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法法師:常做佛事成就佛道

常做佛事成就佛道 五濁惡世眾生習性喜歡多變化的世情,時常想把感覺、感受換一換,才會覺得有彩色的「視覺」美感;有的喜歡換個口感,也就是「口覺」;有的想把「心覺」也換,讓心理感覺有新的感受。就如同我們插花,它有分「喜氣洋洋」的盆景,造景很洋溢,讓人感覺很熱鬧;有「沉靜」的插花方式,多一些抽象的構思,使人感覺庄嚴、隆重或禪靜的氣氛;有喪葬告別的「哀傷肅穆」的花景,採用素的白色系列,點綴些許黃色,讓與會者感受到參加喪禮的傷感氣氛;還有平常的花隨喜方便插,感覺有主、有從,有尊、有卑就可以,高的主幹插中間,代表領導者或一家之主,低的放兩旁,代表部屬子女,高低兩者之間還加上一支中等身材的花代表副手或主婦,葉叢擺在後面,花朵放在前面,旁邊也點綴一下,顏色嘛!採用五花十色,代表男女女,感覺美美的,就象徵著團體家庭的成員,可見插花也有涵義,隨喜隨性反應世間覺。 所以,娑婆眾生就是那麼麻煩很難服務,隨順就好就像我們打佛七,念佛久了感覺累;聽師父講話,聽久了也煩話長;坐久了會覺得腰酸腳麻;跑香活動筋骨,跑久了嫌累;殿堂裡面禁語久了可能也會想出去透透氣、說說話。 為了隨順眾生因緣現象在此期間,凡是念佛一陣子以後,就有師父開示,讓大家的口暫時休息一下;坐久了以後會安排跑香,讓大家活動活動筋骨;中途的休息時間能讓悶氣的人可以在室外透透氣,說說心聲私語。這就是在法會期間,為了隨順大家所作的適時、適量的安排。但是希望大家這一系列的活動,要有耐心、要有恆心、也要信心,到了最後必能自在無礙,成就共修的功德這是可喜可賀的! 凡是法會告一段落以後,好像是可以休息、可以放鬆了,但是不要忘記學佛者要經常保持安靜,說話要養成音聲適量,有些場合應該低聲細語,有時還需禁語,除了在殿堂上需要如此,在齋堂用餐也同樣重要;也要認知念佛不是只在打佛七的殿堂內,而是要時時刻刻都能心念佛。所以,我們要收斂自己的心,無論身在道場或在自己家裡,或者在外面,要隨時隨地都攝我們的六根,不論行住坐卧都要心念佛、一念相續。 我們希望能消業障,增福慧。大家都有苦難的時候、有煩惱的時候、有傷心的時候、有不快樂的時候,就很喜歡業障。但忘了這些苦難煩惱、傷心、不快樂的時候,就沒想要消業障,所以就容易懈怠。凡事要持之以恆,但信念往往抵不過妄心,何種信念呢!?就是趕快離苦得樂信念信念就是信心念頭,譬如:堅持的念頭、離苦得樂的的念頭、不想再生死輪迴念頭很強烈的念頭,不但是很強烈,要常常會想到生命無常,這樣的話,不該攀緣的事、不該雞婆的事,自然自我約束,臨時斬斷這個念頭,不攀緣,約束這些緣生緣滅。 所謂我們要如何悟,用甚麼方法來悟佛法?就是悟緣生法!換句話說,我們要悟緣生法,必須先要把自己貪的慾望盡量減少,來先消減自己的煩惱心;為了要減少煩惱心,必須先消減慾望那就不要攀緣去做一些正當而不不做的事,不算是攀緣,就該去做。可以不必多此一舉的,就不要去造新的業,有一些需要我們幫忙的,做得到的善本,就要去做。何謂善本,即能培養善根更趨深厚的事,稱為善本。經常培養善本、舍惡從善、增長善本,是會延伸我們的道業成就;如是善本,我們應該要把握,本著慈悲心去協助需要我們協助的人讓他們能於有一跟我們一樣因助人而快樂,再進一步能離苦得樂。 常常做這一心念,能即生法喜、常生懺悔之心的話,也稱為常做佛事。每天時常都有這個念頭的存在,就能使沒有惡的念頭;我們能時常深入經藏,就是常做學習佛事,簡稱為「常做佛事」。而一般說做佛事,大多是指道場接到一樁與佛菩薩有關並為利益眾生的事;例如:拔度佛事消災佛事。 現在所說的常做佛事,就是與成佛或和佛有關的事,稱為常做佛事。例如:我現在拜佛學佛,跟佛有關係,期望將來往生凈土成就佛道;我今天在做佛事,是做甚麼佛事是在做「拜佛」的佛事;你今天在做甚麼佛事啊!?我是在做「消災」的佛事;或說我現在做「超度」的佛事;坊間,我們把一般的法會通稱為「法會」,而將與超拔的、消災有關的法會,叫作「佛事」。其實,對於我們在真正修行,研習經典,熏習佛法,也稱為「佛事」;我們要研習、熏習這個佛事,就要常常去想,我今天「念佛」念一整天了,我一直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到底是要再念一個鍾頭或半個鍾頭!?有知識的就沒那麼想了,沒知識就會動念起煩惱了。 所以,我們要得大解脫,就是要度一切苦厄,換句話說,是度一切眾生;能度一切眾生的苦厄者,即是解脫也就是說,我學佛成就使自己先得到大解脫,再以我自己的經驗,用最好的方法,有多好、多棒,介紹給眾生知道,讓眾生學習後也得解脫,把自己的經驗、把得到法樂的感受,都一一地介紹給一切眾生,讓眾生早日覺悟,圓悟緣生法;緣生法者,就是因緣所生之法,也是一切諸法也就是說,我們眾生為甚麼造業,是由緣的聚集,就像在我們的緣是「念佛緣」,也是成佛之緣,共同的因緣在一起,有相同的理念,就是要離苦得樂、同生凈土、共成佛道也就是成佛。所以我們這個「緣」就是「善念的成佛之道之緣」,為了成佛所生的法,這些種種的行持就是「常做佛事」。 因為理念相同而聚在一起,也就是因緣生而聚;假使我們不再念佛了,明天結束了,後天就不在一念佛了,這個緣就滅了,就各自回家了,所以緣滅則散。故說:「緣生而聚,緣滅而散」。一切生死跟緣有深切的關係生死皆是緣生緣滅,生是由緣的生起而開始,所以稱為「因緣生法」;死是因為這個緣的破滅而結束,終歸離散。我們要去悟這個「因緣生法」,簡稱為「悟因緣法」。我們若悟了「因緣生法」,就會覺得前生結了善緣,今生就處在那個角落,環繞的人都是好人,這個善緣是殊勝的;若我前生造了惡業,結了惡緣,今生就處於某個角落,周邊都是壞人一大堆。 譬如,有人說:「我今生都沒做過壞事,為甚麼我偏偏周邊遇到那麼多的壞蛋!」這就跟他前生關係就如同人往生以後,學習了很多,可能也修得不錯吧!但仍是不夠,還要再來世間;來的時候會如同「童子心」,甚麼都不知道,一切從零開始。有的自鄉下開始,有的從城市開始,漸次成長;各有不同的現世緣,也是父母的緣,拉拔長大以後,就在那個環境慢慢熏習,有的人修行環境因緣殊勝,他熏習的就跟一般俗人不一樣,慢慢長大以後就凸顯其前世接續下來的那個因緣,與父母所給的現世環境不一樣,這就是延續前生因緣,把善的、惡的全部沿襲下來,在今生一直延續到報盡往生這就叫做「命」。 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要想業障,就要先消自己的煩惱心,如果常常有煩惱很難自在很難沒有喜怒哀樂很難常做佛事;換句話說,要做修行工作很難;因為,我們沒辦法諸佛菩薩神通,做到隨緣度化一切眾生,只有佛有十力(詳見註解),菩薩尚無具足。佛的十力,解說起來很繁複,可見研習經典、熏習佛法是很需要時間精神體力去理解,才有辦法把這個「我」的執著慢慢淡化,意念慢慢轉,「我執」才不會那麼重,若沒研習或熏習,這個我執是不容易消減下來,不改善的話,會一直僵持執著,甚至還有可能遞增。直到死了還是如此,輪迴後的來生也會是延續下去。前生執著延續到今生今生的再沿襲到來生,除非有了研習經典或熏習佛法或其他善法,才有可能改變、改善。今生既能轉念而改善,沿襲於來生時再改善,「我執」逐漸遞減,終有一世能「圓悟緣生法」,勤以精進,此即「常做佛事」,終能得大解脫成就佛道。 註解:佛之十力(出智度論二十五、俱舍論二十九) 1.知覺處、非處智力:(處者,道理之義。)知物之道理、非道理智力。 2.知三世業報之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因果業報之智力。 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禪定及八解脫三昧智力。 4.知諸根勝劣智力:謂於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徧知。 5.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 6.知種種界智力:於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之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人間天上,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致之智力。 8.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智力。 9.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智力。 10.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