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念佛一門深入 貳、五正行與五雜行

貳、五正行與五雜行
 

一、「凈土門」和「聖道門

解脫生死輪迴,必須學佛修行才能達成。佛法中所謂的八個宗派,可分為兩種法門,一個是「凈土門」,另一個是「聖道門」。凈土門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永離六道輪迴,在凈土直接成佛成佛之後再倒駕慈航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分身千百億,廣度諸眾生這一法門叫做凈土法門。除了凈土法門以外的所有宗派天台宗也好、華嚴宗也好,禪宗密宗律宗和三論宗等都屬於聖道門。聖道門的定義是靠自己的力量娑婆世界修行這一輩子不成,下輩子再來,下輩子不成,下下輩子再來這一法門叫做聖道門,這種判別的方法是以凈土門的教理來判別的。

我們曉得有這件大事要解決,有這個目的必須去達成而來學佛,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要選聖道門,還是要選凈土門?我們必須仔細去檢討自己的根機,學聖道門是否能夠達到這個目的呢?還是學凈土才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如果真正深入去檢討自己的根機,就會發現我們不夠資格去學聖道門--我們是沒有力量學聖道門的,走聖道門我們還會再度地繼續輪迴

(《慧凈法師講演集一》一六五-一六六頁)

二、學聖道門是依自力具足戒定慧成佛

因為學聖道門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走「戒定慧」的過程。「戒」就是一般所講的「五戒」或「菩薩戒」,出家人則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出家的「菩薩戒」。單單以「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來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說不打妄語,我們心中明知要真誠清凈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語是犯戒,卻往往會說妄語尤其是生意的人,他幾乎在一生當中,甚至每天都打妄語,因為他要做買賣的關係,不得不打妄語。至於說不偷盜,就是不取不應該取的,甚至花費超過自己本份的東西,也算是偷盜;甚至在公司里用公司的郵票、信封、信紙啦,也算是偷盜;別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針線、大如鈔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盜的范圍。我們用五戒鏡子來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又如不殺生,有直接、間接甚至見殺隨喜,我們只要是不持齋吃素,即使不殺生會有間接殺生罪過,因為我吃肉他們才會殺來賣,所以他們是為了我們而殺生的。

以上只是略微談論一下「五戒」已是如此,何況「十善」,以及其他更微細的戒。《地藏經》說:

閻浮眾生,舉止動念,
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如果我們依自己的力量學聖道門,一定要持戒,而持戒不清凈,就是跟眾生結了惡因緣下一輩子要來還債,了結這個因緣。想脫離六道輪迴,就要持戒清凈,不能與眾生有牽纏,否則犯了戒,就只有墮落三惡道這一條路了。

至於「定」,修定要達到最低層次的「欲界定」--心時時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凈,事來當下辦理,事過了痕跡,已經很不容易。而初禪、二禪以上的「色界定」、「無色界定」,在學佛的人當中,不論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廣欽老和尚和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是學禪的,有幾次入定的經驗;廣欽老和尚不是學禪宗的,可是他曾經在深山有深沉的入定經驗,不過廣欽老和尚最後曉得,即使有禪定經驗也不能了脫生死輪迴,所以晚年他都強調念佛,弘揚凈土法門。虛雲老和尚雖然講禪,也講凈土法門道理,他曉得禪修不適合大眾的根機。

「慧」是指明心見性,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明心見性」,是達到開悟覺悟境界,印證了真理佛性,此世有幾人能達到?至於「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則更困難了。

(《慧凈法師講演集一》一六六-一六九頁)

三、學凈土門是依他力往生凈土成佛

由上可知,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脫死,這是道門,我們能修嗎?單從這一點來檢討,就可以了解我們修不起,學不成。那怎麼辦呢?擺在目前就是三惡道火坑。那麼凈土法門是怎麼樣的呢?凈土法門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來離開六道輪迴的。剛剛說人生目的就在學佛;而學佛目的也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並進一步成佛。這個目的有近程的目的和遠程的目的,畢竟學佛最終是為了遠程的目的--成佛,可是近程的目的--解決生死輪迴,必須先達成;否則,人身都難得了,還談得上成佛嗎?所以學佛目的,近程是先離開六道輪迴,同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級一級往佛的境界去。

就如剛說的聖道門,要離開六道輪迴,必須修習戒、定、慧,最低限度要證到初果阿羅漢。雖然初果阿羅漢未能立即超越六道輪迴,可是他不會墮落三惡道,他還有七次天上、七次人間果報,經過了時間的往來,他就到達四果阿羅漢的地位,超越了生死輪迴。當然若要成佛則必須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去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然後一級一級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最後到達等覺、妙覺而成佛,但是這段時間非常長久,做起來非常困難

龍樹菩薩曾經說過,聖道門是屬於難行道,只靠自己的力量,好像在陸地上走路,比較辛苦,而且時間很長,非常困難凈土法門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依靠他力,好像坐船走水路,不必費自己的力量時間一到便達彼岸。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凈土,到極樂世界成佛,就是凈土門;依靠自己力量在這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來了生脫死,超越輪迴乃至成佛,是聖道門;我們學佛必須要了解這兩門的差別,才不會學起來混淆不清凈土門是完全靠彌陀的他力法門,但我們不要認為,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佛力,這樣沒有志氣。我們不要有這種觀念,因為我知道自己五戒都修不成,還有什麼力量力量呢?自己無力、無能,就得依靠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並非指其他佛菩薩羅漢,那麼今生今世就能離開六道輪迴往生凈土成佛,然後廣度十方眾生

(《慧凈法師講演集一》一六九-一七一頁)

四、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純他力的法門

阿彌陀佛為我們創造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面一滴水、一片葉、一朵花、甚至一顆寶石,都是阿彌陀佛完成的。那麼極樂世界是建設給誰的呢?當然是建設給我們的,如果沒有我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有意義了。

往生極樂世界所須的功行,也是阿彌陀佛為我成就為我圓滿的,祂經過兆載永劫修習種種苦行,來完成能夠救度我們的四十八願-- 扼要地說就是第十八願。極樂世界成就和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善根福德因緣都是阿彌陀佛圓滿的,所以能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願迴向給我們而不是我們發願迴向阿彌陀佛。

如果是我們發願迴向阿彌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難有把握,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也很狹窄,誰敢保證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資格、條件。其實,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凈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便已經被救,當下便具足往生的資格了。我們要了解這個「信」是永恆不變、毫不動搖,是金剛不壞的,就算病苦現前也不改變,臨終時也金剛不變;它跟世間一般信用的信不同,世間的信用會變,而我們對彌陀信心是金剛不變,因為信心對象阿彌陀佛及祂所完成的極樂世界。信願行的「信」,應該這樣信--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能救度任何時代的任何眾生而不應摻雜含有自力的、修功行來迴向的成分。完全純粹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純他力」的法門,如果還摻雜自己意見在裡面,叫「自他二力」的法門

(《慧凈法師講演集一》一七四-一七六頁)

五、「純他力」和「自他二力」

現在講這二門的差別凈土根本經典有三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有關摻雜自力,和純粹他力的內涵,以善導大師對《觀無量壽經》的解釋最正確,這里便是引用善導大師《觀經疏》的內容來解釋。

《觀經疏》總共有四卷,第一卷〈玄義分〉,就是在還沒有解釋經文之前,先將這一部經的重要義理加以提示,然後才發揮。〈玄義分〉有一段話說:

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
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韋提希夫人,是佛陀在世時,印度一位國王叫頻婆娑羅王的夫人他們的太子阿闍世王為了奪取王位,把父王、母後關在牢房裡,夫人非常痛苦、悲傷,她想:為什麼我的家庭,甚至皇家,會有這樣忤逆不道的事呢!她非常悲傷地向著釋迦牟尼佛所住方向,祈求釋迦牟尼佛來給她說法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祈願,以神通變化來到夫人地方

夫人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娑婆世界充滿了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的痛苦,希望我下一輩子,不要再出生在娑婆世界,能夠往生到沒有三惡道的世界去,希望釋迦牟尼佛指示她一個沒有痛苦世界去求生。釋迦牟尼佛就以祂的眉間白毫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耀十方世界之後,又將這光明收攝到頭頂上來,顯現了一個光明台,十方世界國土,全部在這個光明台上顯現出來。夫人觀看選擇後,稟告釋迦牟尼佛說,十方的凈土雖然都美好,但是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

在這里善導大師所說的:「韋提希夫人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意思是說我想往生極樂世界,請釋迦牟尼佛教導我怎樣觀想,才能觀出極樂世界種種相貌往生極樂世界

(《慧凈法師講演集一》一七六-一七八頁)

六、「要門」和「弘願門」

接下來: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凈土之要門;
安樂能人,顯彰別義之弘願。

娑婆化主」是指釋迦牟尼佛,因韋提希夫人的請求,才開展出凈土法門裡面的所謂「要門」出來。「安樂能人」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顯彰出「別義之弘願」。「別義」是指它別於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門故稱作別義;「弘願」即第十八願,為救度十方眾生,此願非常弘廣,所以叫做弘願。以這一點可以看出,往生極樂世界有兩門,一門是「要門」,一門是「弘願門」。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要門」是指什麼呢是指「定」跟「散」這兩門。「定」是「息慮凝心」,也就是「十三觀」,因為要觀想三觀,必須將妄想雜念停息下來,所以叫「息慮」,將整個心集中在這三觀上,所以叫做「凝心」,這個是「定」的法門。「散」是指十六觀內的第十四、十五、十六這三觀,雖然不像前面第一觀到第十三觀,必須息慮、凝心,也就是說他的心不是定的,而是散的,但雖是散心,必須去惡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是說迴向定散這兩門所修,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這兩門的修行,就沒有功德可以迴向也就不能往生了,這是屬於要門。

那麼「弘願門」是什麼呢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大經》是指無量壽經》,在《無量壽經》哪裡有說這一點呢?就是第十八願,所以這一是指第十八願來講的。因為第十八願一開始便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意思就是說,我成佛目的,就是要使十方眾生,通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十方眾生包含起來,就是善跟惡的眾生,那麼十方眾生,是以凡夫為本來講,不是指聖人;一切善惡凡夫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通通都是依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力量,才能往生的。那麼這個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緣,這個力量,是能夠使我超凡入聖,離開六道生死輪迴,達到往生成佛,所以叫做「增上緣」,這是指第十八願來講。

從以上就可以知道,凈土門裡面有「純他力」的,也有自力半他力的「自他二力」的法門

佛法大致分為聖道門凈土門;凈土門里有要門、弘願門。要門則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觀,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須看《觀無量壽經才能夠了解,這是屬於「自他二力」的法門自力迴向阿彌陀佛--他力,使他力能夠救度我們,所以說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門

(《慧凈法師講演集一》一七八-一八一頁)

七、大願、大業、大力

那麼弘願門呢!是純粹「他力迴向」過來的,「他」是指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將祂的力量功德迴向給我們使我們白白就能夠擁有的,那麼祂迴向什麼給我們呢?前面所講的「大願業力」,也就是「大願」、「大業」、「大力」。

「大願」,就是剛才所講的,阿彌陀佛當法藏菩薩的時候,為了救度我們,以五劫的時間思惟後,考慮出容易救度我們的四十八願來,這就叫做「本願」。祂這個本願,是為我們而發的。

「大業」,就是指大的行為,什麼是大的行為呢?就是阿彌陀佛,雖然發了願,發了願如果沒有付諸實踐,這是空願,不能達到目的,所以必須實踐;阿彌佛經過了兆載永劫,去行菩薩萬行,可以說祂這個行,是為我們而修的。

有了願、有了行,願行圓滿之後,就有了「大力」出來。「大力」就是無礙光明的攝取力和無為、無漏的名號功德力。《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的,而且是不受障礙的遍照十方世界,它有攝取救度念佛眾生作用,所以裡面就有無光明的攝取力。

(《慧凈法師講演集一》一八一-一八三頁)

八、五正行

正行五種,名為「五正行」,即是「讀、觀、禮、稱、贊」,亦即:一讀誦正行,二觀察正行,三禮拜正行,四稱名正行,五贊供正行

http://read.goodweb.cn/pic/23-207.gif" width=366 height=140>

何故五種行名為「正行」?大師是說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

亦即此五種正行是純依「往生經」(凈土三經)所說之行而行,是往生彌陀凈土正直之行故。

又,此五種正行之中,亦分為「正業」與「助業」兩種

「正業」即是正行中第四之稱名念佛,名為「正定業」,大師雲: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助業」即是其餘四種正行大師雲: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http://read.goodweb.cn/pic/23-229.gif" width=329 height=99>

何故五種正行之中,獨以稱名念佛正定業乎?大師解釋說:「順彼佛願故」。亦即「稱名念佛彌陀本願之行」,余行非本願之行;故但稱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大師又說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為「雜行」。

(《慧凈法師講演集二》三九七-三九九頁)

九、五雜行

「雜行」即是雜多之行,即一般菩薩所修之六度波羅蜜及其餘一切諸善萬行。若論雜行,其數無量,不遑具述。若與五正行比對,則有「五雜行」。

http://read.goodweb.cn/pic/23-231.gif" width=442 height=144>

此外,舉凡布施持戒等,並聖道門所重視之菩提心,皆屬雜行。亦即五種正行以外之一切諸善萬行,不問大乘小乘為求現世證悟,或求現世利益,如是等等所修之一切行,皆名雜行。

(《慧凈法師講演集二》三九九-四○○頁)

十、二行得失

大師列出五種正行,明確指出往生方法,意在使人舍雜歸正,探其理由,即是「五番相對」。因為「往生行相」既有「正雜二行」,便有五番相對之「二行得失」,故大師說: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修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1.五番相對

http://read.goodweb.cn/pic/23-255.gif" width=226 height=144>

2.二行得失

http://read.goodweb.cn/pic/23-272.gif" width=457 height=68>

如是,修五正行者,與阿彌陀佛親緣、近緣、無間、不別迴向、純極樂行。修雜行者,與阿彌陀佛以外之諸佛菩薩天人關係之行,與阿彌陀佛疏、遠、有間、須要迴向、不純。修五正行與修雜行比較,有此「五番相對」,故舍雜行,選正行,此是大師就行立信」之意。

(《慧凈法師講演集二》四○一-四○二頁)

十一、三重選擇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獨尊善導大師,將大師之凈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語徹底圓彰,此偈妙含「三重選擇」之義後世稱為「三選文」,此三選文所獨舉之「擱、拋、傍、專」四字,可謂「凈宗口訣」。其文如下: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凈土門。
欲入凈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此文明示三重選擇之義,亦即於「二門、二行、二業」之中,「擱聖道、選凈土;拋雜行、選正行;傍助業,選正業」,簡言之即是「選凈土、選正行、選正業」。

 

http://read.goodweb.cn/pic/23-292.gif" width=495 height=170>
http://read.goodweb.cn/pic/23-293-1.gif" width=577 height=158>
http://read.goodweb.cn/pic/23-245.gif" width=525 height=121>

 

(《慧凈法師講演集二》四○三-四○五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