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揚佛法為宗旨,為接引新皈依的佛弟子,並向對有志學佛的人士提供一認識正信佛法的機緣;香港佛教聯合會於本年九、十月舉辦了為期八堂的「佛學導向課程」,課程由大德法師和資深佛教界人士主講。佛聯會執行副會長、西方寺主持寬運大和尚應邀擔任第一課的講者,並以「佛陀與我」為題目,向近百位聽眾介紹基礎佛法。
講座於九月七日星期五晚上七點半舉行,參加學員十分踴躍。首先由課程安排人員向學員們簡單介紹寬運大和尚;接著,大和尚帶領學員們向偉大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行三問訊禮。講座正式開始。
由於學員們大部份為廣東人,因此大和尚特別以粵語說法,語言平易,內容深入淺出,令與會者皆深受法益。講座約於晚上九時圓滿。圓滿前,大和尚更開放問答時間讓學員提問,問題圍繞如何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及因果報應等疑惑;大和尚均善巧地提供了詳細的解答;提問者皆感到疑問頓解,法喜充滿。
以下為是次演講內容之摘要,以期與善信及讀者們分享:
釋迦牟尼佛陀降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為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年輕的王子在皇宮裡享受著奢華生活,可是他心中卻鬱郁不樂,一日他出遊四門(迦毘羅衛城東、南、西、北四門),看到人生生、老、病、死和種種痛苦的真相,於是就下定決心要尋找一種解脫人類痛苦的方法。
就在二十九歲那年,他毅然離開了皇宮,舍棄了即將繼承的王位,成為一位苦行者,以尋求他的答案。
他在恆河流域一帶行腳六年,參訪了不同宗派的名師,研習他們的理論與方法,修鍊最嚴格的苦行,每天只食一麻一麥,以致消瘦得皮骨相連,可是仍然無法開悟。於是他放棄了苦行,獨自來到尼連禪河邊,並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乳糜,身體及精神得到了恢復。
他續繼往南行,一天晚上,在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從此人們就稱他為「佛陀」。意即:真理的覺醒;或簡稱為:覺者。
以上簡介佛陀修行的經過,目的就是告訴大家,佛陀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藉修行而悟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
實際上,佛有三種身,即法身、報身、應化身。而降生娑婆世界──人間的佛陀是一種示現應化之身。在《妙法蓮華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陀在此世間經過一段艱辛的修行後,他在菩提樹下證悟緣起的道理而成道,也就是說,他是為度化眾生而示現的。
另一種是「報身」,指的是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庄嚴之身,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疏璃世界藥師佛,他們都是透過因地修行,果地圓滿而成佛的。第三種是法身,為證顯實相真如之理體,無二無別,常住湛然。那麼,佛陀這樣的涅槃境界和「我」(眾生)有什麼關係呢?或是「我」(眾生)如何才能達到佛的涅槃境界呢?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降生世間,示現修行、成道,其說法的原因,目的就在於令愚迷的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因此他曾發下四弘願:「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所以,我們確信佛陀的遺教,對於今日的世道人心,有補偏救弊,對症下藥之效。它提出的藥方是:人人要少欲知足,平心靜慮,唯有通過靜思熟慮,才能看清楚煩惱的來源及本質,一切苦惱才會熄滅。因此,佛法是黑暗中的明燈,苦海里的慈航。
經上說,「如來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由此可見,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就曾感嘆地說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記得宋朝的柴陵郁禪師,曾經寫過一首偈:「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我們自性明珠的光明之所以不能顯現,就是因為長久被無明塵垢所封鎖,所以我們無法找到自己的真心;但要怎樣才能找回這一顆真心?唯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與佛的距離才會愈來愈近,否則就會越來越遠。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次),隨機說法,因材施教;在其四十九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直暢本懷,講說《華嚴經》二十一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親聆聖教;後又觀機逗教,再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這是在大會上的宣講,至於對個別的教化,佛陀說了無量數次,而被感化的人亦無量數之多。《無量壽經》中雲:佛陀「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所謂「若有眾生,應受折服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佛陀苦口婆心,殷殷為我們眾生反覆說法,目的無非是為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但這一條路必須要每個人憑著自己的毅力、智慧、恆心去走完的。
其實,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但是,菩薩道的實踐實在太漫長了,必須經歷五十二個階位的修行,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即使要入一個十信位,都要一小劫的時間,對於一般眾生而言,實在是太困難了,因此佛陀才慈悲為我們開示凈土念佛法門,令我們可以帶業往生,繼續修行學習。
因此,我們學佛應該是為了提升境界,而不是追求神通。禪宗所謂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這就是不同境界的逐步提升。佛家言神通有六種: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足通;五、宿命通;六、漏盡通。其實,佛教只提倡漏盡通一種。當我們去到極樂世界之後,就自然能獲得這六種神通。
其實宇宙世間萬物皆離不開因緣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然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神通也脫離不了因果法則,是故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深明因果,所以不去種因,而眾生則等到惡果現前的時候,才知道害怕。這就是智與愚,也就是迷與悟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