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da230a0d8b80e1e49cb20f195cd16e51.jpg" />
一、念珠“念珠”,也稱作“佛珠”、“數珠”、“誦珠”、“咒珠”,昌念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用以計數和束心的工具。
念珠,梵名叫做“缽塞莫”。根據佛經記載,持有念珠的本尊是毗俱胝菩薩。“毗俱胝”在梵文中,是皺眉頭的意思。在佛教中,毗俱胝菩薩代表著大悲者,具有不可抗拒的大威勢力。這尊菩薩額上有眼,有四隻手臂,左邊一手舉著蓮花,一手拿著凈瓶,右邊一手結施無畏印,另一手把持的就是念珠。
相傳從前有個國王叫毗琉璃,有一次他乞求佛陀,說自己的國家邊遠弱小,連年來又匪寇瘟疫不斷,所以“谷貴民困,我常不安”。佛法這麼深蘊廣大,可是在他的國家裡卻不遍行,希望佛陀能“垂示法要”,指出一條光明之路。佛陀於是告訴他如果想要滅除煩惱,富國強民,那就用香木做一百零八個珠子,貫成一串,隨身攜持,無論行走坐卧,都要在心裡默誦“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的法號,每誦一遍,就捻過一粒珠子,“若能滿一百萬遍者,常得斷百八結業,而得無上之勝果,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盤。”國王就遵照佛陀的指示去做。這樣,念珠就在信奉佛教的僧眾中流布開來了。
念珠的粒數,按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念珠是一千零八十粒(這種念珠,因太長,僅及少數曾僧大德或潛修者使用,以及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使用);上品一百零八粒;中品五十四粒;下品二十七粒。另有四十二粒、二十一粒、十四粒及凈土宗的三十六粒、禪宗的十八粒等共九種。
它的粒數各有其含義:如一千零八十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個數,而成為一千零八十粒。
一百零八粒的,是表示單純的一百零八種煩惱;或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一百零八種無量三昧,或本有的五十四位與修證(由修行而得者)的五十四位。
五十四粒的,是表示修生(既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種境界,與修證同)之五十四位。
四十二粒的是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二十七粒的是表聲聞之二十七賢聖。二十一粒的是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生之十地及佛果。十四粒的,是代表《仁王經》所說的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
其餘三十六、十八等粒數的,有的是為攜帶方便,是一百零八數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德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其他深義。
關於念珠的材質,佛教典籍中的說法並不一致,舉凡金、銀、銅、鐵、玉石、珠寶、木材、草籽等等,幾乎各種材質都有所羅列。據說,按照佛教中的三部、五部之差別,所用念珠的材質是不一樣的。
如五部就認為,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或各種珠寶,蓮花部用蓮花子,羯摩部用種種具有和合意味的珠子,等等。其中,以菩提子為最勝。材質的差別表示了念誦功德的差別。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中說,每誦掐一遍,鐵珠得福五倍,銅珠得福十倍,珍珠珊瑚等得福百倍,木榀子得福千倍,蓮子得福萬倍,陀羅法叉得福百萬倍,開烏盧拖羅怯叉得福千萬倍,水晶得福萬萬倍,要是用菩提子為念珠,就不用念誦法號了,因為只要持有此珠者,就已經等同於念誦諸佛咒了,當然是得福無量了。
另外,念珠的製造也是有規定的,規范的念珠有著母珠和記子的區別。一般母珠為金珠,記子為銀珠,也可根據材質的不同來決定母珠和記子的材質。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拿念珠的方法是: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拇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輪到母珠時,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經雲:“不應越母珠,驀過越法罪。”因為繩線代表觀音,母珠代表彌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