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道的根本在於親近善知識

道的根本在於親近知識

  2010 年 1 月 2 日,學誠大和尚在第二批學佛小組開班儀式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講師、各位同學

  今天開班,因緣非常殊勝。有這么多的同修,大家信佛、學法。這兩個月來,教化部的幾位法師和骨幹義工,他們非常發心晝夜不停地工作,各項工作非常有序、得力,也是眾緣和合的表現。有很多居士信徒皈依弟子,大家對佛法有渴求,也有潛力,也是法師和骨幹義工發心因緣,所以才能夠把大家組合在一起,這一切都是有因緣的。

  在家裡也好,我們學佛法也好,都要抓住根本,信仰就是根本。信仰是我們內心的一種信念,若要表示出來,怎麼來體現呢?

  在家裡孝順父母就是根本。「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追遠」就是孝道,「民德歸厚」就是厚德。人有沒有道德,就看你父母孝順孝順——對父母孝順這人就有道德了。對朋友誠信誠信說話算數不算數——說話算數,有誠信,這個人對朋友就有道德了。對領導會不會按照領導、上位交代的任務工作去完成,服從不服從——服從就是有道德。對國家忠誠忠誠、愛護不愛護——對國家忠誠是有道德。對佛法來講,「道的根本在於親近知識」—— 在家裡孝順父母,學佛法則要親近知識親近知識孝道、對國家忠誠、對朋友誠信、對領導的服從、對眾生的服務一樣,這些都是道德之根本的不同體現。

  為什麼說親近知識信仰的根本體現呢?因為三寶都要落實到人、落實到生活。長期以來,我們身心三寶都是很遠的。大家在家裡、在社會上忙忙碌碌,能夠來一次廟里很不容易。一個禮拜來一天,一個月來一天,一年能夠來廟里的次數不是很多。可能今年才開始來,在過去的幾十年都沒有因緣廟里。即使來廟里也不一定有學習的心態有些人幾年好樂,到廟里聽經聞法、拜佛交流,過了一年、兩年,這個勁頭能不能再保持,興趣能不能持續,學習的心能不能仍然這樣濃厚,都不好說。一年、兩年、三年,慢慢的這個心就退了,熱情、興趣就淡化了。這表示我們內心三寶距離是很不容易拉近的,也就是我們內在的我執非常堅強的一個表現。所以佛法親近善士,才能聽聞正法就如社會上尊師重教一樣,對老師要重視、要尊重。對世間的老師尊重,對出世間佛教法師也要尊重,這是同樣的道理

  重教,就是尊重老師的教導,和聽聞正法是一樣的,世間和出世間只是用詞不同而已,內涵都是一致的。為什麼學佛法如此強調信心、依師、聽聞聽聞是說自己聽,是法師告訴你的,應該怎麼去做,然後你照著去做,這個才叫聽聞。相反我們常常不是聽聞,只是聽自己的。譬如我們自己聽磁帶,那就是聽自己的,自己想聽哪一盤,就聽哪一盤,自己喜歡聽這個法師的就聽,喜歡聽那個法師的就隨意聽,還是聽自己,這就不一樣了。善知識對我們教誡教授是對治我們的現行、對治我們當下的問題,和自己去聽去看是不一樣的,對我們的引導是不一樣的。在家裡一樣可以看書,但和學校老師引導讀的書肯定不一樣。一個小孩兒,如果從來沒有老師教,你自己看,你能不能成為一個博士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只有根據規範,小學讀什麼,中學讀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讀什麼,才能過關。佛法也是如此。你要成就,裡面有一理路,只有跟著這個套路去學,你才能學出來,否則的話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說學得好,能不能學得久都很難說。只有學得久才能學得好。學得久——社會上讀一個博士少說也要讀十幾二十年,佛法成就,比讀一個博士還難。如果說一個人五歲從幼兒園開始讀,三十歲讀完博士,要讀二十五年,少說要讀二十年,二十年都需要天天讀,並且是把最好的時光花在這上面,才能夠讀得出來。學佛法也一樣,要學一生、學一輩子,要有博士那種心情、那種毅力、那種用功時間還要更長。所以不是我們讀幾天,或者說一年、兩年,佛法就能夠讀完了、讀好了,不是那麼簡單事情我說這個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三寶法師同行善友對我們的重要性,這是我們學佛法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

  佛法要代代相傳。從佛開始,一代一代出家人以及護法居士根據這個理論來實踐行持,大家根據佛法的言教來做,在這種實踐當中,就會有很多經驗的累積。所以我們在學佛法過程當中,就能夠分享到這些經驗。在小組裡頭,講師、班長學的時間長一點,有經驗,他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那麼小組裡邊幾個都能受益;第二個人分享經驗,別人也能受益,所以一直都在增長,不知不覺自己就進步了。如果沒有一個這樣的過程,沒有一個這樣的方式,沒有一個這樣的制度就不能正常學習,就學不下去,就沒有動力。所以對我同學而言,這是非常有效的促進佛法學習的一種方式。現在大家的書得很多,知識也非常豐富,信息量也很大,工作能力很強,理解、思辨能力很好,但是佛法要獲得的是一種智慧佛法讓我們培養一種悟性、一種覺悟能力智慧在不同人、不同身份人身上表現是不一樣的,它能夠讓人很合適地處理問題、恰如其分地去工作。所以智慧一方面需要外在師法友的幫助,另一方面需要我們自己內在悟性的啟發。如果沒有外在環境,我們內在的悟性就啟發不出來。內在有悟性,加上外在環境的保護,我們這個悟性能夠持續、能夠增長,然後慢慢我們就會智慧,慢慢就會大智慧

  智慧就跟光明一樣。十瓦燈泡是光明,一百瓦燈泡也是光明,一千瓦也是光明蠟燭光明月亮光明,星星是光明太陽也是光明光明大小的差距非常大。每個人都有自性光明自性智慧,這些智慧、這些覺悟能力,要靠外在環境來促成。寺廟學佛小組讓我們增長智慧讓我啟發覺悟。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那就很難了。有多少人真正有信心有多少人真正講得清楚自己學到了什麼、自己有什麼收獲,怎麼樣把自己所學佛法願意同別人分享?剛才我們有位新加坡同學談到,很多人去基督教,基督教的義工很有熱情。我們佛法要度眾生,我們開了班當講師就是度眾生。佛也講「佛不度無緣人」,什麼叫緣?這個班開起來就是緣,你開班就有緣,你沒開班就沒這個緣;你來到廟里就有緣,你把他帶到廟里是有緣,你來參加皈依,來參加法會是有緣。沒這個緣的話,就沒有辦法信。

  所以這種因緣就是讓我去做,很多緣跟我們的行為結合在一起,結果就出來。如果缺乏了自己發心、自己行為造作的這個主要的緣,那麼外在事業的成功、成就、結果就和我們沒有關係。所以我們自己做什麼,要在一團體中承擔什麼,在佛教的大家庭裡面扮演什麼角色,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法,要解決什麼問題,這個問題怎麼去解決,要搞得非常清楚。搞清楚以後,就要深信不疑如果你天天來,心裡琢磨這個東西值不值得我信、是不是這樣子正確不正確,天天都在懷疑,佛法怎麼能夠入心呢?肯定不能入心。就如父母一樣,你說我思考一下要不要孝順父母,這個命題本身就有問題,肯定是要孝順了!哪有孝順父母的!這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而是看你有沒有做到的問題。這是不能討論的,討論本身就是問題。因為你佛教徒,昨天我們已經選擇了皈依,那麼就不能討論要不要的問題,是要討論我們有沒有做到的問題。就是做到沒做到、做到什麼樣程度的問題,怎麼樣進一步做得更好的問題,這些就是道的根本。長期以來很多人學佛,就是因為剛開始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好,學到一半就學不下去,這是很多人犯的毛病,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要把這個問題去掉,然後我們就會越學越順利。那麼也以此給大家結個善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