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師:佛教的空有論

佛教空有

 ◎慧昭法師
 
  空有佛教的主要思想,自古以來,在佛教界就有所謂的「空宗」和「有宗」。空宗如印度大乘佛教時代中觀學派中國的三論宗等;有宗如印度部派佛教時代的說一切有部、中國唯識宗等。
  其實空和有並非一分為二,因為空才能有,有也是空,所謂「真空生妙有」、「空有不二」,這就好比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鼻孔不空就不呼吸;嘴巴不空就不吃東西…。所以《中論》:「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世上有很多人誤解佛教所說的「空」,譬如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有的人就以為四大為酒色財氣,其實佛教所說的四大並非指酒色財氣,而是指水火風。因為這四種物質皆是因緣生法,空無自性,所以才稱為四大皆空
  空其實也沒有離開有,有也沒有離開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這就如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是屬於五蘊的色蘊,色是屬於緣起有,異就是不同,不不異就是相同。所以「色不異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不異色」也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就是「有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就是「緣起性空」,「空即是有」就是「性空緣起」。
  空是宇宙本體,是人生的根本,是「有」和「無」的同在,空有可說已說明了宇宙萬法。因為宇宙間一切萬法無不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是屬於有的部份,一般稱為「緣起有」,屬於世俗諦;而它的體性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性,屬於「勝義諦」。
  緣起性空一般在佛教有幾種表示方式:第一,諸行無常就是緣起性空:諸行是緣起有,無常就是性空。諸行是從時間上來說,也就是說宇宙間每一個緣起法,從時間上來說都是遷流變化不斷,它沒有一個常性,所以無常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性;第二,諸法我也緣起性空:諸法緣起有,無我是性空;第三,《金剛經所說「諸相非相」也是緣起性空:諸相就是凡所有相,屬於緣起有,非相就是虛妄相,屬於性空;第四,「諸心非心」也是緣起性空:諸心就是一切心,屬於緣起有,非心不是沒有心,非心就是無住心,屬於性空。
  我們如果能夠如實認識了知上面所說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諸相非相、諸心非心等緣起性空的道理,這種智慧就稱為「般若」, 也稱為「空性慧」。
  一般佛教無常、講無我、講空最主要的目的:一、要我們不執著放下,因為放下才能得自在;二、要我們把握當下的因緣直下承擔!該放下的時候放下,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該把握因緣承擔的時候承擔,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生其心。無所住般若般若是道之體(性空);生其心是方便,乃般若所起的巧用(緣起有),成佛的兩大要素就是般若與方便缺一不可。
  一般聲聞緣覺比較偏於無所住菩薩比較偏於生其心,一直要到八地菩薩能把所住與生其心取得平衡,而到了佛果位才能究竟圓滿無住生心。這就是所謂的「從體出用(無所住而生其心─性空緣起),攝用歸體(生其心而無所住緣起性空),體用一如(空有不二),般若與方便的究竟圓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