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七、公案 — 理事體用 11.不通商量

(一)公案本文

僧問雲居山昌禪師曰:「不受商量時如何?」

(緣起現象界,眾生妄執固習,不受教言時應如何?)

禪師曰:「來作什麼?」

(來者必有緣,但不能誠心承受教悔,又來做什麼?)

僧曰:「來亦不商量!」

(不請而自來之緣,談何商量!)

禪師曰:「空來何益!」

(既不請而來,來亦不通商量,那空來何益!)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現在幾個公案都是行者修到一個境界後,開始以其所悟的空真如體,在做些利益眾生事。例如「磨鏡黑漆」、「暗中明境」,可以說去除一切妄心、習氣後,就能以空的體去面對有境,且能如如不動。再進一步的來教化,機利一切眾生眾生有很多層次,有的是指人,有的是指非人。

所謂菩薩者是覺悟有情,悲智雙運,萬行具足,能得五種自在,即:(1)壽命自在菩薩成就法身慧命,已了脫生死,然為度化眾生,而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掛礙。(2)生自在菩薩為度眾生,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處天宮不為樂,入地獄不為苦,去住無礙。(3)業自在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為度化眾生,或現神通、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任運無礙。(4)覺觀自在:覺為覺粗心,觀為觀細心,禪觀之行,或起利生之心,雖有思惟,然不流於散亂蕪雜,隨願度眾,平等無礙。(5)眾具果報自在:因行深廣,果報殊勝,於一切所需之物具,不假營為,自然周足,心無染礙。

菩薩雖有上述五種自在,但菩薩除能自我解脫自在外,唯一執著即是悲心太重,不度盡一切眾生,似不能安其心也不能成佛果。故眾生執著自己喜怒哀樂之覺受,以為法中有我;而菩薩執著如何來利益群生,為度盡眾生而費心。然世尊在《金剛經》中,告訴諸菩薩摩訶薩,雖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但不要有一眾生可度想,隨緣度化,能度則度,不能度則不勉強。《佛心經》亦言:「所救諸苦際,不至誠者,實莫退心。」娑婆世界眾生頑劣難度,盡一己之能力,度該度的眾生,這樣就很不錯了。若一生之中能教化出一位入地真菩薩來,那一燈點千萬燈,更是有意義的事了。

末法時期,邪教興起,所謂修行者怪力亂神者眾,偏偏無智眾生對於怪力亂神者,趨之若騖;對於佛教正法者,認為平淡無奇。有道是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專看鬼神通者認為是修行有成,那真是蒙閉了諸佛智慧眼目。度眾生本是菩薩執著,但大菩薩者眾,他們都是儘力地在度眾。我等生於世間,雖受所謂菩薩戒,但能力有限,也只能量而為,祇要有緣,遇到具足善根智慧,並不貢高我慢者,當將真正佛法點破於他,使他能不執取有為、有漏諸法今生不落入外道邪道,甚或魔道中者是。

 

2、釋題

公案名為「不通商量這是禪宗行者的話語,商量者可用在自己真妄心間,可用在世間語言溝通協調之間,也可用在人與非人眾生間的心意交流。不管如何,總是有問有答,才叫做商量。當一自我修行者,妄習不受真覺控制時,會悲痛難耐,痛苦不欲生,但妄心不轉,不能成就菩提道,故非轉不可,這才叫做修行

若商量用於人與非人眾生間,總是調解紛擾業報之事這是一般修行人或外道行者或民間信仰都會做的事。但嚴格說來,禪宗行者不興這一套,因真正修禪的人,其空真如體已得,遇諸緣禪心不動,能以空無的體來面對一切信眾之冤親債主業緣,以其金剛身忍受債主瞋怨之氣力,以金剛心穩住心靈不惱動,如此終究能以德服其怨心、法力禪宗行者是如此來化解兩造之間的冤結,這就禪宗行者的風範,故禪宗行者常言道:「不通商量」,不通商量的結果是心地安祥無礙,不落於語言文字,才真是不通商量。

至於人與人層次,有善根虛心來請法者,不會不通商量,因真佛子有無礙智,會信服你所說的,並認真依教奉行,這種人往往能各紹隆位。反觀有些慢心修行人,以為自己修證得錯了,常提一些自己都不能體會的佛教名相或境界來請教,跟他說明你沒到那個層次,談這些是不能理解、沒用的。雖基於善心勉強跟他做些說明,他還是不能了解外,又發表了他很多的高見,甚至於瞋心發起,怪到別人來了此種無佛緣眾生,也真會糾纏,真是像本公案所說的:「不受商量」,既然不受商量就不再來談了,但卻像此僧所說的:「來亦不商量」。

互有言談是商量,商量結果應互相尊重妥協,不能理解就祇得繼續用功,何年何月何日當會理解的。若此種善根與無智慧者,不通商量結果當然會不歡而散,真是無奈的事,故像昌禪師講的:「空來何益」。

 

3、語體文解

僧問雲居山昌禪師曰:「不受商量時如何?」

僧問禪師說有眾生前來,你不跟他商量得恰意時,該如何呢?不能好好談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有時候某些眾生不是那麼好度,有一些人也是一樣的,喜歡討論、喜歡瞎掰、喜歡說天談地的辯論,這是修行上的一大禁忌。一個修行人還沒有悟入空三昧以前,就是沒有足夠的智慧,無智慧怎能討論出一些事實呢?

因此開始修行的人,不管您處於色界世間禪的修證,或是無色界的修證,不把你的習氣心病執著打死掉,是沒有辦法悟得空三昧的。故真佛子要默默無語、暗中修行,才能真的修得好,這就禪宗講的「潛默將養」,能「潛默將養」也應在打破色身以後,也就是開悟以後或者是入無色界境界以後。

你天天在那裡推敲這句話怎麼講,那句話又該怎麼說,表示你沒有進入,講的說是不錯,也是有那一點樣子,但說對嘛?實在太離譜了,甘脆不去討論那些。外面很多開班授課研究經典的,大都是每個人經典回家自己看,看了以後再來集會發表意見,每一個都能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仔細分析,一團霧水,不知道在講什麼,理念不清楚,所以講得不清不楚。

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怎麼鑽進去,能開悟後,智能具足就能夠把一些理念、一些修行層次搞得透徹、搞得清楚;沒有進去的話,光在文字相里講得似好,講起來似懂非懂,像這種眾生來的時候,他又不受商量,你怎麼來對治他呢?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眾生妄執固習,不受教言時應如何?商量、討論是現象界裡面的事,有一眾生妄執固習,不受教言,不通商量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禪師曰:「來作什麼?」

既然前來請法,卻不受商量,那你來幹嘛?既然是去請教人家佛法,人家怎麼講你就要怎麼受,沒那種體悟,也要虛心受教,不要在那裡抬杠,在那裡挑剔。

按語說:來者必有緣,但不能誠心承受教悔,又來做什麼?來者有緣,但不能誠心悔改你的習氣毛病,不能虛心受教,那來幹嘛呢?所以各位有時候要善觀因緣有一福德具足的,他就能夠虛心受教,當然日後能受益。你講一句話他就當聖旨,把雞毛當令劍,很慎重的去做這是順緣,這是通商量的。有一福德具足的,業力甚重的,自己又不知道悔改習氣的,即使是來了,短暫中有清楚一點,迷糊的心清凈一點,最後還是迷糊掉了,還是被淪轉了。

為什麼有的人修行能蒸蒸日上,天天往前走。有的人就是一下子浮起來,一下子又沈下去。當然總歸一句話都是業力,但是我們自己的福德也太差,所以不怕業重,只怕福薄而已,福薄就要去種善因、去積福德,積福德道理簡單第一個是多布施、多供養諸佛菩薩自然慢慢的因緣成熟了,就很容易能夠勇往直前,不會常常碰到困難,即使碰到困難也比較容易化解掉。

普通我們有一心態,在大修行的時候比較捨得,自然就有布施的心,我們有些同學發心,我常說:「好了!不要常常拿那麼多錢來護持道場你還有家、有小孩要讀書,拿那麼多錢幹什麼呢?你總是要留一點。」其實反過來講,他好像是住在無私的樣子,對他也好處對他的困境也比較容易能走出來。所以業力重的也要去種新的福德來轉,如果是說不能誠心悔改,光是來有什麼用呢?

 僧曰:「來亦不商量!」

僧答說我沒有叫他來是他偏偏自己要來的,也沒經過商量,說來就來了。真修行者是很少去直接攀緣的,大都是間接來的因緣譬如說同學認識某某人,此人也許是親戚朋友苦難同學就說:我帶你去見某某人,這是間接的因緣,某同學有的會打電話說一聲,說要帶某人來給你看好嗎?有的根本都是不打一聲招呼就帶來了這就來了亦不通商量,不請自來

當然不請自來也有他的福德在,不請可以自己來的力量也蠻強的,有的人是助緣,帶他來的人是一種助緣,既然來了,就要給他處理。眾生業力因緣中,有千百個因緣在拉扯著,有些人好不容易約定好時間要來,但他福德具足的話,時間一到,不能來就是不能來,例如被其它的事情給耽擱了,很多人都是這樣子這種人業障太重了,連要幫他的助緣都沒辦法按語說不請自來之緣,談何商量?

禪師曰:「空來何益?」

來了有所言談、教導,不能接受,是不受商量。既然不受商量,那何必來呢?僧說連來都不商量,真是不請自來。如此空來何益?這樣跟不來有什麼差別呢?這句話是很無奈的,有時眾生業力重,你給他的開導,會被冤親債主來左右,讓他聽不進去,讓他不以為然,這樣此人障礙是沒希望改變的,簡單句話,就是此人福德還不具足。若是因緣具足,你給他的開導陰陽兩利,冤親債主是會同意化解的。

廿幾年我所接觸的案子,只要能來就有希望,問題是有些人約了時間要來,到最後卻說他不來了,我們也了解這是冤親債主搞的鬼,但有什麼辦法呢?真是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這是在利益眾生本來是無所分別的,只要有緣來的,當然就要度化,要跟他怎麼樣做就怎麼樣做,隨性而去做。若來了不受教言,也不能怪他,他背後還有因緣在影響他,總之,是福德具足罷!

( 1998 年 10 月 13 日講於龍潭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