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用功
從多次主持禪七的經驗里發現到,打七時,正確的觀念及方法的掌握雖然重要,可是禪修的動機和用心也是關鍵性的。
打七的動機愈單純愈好
在禪堂打七的時候,經常會發生問題,有一些固然是自己生理上的問題,比如會出現種種身體反應和障礙;有一些卻是心理問題。有的人,你說他不懂得佛法嗎,他懂;你說他不懂得禪修的方法嗎,他也懂;甚至一些重要的修行觀念,基本上他也知道。可是進到禪堂後,卻不能將觀念融入用功的心裡去。打七的要領其實並不復雜,動機也是愈單純愈好。其實一進入禪堂,只需抱持一個很單純的觀念: 「我是來用功的。」也就是說,你進到禪堂,沒有其他的動機,只是很誠心、很單純地來用功。修行用功的最終目的當然是要解脫生死,但是想要得到解脫的果,必須具備解脫的因。所謂的因,就是你要能夠放得下,必須放下所有一切的「有」,你才可能證到空。因此,在打七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心理負擔放得愈輕愈好。修行動機愈單純,你的功夫愈能夠用得上。但是,有些人卻先給自己壓力;有些人則因為某種心態的問題,會盤想著在禪七時要如何去表現自己,讓別人注意到他,或者是打完禪七之後能夠得到怎樣的成果,這些都是內心的種種煩惱。如果你覺察到自己有類似動機的話就得注意,一定要把它消除掉。
原本在做一件事情,例如學佛的時候,先確定一個目標再去做,這是沒有錯的。但是在禪七的過程中,最好還是要把目標暫時放在一邊。心裡不要一直去想會有怎樣的結果,只要把握現在這個時間和正在應用的方法,很誠心、很單純地去用功。只要你很專心、很投入地把方法用好,自然就會產生一種增上的力量。在像禪七這種密集的共修課程里,一般都會凝聚一股比較有力量的共修氣氛,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能夠在這種氣氛下把功夫用上去。這種功夫在平常用功時比較不容易發揮,即使是平時與一群人共修也不太容易發揮;但是在禪七期間,這種凝聚的共修氣氛很可能就發揮出來。所以在打七期間,各種不同的情況都可能出現。只有當這些情況出現時,我們才用適當的方法去處理它;在還未出現之前,不要去理會它。如果是別人出現了這些情況,比如坐在你旁邊的人有了一些身心反應,你不要去理會,也不要去猜想,因為那是他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那是他的狀況,不是你的狀況。你的情況和他不一樣,不要以為有了一些哭哭鬧鬧的反應,就表示你的功夫用得比別人好。
修學止觀法門,其實就是對自己的身心做一個大幅度的調整。在這個調整的過程中,當然會出現一些反應與狀況,但這隻是表示當時用功的情況而已,並不表示你的方法一定用得比別人好。很多人以為在用功的時候,一定要有一些狀況、反應,才表示把功夫用到了。但這些常常有狀況出現的人,可能是因為身體的健康狀況不好;身體不好的人,一般生理上的反應會比較多,甚至比較激烈。如果你以為出現這些狀況是表示功夫好,也想這樣來表現自己的話,那就很麻煩了。當你有這種要表現的心態時,就常常會在心裡暗示自己。心理學談到過這種暗示的作用,暗示多了以後,你會以假為真,看到別人哭,你真的也會跟著他一起哭;看到別人氣動,你的身體也會動起來。可是這些都不是真實的情況,都不是用功過程里自然的反應,而是自己心理暗示的作用。禪修不要加工的東西,要自然的過程。
在用功時,只需要把方法掌握好,就這樣一直繼續用功下去。至於這個功夫會用到什麼程度,就得看你自己所具備的內在條件了。如果你的慧根不是那麼深厚,就表示你的宿世因緣不是很充足,當然就不能夠強求什麼。除此之外,在學會方法之前,你在其他方面的因緣或者功夫用得如何,也是關鍵之一。
持戒清凈是第一個方便。如果一個人在學佛修行之前就已經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也很懂得照顧別人,那麼他學佛之後持戒,戒行自然就很清凈了,這是上品戒。如果你出生在一個比較理想或有佛法的環境,成長過程中養成善良的個性,或有珠勝的學佛因緣,那你也是有善根的。
如果你現在開始學佛,修學止觀法門,你所能掌握的善根因緣,至少在這一生中就比別人殊勝了。如果你以前犯有種種錯誤的行為,學佛之後雖然知道悔改,但是曾經造作的一些惡行惡業,還是可能會發生一些作用,成為修學的障礙,這表示你的善根可能並不足夠,所以行為不太清凈。
此外,學會方法之後,你用了多少時間在方法上?這個也很重要。如果每天都安排時間用功,每天定時定量的用功都是一種累積。如果平常都不用功,等到報名參加禪七之後才開始用一點功夫,或收到錄取通知書之後才加緊練腿,帶著這樣的功夫進入禪堂,是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你自己應該心裡有數吧!
如果你是這樣用功的,和那些學會方法很久,打過好幾次禪七,每天也都有固定時間用功的人相比,所累積的用功力量是不一樣的,所以也不要去和別人比較。你自己的條件到什麼程度,就能掌握到什麼程度。功夫並不是只在打七時才累積的。
參加禪修,在某種意義上,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密集的修行課程,把以往種種的善根,包括宿世因緣,甚至平常累積的力量凝聚起來。如果你以往所累積下來的都是疏疏散散的功夫,現在才想要累積它,就會發現它缺乏一種凝聚的力量,所以整個禪七打下來,當然也是稀稀鬆鬆的。別人的功夫也許一直以來都用得很好,而且在打七的過程中都有很好的凝聚力,所以他能夠應用打七的機緣,把功夫凝聚得更好,用得更順,甚至用得更深。
每個人的因緣、條件都不一樣,所以禪修的情況也不一樣。我們在打坐時,即使不能把功夫用好,也不要替自己製造更多的麻煩、更大的障礙。如果你有了比較的心理,一旦旁邊的人在氣動時,你就會盤算著:「好,我也要開始『發動』了。」但如果你發動了,原本凝聚的功夫也散去了,你就會更加不甘心。你的心並不是放在功夫上,而是一直在這種不純的動機上打轉。
另外,當牽涉到比較與表現的時候,比如面子問題,你可能會想, 「我學佛已有一二十年了,學佛的資歷已經很夠了」,或「我這么老資格的佛教徒,大家都認識我」。如果你又有一點名堂的話,這些就會形成一種壓力。你的身份就是你的面子,為了維護這個面子,你就會開始求表現。如果別人能夠坐半個小時,那自己最少也要坐上兩個小時,這樣才表示功夫到家。可是在這兩個小時里,你的心並不是真正的平靜,實際上你挨得非常痛苦,這不是適當的用功。坦白說,沒有人會去注意你的表現。如果大家都是真正在用功,誰會去管有什麼人在旁邊吵吵鬧鬧?你也不要想表現給護七和師父看,那是沒有用的。
每次禪七,我都會不斷地提醒大家,不要有比較和表現的心理。可是一進入禪堂,大家都忘記了,這種煩惱、障礙又出現了。這些煩惱夾雜著內心貪、驕、慢及覆等煩惱,是屬於惡性的心理作用,這種種煩惱湊合起來會形成一種力量。雖然開始時它沒有很大的力量,只是偶爾浮現一下,但是如果你沒有小心地覺察到,它慢慢就會凝聚成一股力量。當它顯現到某個程度讓你覺察到的時候,而你又不想糾正或調整它,那就很麻煩了。
當我們在用功時,基本上前五根的作用會盡量地減少,而大部分所緣的都是意識所緣的境界。意識所緣的境界有深淺不同的層次,實際上,淺的層面是從深的層面里,慢慢地一個層次、一個層次顯現出來的。如果禪修的功夫不夠好,一般可以覺察到的都是比較淺的層面,較深的心理作用必須等浮現到表層時,才能夠覺察到。但當它浮現到表層讓我們能夠覺察到時,就不容易克服了。雖然不容易調整或糾正過來,但我們還是有辦法把它拋開的。實際上,這些貪、驕、慢及覆等惡性的心理煩惱,是內心比較微細、深沉的作用。當我們用功到某個階段,心靜下來的時候,便能夠深入內心更深一層,覺察到這些深細的作用,從而減輕這些困擾、煩惱。
因此,進入禪堂用功的時候,你要把內心所有復雜的動機都放在一邊,把你學佛的資歷放在一邊,把你的身份放在一邊,把你外在的一些與名聞有牽涉的事物也都放在一邊,把一切可能成為障礙的心理消除。你只是抱著很單純的心,以不貪、不驕、不慢、不覆等善性的心理來安頓自己的功夫。
當心態調整好了之後,你還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每天晚上的最後一炷香,可以自我反省,問一問自己: 「我今天有沒有惡性的心理?有沒有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有沒有刻意要表現自己?」如果覺察自己沒有這類的情況,那就比較理想。
關於禪修方法的應用,基本上禪修用功就是在調身與調心;在調身與調心之間,還有一個調息。呼吸與身與心其實是分不開的,呼吸的粗或細正好說明了生理與心理是否已經調和。如果你的呼吸保持在自然的狀態,那表示你的身心處於一般健康調和的情況;呼吸粗,則反映了身心的不調和。如果呼吸出現氣喘的現象,一般是因為身體經過了激烈的運動,或者是身體、心理受到壓力,也可能是身體健康出了問題。
當你發現呼吸比較粗的時候,如果不是健康出了問題,那就需要去調和它;也就是應用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地把氣吸進去,然後再慢慢地把它呼出來。幾次以後,氣喘的情況會緩和下來,心臟跳動的速度會減低,身體比較緊張的狀態也會緩和,甚至心理的壓力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減輕。所以在開始用功的時候,可以先通過呼吸的調和,讓身體得到一種調和;身體安定下來之後,再進入更細的調心過程。
當身體調和了,要進入調心的過程時,便能夠覺察到身體一些比較徽細的作用。但如果沒有先把呼吸調好,會發現功夫不容易用上去。比如你一開始用念佛的方法,念到相當專註的時候,覺察到呼吸的作用了,可是接下來卻不曉得該用什麼方法。如果用念佛的方法,卻會被呼吸的念頭拉走;注意呼吸時,又會被念佛的念頭佔去,這時候就可以應用數息的專註來調和自己的心。數息時,重點在於注意呼吸自然地運作。呼吸是下意識的作用,也即是說,不需要用任何意志和心理的作用去控制它。
有些人在數息的時候,常是先數了一之後,才把氣呼出來,接著數二,再把氣呼出來。這是在控制呼吸,不是在數呼吸。呼吸是很自然的,當你覺察到它出去了,才去數它。加上數的念頭,是為了加強我們的專註力。如果一開始就用觀呼吸的方法,一般比較不容易用得上。因為身體已經調和了,呼吸的作用比較細,但心還是處於比較粗的狀態,我們不容易覺察到呼吸,所以在觀呼吸的同時多加一個念頭——數的念頭,以數的念頭來配合呼吸,會比較容易把功夫用上去。
當數息數到某個階段,心稍微專註的時候,你會發現五根愈來愈敏銳,可以覺察到一個比呼吸更徽細的作用——心跳,甚至可以覺察到血液通過血管的跳動。這些都屬於身體的情況,不要去理它,還是繼續專註在數息的功夫上。
如果你在用功的過程中,發現胸口很緊悶,就要注意了,這表示你的呼吸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你控制了。你必須把呼吸調和過來,讓它回復自然的狀態,胸口的悶氣就會慢慢地散去。如果發現鼻樑很重、很悶,那表示你所專註的部位有了問題。你要專註的是呼吸進出的部位,也就是鼻端;你的注意力可能已經不在鼻端,而是在鼻粱了。你必須暫時把數息的功夫放下,全身放鬆,將注意力放在雙手兩個拇指交迭的那個點上,或者是把注意力放在臀部與坐墊交接的地方。
有些人雖然沒有出現上述的情況,可是在用功的過程中,偶爾會深呼吸,這也是在控制呼吸。有些人認為,用功用得好,呼吸應該會比較徽細,所以就盡量讓自己的呼吸變細。但是身體狀況還沒有調細,卻刻意讓自己的呼吸變細,這會導致身體所需要的氧氣不足;身體缺氧的話,生理的自然反應就是會深深地吸一大口氣。如果發現自己有類似的情況,便需要做好幾次的深呼吸,然後再回到數息的功夫上。
因此,進入禪堂用功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心態,把一切可能成為障礙的,尤其是心理的狀態都一一放下,然後把方法掌握好,以很單純的心念,全心投入在調身、調息和調心的功夫上,讓自己的功夫愈來愈純熟,愈來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