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伍、認識佛性 (六)無為性用 4.動用能知

()公案本文

筠州洞山良價悟本禪師在冬節時,與秦上座果子次。

(緣起現象界,某冬節之時禪師與秦上座一同在吃水果類時,突然發言勘驗上座。)

禪師乃曰:「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且道過在甚麼處。」

(有一物,在上擎拄著天,下墊拄著地,卻黑得像黑漆似地。時常在動用之中,當動用中時,卻收之不得,汝說說看,此過錯在甚麼地方。)

上座雲:「過在動用中或過在動用中不知。」

(過錯出在亂動用中,或在動用中卻不知其在動用中。)

師喚侍者掇退果桌。

(禪師不置可否,乃喚侍者撤退果桌,結束對話。)

 

()玄祥釋解

1.前言

一個開悟行者或心眼已開行者,能觀此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此時因真心時空能感知萬種緣,心的敏感度不下於普特伽羅中陰之身,這時正是真修實練的開始。行者勤於「執杖牧牛」後,修此妄心、妄習去除,不隨真心所感緣而發作,不隨妄想流轉,能讓妄心大死一番,若能做得到這樣即是悟「心空」,也就有能力真性主行。

到此,契經曰:悟得「心空」。有此心能力就已證得絕對的空理,悟此空的實際樣子,不再從語言文字中去體說「空」的形相,具體了解世尊所言空是何物、何境之相。這樣證得空後,遇緣就有絕對的脫黏、無著能力這是行者悟後起修所能做到的心空境界行者色界四禪或無色界四空處定中熏習佛法努力斷除身見、戒禁取、疑、貪、瞋、痴等結縛、毛病,若做得到真修實練,鍛煉此心入無為境,初步做到遇緣起心念而無妄想相隨時,《金剛經論》中佛說,是已悟得「心空」的境界

所以行者悟得心空,真心應緣時無妄想習氣相隨後,體知真性主行的心空狀態行者真性主行中,體會其威靈莫測,業緣無所不化、無所不轉的無為、常為之能力。但這過程有能知或尚未能知,過程所行之事為何事?其過程細節又是如何?若行者只知自性是有事在進展,但不知是何事,這樣就還沒有真正悟到「性空」。所以行者心明後,若自性應緣而無所知,這還是有餘習蒙蔽真心、覺知,所以遇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時,當要再勤修余習去除,讓心地完全清凈,才能真的悟到「性空」。悟到「性空」者如來說有阿那含果,若僅心明而不知性用遇緣起法之過程,也僅是「阿那含向」而已。當然,末法時期的現在,光要心明就有很大的困難度,何況要證得見性!能見性者,即能起神變事,所以五通應具足,這已是四禪以上的境界了。

 

2.釋題

公案名為「動用能知」,此「動用能知」不是指有為法的動用能知,而是指無為法用中的動用能知。持有為法利益眾生者,持咒結印、用心加持等動用事,當然自己知道自己心在做什麼,這種外道法是不究竟的法,行者當知縱能行有為之用,自己也還沒有解脫能力。當然有為之法用,沒有無為性用來得力大,無為法結果當能圓滿成就冤親平等的法用,使一切眾生(冤親)都能離苦得樂

談到真正佛法是在行無為常為之性用,所以這是有別於外道行者之所法,以無為性應緣自起性用,在不用而用中,一切法用才能靈活、自在,最後當能成辦一切佛事行者悟得心空後,也就是俗稱的「明心」得到後,才能談要悟「性空」之修證。所謂「性空」也就是俗稱的「見性」,一個行者達性空的修證境界,合起來才是「明心見性」的境界。但就是已達明心見性,也還沒有悟得真正解脫,因法空尚未證得,怎有真解脫境界可言。

佛法悟得心空,是謂證「空三昧」,遇緣能以空理相應,但這樣也只是悟得一個初步解脫而已,還要有空有不二」之修證,所以行者得悟「性空」。「性空」不是指意解的將自性空掉,而是要讓真性主行,無妄想相隨之時,讓自性入無為空境,當自性它自己產生有為之用,得由自性應緣時不具有為、有意之法緣,僅能讓自性應緣自起法用,這就行者悟得心明後,能悟自性應緣所起的能力

行者悟心空後,即能得自性之用,此過程就能修證「無相三昧。「無相三昧兩種意境,一者自性覺知因緣而不必動用心法相應,所以行者止於覺照而已,覺照後有法無主,即謂無心,這樣可以悟得自性靜態觀照之能力。若行者遇緣一定要應緣才能解決一些事情行者應緣中若能住無為空,而能自在常現有為之用這是證得無相三昧之境界。問題是行者明心時,不是余習已全斷除。佛性若有絲毫余習蒙蔽,即不能見性。何謂見性境界?《金剛經論》中雲:「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無為常為,遇緣真如性用發起,若能知道整個進展過程,那也可說是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這樣就真的是見性也就是本公案所說的,沒有什麼過錯。若是行者自性中動用,但自己都不知道;或是自性應緣動用中知道自性起用,但所為何事?針對何人?尚不得而知,這就是沒有做到「明明了了,自覺自知」的境界,這樣是不行的,是有過錯的,是未究竟的。

 

3.語體文解

筠州洞山良價悟本禪師在冬節時,與秦上座果子次。

有一天,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山良價悟本禪師,在冬至節氣當日,與秦上座一起在吃水果。當此之時,洞山良價悟本禪師突興起考驗一下秦上座,他對於自性應緣之體悟,所以不經參問就主動考其悟境。

洞山良價悟本禪師(807~869),我國禪宗曹洞宗之祖。唐代越州會稽(浙江)人,俗姓俞。幼從師誦《般若心經》時,以無根塵之義問其師,其師駭然,即指往五泄山禮靈默禪師披剃。年二十一,詣嵩山具足戒,未幾謁南泉普願禪師,深領其旨,又訪溈山靈佑禪師,參道生公之「無情說法公案,不契機。受指示詣雲岩曇晟禪師處,問無情說法之義,辭歸時,涉水睹影,大悟前旨。後嗣雲岩之法,於江西洞山弘揚佛法,倡有五位君臣說,門風頗振。咸通十年,命弟子替他剃發披衣,鳴鍾辭眾,大眾號慟不止。師忽開目謂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於悲何有?」眾猶戀慕不已,乃延七日,至第八日浴訖,於丈室端坐長往。世壽六十三,法臘四十二。敕謚「悟本禪師」。其嗣法弟子雲居道膺禪師、曹山本寂禪師、龍牙居遁禪師華嚴休靜禪師、青林師虔禪師二十餘人。由與本寂之法系,稱作曹山,合稱之,即為曹洞宗。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某冬節之時禪師與秦上座一同在吃水果類時,突然發言勘驗上座。」一個行者斷除種種余習後,除能心明,也該要等待機緣見性見性與否,禪師不能直問弟子:「您見性了嗎?」而是禪師境界闡述來考問他,若真能道得准,也不能當面即印證他,禪師只能懂在心裡,心裡體知這個弟子已有此能力,已達此境界

反觀時下某些人,不是自說已開悟、已明心、已見性,還要開口亂印證徒弟一番,說什麼其某弟子開悟,甚至於已證果,此等人自己有無開悟、明心、見性都有問題,還大言不慚地為別人印證開悟、明心、見性,真是無古風,又犯大妄語

禪師乃曰:「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且道過在甚麼處。」

洞山良價悟本禪師即說:「有一東西,往上可以撐住青天,往下可以抵住大地,但此物黑暗有如墨漆,沒有一絲毫光明可言。此物又常在動用中,當它在動用中時,主觀意念的覺知也止住它不得,你且說說看,此行者過錯大約在什麼地方?」行者心光內斂後,以自性應緣、轉緣,但此自性形相又空、又無形,黑似漆,但當因緣來時,它卻可以應緣起法,應緣中又不受你覺知所左右。

按語說:「有一物,在上擎拄著天,下墊拄著地,卻黑得像黑漆似地。時常在動用之中,當動用中時,卻收之不得,汝說說看,此過錯在甚麼地方。」禪宗行者常言:「不要落在無事匣子里」,此言是在行者做有為心用之事,而是在指無為常為之性用,當它遇緣自起性用時,所產生的現象可以看出這行者還有那些沒修證的。

上座雲:「過在動用中或過在動用中不知。」

上座即回答說:「若自性動用中有過錯的話,一者為自性應緣動用中,定力不足,造成動用時頗費力氣。二者是自性自應緣過程中,尚不能清清楚楚知道事情的始末,未能達『明明了了、自覺自知』之境界。」若非過來人答不上洞山良價悟本禪師的問題,秦上座點出兩種自性應緣中的過錯,真是一針見血地道出禪者未究竟前的毛病。若一個行者還落於有為法之境界中,此非真佛子,雖說在學佛法,也僅在行世間法用,當然不能證得自我解脫境界

按語說:「過錯出在亂動用中,或在動用中卻不知其在動用中。」若有人覺得某些時候心煩意慌,但不知是什麼事因,其實就是自性已在應緣,因自己定力尚不足所產生的心裡反應,間接由自心感現而出。初開悟就有此種境況常發生,但一回生、二回熟,再有此種狀況時,就是自性已在應緣,若有意亂心煩,只有努力讓色身氣機通順,自然可以提高自己禪定力的不足。

開悟行者在學習無為法中定力足夠,自性應緣時不會心慌意亂,但卻不知自性動緣是何事在進行中,這樣也是有過錯的,因行者未能全見「性空」故,所以不能在自性應緣中,產生『明明了了、自覺自知』的自我了知境界。何時可以達到此自我了知境界,待心裡余習滅盡,當能達見性之境界時,此時境界才能叫做「明心見性境界

師喚侍者掇退果桌。

洞山良價悟本禪師不回答他所說的是對或不對,但心裡對於上座的悟境已能確認,所以顧左右而言他,叫侍者來把擺水果桌子掇退下去。

按語說:「禪師不置可否,乃喚侍者撤退果桌,結束對話。」禪師只能懂在心中,未到必要時候,不要亂肯定某些人,有時反而會壞事佛法的學習總是無止境的,若禪師這時給秦上座肯定,可能他會執著,小者不求上進,大者悟後又迷,犯名聞利養之罪過。

(2006.04.24.撰於法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