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4.境無好醜

(一)公案本文

唐貞觀中四祖道信禪師遙觀氣象,知牛頭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入山後見法融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

(緣起現象界,四祖善觀異象,得知牛頭山有異人,乃入山一探究竟。見人稱懶融行者,端坐觀心,不理不睬訪客,真是自在無礙。)

四祖問曰:「在此作什麽?」

(大德端坐於此,不知何為哉!)

師曰:「觀心!」

(法融師答說,在此禪坐觀心,努力用功調心。)

四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四祖說能觀的是誰?所觀的心又是何物?)

師無對,少許,請四祖說真法要。

(法融師說不出所以然來,知來此者必是高人。後知是四祖,乃請其說無上心法法要。)

四祖說法要已,即曰:「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

(要讓自心成為佛心,當任其自在無礙,不用特別壓抑它,心起心滅都是緣起之法,心隨其緣而生滅,不用特意去觀它,更不能壓抑自心,如是而已。)

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如何對治?」

(法融師說,既然不允許做觀心之法,那內心境起時,要如何來對治呢?真是世間行者修行的固有模式,若無善知識教導,真會枉走而入歧途矣!)

四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易。」

(行者若依因緣起法,對境還有美醜之念,定是內心還有習氣毛病在。心若也能不強安名相給任何一個境界,則此行者妄情不起,諸法平等性即得,順逆、善惡、美醜一如。行者也能如此,則真心遍應一切緣,應緣知後能自在無礙,如此當不用對治任何境界行者悟得此種道理,即名獲得法身常住法身空無雖應一切緣,但真如無有絲毫地變易。)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諸法眾生平等是以理地上來講,在體性清凈的空裡面是平等的,如果有一你能修證到跟諸佛菩薩境界一樣,那你也回到原點也就是諸佛菩薩等齊,即得清凈法身。從清凈法身中衍生出來的,就是所謂的業報身,概括四生九有。何謂「四生」?就是卵、胎、 、化等四生,這些都是有眾生之相,其基本點是一樣的;何謂「九有」?就是叄界九地,你讀《華嚴經》時,每品後會誦偈曰:「四生九有同登法藏玄門,八難叄塗共入毗盧性海。」所以不要看業報身個體不同,「人」就好像很高貴一樣,「蚊子」就是一種很低等動物。不要像某些外道說法,未去殺心,又沒有慈悲心,就把蚊子看成殘靈,認為可以打;他們認為蚊子是殘靈,殘靈不像靈,所以可以打死它,這從心地上來講是還有殺的念頭,這就不對了。

從理地上講諸法眾生平等的,大家的平等空性間所顯現的業報身,個體別是無量無邊,但你只看有相,就會產生分別想,有分別想就有高低分別想,就有高等動物、低等動物之分別,心地的順逆差別想,所以我們不要有分別心,分別這是卵生的,這是胎生的,這是化生的,這是 生的,一體都是平等的。

為什麽不能有分別心呢?這是現象界的果報身,當然有個體的不同,但是每一個不同的個體裡面只有一東西都是一樣的,像好人壞人只是業報身的不同,他裡面本體的空都是一樣的,只是壞人加了很多的壞習氣、壞毛病,而所謂的好人,一切的邪惡之念都沒有,其實這些都是業,所以要去世間的分別心,不要在有相之間去起分別,要看大家本來的空性都是一致的。

為什麽諸佛菩薩可以清凈無為呢?因為他已經證到一切外在分別沒有了,內心妄想也沒有,內心清凈回到我們的本來的面目,所以我們在一切的生活之間,如果不能超越自我見解的話,那你就會落在這有相的部份,叫你不要起分別想,你不可能!也就是你去掉這些有相的話,就能直接觀我們的體性,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

釋迦牟尼佛證悟的時候,說了句話:「眾生皆有佛性」,每一個眾生都有最根本佛性,那為什麽沒有辦法顯現出他們的佛性呢?只是常住妄想顛倒,所以你如果執著這分別想,就是顛倒妄想。如果能超越了自我主觀意念,在出生以後所認識的這些境界,不管是好、壞、美、丑、高尚、低下等種種現象,不起分別的話,你就回到本來的面目,你看自己這樣,別人也是這樣,你可以看到他內心裡面的大同境界

至於那些還不清凈習氣毛病呢?每一個人業力使然的,這沒有辦法,普通一般人對不好的人壞人會咬牙切齒,甚至於詛咒他不如早點死,這是我們內心裡面還有分別,如果你從理地去觀眾生的話,壞人 你會產生慈悲想,為什麽呢?因為你說為什麽他會常起顛倒妄想呢?為什麽他無明那麽重呢?為什麽他的業力那麽重呢?因為業重才會造那麽多傷天害理的事情,這樣認知後,你就對他產生慈悲想,而不是一直說要讓他得到一切應有的果報,所以眾生平等是從理地來講的,也只有這個空才能夠平等

「空」怎麽平等?「空」只有一個,所以大家都一樣,那有相就不一樣,有相以手指頭來說,同樣是你的手指頭,伸出來就有長有短,所以有相是不可能一樣的,只要落於現象界,它就不可能一樣,但同時也是無常。只有這個空才是永 的,而且大家都一樣的空性,從這樣去觀的話,眾生都是平等的。

在學佛法之間就是要推翻你自己在一生中,所具有的觀念或所養成的種種見解,而且要能夠超越,這樣的話,就能進入原來的體性樣子,這樣觀眾生是不是平等,觀諸法是不是平等,當然境就無所謂好醜了,我們來看看這個公案為什麽在講平等

2.釋題

公案名為「境無好醜」,境歸境,境無所謂好壞、美醜之別,有好壞、美醜之分別想,都是自心的反射現象,因自心習氣毛病深重,始有境好、境壞之差別想,面境時就自然地會反射而出。若行者心病無時,心照知境後,即能坦然地面對該境,不會起一妄法相應。要能無分別境好、境壞,定要修證到空、無相、無願等叄叄昧,才能悟知諸法平等

道理講,法融師已有點境界,才能讓四祖感知而想去度他。但因法融師行世間法禪觀,不知真心實相的道理。也因為不喜歡動,天天就只會打坐而已,故法融師知見不對,佛性不起。修世間禪就是這樣子內心境界,五根會現起靈通力,在那裡一直打坐,想要壓抑、對治自心念,從來不會讓自心從空中進到有相,然後證得空有不二」的中道觀

我們知道證到空就像一面鏡子清凈無所不照,偏偏你不去照,你老是把它蓋住,不去用它,如果你的心證到清凈空的時候,你就可映照一切境界也不要說不理那個境界,不理是剛開始沒有定力,所以才不理不睬的,第一階段就是要不理不睬,因為我們要修空,因定力不夠,看了就會冒火,會冒火為什麽要看呢?不如不看不看了,所以這時候就是自閉,自我設限,眼不見為凈或是獨居不出去的修空,慢慢的你如果真的心開始發亮了,那是回到「空」的樣子

這邊「空」是很重要關鍵如果你沒有打開,是回不到真空的,你怎麽知道沒回到空呢?有空就能夠映照,你有沒有這個功夫?不是憑你的什麽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等起神知,而是要用你的心,第八意識是我們的本心譬如說你在打坐的時候境界很好,起心動念可以了知周圍的境界,你起了一個念,現在是8點5分,那就是8點5分,不必用眼睛去看,也不用有神通的眼根去看,用心就可以映照那個時鍾,感覺現在是幾點、幾分,這是用你的空性去照一切緣,既然修到這個時候,就要打開心鏡,要映照一切境了,為什麽?當映照一切境,因為你對這個法已經不執著了,所以你與空相應,那管它現什麽境,善境界、逆境界、好的、壞的..,我都可以承受,可以照單全收,那就表示你的內心清凈了,那才有空的樣子這是第二階段,所以這個階段就是圓融

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修到圓融境界那就小乘行者剛開始法融師就是這樣子,天天在牛頭打坐,打得身會發光進入二禪天的世間禪定,此時心凈當然不是完全的清凈,跟佛法講的無黏是不一樣的。

3.語體文解

唐貞觀中四祖道信禪師遙觀氣象,知牛頭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入山後見法融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公案緣起現象界,由禪宗四祖道信禪師開始說起,他善觀天氣及異象,有一天,他觀照得牛頭山有異光現起,得知牛頭山裡頭定有異人,乃想入山一探究竟。當到達此地時,經打聽後確實有一道人山中修禪觀,因他一心想修禪、觀心,故有人入山面見時,他都是不理不睬,故人稱他為懶融。四祖入得山來,見法融師後,法融師亦將四祖當成一般遊客,還是端坐觀心,不理不睬四祖。我們按語說:緣起現象界,四祖善觀異象,得知牛頭山有異人,乃入山一探究竟。見人稱懶融行者,端坐觀心,不理不睬訪客,真是自在無礙。

四祖問曰:「在此作什麽?」師曰:「觀心!」

四祖確定他是法融師後,不以他的無理而見怪,就問他說大德端坐於此,不知在做些什麽修行?法融師回答說,我在此禪坐觀心。

世間禪定行者均以坐中觀心為主要,邪念妄念生起,能覺而止住它,認為這樣就是在修行世間行者努力於座中對境調心,使心無有起念,如此即謂對治心動之法。

而修佛禪行者,除座中磨刀外,行住坐卧中面境練心,讓心能自在無礙。如此練習,久而久之,對於阿賴耶識中的業緣種子,當能輕易不黏,而能達解脫境界

四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四祖就問他說,能觀的是誰?所觀的心又是何物?當然要體會此句話,當能認知知心是真我之心性,所觀之心即是妄想執著煩惱心意行者真、妄能分別清楚,已是初禪有覺、有觀的境界。若行者能到四禪境,則真心能覺照十方界及諸眾生果報因緣,不知牛頭當時境界到什麽處地,但起碼他已能發出心光,讓四祖從遠處睹知,應在二禪以上之功夫也!

師無對,少許,請四祖說真法要。

法融師一時說不出所以然來,故無言以對。不久尋問來人,認不認識有一位名叫道信禪師者,四祖即說貧僧即是。法融師知來此者是高人後,乃請其說無上心法法要。所說的法要真是大乘佛弟子要好好去體參的,雖與本公案無關,但還是將全文列出,供大家來體會一下佛心真實境界

四祖說:「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叄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人性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厥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 ,莫懷愁慮,盪盪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行諸惡,行住坐卧,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四祖說法要已,即曰:「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

總結四祖開示,以十段來分析:(1)直指心源即是佛心。(2)行者禪定功夫具足時,叄學即自圓滿。(3)神通變化由心地起,本自具足無缺。(4)一切順逆諸法本自空寂,不用去除,不用追尋。(5)行者由禪修中得虛曠之體,絕思絕想之習。(6)滅心思慮想後,當讓佛心自應緣,不得再壓制而失真(7)不要觀行,亦不澄心,讓心應緣而自現其境。(8)境起後莫以貪、 心相應,不用憂慮神傷,不能動欲強求,坦盪無礙。(9)讓心自在緣起滅,但能不依其境而做善、行惡等事。(10)如此於行住坐卧中,觸目遇緣佛心相應,如是總為佛之妙用快樂無憂,可名為覺者。

四祖開示中說明,修行到一個境界時,心自能不隨境緣轉後,就要任心自在,禪修中或行住坐卧間,不要作觀心之行亦不要念起時,即想要把心清澄下來。

按語說:要讓自心成為佛心,當任其自在無礙,不用特別壓抑它,心起心滅都是緣起之法,心隨其緣而生滅,不用特意去觀它,更不能壓抑自心,如是而已。

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如何對治?」

法融師聽完四祖開示後,因修世間禪定已成習氣尚不能對四祖所言體會信服,故提出疑慮說,既然不允許做觀心之法,那內心境起時,要如何來對治呢?按語說:真是世間行者修行的固有模式,若無善知識教導,真會枉走修行路而入歧途矣!

四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易。」

四祖開示說,由外境所見聞、覺知之境,或由內心所起之念,並無好或壞之分別,若還有此好壞、美醜想,是您強求安一名相於境上,此是內心不凈,妄執心起故。行者若能面境緣無好醜心,心不強安一名相時,妄情即能不起,如此讓真心遍知一切境相。若您能認知心對境時心自在無礙,也不要用一法對治,此時佛心清凈無有變易,這種情境可說常住法身現起。

按語說:行者若依因緣起法,對境還有美醜之念,定是內心還有習氣毛病在。心若也能不強安名相給任何一個境界,則此行者妄情不起,諸法平等性即得,順逆、善惡、美醜一如。行者也能如此,則真心遍應一切緣,應緣知後能自在無礙,如此當不用對治任何境界行者悟得此種道理,即名獲得法身常住法身空無雖應一切緣,但真如無有絲毫地變易。

四祖告訴法融師,在那裡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天天打坐也沒辦法看破一切境界,這個境界是要從你內心去超越對一切境界執著,好的、壞的對我來講,也不好、也不壞,要練到這種境界你要對很多的人、事、物去磨練,所以生活禪不一定要在那裡打坐有一天你開悟的時候,能夠超越你內心執著那就真的悟道了、頓悟了,這種人很少。開悟的時候,還不能夠真正可以看開一切境,只是說智慧去面對境界,少受一點影響,還是要這樣慢慢磨練,磨練到最後,才能夠完全斷掉妄習,因為你無數劫來所薰習來的無明,會去執著一切境,這個習氣很重,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斷了。

萬法本 ,庸人自擾。理可頓知,事要漸修。大眾不要錯認境界,認為不用修禪、念佛,當下已成佛、做祖,這將成為大妄語。像法融師已能觀心不昧,不為境所轉,已得初步禪定力,四祖始開示真實佛法讓他悟得自在解脫知見,也讓佛心自在現起,更能神通妙德無量。

( 86 年 9 月 19 日 講於 龍潭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