、痴、慢、疑,或沉迷在名、色、錢財方面,沒有辦法從裡面走出來的話,那你學的法反而沒有好處,只會害死您又去造業。
修到一個境界的行者,他本身生活、周遭事並不會引起掛礙,有礙就表示沒有什麽成就了,不會有很強的意願想對自己做些什麽事,因對世間的一切都看得很淡薄了,這就是證得解脫知見了。解脫第一階段證到以後,就要圓滿菩提自性,圓滿的話就會心用。一個行者修到心清凈後,當然要知心怎麽用的道理,當然這時候你若有心用,全是用在利益眾生上。但這要不要學呢?無所學,因本性具足故;但為什麽您起不了心用,還未達究竟涅槃故。
2.釋題
本公案名為「千聖不傳」,行者修行到一個境界以後,心可以成就一切佛事,起心動念念力增強,所以有一些法從自性生,這個是不假外求,那為什麽到一個境界以後,千聖不傳呢?
修佛法解脫道是與一般的世間禪或外道法有明顯的不同,在修行的道路上是抱著無所求,以般若波羅蜜多來處理一切境界及現象,般若智者是言無所有、不可得,修解脫道中行者應無一法可得,故在《金剛經》里頭,世尊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者。」又說:「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者。」須菩提也說:「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由這些段落經文說明裡,您當了解學習佛法、解脫道是無一法可求,無一法可得,那千聖要傳哪個法呢?
話雖如是說,千聖雖不傳,但我們應體知,菩提自性本能應緣,應緣中因一切法於是中無實無虛,故自性能不著、不黏,能不取、不舍,因自性本是不垢、不凈,本是不增、不減故,這一部份雖千聖不傳,但行者還是要自己去認知與體證的。
3.語體文解
僧問:「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未審如何是向上一路?」
有一僧人上堂後,問文准禪師說:「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到底什麽是向上一路?我們說,內心不清凈,所以學了很多的佛法,所有佛法都是在空掉我們的習氣、心垢,調伏我們的毛病,所以證到解脫知見,再上去要從空之間再轉回有相,這可以說是向上一路。按語說:緣起本體兼帶現象界。證得無所有相,學習依空起用。若非發菩提心,調伏心病,證得菩提,再進而能行菩薩道者。若不是如此者,未能得向上一路之境界。
這個公案緣起本體界,因為向上一路是證到解脫知見有空體現的現象,兼帶現象界,因為內心起一切心法是現象界裡面的事情,所以一切法生起是屬於現象界的,一切法要生是由本體空性中生起,這時你不壓抑你自己的心去應緣、去取一切相的話,那就可以證得無所有相。無所有相就是心對境可以如如不動,不把他當成一個境,可以了知其境,但覺知時能如如不動,這就是所謂的證得無所有相。
證入無所有相是四空處定里的境界,四空處定第一是空無邊處定,第二是識無邊處定,然後是無所有處定,最高天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果不是學佛法六波羅蜜多的話,很多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去時,就是衝過了頭了。佛教的有頂天就是這無所有處天,是能以如如不動的體,來面對一切境界都無礙,所以能證得無所有相,這以後要學習的是如何依空起用。
怎麽依空起用法呢?這是千聖不會傳你,有所傳的法都是外道法,釋迦牟尼佛提過,有人發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時,是人無有法可得,捨得不能再舍,才能真正證到我們的佛性。你看諸佛、菩薩他們,可以從心地空裡面化一切相,這里的依空起用,當然看你修證的境界高低,起用的 圍也不大一樣。普通我們對世俗的一切事情,你主觀意念還沒有放開的話,有時候你會起一個意願,這件事情該怎麽樣,這也就是說從心地裡面依你的習氣而起的心法,這裡面還有點世間的事端,故起不了神用。那諸佛菩薩他們應緣都是從觀因緣果報,所以所現的法都非常殊勝,且能夠圓滿。
一個開悟的行者,他的心是很銳利、很敏感的,但是內心的習氣毛病還沒有凈盡,所以有時候依你的想法認為這件事情該這樣,那件事情該那樣。如果你所起念對象是人的話,你會改變他的命運,也就是說我們修行的時候,要超越你自己的看法,超越您的主觀意願。
譬如說那個人本來有福德得到錢財、陞官或是出國機會,但是依你正義的眼光來看,這傢伙他怎麽有資格得到這些呢?內心就生起了這樣沒天理的念頭,也許你的這個念起,過一陣子使他本來要得到的,卻變為沒有了,這是你的不凈心可以影響人家的命運。為什麽你會有那種心去左右人家的命運呢?是你還沒有超越你的習氣毛病,好打抱不平,不能以平常心觀世間事,這樣是沒有證得自我解脫的知見。所以本身要自我解脫的話,大至非常嚴重的事情,小至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要能放下,你就不會去左右世間一切人的命運。
所以有一些適合去當護法、當審判官,像 羅王一樣,賞罰分明,做對的就有賞,做了什麽錯事,當然就有什麽果報,但是要修你內心清凈的話,你就要超越你自己內心的對錯、善惡、美醜的觀念,所以修行要證到菩薩解脫道的時候,做法是與一般外道法不一樣的。
我們一般人都有一正直的觀念,對於對錯、善惡的觀念很強,這是沒有超越你內心的執著與看法,要有機緣能夠修到向上一路的話,也就是要舍一切法,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接觸的塵境都要放下,也就能證得無所有相,才能學習依空起用。
依空起用不是依你的習氣毛病或者是依你所學的法來用,禪宗都是以自性自應緣,自性開發出來後即能自行應緣而作用。有的人學習有為之法,如念咒、劃符,修行的人不要去使用這些法,因為我們佛法跟外道不大一樣的,外道使用的念力、符咒等都不是從心地而起的法,都是用心力而起的,這就有高低之分。佛法悟得空性,得無上正等正覺時,就無有高下。要能做到依空起用,也要發菩提心,求得菩提後,能自覺然後度人,一定要去幫助別人,使別人也能從煩惱困境中走出來,這樣就是再去行菩薩道,也才能夠學習到依空起用的道理。
文准禪師說:「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文准禪師這句話在標榜什麽呢?水的盡頭好像沒有路了,也就是你修行到內心習氣毛病都滅了,好像是無可修了,「水窮盡」可以說悟入空無,這個時候坐下來看看天空,虛空之間的雲現出來,「雲」可以代表有相,在修空觀的時候,不喜歡內心有一法起滅,有一法起滅的話,就覺得很不舒服,這樣逼得你的想法、觀念都放下以後,已經走到山窮水盡處了,此時就反而要坐下來休息休息,看看天上浮起的雲,也就是說觀有相之榮枯,坐觀世間事的成敗。
按語說:證至無我、法兩執,再來觀看時雲興起。走到水窮處,無我、無法的執著都沒有了,到這個境界才能夠轉回頭,再來觀看有時雲會興起,有時卻是晴空萬里無雲,這不是說修行一開頭就修有相法的,是證到空以後再回過來觀看有相,也就是讓空、有能融合,才能夠圓滿菩提自性。
僧日:「為甚不傳?」
此僧人對於文准禪師的回答不能體會,反而再一次地催促問說:為什麽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文准禪師這樣回答:行到水窮盡處,坐看雲起時。沒有談到要不要傳,為什麽不傳呢?其時已經告訴您雖然千聖不傳,但到此的行者應能自我成就地學習坐看雲起時之相貌。
按語說:本自具足不用傳,福德不足啟不出。本自具足不用傳,自身即能體知再來是要怎樣。若福德不具足的話,就沒有辦法現出來那種意境。所以向上一路是自我的體會,自我融會貫通,也就是一理通,百理徹,如果一個道理能夠搞通的話,那一百個道理都會透徹了解的。你修行到這個境界,也可以了解心跟性的關係,性跟體之間的關係,這樣的話你就自己懂是什麽道理了。
師曰:「家家有路透長安。」
僧再催問說為什麽不傳呢?文准禪師也很慈悲地又說了:「家家有路透長安。」每一條道路都接到每一戶人家裡去,也就是每一家透過這一條路都可以走到你的目的地去,家是自己的,路擺在你家門口,代表你自家都有道路,也就等於你自己由自家可以走到長安去。每個人體悟的不同,道路也不同,但到長安的目的地是一致的。
禪師一直跟他提示為什麽千聖不傳?是你要自己從內心裡面走出來,從內心裡面去創造一切法,不必人家來傳。祖師大德講:「路逢達道人,莫將語默對。」也就是兩個了悟的人見面了沒話可說,那還沒了悟的人一見面就要參問,要拿話頭出來問,有的就無所問,無所問就是通達了,再問也是一樣。
按語說:路顯露在行利益眾生事上。你要建立這條通達長安的路,不是坐在那裡靜靜的等待,就能通達到長安的,而是要去行菩薩道,要去幫助眾生,使他們能離苦得樂,從中去學習無上心法。
初步修學佛法解脫道者,是以布施、持戒、忍辱在積福德,也就是說初基修行都是以布施開始,布施是積福,持戒是修德;那行菩薩道是要修成佛道的,當要以利益眾生來積福德,不是去行布施來積福德。一個悟道的行者,在修菩薩法的時候,因為他看破了自己的一切習氣、心病,慢慢的都超越了它們,使內心越來越清凈,所以德行就越來越高超。
如果菩薩道行者在這個階段,德行不能夠高超的話,那還是會淪 的,也就是悟後迷者。外面很多沒有接觸真佛法,或者剛接觸佛法沒堅定的智慧跟信心的初學者,最後還是被世間的錢財、名利、色情、..等迷惑掉了。初基修行是以布施、持戒來圓滿福德,開悟的行者以利益眾生來圓滿福德,前者是求開悟,後者是求能夠成佛道,所以兩個階段所做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僧曰:「 知衲僧門下,畢竟作麽生?」
此僧人又問了:「 知衲僧門下,畢竟作麽生?」意思是說我只要談出家人要學習佛法的事,您禪師不要扯到什麽長安不長安的,畢竟為何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呢?我是出家人,只問出家人該做的事,那你講家家有路透長安是什麽意思?跟我問的問題有關嗎?他不了解文准禪師的禪機。只知納僧門下是小乘行者,求自我了脫,這就沒有辦法學得向上一路的功夫。按語說:不往長安去,只知門下事,如何得了!
師曰:「放你叄十棒。」
文准禪師沒好氣地說了:該揍你叄十大板。此僧智慧還是差遠了,顯然此僧沒有開悟,故禪師所言不能讓他契入,故兩人是牛頭對不到馬嘴。按語說:棒下發悟,何速太急!禪師一急時,想用棒喝的方法,如此能讓參者發悟嗎?還是就是揍他,讓他醒悟一下,以 言語。
( 87 年 5 月 27 日 講於 龍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