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的起源
念珠的梵名為缽寒莫,又稱之為數珠、誦珠,通常人們稱之為佛珠。顧名思義,那當然是佛教徒使用的法器和標誌了。還有人稱它為“栓馬索”。念珠最初的起源是由古印度人以瓔珞。珠寶作為項鏈等裝飾而逐漸演變而來的。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在佛教之之前就開始使用念珠,印度出土的二世紀以前的婆羅門像中已有項懸念珠了。在佛教之前,印度的事火處道的本尊就已手持念珠。
佛教徒大約在二世紀中葉開始使用念珠。佛教早期比丘使用串珠用以記數、攝心。當時串珠為三十粒,黑白相間,用以記日。佛教經典記載念珠起緣於《木槵子經》,此經雲:常持數珠,無論行住坐卧,一心念佛法僧名,滿二十萬遍升天,滿一百萬遍超生死。佛經中《金剛頂瑜珈念珠經》、《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等經典對念珠的使用都有指示。
佛教於東漢初傳入中國後,念珠也隨著佛教在中土的發揚光大而廣為流傳。東晉時國人已開始知道使用念珠。唐朝時念珠使用已相當普遍。一些寺院里的准提菩薩、十一面觀音像均攜念珠,羅漢像也有手持或項懸念珠的了。唐代道宣撰《續高僧傳》已有“人各掐珠,口同佛號”的講法。蘇東坡曾有詩稱贊“捧經持珠,杖則倚肩,植杖而起,經珠乃閑。不行不立,不坐不卧,問師此行,經杖何在。”《敦煌曲子詞上――禪門十二時》稱:“日入酉,觀身知不久,念念不離心,數珠恆在手。”《定格聯章》雲:“念觀音,持勢至,一串數珠安袖裡,目前災難不能侵,臨終又得如哺眠。可見,僧人使用念珠已十分廣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