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法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戒本釋義7

佛說梵網經菩薩戒本釋義7

第三十、不敬好時戒

佛子,以惡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經理白衣,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淫色,作諸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

不敬好時戒,又名經理白衣戒,或名違禁行非戒。好時節,是修齋作福的日子。相傳是諸天王,伺察人間善惡之日。如不知恭敬不修福報,無敬畏之心,則失大利益。經理白衣,違背禁戒行非法,不真心菩薩行,故特製此戒。

「若」受過菩薩戒的「佛子,以惡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是指不以好心行菩薩道的佛子不修出離心,即名惡心。自身謗三寶是指身業不凈;詐現親附,是指意業不凈;口便說空,行在有中,是指口業不凈。這三業不凈,都可以稱為惡心。因為心若不正,則身不端,做事虛假不實,以此行為欺詐他人。見人即現親厚之相,以圖依附,口口說空,行為卻處處說有。我執比誰都重,脾氣比誰都大,象這些都叫做自身謗三寶

「經理白衣,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淫色,作諸縛著。」是指家人忘失了沙門本分,為在家的白衣,經營管理俗人的事務。如介紹男女婚姻,溝通男女雙方的感情、交會淫色,這些自他纏縛的煩惱,是流轉生死的根本,不是出家人所應作的事業

「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六齋日是指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這六天是毗沙門四天王、太子等,視察人間善惡日子。年三長齋月,是指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這三個月是帝釋天視察人間的月份。所以,世人宜存善修齋,會感國泰民安,家庭幸福假如在這些修齋的日子裡,或修齋的月中,不教人齋戒、放生、作諸福德,反而去殺生、劫盜、破齋犯戒,損人利己,滅人滅法,自害害人,是菩薩犯輕垢罪。

1、此戒具性遮二業

殺生、劫盜屬性業,經理白衣,通致男女等,是遮業。

2、開遮

惟遮不開

3、果報

經理白衣等屬邪命。正命行道,則諸佛歡喜,直至菩提。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明。

這是總結四十八輕戒的第三段,如是所說十戒,應當如法的修學,以恭敬心奉持。這十戒在大本的梵網經制戒品中,還有詳細地廣明戒相。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菩提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象,及比丘比丘發心菩薩,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不行救贖戒,又名見厄不救戒。發心菩薩要護持三寶利益,若見有人破壞三寶的行為,要及時進行制止救護,如不及時制止救護,三寶就會從此斷滅,人間的慧命福田也就從此消失。見厄不救,非大士之行為。知非法出賣佛像不贖,是違背孝道,故特製此戒。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這一品的開頭,是佛陀對受菩薩戒的佛子說:「佛在世的時候,人人都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會做出賣三寶的事。就是在佛滅度以後,於正法像法中,一般眾生也不會做出賣三寶的事,只有在末法惡世中,人心險惡,才會有人出賣三寶,做出絕佛慧命的事來。

「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象,及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菩提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是指末法時代,正是菩薩發心慈悲濟世的時候。若見外惡人,破壞佛法,要挺身而出,捍衛佛教利益,不使三寶利益受到破壞。因為外道惡人破壞佛法,首先是從破壞佛菩薩聖像開始,他們反對崇拜偶像。

佛教史記載:(1)北印度的教難,是來自北方的侵略者,摩醯矩羅王,極端仇視佛教,毀滅佛法,勢力所至,佛教凌夷。據說當時在迦濕彌羅國,毀壞寺塔,即達一千六百所。

(2)東印度法難,是在戒日王之父羯羅伐彈那王在位時,東印度的土那金耳國,日漸強盛,國王設賞迦王用武力西侵,所到之處,摧毀佛法,毀寺坑僧,並砍伐佛成道處(佛陀伽耶)的菩提樹,佛涅槃處(拘羅那)的佛教寺僧也被焚殺殆盡。如玄奘大師老師戒賢論師,據說就是曾被此王所坑而逃脫的人

(3)如中國歷史上的三武滅僧。

(4)如近代的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異教徒在我國毀辱佛菩薩聖像經典。動員教徒毀棄其祖宗牌位、遺像等。還有惡人盜賊,劫取佛教聖地菩薩的像。如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佛像經典等等,十八世紀被國外侵略者盜走了很多佛像文物等。最近山西省的一座古寺廟,是唐宋時代塑的十八羅漢像,頭像被人盜走,走私賣到國外,幸好被台灣的一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發現,並發心出資幾百萬元贖回羅漢頭像,運回山西的古廟,使羅漢頭像完整無缺庄嚴,其功德無量矣。

販賣比丘比丘尼等作奴婢的,如文革期間,出家僧人被打成右派坐牢,進行勞動改造,生活待遇還不如奴婢。「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象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切經律」見到以上佛菩薩形象大乘經典,以及比丘比丘尼等,要想辦法贖回。因為佛像是佛寶,經律是法寶比丘比丘尼是僧寶,應生慈悲恭敬心,以種種方便,救護三寶。如自己力量有限,無力贖回,也要想辦法處處教化他人,勸他人發心贖佛菩薩形象比丘比丘尼等,使*輪常轉,正法久住。「若不贖者,犯輕垢罪。」發菩提心菩薩,在末法時代,以護持佛法,紹隆三寶,教化眾生為己任。如果遇到有人破壞三寶,即要設法救護贖回,若不贖回,是菩薩犯輕垢罪。

1、此戒是遮業具四緣犯

(1)應贖境;

(2)應贖想;

(3)無救贖心;

(4)令彼褻辱,犯。

2、開遮

惟遮不開。為弘揚佛法如法流通聖像經典者不犯。

3、果報

不設法救護則失福慧,救則具足福慧二利。

第三十二、損害眾生

佛子,不得販賣刀杖弓箭,畜輕秤小斗。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糸縛,破壞成功。長養貓狸豬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損害眾生戒,又名畜作非法戒。因為販賣刀杖、蓄養貓狗等,會損害眾生,造成殺盜之業,違背了菩薩慈悲心,故特製此戒。

「若」受過菩薩戒的「佛子」,不論是出家菩薩,或是在菩薩,都「不得販賣刀杖弓箭。」因為刀杖、弓箭是損害生命的器具,不但不可以販賣,也不可以保留。販賣與保留,都容易引起損害眾生也不可「畜輕秤小斗」,輕秤小斗,在生意場上是欺騙別人的工具,能使他人的財物受到損失。如畜輕秤小斗,就有欺騙的思想存在。也不能「因官形勢,取人財物。」一旦作官,就利用做官的行政職權,這種形勢,向別人索取賄賂。或者自己不做官,利用做官人關係,向別人索取財物。這二者都屬於盜劫,不但出家菩薩能做,就是在家的菩薩也不能做也不得以「害心系縛」,向別人索取財物。得不到財物,就利用官勢或他人力量,以傷害心系縛他人,現代所謂的綁架。不得「破壞成功」他人事業有所成就菩薩隨喜讚歎,不可用種種的方法,去破壞他人的成功,這是最不道德事情。不得「長養貓狸豬狗。」貓能捕鼠,是老鼠的死敵;狸是貓狸,專吃鼠、蛙、蛇、昆蟲、果實等。豬長大後,會受宰殺;狗能助人打獵,與慈悲心相違。北方有一句俗話,男人不養貓,女人不養狗。養貓狗做寵物,會產生貪戀,增加煩惱。以上種種,都是屬於惡律儀。是不能蓄養的,「若故養者」,即失慈悲心,是菩薩「犯輕垢罪。」

1、此戒具性遮二業,隨事結罪。

2、開遮

惟遮不開

3、果報

藏輕秤殺具,養貓狸豬狗等,屬殺盜等流。果報與殺盜二業同等。

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斗,軍陣兵將劫賊等斗。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妓樂之聲;不得樗蒲、圍棋波羅塞戲、彈棋六博拍球,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爪鏡蓍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卜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邪業覺觀戒,又名觀聽作惡戒。邪業,揀別不是正業;覺即覺照;觀即觀察。我們的本覺體性,本無邪正,若心隨外境,即名邪業覺觀;不被外境所轉,即名正業覺觀。為了防止心緣外境,不專心修道,故特製此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是指受過菩薩戒的佛子,以惡心的緣故去做種種的邪業。邪業覺觀大約分五類:

一、「觀一切男女等斗,軍陣兵將、劫賊等斗。」1、觀一切男女的身口相鬥、打罵等斗。2、觀軍陣兵將戰爭之事無事出入軍營,以生是非。3、觀看劫賊為分贓爭財而相互爭斗,以及觀一切動物如馬牛犬雞等斗。觀看以上的爭斗,則容易生起凶惡的殺心,故特製此戒。

二、「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妓樂之聲。」1、貝即海螺,利用海螺貝殼吹出微妙音樂。2、鼓即用獸皮做成的鼓,用椎擊發出音聲。3、角即用牛角做樂器。4、琴瑟:即如胡琴、三弦琴、五弦、七弦琴等。瑟是二十五弦,用以上樂器就可以彈出微妙音樂。5、箏笛、箜篌,即用竹做成,如琴有十三弦至二十四弦的叫箏。笛也是用竹做成的,長度有一尺多,是用七孔的樂器。箜篌也是用竹做的,有二十四弦可以彈。6、男女的歌詠之聲,以及妓樂之聲。如琵琶、三弦等,古今中外都是用女人來演唱音樂。以上這些都是世間的娛樂,與修行是極不相應的。所以,佛制訂出家僧人不可以聽聞世俗的欲樂,以免放逸。

三、「不得樗蒲、圍棋、波羅塞戲,彈棋、六博、拍球、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1)樗浦,是一種賭博遊戲。(2)圍棋,即黑白大棋,橫直有十九路。(3)波羅塞戲即象棋。(4)彈棋,即漢時宮人仕女以妝奩為戲。(5)六博,是雙陸戲,即擲骰子。(6)拍球,即是踢球。(7)擲石投壺,是用石子投入壺孔。(8)牽道八道行城,即西域的棋戲,縱橫各有八路以棋子行之。以上八種,皆是賭博之類,懷有勝負心和欺詐心,與修道不相應,故特戒之。

四,「爪鏡、蓍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卜筮。」(1)爪鏡,是用藥塗在指頭上,以咒咒指,則有光明如鏡照人,能判斷人的吉凶禍福。(2)蓍草,即鋸齒草、又名蚰蜒草,莖直立,花白色,可入葯,又可供製香料。古代用此草占卦。據說此草出在東南潮濕的地方,如生在龜殼上就有靈驗。生長時,必是百莖一叢。如上有青雲覆蓋,下有靈龜伏氣,長大後把它截取下來占卜,能判斷人的吉凶。(3)楊枝,即楊柳枝。巫師用咒語祭樟柳,成神後附人耳邊能報人的禍福。(4)缽盂,即今人照水碗法.以水注入缽盂中,用刀咒攪之,令定,現出吉凶,以判斷人的是吉凶。(5)髑髏,是取人的髑髏,以邪咒祭它,能說出人的禍福。(6)卜筮,即用龜殼占吉凶,叫卜;用蓍草占卦,叫筮。以上六種都是屬於邪術,誑惑人心,皆不得作。

五、「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盜賊,是專門盜人財物。修道者假若遇上盜賊也不為他作使命,如通風報信等事。以上五類,發心菩薩,一一都是不能作的。為什麼不能作,因為觀斗能使人起凶惡心;娛樂能使人淫慾心;雜戲能使人散亂心;卜筮能使人起迷惑心;作使命能使人起奸詐心,此五種都是不務正業,與道相違。若故意去學這些,是菩薩犯輕垢罪。

1、此戒具性遮二業

如作盜賊使命,即具性遮二業,余惟遮業,隨事結罪。

2、開遮

此戒惟遮業,如見機益物是可以開緣。佛經中說:如決疑慮,用緣覺經拈取標記法;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擲三輪相法不犯。

3、果報

邪業覺觀,則妨正道;正觀則定慧易生。

第三十四、暫念小乘

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暫念小乘戒,又名暫離菩提心戒。前一戒是斷身語二業的罪惡;此戒是斷意業的失念。念小乘戒不發菩提心,則退失成佛之心,即非菩薩,故特製此戒。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是指受持菩薩戒的佛子,應該嚴格地護持佛所制定的十重四十八輕戒。這些都叫做禁戒,不許有絲毫的毀犯。要精進持凈戒,在行住坐卧,日三時、夜三時,這六時中,讀誦菩薩戒。持戒清凈猶如金剛,能破一切,不被一切煩惱所破。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三學具足,三身圓滿,則成就如來金剛不壞之身。「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是指持戒品,如渡水要帶持浮囊游泳圈一樣。《涅槃經》中說:「昔有商人持浮囊渡海,海中有一羅剎從乞浮囊,其人不與。乃乞一半,亦不聽許。至乃乞求一絲,亦不從願。何以故?浮囊若破,則於海岸終不能到。」這比喻持戒之人,要渡生死大海途中遇上羅剎鬼,持戒之人,是不能聽從羅剎鬼的乞求。為什麼?因為戒是慧命的根本。破了則會沉溺在苦海之中,是不能出離生死,所以是不能破戒的。「如草系比丘。」是指比丘持戒大悲心切不傷生命。《因緣經》中說:「從前有一比丘,路上遇見盜賊,即被賊掠劫。賊恐追兵趕到,便用草系縛比丘比丘持戒不拔生草,也不敢妄動。時有一國王,打獵經過此地,看見草叢中有一比丘被草系縛,就以偈問他:「看時似無病,肥壯有多力。如何為草系,日夜不轉側。」比丘回答說:「此草甚危脆,斷時豈有難,但為佛世尊,金剛戒所制。」國王聽後深受感動,對三寶生起信心,特為比丘解去系縛」。小乘比丘尚能堅持禁戒,何況是佛所制的大乘戒,就更應該要堅持禁戒。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是指菩薩不但要持戒清凈,更重要的是常生大乘善信,堅信心眾生是三無差別。自知我發菩提心以後,行菩薩道,是未成之佛。諸佛於因地之中修行已滿,現在是已成之佛。所以從發菩提心以後,要念念不忘菩提心,念念相續,道心堅固將來決定成佛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是指菩提心菩薩,暫離菩提心,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墮於聲聞、緣覺二乘之中為自了漢;或起外道之心,是菩薩犯輕垢罪。

1、此戒具性遮二業

(1)起二乘心,是遮業;

(2)起外道心,具性遮二業。

2、開遮

為了大乘佛法,廣學多聞,以權巧方便入於二乘外道中,去教化二乘外道者,不犯。

3、果報

一念起二乘心,即障菩提道;一念起外道心,則障出世法。念念菩提心,決定成佛道

第三十五、不發願

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前一戒是護戒發心,此戒是指已發大乘心,但信心還不夠,還要發願,勤求精進,願師友的幫助,使我開解,悟入大乘的經律,如法修行。如不勤求,則不明教理,故特製此戒。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受過菩薩戒的佛子,在修學佛法時,發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願有願力,由願力的推動,就可以成就事業。這裡所說的願有十種

一、「孝順父母師僧」。我們的身體來自於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的色身;師僧是我們的法身父母,沒有師僧就不知世出世間之法。所以,發願孝順父母師僧,而且發願生生世世孝順父母師僧,恭敬供養,還要孝順一切眾生父母

二、「願得好師」。師有大乘師和小乘師,正見邪見、有解有行、有解無行、無解有行,等等的差別。現在發願所求的是正知正見,解行具足的如理法師,能教導我們如法修行,直至菩提

三、願得「同學知識」。願得好師,是指我們的教授知識;願得好同學是指我們的同行知識。在菩提道上,能夠互相促進、互相勉勵。同修一道,同證菩提

四、願得「常教我大乘經律」。有了明師善友,還要發願常教我學習大乘經律,不墮於二乘外道的邪知邪見之中。若羅什法師先拜盤頭達多為師,學習小乘教理,又跟隨須耶利蘇摩學大乘佛法。後來小乘師父盤頭達多,跟羅什學習大乘佛法這就是常教我學習大乘教理的願。

五、願修「十發趣」。是指十住位,發願趣向菩提

六、願修「十長養」,即十行位,長養菩提

七、願修「十金剛」。是指迴向迴向菩提心,如金剛一樣堅固

八、願修「十地」。初地至十地,證十聖位,向等覺妙覺的佛果前進。

九、願「使我開解如法修行」。是指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學習大乘經律,不只是熟讀而已,更要對大乘經律中,所說的三賢十聖等菩提道法,一切行門,都要使我一開悟理解,如法修行,速證佛果

十、願「堅持佛戒」。是指雖求大乘佛法,悲智雙運。若不堅持佛戒,則一切道果,也會失去。所謂犯戒如微塵許,即現身不得發菩提心,一切佛性常住妙果皆失。

「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是指發心菩薩戒以後,發願堅持佛戒。如遇到惡緣,寧可捨去身命,也念念不敢捨去堅持佛戒之心。如是發願,如是持戒,是真佛子將來決定成佛。「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一切菩薩,不論是出家菩薩,或在家菩薩,不發以上十願,是菩薩犯輕垢罪。

1、此戒是遮業

應發不發,隨事結過。

2、開遮

惟遮不開

3、果報

發心則失菩提心;發菩提心念念相續則能見佛聞法證得無上菩提之果。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佛子,發是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不凈行。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矛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剜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凈食。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破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不發誓戒,是由前一發願而來。前一戒已經解釋,願有進德修善的作用,誓有防非止惡的功能。願是誓的前導,誓是願的後驅,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若不以此誓堅定其願,則所發的願力是薄弱無力,所以誓比願更為重要。誓是表堅固其心勇猛不退。《增一阿含經》說:「比丘不發誓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計,得至甘露滅盡之處。」所以,發十大願之後,故佛特製發誓戒。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馬祖叢林百丈清規,在禪宗叢林寺院里,一年一度的大請職,住持和尚在請兩序執事時,要執事在天王殿韋馱菩薩像前,發誓為常住發心做事,發的誓願一般就是這一經文

「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是指受過菩薩戒的佛子,發以上十大願以後,堅持佛陀所制定的禁戒,還要立十三誓願,以堅固其道心。其十三誓願分四大科:一、立誓不作梵行;二、立誓不虛受供養;三、立誓不染污五根;四、立誓廣度一切眾生

第一、立誓不作梵行:「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不凈行。」為什麽把非梵行說得這麽嚴重?因為《戒律中說:「猛火刀山但傷一期身命;與女人淫染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兼傷法身慧命。」所以寧可以我的色身投入於熾然的猛火之中燃燒;或寧可把我身體投入到大坑淤泥之中,受陷墮之苦;或寧可將我的身體推下刀山,受割截之苦。始終不敢毀犯三世諸佛所說清凈禁戒經律,與一切女人不凈行。

第二、立誓不虛受供養,分六類:

1、「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這是立誓不虛受衣服

2、「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這是立誓不虛受種種飲食

3、「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這是立誓不虛受種種卧具

4、「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這是立誓不虛受醫藥治療。

5、「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這是立誓不破戒,不虛受施主的田園房舍。

6、「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這是立誓不破戒,不虛受施主禮拜

第三、立誓不染污五根,分五類:

1、「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矛,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這是立誓不破戒,清凈自己的眼根,不被染污

2、「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剜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這是立誓不破戒,清凈耳根不受音聲迷惑。

3、「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這是立誓不破佛制的戒,清凈的鼻根不受破壞。

4、「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凈食。」這是立誓不破戒,不壞清凈舌根

5、「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破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這是立誓不破戒,不壞清凈法身。以上三科十二誓願是屬於自利的行為。

第四、立誓是利他的行為。「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這個大誓願,願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是菩薩自利利他,同成佛道,普化法界一切眾生的大誓。發以上大誓,名為菩薩發心。「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以上是指四科十三大誓。如果菩薩不發以上誓願,是菩薩犯輕垢罪。

1、此戒屬遮戒

立誓以防退心,如不發誓,隨事結罪。

2、開遮

唯遮不開

3、果報

不發誓則失菩提道果;發誓則道心堅固,速成佛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