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南嶽懷讓禪師,以磨磚成鏡喻坐禪不能成佛。馬祖道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
(緣起於現象界,師喻長久打坐,不能成佛,奈如全不打坐參禪,成佛更無望。)
(無相三昧、等持者,即謂無學位行者先以無漏智,觀涅槃之滅、靜、妙、離者,即謂無相三昧。請師示我如何用心修行而悟入。)
禪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汝要學心地法門,像在下悟道種子,我說修證法要,有如天在雨潤心地種子,如合汝之因緣,將悟道也。)
(心為無形亦無相,如何見也?)
(能了知吾等心地之一切法之實相,善分別了達緣生等差別法之法眼,它能所見嗎?無相三昧之道,亦一樣不可見也。)
道一師曰:「有成壞否?」
(所成之道會壞滅否?)
禪師曰:「若以成壞而見道者,非見道也。」
(若以有為成壞之修法,而見道者,並非真見道也。)
禪師繼曰:「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心地是謂戒心,能含藏成佛之諸種子,遇到諸緣潤澤,全將萌芽。所謂三昧、等持所開之花,系屬無相,對無有相之物,何有成壞之意境。)
(道一蒙師開示,甚為欣悅。在侍奉懷讓禪師歷九年,更見德行高超,日異顯示玄而奧密不可測。)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佛法之三昧者即所謂禪定或稱正定也,是散亂之對待語。但三昧又可分有漏、無漏兩種不同層次的三昧,在經文中常被提起者為三三昧、三等持、三定,在有漏定稱為三三昧,為七地菩薩有學位前及諸四十四賢位所修;在無漏定則稱為三解脫門,為八地菩薩等所證得之解脫道。
進一步來說,三三昧即(1)空三昧,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為與苦諦之空、無我二個行相相應之三昧,能觀諸法為因緣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故。(2)無相三昧,即一切諸法皆無想念,亦不可見,為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個行相相應之三昧。又涅槃能離色、聲、香、味、觸等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之十相,因能離故稱無相。(3)無願三昧,又作無作三昧,對一切諸法無所願求,不與苦諦之苦、無常二個行相,及集諦之因、集、生、緣四個行相相應之三昧,故得稱為無願。
若就大乘菩薩道解脫門而說,有如《大般若經》中所言,證得三三昧者為:(1)真諦三昧,能破見一切思垢、思惑。(2)俗諦三昧,已破惡業垢、離塵沙垢。(3)中道三三昧,已破無明垢。
所以無相三昧者系行者能離一切見、思二惑,遇境相能離者,即謂無相三昧,此無相三昧的本體是空無,是不會壞的,是不會黏一切境相的,是能生一切法,卻又不著一切法的佛性。
2.釋題
本公案名「無相三昧」,三昧者正定也,無相三昧者是登地菩薩首先要修的三三昧之一,三三昧者一為空三昧、二者無相三昧、三者無願三昧。行者能證得此三三昧,當能得解脫知見,就能入陀羅尼門,因心空無執故,能自在無礙入佛心中心,而得諸秘密門。所以《大般若經》中,將菩薩修證過程中的陀羅尼門放在三三昧之後,即是證得三三昧者,始能修陀羅尼門,因心清凈不著故,能與佛心相應;無有餘習、害心、利心,故能用陀羅尼門來利益一切有情故。
無相三昧者非指全無一法相可起現行,要是守住空寂,全無一法相起,當指悟得空三昧行者。而無相三昧者當是本體空相悟得後,以此空體自在應緣起相而能無住、無執、不取、不著者,就叫做無相三昧。古僧大德曾言,「有法無主」就是指無相三昧之意境,這是悟空性後始能入寂滅,在涅槃狀況中遇緣起法而能無住,就是「有法無主」的真實寫照。此處所指的法當然是自然性所產生之法,是一佛性所相應之法。非屬於五蘊妄有之法,非用余習相應之法。
3.語體文解
南嶽懷讓禪師,以磨磚成鏡喻坐禪不能成佛。馬祖道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
馬祖道一師在依南嶽叢林懷讓禪師學法之時,曾每天勤於打坐用功,已有相當的禪修境界,但還不知佛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天懷讓禪師見因緣成熟,即在馬祖師可見的視野下,拿一磚塊在石頭上磨來磨去。馬祖師在禪坐中見懷讓禪師磨磚塊,即問磨磚塊幹什麼?禪師答稱要磨成針,馬祖師問禪師磚塊怎能磨成針?禪師即答稱既然磚塊不能磨成針,那你整天打坐就能成佛?馬祖師聽到此教悔,即能悟知,如飲醍醐一樣,就禮拜禪師。
當然大家不要以懷讓禪師對於馬祖師的這一段話,拿來說要學佛、成佛,不必要打坐、禪修。若是有這樣的錯誤認知,那是嚴重的誤解。因為馬祖師依靠懷讓禪師學法、修法,已有一段相當時日,已在色身上、禪修上有相當的境界及定力。當行者達到一定的境界後,光是天天枯坐在那裡已不是辦法,搭一隻筏到彼岸時就要再換另一隻筏,才能步步高升。當懷讓禪師認為因緣已成熟,要讓馬祖師知道要找的佛性是什麼,要圓滿佛性要如何來做。
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師喻長久打坐,不能成佛,奈如全不打坐參禪,成佛更無望。」修行是有層次及境界的,若已達到某個層次或境界,還一直呆在那裡,那是在虛耗時間,若無善知識加以適時的指導,有些人會浪費時間,有些人則或誤入歧途。當打坐、禪修到悟得空三昧後,就要轉向學習無相三昧,重回有相中來圓滿佛性,這樣才能悟知佛性空、有兩面。
馬祖道一師即問懷讓禪師說:「如何用此心,才能與無相三昧契合?」前已說過修行者能先悟得空三昧,得決定禪定力後,才能來談無相三昧或中道觀。若不依此次第來修,沒有決定的空證,就來說不住相生心、有法無主等境界,是本末倒置,未能得真解脫、不黏境界,就要學習無相三昧,這是沒實修實證的行者,最後還是要落於隨波逐流,入於遷業流識中。
按語說:「無相三昧、等持者,即謂無學位行者先以無漏智,觀涅槃之滅、靜、妙、離者,即謂無相三昧。請師示我如何用心修行而悟入。」我們在禪修中,未得無漏智時,常用有漏智或方便法門,來修得無漏智,所有有為法、方便法都是有漏智,在地地禪修過程中,都是依有漏智來修無漏智,若行者能得無漏智,就能住涅槃中,以空無的空體來達到對一切因緣法的滅、靜、妙、離等四行相,就可說是悟得無相三昧。滅者即斷滅見思煩惱所得之無漏智,能去見思二惑者即能面境無黏;靜者指澄明靜寂而斷絕煩亂之智慧,此靜當以空觀智 觀一切相不可得;妙者表心體不可思議,故稱妙心,此妙心即真心者,能如實依真如性應緣之微妙現象;離者即是以般若波羅蜜多智,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能知一切境,又能離一切境。有此無相三昧即能等持一切相,平等性智即獲得。
禪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懷讓禪師即回答說:你要學習心地法門,有此心意表示您已下了菩提種子,要學習菩提法門了。而我所說的法要,就如同天上下雨一樣,普潤大地。如果你真能合此因緣,你就能悟其道理,知道何為無相三昧了。修行者在參學中,若無智慧或境界不夠,誤闖不適合的道場,當然契機不對,無法吸收心地法門,祇有離開他去。若參學者具有智慧眼,雖未達到修心地法門之境界,祇要緣合即能在道場如實學習、熏習,待機會成熟,禪師就會告以真實修行境界及進步的法門。
按語說:「汝要學心地法門,像在下悟道種子,我說修證法要,有如天在雨潤心地種子,如合汝之因緣,將悟道也。」有實修實證的行者,當機緣成熟,就會發起參學心,發起向上要學習的法要或次第。若因緣已成,就會有善知識出現,告知你的境界是什麼,下去該怎麼走。一個行者祇要有菩提種子在,智慧眼在,就會虛心地去求教善知識,不會自我虛誑。若沒智慧眼,貢高我慢,錯認境界沒打緊,還要犯下大妄語戒。
馬祖師即問,既然言無相三昧,那麼已無色相,怎麼說可以有見呢?若不知無相三昧之意義,以表面的字義去了解,即會認為無相就是無一色相,既然色相都沒有,怎麼可以有得見呢?
按語說:「心為無形亦無相,如何見也?」雖然無色相可以用見性來見,但心地法門是以心起心滅來了知一切境的,此心相當然要用心去見,不是用見性去見,這樣才能說「心地法門」。若還有色相之見,應是還沒開悟行者,當然還是以色根來見色塵相。若一開悟行者,色身、五根已破,器世界亦消殞,僅能以心識為見,此即古僧大德所言之法爾現象也。
懷讓禪師即回答說:心地法門當然要用心當眼目,所以用心當眼目,心起心滅時,你能見到此心念么?若是說到無相三昧亦如是,無一相可見,能見者是心意念,故說無相。雖然說無相,但都是以心法起滅來現境況,這就是無相可見之心相,但因有三昧(正定)故,所以能心起心滅而不去執取其相,這就是無相三昧。
按語說:「能了知吾等心地之一切法之實相,善分別了達緣生等差別法之法眼,它能所見嗎?無相三昧之道,亦一樣不可見也。」一個開悟行者能悟知心空體性之樣子,然後都是以心念覺知為主,覺知心現一切念,第一念覺而能不動,就是第一義諦空義。此時行者能用心地法眼來觀一切因緣法,善分別一切差別相,此心起心滅之相,能用眼睛見性來看嗎?當然不能,但是可以用心感來知一切境。無相三昧亦如是,從心所感知之一切境,能如實知,然因有三昧耶,故能無礙。
道一師曰:「有成壞否?」
馬祖師又問:「此無相三昧有沒有擁有又會失去的時候呢?」我們常說不退轉菩薩,能真悟菩提者,當然就不會失去,若還會失去所修所證者,就是沒真見道。
按語說:「所成之道會壞滅否?」若有所成的道就不會壞去,會壞去就不是真見道。那是什麼東西會壞去,有為法因無常故當然會壞去,如果悟得無為法,因為空無體性故,怎會壞去呢!
禪師曰:「若以成壞而見道者,非見道也。」
懷讓禪師答說:「若說有所成、會有所壞之道,雖說見後又會失去,卻被稱為見道者,此種人非真見道者。因悟真空理地行者,無一法可見,當然就無一法可壞,此空體永遠都是不生不滅,如何會有成壞之理。
按語說:「若以有為成壞之修法,而見道者,並非真見道也。」若修行者不知真正佛法是什麼,把修行過程中的現象或心力,當作見性或見道,此等以有為法而修者,當然都會壞去的。若以無為法而修者,既然無一法可執,亦無一法可用,怎會有壞去、失去的時候呢?
禪師繼曰:「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懷讓禪師繼續說道:「且聽我說一首偈語:空性之體,卻含有諸種性之心地,如六道種性、色界天種性、無色界天種性、無想天種性、四空處定種性,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如來種性等等心地,此等種種真如性會遇雨水、諸法滋潤後,皆萌芽而各別生起,發展成就一切本來具足的真如性相。若說到正定之三昧華者,是屬於無形、無相的空性,如來菩提種性,此等如來菩提種性真如,有什麼可成,又有什麼可壞呢?一切法生都是因緣而生,一切法滅都是緣滅法滅,如此對空真如體而言,怎有成壞之說法呢!?
按語說:「心地是謂戒心,能含藏成佛之諸種子,遇到諸緣潤澤,全將萌芽。所謂三昧、等持所開之花,系屬無相,對無有相之物,何有成壞之意境。」經雲戒以心為本,恰如世間之以大地為基,故稱戒為「心地」。心地好壞,代表能否成就無相三昧,此都是以戒為起點。此戒心能含藏成佛之菩提種子,遇到適當因緣就會萌芽而發展、成就。所謂無相三昧系屬無形之心法,雖然心有起滅成壞,但本體空性無有成壞,依此而應緣生諸法,能如如不動者,即如如佛也。
馬祖道一師聽到懷讓禪師所言後,心地更有深一層的開解與了悟,心意竟然超越了平時所悟知的境界與層次。如此,雖然意解,但還待磨練,故還是留下來侍奉懷讓禪師九年,在此期間還是依所悟而用功,任運此心地,終能得無相三昧,他的修行境界,日日都有增長,所以日益顯得玄而不知多深奧。
按語說:「道一蒙師開示,甚為欣悅。在侍奉懷讓禪師歷九年,更見德行高超,日異顯示玄而奧密不可測。」本是菩提種性,一經遇法雨滋潤,便即開解而更加用功,雖然如此,還要經歷九年,才真正能悟其本性,更顯得深不可測。
很多無知行者,常修有為之法,雖有所境界,不知真實佛法在說什麼,而說一悟便不得了,大事宣揚布知,恐怕別人不知其境界,此等有境界之人,都是學了會壞去的有為法,怎能日日深奧,終於走入歧途而已。
故學佛法要能知自己是何種性,若是天道種性要能成就佛道就難矣。若是聲聞、緣覺種性了知無相三昧後,也還不要以為這樣就滿足了,因還有更多的大乘佛法在後面等著你去修呢!聲聞、緣覺種性要能轉向大乘種性,才能證得比無相三昧更高的境界,才能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佛法是在修智能的,不是在修一些有為諸法,具足道眼就能依之而行,不然就要有善知識來指導,才不會走錯路。
( 2004 年 2 月 3 日撰於法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