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法法師:太虛大師僧教育的宏圖與實踐

太虛大師僧教育的宏圖與實踐

了法

前 言

太虛大師是近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學思想家、傑出的佛教教育家。他曾於一九三二年在浙江的一次演講會中說:「佛教僧伽教育關係佛教存亡的前途。」這一語重心長的話,足以讓我們深思。今天提倡佛教教育不僅關係佛教存亡的前途,而且關係到發揚佛教文化中華文化的深遠意義。現代國際佛教學者,大多認為發揚佛教文化教育,對世界社會道德,將有著巨大的影響,可見僧教育是多麼的重要。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經過歷代大德的不斷努力和弘揚,在中國遍地開花結果,對中國文化教育、藝術等方面,都起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從清末之前由於德高望重的大德不多,加上禪宗叢林寺院參禪;律宗叢林寺院持律多流於形式凈土宗的寺院經營經纖佛事;講經的講寺的法師墨守陳規,不求進取,雖能講經說法,但不能應適眾機,結果脫離群眾,脫離了社會。等遭到外來勢力打擊時,只有「修忍辱波羅密」任其宰割。例如:清末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寺廟遭到嚴重的破壞。戊戍變法後,湖廣總督張之洞執行「中學(儒教)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方針和極端的排佛政策,曾寫<勸學篇>上奏清廷,力主「廟產興學」,要當時的政府,沒收寺廟財產把它轉為辦各類各級學校的經費。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袁世凱企圖把全國寺產都充當社會公益事業經費。一九二七年馮玉祥公開破壞佛教寺院,驅遂僧尼一九二八年國民黨內政部長孽篤弼又有提撥「廟產興學」的建議一九三一年南京邰爽秋曾提出打倒僧閥,解放僧眾,劃撥廟產等口號。佛教遭受這一連串的打擊,但經佛教四眾弟子的共同努力,才獲得了苟延殘喘。在這情況下,佛教徒必須發憤圖強,培養一批新的人才,方能立足於神州大地

僧教育的興起

面對威脅寺院的廟產興學運動,佛教界終於被迫團結起來進行抗爭。一九一二年,寧波天童寺敬安法師(八指頭陀)創設中華佛教總會提出「保護寺產,振興佛教」的口號,從事佛教革新運動。主張興辦僧教育,以啟迪民智。從此佛教界人士積極響應,設教會、辦學校等,興起了僧教育運動,涌現出一大批弘法人才。現簡介如下:

1、上海華嚴大學一九一一年月霞法師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專弘華嚴教理,培養出一批佛教中興人物。

2、觀宗學社。一九一一年諦閑法師上海留雲寺創辦佛學社,專弘天台一九四年又在寧波觀宗寺成立觀宗學社,一九二o年擴充學社成為正式的僧教育機構。

3、法界學院。一九一七年月霞奉冶開和尚命,在常熟興福寺創設法界學院,專弘華嚴

4、支那內學院。一九一八年歐陽竟無居士南京籌設支那內學院,一九二二正式成立,並呈報內務部,教育部備案,教育經費由中央撥助。一九五年擴大為法相大學,接引社會名流學者研究佛學,至一九二七年停辦。

5、漢口華嚴大學一九二o年由了塵、戒塵、慈舟三位法師漢口九蓮寺,秉月霞遺教,主辦華嚴大學,專弘賢首。一九二三年圓滿結束。

6、天台學院。一九一九年仁山法師高郵放生寺創立天台學院,一九二一年改為四弘學院,專弘天台教義

還有其他如笠雲法師在湖南辦僧學堂;文希在楊州天寧寺辦普通僧學堂。同時相續繼辦的有嶺東、九華、安慶、宏慈、拈花、河南普陀、焦山、貴州、陝西等佛學院。在辦僧學中最有成績的,當推太虛大師一九一一年敬安法師因反對「廟產興學」而氣憤圓寂,太虛為了繼承敬老的遺志,進行整頓佛教,創刊《覺社叢書》,發表了《整理僧伽制度論》,創辦佛學院,將一生主要精力放在創辦僧學之上,為現代佛教培養出一大批弘法人才,下面特就其僧教育思想作些介紹。

虛太師創辦僧學

大師創辦佛學院,他的宗旨:一仿照叢林制度,普及僧俗修習佛法;二仿照社會學校課程,造就適應現代弘法人才一九o九年,華山法師曾對太虛說:「佛教非速革除流弊,振興僧學不為功。」他辦了許多學校,為現代佛教培養一批人才

1、金山辦學初議。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在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虛大師憑藉和革命黨的關係,到南京組織佛教協會,著手改革佛教,創立佛學院,培養僧材,在金山寺成立佛教協會,出席的有僧眾和來賓共六百人左右,大會推太虛大師為主席,闡明協會的宗旨和任務。後由仁山法師提議:將金山寺作為協會和佛學院的地址,全部寺產充當會務和教育費用,這一提議得到大會一致通過,後來因故沒有實現。

2、武昌佛學院。一九二二年太虛大師與李隱塵、王森甫、鬍子笏、湯鑄新、陳之白等三十餘人發起創辦。由梁啟超任董事長,李隱塵為院護,太虛院長,招收學員七十人,著名佛教學者如法尊,法舫,會覺,虞愚等人,都是該院學生課程設置參考日本佛教大學的教學內容,我國之有佛學院。發軔於此,一九四年秋,又設武昌女眾佛學院,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停辦。

3、廬山學苑。一九五年夏秋之際,太虛大師廬山大林寺創辦學苑,學員有會覺、大醒、滿智、迦林、熊東明等人。主要課程英文佛學。虛大師認為學生學點英文將來可以到歐美傳教。

4、閩南佛學院。一九五年秋,會泉法師在廈門南普陀寺創辦閩南佛學院。一九二七年常醒推薦太虛大師任南普陀寺主持,兼任閩南佛學院長太虛大師就任後,整頓教務,加強師資力量,使該院成為我國著名佛教學府之一。如當代佛教學者巨贊,即是該院的學生一九三o年設研究部,內有法相唯識系,性空般若系,小乘俱舍系,中國佛教系,融通應用系,研究生可根據自己的志願報名選修。

5、柏林佛學院。由太虛大師一九三o年九月創立於北京柏林寺,請台源,常醒為院長,法舫任監學,胡瑞霖主財務,後因「九·一八」事變而停辦。

6、漢藏教理院。一九三o年十一月太虛大師於重慶大學單位講學,劉湘設筵招待,席間劉湘談及溝通漢藏文化事業。當時虛大師建議四川應創辦漢藏學院,以培養從事漢藏文化交流的人才,何北衡提議以縉雲寺為院址,成立漢藏教理院,經籌備,於一九三一年八月二十正式開學,虛大師主持開學典禮,題「澹寧明敏」四字為院訓,並賦詩二首紀事,中有「漢經融藏典,教理叩禪關」。闡明該院的教學任務,同時致函在西藏學習的法尊回川主持院務,一九四二年六月又書:「在國民痼疾通病下,當先去私戒懶,才能趕上人程,為國民樹立模範;從佛教機關團體中,實習為公服務,方才養成僧格,使佛教復興起來」的一幅聯語,做為該院畢業生訓詞。一九五年九月請法尊為院長,十二月於縉雲山石華寺成立漢藏教理譯場,虛大師任場主,東本任譯主,得劉文輝、格桑澤仁、牛次封等人贊助,法尊法師將漢文二百卷《大毗婆沙論》譯成藏文

7、大雄中學。一九四三年二月於金劍山創立大雄中學,太虛大師董事長。吳子詒任校長,當時虛大師學生制定訓詞:「求學之道,要求學成一個有知識德行能力都完備的人;在社會中為一能自立,能互助之份子;在國族中為一能工作,能貢獻之國民;在世界中為一能承先啟後之世人。推至其極,則如釋迦牟尼在宇宙中,為一能遍知,能普極之大雄。大雄者,大英雄也,先從社會中,國族中做起。」十一月又為該校制定「勤儉誠公」的校訓。

8、巴利三藏學院。一九五年春,成立於西安大興善寺,太虛大師院長

大師的僧教育思想

1、系統辦學。虛大師提倡僧教育是有宏觀計劃的,主張長期辦學,學制有計劃,教材有系統,語種有多樣,他於一九三一年在北京作《佛教應辦的教育與僧教育》一文,有研究過教育問題,現把虛大師的」佛教辦學系統案,」寫在下面:

①初級小學。一縣或聯合幾個縣辦一所初級小學,學制三年。

②高級小學。聯合小學,聯合幾個縣或幾十個縣辦一所高級小學,學制三年。

③初級中學。聯合幾十個縣或一個省辦一所初級中學,學制三年。

④高級中學。一個省或聯合幾個省辦一所高級中學,學制三年。

⑤律儀院。招出家眾學習,學制二年,分為學沙彌律儀半年,學比丘律儀一年半。

⑥普通教理院。等於大學,學制四年,招出家眾專學,在家眾附學。

⑦高等教理院。等於研究院,學制三年,招收出家眾專學,在家眾附學。

⑧參學處。附專修林,雜修林,學制三年,專門修習律宗禪宗止觀真言凈土等。

計劃從全國招收六千名小學生學習至全國有二百名參學僧為止,即達到僧教育的目的,歷程共計二十四提。例表如下:

 

學處三年、律、禪、凈、密、修習一行。

200人

高等教理院三年,分別研習各種專門教理觀行。

600人

普通教理四年,一年五乘共教、二年三乘共教,三年大乘相、性,四年大乘行、果。

1200人

律儀院二年,沙彌律半年
比丘律一年半。

1800人

高級職業師範學校三年,
每周加六小時佛學課。

3000人

初級中學校三年,
每周加四小時佛學課。

3600人

高級小學三年
每周加三小時佛學

4800人

初級小學三年,七歲入學,每周加二小時佛學課,用善因本,佛學教科書。

6000人

2.課程設置。初、高、中、小學四級,課程依教育部規定的學校教育程序辦理,但另外加佛學課,初小二小時,高小三小時,初中四小時,高中六小時佛學課,以供信徒子弟的選修。其餘如民眾學校,通俗的教育館,閱報所等社會教育,則可以附設在學校和布教所中,亦使其有相當的佛學設施。

⑴律儀院課程。由受戒而學習律儀,並學僧眾應有的常識,如佛教歷史,概論宗派源流,及關於僧團的起居飲食,盥洗,沐浴,威儀細行等日常生活都要有一定規律習慣。二年畢業後,考入普通教理院。

⑵普通教理課程。第一年概論:1、《佛教研究法》、《因明大綱》、《聲明》。2、印度中國及各國佛教史、佛教地理志。3、佛教宗派源流,各家佛學概論大綱。4、《解深密經》、《理趣般若經》、《佛說決定義經》。第二年共教:1、《雜阿含經緣起誦》、玄奘翻譯的《本事經》、隋譯的《起世經》。2、《十誦戒本羯磨》、《菩薩戒本羯磨》、《善見律毗婆沙》、。3、《俱舍論》、《毗曇雜心論》、《成實論》、《品類足論千問品》、《異部宗輪論》。4、《禪秘要法經》、宋譯的《妙法聖念處經》。第三年上學期學大乘慧觀。1、《大般若經》第二分、第五分。2、《大智度論初品》、《中論》、《六祖壇經》。下學期學大乘境相。1、《楞伽經》、《勝曼經》、《密嚴經》。2、《集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瑜伽菩薩地》。第四年上學期學大乘行果。1、《華嚴經十地品》、《十住毗婆沙論》、《十地經論》、《佛地經論》。2、《妙法蓮華經》。3、《大涅般經迦葉品》。下學期學大乘方便。1、《寶積經無量壽會》、《凈土三經》等及論。2、《彌勒上生經》、《下生經》、《藥師經》、十方凈土經。3、《大日經住心品》、《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十住心論》、《顯密二教論》,四年畢業後考入高等教理院。

⑶高等教理院。分四大系:法性般若系、法相唯識系、華嚴學系、天台學系。課程分四方面:即誦持、聽講、研究、博覽。

法性般若課程

誦持:第一年誦持《大般若經》,第二年誦持《大寶積經》、《大集經》、《勝曼經》、《楞伽》、《凈土》、《金光明》、《維摩詰》等諸方等經。第三年上學期誦持、《法華經》《涅磐經》、《大日經》等。下學期誦持:《四阿含律藏》。規定每天跏趺坐恭誦二小時、每天禮拜、稱贊、供養發願懺悔半小時、書寫半小時。每半月半月誦戒。

聽講:半年聽講《掌珍論》、《十二門論》、參閱《掌珍論疏》、《三論玄義》、《十二門論疏》、聽講錄,要求掌握其宗要。一年聽講:《中論》(青目釋)。參閱:《般若燈論釋》、《大乘中觀論釋》,要求究其精徽。一年聽講:《大智度論》,參閱《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釋》、要求極其廣大佛學知識。半年聽講:《百論》(婆藪譯)。參閱《百論》及《釋百論疏》,要求善巧應用其方法,每天聽講二小時

研究:半年研究《掌珍論》及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肇論》及論疏,《法性宗明綱論》。一年研究《中論》、青目釋,《大乘中觀論釋》、《中論嘉祥論》、《十八空論》、《大乘破有論》、一年研究:《大智度論》、《菩提資糧論》、《十住毗婆沙論》、《壹輸盧迦論》、《菩提行經》、《六十頌如理論》、《大乘二十論》。半年研究《百論》及疏、《廣百論》、《百字論》、《大丈夫論》、《四宗論》、《方便心論》、《回諍論》、《成實論》、《俱舍論》、《宗輪論》及記,《龍樹菩薩傳》、《提婆菩薩傳》,每天研究三小時

博覽:半年博覽《大乘四論玄義》、《大乘義章》、《二諦章》、《三論游意》、《法華論疏》、《法華經游意》、《三論略章》、《大乘玄論》、《維摩經注》、《起信論》、慧遠疏、《華嚴》、《維摩》、《勝曼》、《金光明》、《無量壽》、《彌勒》、《大般若》、《金剛仁王》、《法華》、《涅般》諸經,關於吉藏和慧遠的玄疏也可閱覽,每天二小時

法相唯識課程

誦持:半年誦持《深密經》五種譯本,《楞伽經》三種譯本,《勝曼經》、《華嚴經》八十一卷,《佛地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四種譯本。一年誦持《大寶積經》、《大集經》、《凈土諸經》、其他諸《方等經》。一年誦持《大般若經》、《法華經》,《大涅槃經》、密部諸經。半年誦持四阿含經律藏。每天要求跏趺坐誦持二小時,每天禮拜、稱贊、供養發願懺悔半小時,書寫半小時。每半月半月誦戒。

聽講:半年聽講《因明正理論》、《集論》、《百法論》、《五蘊論》、《廣五蘊論》、《百法論》窺基注。一年聽講《顯揚聖教淪》、參閱《瑜伽師地論》及釋。半年聽講《辨中邊論》、《攝大乘論》、參閱梁譯、魏譯,《攝論》、世親、無性釋,《辨中邊論述記》、《中邊分別論》。一年聽講《成唯識論》,參閱《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料簡》、及別抄、《唯識掌中樞要》、《二十唯識論》及記,《成唯識寶生論》、《觀所緣緣論》及釋,每天聽講二小時

研究:半年研究《因明正理論》、《集論》、《百法論》、《因明大疏》、《因明正理門論》、《如實論反質難品》、《因明義斷》篡要、續疏文軌疏,前記後記略抄,《雜集論述記》、《百法論疏》、與《顯幽抄》。一年研究《三無性論》、《顯識論》、《轉識論》、《瑜伽略篡》、及論記與劫章頌、《十地經論》、《佛地經論》。半年研究《辨中邊論》、《攝大乘論》、《大乘庄嚴論》、《佛性論》、《中邊分別論疏》、《能顯中邊慧日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勸發菩提心集》、《大乘入道次第章》,及近代人關於《中邊論》、《攝論》的著述。一年研究《成唯識論》、《了義燈》及記、《唯識演秘》及釋,《唯識義蘊》及《義演》、《成唯識注》及學記疏抄,魏譯《大乘唯識論》、《大乘成業論》、《業成就論》、《無想思塵論》,近代人關於《三十唯識頌》、《二十唯識論》及《所緣緣論》、《八識規矩頌》各注,每天研究三小時

博覽:半年閱覽《大乘法苑義林章》及補闕、《棲玩記》、《抉擇記》、《判比量記》、《三支比量義抄》、《八轉聲義》、《六離合釋》、《聲明》、簡略,《大寶積經論》、《六門教授習定論》、《發菩提心經論》、《菩薩地持經》、《決定藏論》、《正法正理論》、《寶髻經論》、《轉*輪經論》、《三具足經論》、《勝思維梵天所問經論》、《遺教經論》、《取因假設論》、《觀總想論頌》、《掌中論》、《解卷論》。半年閱覽彌勒、無著、天親關於金剛及般若諸論,天親關於法華涅槃凈土等諸論,天台華嚴禪宗律宗、東密、藏密凈土、諸宗各主要著述。窺基關於《法華》、《金剛》、《心經》、等各贊述。半年博覽《中論釋》、《大乘中觀論釋》、《大智度論》、《俱舍論》、及光記、寶疏等,《宗輪論》及記、《寶上名數論》、《集大乘相論》。半年博覽:《大唐西域記》、《大慈恩三藏傳》、《三藏師資傳叢書》、佛教歷史、印度外道中國哲學、西洋哲學科學大綱、各教大綱,世界史綱、慈恩師資文學。每天博覽二小時

華嚴學系課程

誦持:第一年誦持《四阿含經》、大小乘律、般若諸經、《深密》五譯、《楞伽》三譯、《密嚴》、《佛地》。第二年誦持《大寶積》,大集凈土諸經、方等諸經、法華諸經、涅般諸經。第三年誦持《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兜沙》、《圓覺》、各經,每天誦持二小時,每經一遍禮拜、稱贊、供養發願懺悔半小時,書寫半小時。諸《華嚴經》、《兜率》、《圓覺》各經,每經各誦四遍。每半月半月誦戒。

.聽講:第一年聽講《因明正理論》、《大乘百法論》、《十二門論》、《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攝大乘論》、《起信論》。參閱《因明》窺基疏、《百法》窺基注、《十二門論宗致記》、《二十唯識論》、《攝大乘論》、世親、無性釋。《起信》義記,別記。第二年上學期聽講《十地經論》、參閱《十住毗婆沙論》、下學期聽講《一乘教義章》、《圓覺經》、參閱《華嚴玄談疏鈔》、《圓覺經疏鈔》。第三年聽講《華嚴經》,參閱《清涼疏鈔》,每天二小時

研究:半年研究《因明正理論》、《集論》、《百法論》、《因明大疏》、《因明正理門論》、《如實論》、《反質難品》、《因明義斷篡要》、《續疏》、《軌疏》前記、後記、略鈔、《雜集論述記》、《百法論疏》、與《顯幽鈔》。一年研究《三無性論》、《顯識論》、《轉識論》,《瑜伽略篡》、《倫記》與《劫章頌》、《十地經論》、《佛地經論》。半年研究《辨中邊論》、《攝大乘論》、《大乘庄嚴論》、《佛性論》、《中邊分別論疏》、《能顯中邊慧日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勸發菩提心集》、《大乘入道次第章》,及近代人關於《中邊論》、《攝論》、之著述。一年研究《成唯識論》、《了義燈》及記、《唯識演秘》及釋,《唯識義蘊》及義演,《成唯識注》及《學記疏鈔》、魏譯《大乘唯識論》、《大乘成業論》、《業成就論》、《無想思塵論》,近代人關於《唯識二十論》、及《所緣緣論》、《八識規矩頌》各注,每天研究三小時

博覽:一年博覽近代人關於《因明》的著述,《三論玄義》、《中論》、及疏《百論》及疏、《唯識料簡》、《唯識別抄》、《唯識樞要》、《八識規矩頌注》、《攝大乘論》。及近代人著述的、《俱舍論》、元明清以至近代人關於《起信論》的著述。半年博覽《辨中邊論》、《佛性論》、《寶性論》、《大智度論》、《瑜伽論倫記》、《法界差別論疏鈔》。半年博覽宋元明清以至近代人關於此宗的一切著述。《華嚴》、《圓覺》、等各修證儀,《異部宗輪論》、《八宗綱要》,天台宗、禪宗律宗凈土宗、東密、藏密各主要著述。唐宋以來天台對於華嚴宗相辨諸著述。半年博覽華嚴宗各傳記、佛教歷史、印度外道中國哲學、西洋哲學科學大綱、各教大綱、世界史綱、華嚴宗文學,每天博覽二小時

天台學系課程

誦持:半年誦持《華嚴》部諸經典。半年誦持大小乘律、《四阿含經》。一年誦持《大寶積經》、《大集經》、《方等》諸經,密部諸經。半年誦持《般若》諸經,半年誦持《法華》部五十八卷,《涅槃》部一百二十一卷。每天誦持二小時,每經誦一遍法華部、涅槃部諸經、每經誦二遍。半小時禮拜、稱贊、供養發願懺悔半小時書寫,每半月半月誦戒。

聽講:半年聽講《中論》青目釋、《三十唯識論》。參閱《中論》吉疏、《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一年聽講《大智度論》,參閱《成實論》。半年聽講《四教義》,參閱《天台八教大意》、《天台四教儀》及集注、《四教義輔宏記》、《教觀綱宗釋義記》、《天台大意》、《始終心要》及注、《三千有門頌》及解。一年聽講《法華經》、《大涅槃經》、參閱《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涅槃音義》及疏,《涅槃釋義》、《涅槃文句記》、《觀音玄義》及記,《法華安樂行義》。每天聽講二小時

研究:半年研究《中論》青目釋、《三十唯識論》、《三論玄義》、《唯識料簡》、《二十唯識論》。半年研究《大智度論》、《成實論》、《十住毗婆沙論》、《十地經論》、《起信論裂網疏》、《金剛》智者、藕益疏。一年研究四教儀、天台八教大意各部,《十不二門》各書、《法界次第初門》、《四念處》、《三觀義》、《六即義》、《性善惡論》、《大乘止觀法門》、《摩訶止觀》。一年研究《法華經》、《大涅槃經》各部,唐宋元明清、天台的人關於《涅槃》、《法華》的疏注。智者以來,天台的人關於《金光明》、《維摩》、《觀無量壽》、《彌陀》、《圓覺》、《楞嚴》、《楞伽》等諸經註解,每天研究三小時

博覽:半年博覽《十二門論疏》及《宗致記》、《百論》及疏、《俱舍論》。一年博覽《攝論》世親釋、《佛性論》、《瑜伽論倫記》。半年博覽《金剛》、《五百問釋疑》等,天台宗與他宗辨論書。關於宋山家山外辨論書、關於南嶽天台、修止觀禪行觀心發願諸書及注,智者至藕益戒義諸書、法華天台宗懺儀,其他宋明清人有關台宗的著述。半年博覽華嚴、慈恩、禪宗天台宗辨論各書、《宗輪論》及記。半年博覽天台各傳記、佛祖統論、天台各規制、天台文學。佛教歷史、印度哲學中國哲學、西洋哲學科學大綱、各教大綱、世界史綱。每天博覽二小時。三年專修畢業後,有條件可去參學或修證。

參學和修證,計劃規定三年,把以前所學的聞思功夫,反博為約、用在修習上、或修止觀、參禪;或修習密宗凈土宗等,採取的形式是住洞和閉關等。以上可分: 

   戒善行......近住戒至佛戒。
四行{
   禪觀行......調息禪至禪宗

期望在一定的實驗時間、能夠得到相當的受用。這樣經過三年後、綜合前面所學的,總共是二十四年功夫,才算是整個有系統的僧教育,才可養成真正住持佛法的僧寶。

創辦世界佛學院及派遣留學僧、參學僧

1、創辦世界佛學院。一九二八年八月虛大師訪歐美各國,十月抵巴黎、於東方博物院、召集友人商談成立世界佛學院。確定宗旨為:「昌明佛學、陶鑄文化、增進人生的福慧、造成世界安樂。」發起人:中國有虛大師,法國有希爾代勒肥、阿甘、菖拉乃、胡雪、愛斯嘉拉、馬古烈、臘爾華、伯希和、馬格爾、龍舒欠勒等二十餘等。商定設通訊處於東方博物院。虛大師先付五仟法朗為籌備費。十一月虛大師抵倫敦,請亨佛利士負責英國世界佛學院籌備處。一九二九年一月普魯士教育部長伯克約晤虛大師,允邀請他為世界佛學院德國負責人。四月虛大師回國於武昌佛學院召開世界佛學院第一次籌備會,推唐大圓為籌備主任。將武昌佛學院改為世界佛學院漢英語系,閩南佛學院改為世界佛學院漢日語系,漢藏教理院改為世界佛學院漢藏語系,以後又將柏林佛學院改為世界佛學院漢巴語系。一九三二年八月又將武昌佛學院改為世界佛學院圖書館,由方本仁為董事長、法舫主持館務,成立研究部、分編考校二室。研究員有談玄,塵空、葦舫、本光、印順、力定、守志等人。一九五年、虛大師為了培養中國佛教世界佛教的弘法人才,組成四個佛學組。

西藏佛學組:此依宗喀巴大師學說為主、一切佛法及經論皆為教授,其他各宗派經論為伴而研究之。該組以法尊法師為指導,開一法師助理。

印度佛學組:依阿含經為主,其餘的小乘部派及大乘空、識、顯、密、為伴。該組以印順法師為指導、妙欽法師助理。

中國佛學組:依禪、台、賢、凈、為主,其他各宗派經論為伴。該組以葦舫法師為指導,正果法師為助理。

④現代佛學組:依虛大師的全部著作為主、近代各家著作書刊為伴。該組以塵空法師為指導,心月法師為助理。凡是研究會會員,都要系統有線索的研究佛法,互相攝入,遍於一切佛法,才能弘揚佛教

2、派遣留學僧。虛大師為發揚佛教真理、期望學僧融會印度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國的佛教聖典和語文,派遣留學僧從事於巴利文、梵文等的研究。

①派遣斯里蘭卡留學僧。斯里蘭卡是南傳佛教的中心,是巴利文三藏發源地,在佛教傳承上居極高的地位。要想研究小乘佛教思想必須要從事於巴利文三藏的研究。虛大師深覺斯里蘭卡佛教地位的重要,早於一九二八年即著手組織斯里蘭卡佛教留學團,初設於福建漳州南山寺,由笑溪、達如負責其事。一九三o年又遷入北京柏林寺,直至一九五年斯里蘭卡納羅法師來滬弘法,乃向中國佛教建議派遣優秀僧伽前往留學,衣食住宿均由斯里蘭卡供給、遂有惟幻、法周、慧松、唯實、岫盧五人前往,其留學費用,則由虛大師、常醒等人供給。

②泰緬留學僧。一九五年悲觀、等慈、性教、覺圓等人受虛大師的教育,發起組成泰國留學團,由悲觀為團長,前往暹羅求法

印度留學僧。一九三o年虛大師訪問印緬回到重慶,適斯里蘭卡佛教界要求虛大師派遣法師斯里蘭卡宣揚大乘佛法。於是法舫、白慧、達居三人於一九四一年前往緬甸印度等地專究梵文,巴利文等。法舫深感緬甸佛教有研究之必要,乃居緬甸、主辦開源佛學院。

3、派遣西藏參學僧。虛業大師弟子大勇,於一九二三年從日本學東密回國。一九四年北京依白普仁喇嘛藏密,於北京慈恩寺成立藏文學院。武昌佛學院的學僧超一、法尊、觀空、恆演、嚴定、密悟、法舫等,都參加學習藏文。改名赴藏學法團。於一九五年六月由大勇率大剛、法尊、超一、觀空等一行二十餘人在西康依大格西潔尊者、專修藏文經典一九二七年率團繼續前往藏邊甘孜學法。大勇一九二九年因病圓寂於甘孜。法尊率領團員繼續前往拉薩求法。法尊在西藏參學十年,一九四年奉虛大師命回四川主持漢藏教理院,對溝通漢藏文化貢獻很大。

注重德育

教育不出德智體三育、佛法亦不出戒定慧三學。佛法的三學,就是學校教育的三育,三學中的戒學與學校德育均是道德的教育,沒有道德的人受教育可以生起道德,已有道德的人因教育使其增長道德。三學中的定學就是休育,佛教中的禪定,在梵文中稱為三摩地,或名心增上學,即心專一境,保持身心和平統一、如如法修定即對身體健康和發育均會得到利益。三學中的慧學就是智育,佛法中的慧學有三方面,一、聞所成慧是學問;二、思所成慧是思想;三、修所成慧是體驗實證。這完全與學校的智育相符。不過社會的智育只是聞和思的方面,佛教不僅注重聞和思,而且還注重在修習上、故與學校的普通教育不同。

1、注重戒學。虛大師特別重視戒律一九四年春,他在《志行自述》中說:「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余則志在整興佛教僧(住持僧)會(正信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所謂行在瑜伽菩薩戒,即在佛法中攝於教理行果,其要在行;信教解理,功能策進。如信解而不行,則教理等於無用。唯行才能成果,行雖多總攝為十度,歸納為三學,知學在行,知行在戒。菩薩戒有三聚;一、攝律儀戒重在止惡。二、攝善法戒重在集自善。三、饒益有情戒,則專以舍已利他為事。虛大師一生講經說法、重在戒學,乃至臨終之前,還在寧波延慶寺講《菩薩學處》。有人說大師政治和尚不講修持這完全是誹謗。大師修持注重威儀細行,他教導學僧,不要模仿學作講經法師要學習整個僧伽生活、勤苦勞動、能做擔水、扛柴、灑掃、應對、以及處理世事和修禪弘法的工作

可是,現在有些學僧等,錯誤的認為能說會道就可以弘法、除講經、當教員、寫文章、辦刊物外,寺院平常的家務都不作不管,既不修持也不早晚功課,這能住持佛教嗎?虛大師要求學僧、要學戒、持戒、守戒,過清苦淡泊的生活,學習佛法、不是學個講經的儀式要學習能實行佛法,建立佛教、昌明佛學,養成能勤苦勞動的習慣,又能精通佛法,這樣佛教才有光明的希望。

2、注重定學。我國古來的教育,本是文武一致。禮、樂、書、數、射、御六藝,原為文武一致之學,即平常所謂智育和體育。佛教中所謂禪教一致,即動靜與教理融會一致操練。虛大師要求畢業的學僧,即參學僧要專修定學。定學的內容即調飲食、調睡眼、調身、調息、調心,以期達到身心解脫

一九四一年大師在漢藏教理院,規定學僧每天早殿下來,必須要運動半小時,練習達摩十二手拳術等。由教職員領導進行,運動時先排隊點名,如缺席者,按缺課扣分。運動時須整齊嚴肅沉靜,使動靜結合。大師還規定,如遇雨天,下早殿後,可於殿中跑香,亦須整隊點名,全體行動,期使少林拳、達摩拳、武當拳、金剛拳等成為佛教僧人的特長。

3、慧增上學。佛法中的慧增上學,第一就是聞所成慧,由多聞博學所成。如學校上課,聽講演以及到圖書館閱書等,此是依前人的教化而承受過來。第二是思所成慧,不但承受前人的思想,更從自己的見聞上、思考上,把智慧發揮出來,如身外天地萬物接觸到的,都依耳目心力觀察思維,成為系統思想。如此所成的慧,即思所成慧。第三修所成慧,即由抉擇成為信仰、由信仰而修習體驗身心,得成決定明見,是修所成慧。大師之所以有大智慧大辯才原因是他聞思修中,得到了三次悟境。第一次悟境,是在寧波西方寺閱《大般若經》時,忽然失卻身心世界,在泯然空寂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空影像,明照無邊,座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歷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第二次悟境,是在普陀山閉關時,每夜坐禪,專提從前西方寺閱藏時所得悟境,作為體空觀。有一夜聞前寺開大靜的鐘聲,忽然心斷,心再覺時系再聞前寺的晨鍾,已坐過一長夜,由此通達《起信》《楞嚴》的義理。第三次悟境,是閱《成唯識論述記》至釋「假智詮不得自相」一章時,朗然玄悟諸法自相,對大千世界,根塵識法,皆能洞然徹見,與過去所悟的空靈幻化境界,有著天壤之別。從此,幽思風發,妙義泉涌,辯才無礙,熔冶哲學、文學、因明、邏輯、論理於一爐,才成為當代佛學宗師。

培養多層次僧才

大師,辦僧教育,是為了培養住持佛教和弘揚佛法的各種人才,主要內容如下:

1、布教職員。能領導佛教七眾弟子如法修行和進行各種宗教活動,傳教工作

2、佛教慈善事業職員。辦孤兒院、養老院、福利院、醫院社會學校工作

3、佛教文化事業職員。辦圖書館、印刷所、流通處、工藝雕刻、建築、乃至著書立說、翻譯佛經、流通佛經事業

4、佛教教務機關辦事職員。能擔任寺院住持監院、僧值、維那佛教會會長、秘書、財會等管理工作

5、律儀院、教理院、參學處的職員,即律師法師禪師等,在學校學院授課或法會講經等工作

一九四二年一月大師在漢藏教理院的一次訓勉中說:「做為我學生要從四方面學。1、修行:這中間包括聞、思、修、慧、由聽講、研究、靜坐思惟、根據六度四攝的原則,表現在行為上的都屬於修行。2、講學:如法會講經、或學院授課,乃至著書立說,翻譯經典等。3、用人:一件較大的事,不是哪一個人可以成功的,必須容納各種不同的人才方能成功的,必須容納各種不同的人才方能成功。所以要有領導能力,善能用人,最重要的是善能知人。4、辦事:佛教的事,亦有多方面的,如學院,僧寺等,往往與政府和社會多階層發生種種關係。遇到疑難的事情要有判斷力;碰到困難的事,要有忍耐力。對於群眾有益的事,務須任勞任怨去做好,不可畏縮。如於法於眾無益的,不為私利而隨波逐流。以上四事,宜時時觀察自己的長短,采其所長,補已所短。切不可以已之長而驕人;對他之長而嫉忌。如能以這種精神和他人相處,將來佛教事情,必定成就。」

綜觀大師一生,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為振興佛教、辦僧教育、提高寺僧地位貢獻極大。今天我們要學習虛大師辦僧教育的思想,在現有的辦學基礎上,以適應時代潮流,我們的佛學院為培養弘法僧才,將來應開設多科系,重視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多專業,多層次的僧才、為庄嚴國土、利樂有情、發揚大師的優良傳統貢獻力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