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要義
定明法師
人間是劇場,菩薩是勇士,輪迴是戰場,每時每刻上演的都是新鮮生命演繹的真實故事。我們時刻都與內在的煩惱之魔搏鬥,如果勝了,就是菩薩。不知諸位是勇士?還是那戰場上的怯懦者?
今天的講座分為七個方面:修學佛法所應具有之見地、何為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薩行法的根本、菩提心的殊勝利益、菩提心的種類、發菩提心的因緣、菩提心的觀修法。
這一講從佛陀出世之本懷、心地法門——依一心開成十法界、依眾生根性開演五乘教法、大乘佛法之要素等四個方面展開。
釋迦牟尼佛說法度眾生的本懷是什麼?《法華經·方便品》記載:「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這段經文可以提煉為四個字:開、示、悟、入。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
《華嚴經》里佛陀成道時說:「奇哉!奇哉!一切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自然現前。」每個人都具有跟佛陀同等無二的、無差別的智慧德相,就是真如佛性、佛性種子!眾生內心被無明、煩惱所覆蓋,使真如佛性無法發揮作用。佛陀開示了種種法門,教我們去除煩惱、開啟真如佛性,這就是「開示佛之知見」,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開啟每個人對自我生命的認識,讓我們用佛法智慧來對治心中的煩惱、無明,讓我們內心清凈,成為世尊那樣的生命。
佛法修學的重心是解決人類的心靈問題。人類心靈品質的高低差別演變成不同生命狀態:六凡——天、人、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
一心開顯出十個不同的法界,展現出生命品質狀態的十個層次,六凡、四聖皆由心的品質不同來決定。
五乘佛法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跟菩薩乘。人天道奉持五戒十善教法;聲聞、緣覺修觀四諦法、十二緣起法;菩薩道廣修六度萬行。
佛陀根據眾生根性差別開演五乘佛法。《法華經》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其他的教法都是方便引導,最真實的皈依處是菩薩道。人天道奉持五戒十善法,解脫道諦觀四諦緣起法,發出離心。菩薩道廣修六度萬行法,發菩提心,自利利他。
菩薩道象徵著大乘佛法的精神。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大乘佛法的要素:
(1)菩提心——菩薩的生命起點。(2) 菩薩行——以無盡的利他行落實菩提悲願,來完成最初所發的菩提心,圓滿菩提悲願。(3)般若見——以般若智觀諸法空,不著二邊,行於中道,導萬行以入智海。般若見是以般若智慧指導菩提心的發起;沒有般若見難發無緣大悲菩提心,就無法落實菩薩行的行持。
《大日經》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菩提心是菩薩的生命起點,「大悲為根本」就是完全利益眾生,「方便為究竟」是講如何在人世間落實菩薩道,彰顯菩薩的生命精神。
般若見是生命思想的至高點,是整個生命行為的指引,沒有般若智慧,菩薩行就沒有辦法做到圓滿。
「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這個發心就叫「菩提心」,「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作佛的目的是度化眾生。菩提心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上求無上佛道,圓滿自己的生命;下化眾生,實現自己的悲心,弘揚正法,讓法相續存在人間,利益更多的人。這就是菩提心。
省庵大師說:「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修菩薩行必發菩提心,未發菩提心,生命就少了終極目標,所以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沒有菩提心,我們所有的行持,都不能匯歸到一個生命的終極點,縱有修持,也無法讓你成就聖道,只能種下一些善根、結一些善果。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魔與佛的差別是內心當中沒有正見,卻擁有殊勝果報所攜帶的能量,「這」就是魔業!所以省庵大師說:「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發菩提心是修菩薩行的前提和基礎。
以菩提心為根本的行持,能使我們所修的任何善法都匯歸到究竟無上的佛道。「欲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起菩提之心。」我們要以菩薩作為我們的生命榜樣,就必須先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欲轉於*輪,欲觸上菩提,鬚髮菩提心。」轉*輪,就是說法、度眾生、成就正覺。假如我們沒有承擔和做菩薩的勇氣,就無法開啟菩薩的修行。
印光祖師說:「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這是非常好的總結。只要你以菩提心作為動力和依據,那麼日常生活中行持任何善法,都可以匯歸到無上菩提道,若發菩提心,十善業的行持、八正道、四聖諦,乃至修任何法門都可以成就解脫,都可以成就無上佛道。法無頓漸差別,差別的是發心。
菩提心的殊勝利益不可思議。將《華嚴經·入法界品》中關於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利益的內容重新總結歸類,分為六個方面:
(一)能生一切功德益利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凈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則為虛空,諸妙功德無邊際故。菩提心者,則為和香,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則為妙德,庄嚴一切諸功德故。菩提心者,則為無壞藥王樹根,長養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尊主,於餘一切莫能勝故。菩提心者,則為如意珠,具足一切功德利故。」佛陀從不同角度描述了菩提心功德的殊勝。
(二)速斷一切罪業煩惱
「菩提心者,則為凈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善知識,離一切惡諸恐怖故。菩提心者,則為良藥,療治一切煩惱病故。」菩提心可以清洗內心煩惱污垢、去除無明、使人充滿力量!「菩提心者,則為利劍……悉能除滅煩惱塵故。」忘失菩提心會產生煩惱,安住菩提心,煩惱就不再是煩惱。
(三)超聲聞、緣覺之智德
「菩提心者,則為大王,勝諸聲聞緣覺心故。」這是講發心的原因。「菩提心者,則為最勝,成滿一切無比願故。」這是講菩提願。「菩提心者,則為大海,悉能容受諸功德故。」菩薩的內心裝的是正法、眾生。「菩提心者,則為命根,任持菩薩大悲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壽行,不取聲聞諸解脫故。菩提心者,則為伊尼羅寶,勝諸聲聞緣覺智故。」由此得知發起菩提心的菩薩,他的智慧、德行、果報都能超越聲聞、緣覺二乘。
(四)培育菩薩的一切勝德
「菩提心者,則為大乘,容載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則為門戶,令入一切菩薩行故。菩提心者,則為勝宅,一切眾生所歸依故。菩提心者,則為依止,因修一切菩薩行故。菩提心者,則為守護,能滿菩薩諸大願故。菩提心者,則為慈母,增長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則為養育,守護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則為安住,出生菩薩之所住故。菩提心者,則為庄嚴
具,嚴飾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可以培育菩薩的生命勝德、度脫眾生,這是菩提心的勝德。
(五)成就一切無漏智
「菩提心者,則為大道,皆令得入一切智城故。菩提心者,則為凈眼,悉能覩見邪正道故。菩提心者,則為雪山,長養智慧清涼葯故。菩提心者,則為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菩提心者,則為須彌山王,等觀眾生心不動故。菩提心者,則為湧泉,清冷智慧無窮盡故。菩提心者,則為凈鏡,顯現一切諸法門故。」發起和修持菩提心時,若有般若見,能成就一切無漏智慧的功德。
(六)成辦利他之圓滿
「菩提心者,則為法鼓,覺悟煩惱長寢眾生故。菩提心者,則為歸依,悉能救護諸眾生故。菩提心者,則為無上塔,一切天人應供養故。佛子,菩提心者,如是無量功德成就。」菩提心可以破除煩惱,救眾生脫離生死輪迴;菩提心能夠成就菩薩的種種勝德,能夠度化有情,成就無上的佛道;它是生命當中的支撐點、是生命的動力。
五、菩提心的種類
菩提心的種類差別,在大乘經論中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簡要地說,可以歸納為三類: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一)願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將菩提心轉化為願力。沒有證到初地菩薩之前,我們所有的菩提心,行菩提、願菩提都是屬於世俗菩提心,我們的發心只是跟菩薩相類近,不圓滿究竟。
(二)行菩提心
願只是一個志向,唯有踐行才能利益更多的人。所以發願後要付諸實踐,這叫做行菩提。六度四攝都是關於行菩提具體的內容,《華嚴經》里講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這都是屬於行菩提的一個內容。
(三)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菩薩以般若智之空性見來指引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實踐,在行持中遠離凡夫二乘的種種執著,無有我、人、眾生等執著。初地菩薩,證得平等無別的空性後,才能平等對待眾生,具備這一見地基礎所發的菩提心才是勝義菩提心,所修的菩薩行才是無漏聖賢行。
(一)發菩提心所應具有的勝德
菩薩發菩提心,必須具備十種勝德:「若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修習善根,志求正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深厚,深心平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生命具有這十種勝德,才能承載得了菩提心的殊勝。我們對照衡量自心,若有欠缺,應依法奉行。只有這樣,才能發起菩提心,踐行菩薩行。
《華嚴經·離世間品》說菩薩發菩提心有十種因緣。菩薩發菩提心的因緣就是要調伏一切眾生、除滅一切眾生苦、給眾生一切安樂,引導眾生髮菩提心、恭敬供養諸佛、皈依三寶,這是十種發菩提心的因緣。
佛陀在《華嚴經》中關於菩薩發菩提心的因緣講得特別多,我只是摘取兩則,一則是《離世間品》,一則是《入法界品》。「欲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滅一切眾生諸煩惱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拔一切眾生煩惱習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所緣境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上求無上佛道、誓求一切佛法、度化一切眾生。
我們今天的主題叫做「菩提心修學要義」,那就要涉及到一個具體觀修的可操作方法。我們剛才講道菩提心有三種: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我會引用經典當中的內容,作為我們這三種菩提心具體修學方法的根據。
先看願菩提心,願菩提心的修法分為兩類:總持觀修法、個個別修法。
「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三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雲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後三者為自利,唯初誓為利他。經常要讀誦、觀修、思維這四大菩提心,這個總持的觀修法,就是說你有一個整體的菩提心的印象跟理解,以及時刻要把這總持的菩提心,安住在你內心當中,時刻都把這四種菩提心護持著。
(2)個個別修法:我依《華嚴經·凈行品》來講個個別修法。《華嚴經·凈行品》總共分為一百多個願。具體怎麼修?我們可以通過在家十一願的方式,讓大家有個初步的了解。《華嚴經》里文殊菩薩告智首菩薩:「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關鍵在於「善用其心」,「雲何用心」?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穩 伎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妓非實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舍諸偽飾 到真實處
上升樓閣 當願眾生 升正法樓 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舍 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舍眾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戶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舍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這是講在家的信徒修習願菩提心的方法。若有「眾會聚集,當願眾生,舍眾聚法,成一切智」,今天我們來聽聞佛法,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你有沒有發菩提願心?把所見所聞,都變成修持菩提心的一個所緣境,就叫作「善用其心」。
「著瓔珞時」,每個人都喜歡穿漂亮的衣服、帶漂亮的首飾……此時,是否發菩提心:「當願眾生,舍諸偽飾,到真實處」?穿好衣服、戴漂亮首飾的時候,是否想到這是我們的一個修行入手處?
生活中隨時隨地、所見所聞都是修菩提心的契機,如此修行成佛很快!建議大家以《凈行品》為功課,早晚讀誦,在讀誦的過程中,接受教法,建立修持菩提心的觀念並能具體運用。
修行佛法的人,內心當中有兩種力量:追求佛法出世——正覺的力量;來自六道輪迴——業力的力量。這兩種力量時刻在我們內心當中抗爭。正覺力量獲勝時,生命呈現出菩薩的氣息、菩薩的智慧。煩惱統治生命時,整個生命展現出十足的凡夫相。若能善用其心、修持菩提心,這一生一定能獲得究竟解脫。修學佛法要具足信心,信心具足時,菩提心就會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持續貫穿下去。
我以《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十大願王作為行菩提心的修持方式。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行菩提心的修持要突破我們的所緣境。
大家怎樣禮敬佛陀?要突破我們的所緣境,禮敬的對象是無限的,能禮敬的你也是無限的。無窮無盡的你在禮敬無窮無盡的佛陀!這就是修持普賢行法的關鍵點!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有沒有窮盡的地方?眾生有沒有窮盡?眾生的煩惱有沒有窮盡?這些都永無窮盡。我們的行持也永無窮盡,這就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建議大家讀誦《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它是大乘佛法「行菩提心」修行方法的著力處、突破點。
以空性見來指引菩提心的修行,一方面是幫助我們解除我法二執,一方面是指導我們如實觀照世界。
一切法無自性是佛法最根本的正見。擁有正見,就擁有了智慧,打開了走出輪迴的大門,打破世間與出世間的隔閡,超越生死與解脫、煩惱與菩提的對立,因此,因地的菩提心行就成就了果地的功德。有了般若智慧就可以突破煩惱與菩提的對立,在生死當中就可以徹證解脫,在煩惱當中就可以徹證菩提。
總結
菩提心的修持:從有限到無限的修持;從有間斷到無間斷的修持;從凡夫心升華為菩薩行的修持。
菩提心是我們每一個扮演菩薩行者的修行的起點,同時也是菩薩修行的終點。在我們修持菩提心的過程中,如果始終貫穿著般若智慧的觀照,就可以時刻體現菩提心的精神、菩提心的功德,就可以幫助我們成就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