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慧凈法師書信集 壹、書信篇(31-40章)

卅一、十方眾生
 

悲於苦者,
偏愍念常沒眾生

「十方眾生」乃彌陀救度的對象,魏譯三願同言十方眾生,而言同意別。

第十八願之「十方眾生」,總稱棲息於十方世界無數生類之十方眾生,亦即總括人類、天眾、禽獸、蟲魚等。故漢吳兩譯言「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可知六道眾生皆包含在內,不但人天,亦攝惡趣。

善導大師「第十八願取意文」雲:「一切善惡凡夫」,又雲「五乘齊入」,可知九界眾生,上至等覺、下至阿鼻,亦皆包含在內。

又雲:「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可知「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之義,而以「苦機為急」,故宋譯言「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有情,度盡阿鼻眾生」。

彌陀悲願超世,普救十方一切眾生,故十九、二十兩願亦皆有「十方眾生」之誓;然究其立願精神,十九願僅限於堪能修諸功德而至心發願欲生之人,故漢吳兩譯言「有作菩薩道者」;二十願亦限於堪能植諸德本而至心迴向欲生之人,故漢吳兩譯言「他方佛國人民」。然十方眾生中堪能修諸功德、植諸德本者稀,故被漏之眾生甚多;而第十八願所誓之十方眾生,不問智愚善惡,不論修行堪否,彌陀一概平等救度,無一眾生被漏,故第十八願之十方眾生其意甚廣,無一被漏故;而十九、二十所言「十方眾生」,其意甚狹,而漏甚多故。

「至心信樂欲生」六字,可從就機、就法兩方面來解釋。

就機:至心:至者極,極於心底,顯示信樂之真實相。信樂者:於佛之救度無疑心。欲生者:願生彼國之決定心。故至心信樂欲生,以信樂為主。至心顯示信樂之真實,而欲生是信樂之別義。

就法:至心是彌陀救度眾生之真實心,信樂是彌陀能夠容易救度眾生信心,欲生我國是彌陀迴向心,對眾生呼喚欲生我國之敕命,而迴向功德眾生之心

以上是就教理上的解釋,然而一切願生者非必知此繁瑣的宗學不可,但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自然具足這些道理。是故天親菩薩自督而言「我一心歸命」。鴝鵒、鸚鵡等飛禽,但隨人音聲,依樣畫葫蘆地稱念,亦得殊勝庄嚴往生。非此飛禽的功德工夫,乃彌陀誓願之力自然運作。所謂「誓願之力」,即善導大師所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佛之不可思議,正在於此。

至於第十九之「至心」,是自力的真實心其所至心的對象,不是直接向於佛,乃向於自己之修諸功德,將此迴向於佛。此與第十八願之至心相比,不啻天淵之別。

願生極樂,於彌陀之救度不疑,不論如何,臨終皆百分之百往生

願生極樂,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臨終自有彌陀守護攝取,亦百分之百往生

平生無信願,亦不稱念,若臨終稱念,亦必往生;以臨終之人,前陰將謝,後陰將生,必見彌陀顯現,亦見自身放光

又,臨終昏迷,或舌根已硬,其心依然靈明不昧,若在旁邊開導、念佛令其接受心念,亦必百分之百往生

易行之至,殊勝之極,即是凈土法門也。

二○○○年七月六日


卅二、念佛者與禪者
 

念佛者之生活豈不是悠遊自在念佛生活嗎?
如此則與禪者相去多少?
念佛生活開悟禪者之浮雲流水
自在生活相同。

來函所謂《念佛金言錄》某段內容似有「禪凈雙修」的傾向,誠然如此;然而應說「與禪相通」。此乃一般蓮友有所不知、領解不到之處

徹底而言,深憑佛願之念佛,可謂與禪「異轍同歸」。禪宗所言「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永嘉禪師證道歌),此是禪者開悟之境界,而念佛人雖愚劣無此境界,然而心境相似。善導和尚所言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不顧自身之善惡賢愚、煩惱妄念,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而念佛故也。既「必得往生」,豈非如同曇鸞祖師所言「十念業成」、「不斷煩惱涅槃分」嗎?既如是,則念佛者之生活豈不是悠遊自在念佛生活嗎?如此則與禪者相去多少?故念佛者之生活開悟禪者之浮雲流水自在生活相同。雖如此言,當今真正開悟者有誰?此是自力行道;而念佛往生是他力易行道,任誰都能,故其自在與禪同。能知此理,即是真知彌陀救度。不過,雖不彌陀救度,然而既願往生而專念彌陀名號,則尚有何不足?既無不足,豈不快哉!

二○○○年十月二十七


卅三、不可喜好玄妙
 

凈土法門極其平常
不可喜好玄妙,或尋奇覓巧。

凈土法門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外別無其他道理若有人來妨礙說「稱念不能往生」,便是彌陀之敵,祖師之仇;不可親,不可近。

凈土法門不可講得很雜、很深、很玄、很妙,要講得連老太公老太婆也能聽得懂、做得到。否則不要講,以免上違佛意,下誤眾生

應重視《念佛金言錄》與《念佛感應錄》之序文。

凈土法門極其平常,不可喜好玄妙,或尋奇覓巧。

二○○○年十一月二十七


卅四、雖可迴向
 

「一向專稱」是彌陀本願、釋尊本懷;
佛教結論、佛法精華。

往生彌陀凈土始終以「稱念彌陀名號」為正定業,此外皆是雜修雜行。善導大師謂之隨緣雜善」,若不迴向「恐難生」。當然他願生凈土即是有將此「雜善」迴向願生之意;然非正定業,非彌陀本願,故善導大師說:「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雖可迴向」然而「心常間斷」,與彌陀疏遠,不親不近。又,不稱彌陀名號,不蒙彌陀光照、諸佛護持;亦不名為芬陀利華,其往生在化土,不在報土。此理可閱讀《選擇集》第二章及《感應錄》序文。

善導大師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論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故「一向專稱」是彌陀本願、釋尊本懷;是佛法精華、是佛教結論。

二○○○年十二月七日


卅五、解答五問
 

凡夫之心,猶如猿猴,無靜定時;
然此理之信,如如不動
所謂「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

一、念佛往生願言:「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一聲念佛」,故凡願生彼國,而一生專念之人,必得往生

以前念很多,後來沒念,忽然死亡,則往生不定。由後來沒念,恐願生心已變,未契佛願。若其直至臨終,猶有願生心,則十念一念必生。

信受彌陀救度之人,其信必徹至臨終不變,而信行一體,故信受彌陀救度之人,必能願生彼國、一向專念,直至臨終不變。

二、生病口不能念佛,心尚能憶佛,且願生心不變,故不妨往生。何況願生之人,臨命終時,佛與聖眾,不請自來,「慈悲加佑,令心不亂」。若信知此理,則病痛、昏迷,心無不安;若有不安,可見其尚未信知此理,則宜習聞此理,以啟其信,而安其心

凡夫之心,猶如猿猴,無靜定時;然此理之信,如如不動,所謂「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若會動搖,則仍未聞信此理。

三、五堂功課及其職務之外,專念彌陀便可,此即「乃至十念」之意;以「十方眾生」,僧俗男女、士農工商,各守崗位,各司其職,或能多念,或能少念,但隨各人根機念佛便可。

四、若自行之外,尚欲化他,則可量力研讀有關經論。否則,層出不窮之書,於己何涉?往生之後,三明六通,百千法門不求自證。現在縱能背誦千言萬語,臨終一句難憑,唯佛是賴。

五、但以凈土法門臨終或中陰身開示便足。《度亡經》屬密法,吾人學凈不學密,故依凈不依密。

因寺規須作諸余功課,但不依之作為迴嚮往生業,則毫無妨礙。其餘時間則專稱佛名,以往生定業,在於「乃至十念」之專稱故,不藉諸行之迴向
 


卅六、凈土之信
 

無知之人,執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稱名,
則信既非信,行亦無行,全非凈土法門

凈土法門之信乃信「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一念亦必往生」,既信之後,自必一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善導大師言「彌陀名號相續念」,又言「念念不舍」,又言「念念稱名常懺悔」,是故應常稱佛名。信者為信此行故,是以龍樹菩薩言:「以信方便,易行疾至。」若信而無行,即非真信;若能專行,則信自在其中(符佛願之理故)。有人誤解,單取「一念之信」,捨去「乃至之行」,則遠違彌陀誓願,近背善導祖釋。不知「一念之信」的意義乃是以「臨終之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願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則何人不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無知之人,執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稱名,則信既非信,行亦無行,全非凈土法門。此事《法然上人全集》二九三、六一五、七○二頁已指摘之。

念佛金言錄》乃直承善導大師「一向專稱」之宗義,是真實中之真實直截中之直截;可貴之至,讚歎之極,故以「金言」名之。若心存成見,則難嘗其味;若胸中廓然,則津津有味,妙味無窮;可共知者言,難與昧者語。所謂:「茶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亦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二○○一年八月九日


卅七、三種稱名
 

欲生極樂之人
必是極樂心重世俗之心輕;
念佛心重,念妄想之心輕。

平生願生極樂而一向專稱佛名之人應知臨終病苦不能念,或昏迷不能念,亦必往生,平生已被光明攝取,此時佛必示現接引,往生快如剪斷髮絲,唯佛與臨終之人知之,餘人不知

「乃至十念」、「一向專稱」,皆是隨人根機之語,有空就念佛,不是用腦筋的時候就念佛,此時不念佛,必是念妄想、念煩惱。欲生極樂之人,必是極樂心重世俗之心輕;念佛心重,念妄想之心輕。當然睡時、病苦時、昏迷時,不能念亦無妨。此亦即是「乃至」之義。又,人雖昏迷,其心不昏迷;肉體昏迷,前五雖不作用,第六之意根仍有作用

不求往生極樂只為人天福報念佛,則雖念至臨終,亦未必能往生,以其心人天故,或求來生再度為高僧大德、一聞千悟、廣度眾生;如是種種心願故,是以未必往生

若別無心願,一生念佛,則隨「自然之所牽」之名號力,有自然往生功能

二○○一年八月十八日


卅八、皆順佛意
 

彌陀雖完成眾生往生功德
眾生不知不信,或知而不往生
則仍在輪迴

來函接悉,簡答如左:

一、皆順佛意,角度不同。前者單明「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八字,後者具釋「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句彌陀雖完成眾生往生功德,若眾生不知不信,或知而不往生,則仍在輪迴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而我等尚在輪迴即是此類。故願生彼國,一向專稱,即契第十八願,故善導大師「四十八字本願釋」言:「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願生稱名,即是「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故。

二、二尊一致也。《大經》釋尊顯明出世本懷乃在宣說彌陀弘願;《觀經》釋尊廣開凈土要門,為導群機齊入彌陀弘願;《小經》諸佛證誠釋尊所言「但念佛,必往生」之念佛往生願。故知二尊一致。

三、念佛時身有佛光、冥眾護持之事,《念佛感應錄》具明事證理證。信心念佛之人,自能一心專念,念念不舍,念念稱名常懺悔(若無,即非信心念佛人);雖有事礙不能念,亦蒙冥眾護持,以其正定業故,順彼佛願故。

四、仙家是否鬼神眾生?若是,則由其福業大小,堪作護法或不堪作護法。蓋念佛之人天神地祇敬重護持故。

五、念六字念四字,有同有不同。同者:如來函之中,或稱「上某下某法師」,或言「某某師」,或言「某某」,稱呼雖異,其人則同;彌陀無有不知者,此理若閱《念佛感應錄》之「母親念佛,兒免海難」之文及其按語便知。然,平常自念時,以稱六字為主。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時,有否包含阿彌陀佛,應視其所言之意而定,思之可知。

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附來函】

一、「我不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功德修行完成,我不成佛!」與「如果我不能讓稱念我名號的人往生我不成佛!」請問法師兩種解釋那一種最符佛意?

二、釋迦佛的教法彌陀教法兩種教法嗎?

三、念佛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如影隨形保護,那麼信心念佛的人不念佛時,彌陀觀音、勢至等諸善神護法就不如影隨形保護嗎?

四、有說:只要給仙家講明了名號功德,可以把它們當做護法,但不能供奉。有說:仙家不可以念佛人做護法給它們講明自己已是三寶弟子,一心專稱彌陀佛號,不再供奉它們,讓它們另找別的地方,如果它們不想走,就跟我一起念佛,但它們不是念佛人的護法(堅決送走)。仙家到底能不能給念佛人做護法

五、念南無阿彌陀佛與念阿彌陀佛有什麼不相同的地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包括彌陀佛嗎?


卅九、信佛救度
 

信佛救度之人
欣慕凈土,要求自己過聖潔的生活
信佛救度之人
罪惡感深,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信佛救度之人,欣慕凈土,要求自己過聖潔的生活

信佛救度之人罪惡感深,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信佛救度之人,與佛同在,犯罪有反應,心中會自責。

犯根本大戒,不可無所謂,應深生懺悔,而思改過,否則應還俗為宜,僧俗各有規范故。

既信彌陀救度,必不故意為非,若因業障顯現,於彌陀而言,悲愍而仍攝取,於眾生而言,懷慚而更念佛。故善導大師言「念念稱名常懺悔」。

二○○一年十月五日

【附來函】

某某人有「阿彌陀佛救度一切罪苦眾生,連五逆也不例外。因此他說:反正阿彌陀佛能救度我們,只要念佛,必往生無疑,現雖是僧相,犯根本大戒也無所謂,沒有因果可言」等言論。他總是認為我未悟佛意,法師之意如何?我個人愚見,認為阿彌陀佛接引罪惡眾生是指未歸佛之前所做罪業,歸佛之後皆得往生(念佛者);歸依佛之後再胡作非為,佛陀祖師不會贊同的,除非無意間犯錯,當然佛是慈悲的,不會見怪,同樣接引。

有人認為我的腦子太頑固、太封建,也許是吧!阿彌陀佛,望法師開導為盼。


四十、心意柔軟
 

「舉三千大千世界」,
絲毫非末世我等所能也。

一、信彌陀救度之人心意柔軟仁慈言行安詳穩重。體會彌陀愛護我,使我能愛護別人;彌陀包容;彌陀功德與我,使我能為他人犧牲奉獻;習氣日減,道情日生。

二、《易行品》先貶凈土門之眾生是儜弱怯劣,接著勸修「易行疾至」之易行道,所謂「呵問許說」。其意不在貶抑眾生求生凈土,否則下文之「難易二道判」即成戲論。其意乃如《大經》所言,要我們「謙敬聞奉行」,以「驕慢懈怠,難以信此法」故,而善導大師則解釋為「二種深信」。

若不知自己是儜弱怯劣之人(信機),誤以為是丈夫志干之士,則失「易行疾至」之勝法(信法)。「舉三千大千世界」,絲毫非末世我等所能也。

三、往生之後,如曇鸞祖師言:「體如而行」,不行而行,行而不行。彌陀壽光一體,眾生往生,證同彌陀,光壽與悲願,毫不減少。彌陀身土是報身報土,所謂「報土」亦雲「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樂,或施與他人(菩薩)受用其法樂。      

《無量壽庄嚴經》言: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無量壽經》言: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故第十一滅度願之後,便是十二、十三之光壽無量願,此光壽無量固是彌陀自證自受,目的全在與諸菩薩共證共受。

四、信心念佛人,應盡量如《大經》「三毒五惡」段所勸誡而生活之,故應放棄世俗名利心。真諦在於念佛往生,俗諦在於履行世善、奉佛戒規。

五、凡夫自力彌陀佛力相比,即是無力,然彌陀大悲,亦救度之。應隨力隨份稱名,不自苦不自惱。

六、若不能專正定業,則可助行調節,猶勝終日嬉戲。助行之言,良有以也。

七、應與同法門師友相處,一則正知見,再則相提攜,不至於或過或不及而還俗。

【附凈宗法師補充回答】

一、凈土法門之真義,如善導和尚所言:以阿彌陀佛本願不虛故,不論是誰,但稱佛名,願生凈土,決定往生

二、所引《大乘起信論》與《易行品》之文,就凈土法門大悲眾凡之意趣觀點一致;不過《易行品》邏輯性之「難易二道判」對凈土教之意義貢獻遠非《起信論》能比。

又,《易行品》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容易地達致不退轉地,而提出應稱佛名號求生凈土。至於往生之情形,非要點故,未及深論。

三、「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別願所成之報佛報土,佛之自受用還成往生眾生受用故,眾生往生證同彌陀。雖證同彌陀而不名佛,仍名菩薩聲聞、天、人等者,「但因順余方」耳。又,一土唯有一佛,縱余佛助化,亦示現為弟子

往生彼土者,悉皆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即是候補佛位,候補佛位即是成佛功德而尚缺成佛之名位,故從極果佛位退而一等,現處補處之位。既居弟子位,則「長時聞法,歷事供養」等,如《大經》言乃是菩薩應行法式,不似此土聞法之緣吝,而無由得覲佛也。此正顯往生彼土之勝妙。

善導大師或言:「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或言:「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或言:「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凈土菩薩光明彌陀光明相較有與奪二意。奪而論之,「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況菩薩人天。與而論之,「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嘆其光明,亦如今也。」彌陀光明還成往生眾生光明,故得十方諸佛如今贊彌陀光明而贊之。無論與奪,皆顯彌陀光明不可思議。慧凈法師正從與邊贊彌陀光明不可思議,釋尊亦謂「晝夜一劫,尚未能盡」,豈必局於數行經文乎;加之又明言「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然則,彌陀凈國唯是諸佛深智所行之境,吾等罪惡生死凡夫測度思量,毫無其益,唯可相續稱名,疾生凈土,則一切自明,不勞他問。故善導和尚言:「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也。

四、法然上人意,一切無如念佛為要!凡妨礙念佛之事皆應厭舍,凡助成念佛之事皆當奉行。此實為念佛人處理一切世務之準繩。

五、但知「本願不虛,稱念必生」而盡心稱名者,即是住他力之心念佛也。並非有凡夫我執,說為自力之心念佛;亦非全不用心懈怠度日,能多念也不多念,可精進亦不精進,方是住他力之心;亦非勵意多念即成自力

法然上人言:若住自力者,一聲十聲猶自力也;若住他力者,聲聲念念皆他力也。

六、五濁惡世,十人修行,十人退墮,此自力之難也。修行人之退墮全是自因自果,非可責之「他人之進步使我退墮。」

七、所言隨力隨份稱名,是指盡到身心所能而言,並非能念不念,只是漫然度日,聊爾口稱幾句。凡夫習氣,念五濁心重念佛法心輕,若不稍加策勵,藉口「隨份」、「自然」,時日一久,必然退失念佛。此事,行者宜各自知。

八、所言「自然運作」,是指稱名願生之人,被阿彌陀佛本願力牽隨,縱雖不知深理,亦無所信心決定的體驗,但只稱名,息絕命斷時,自然回歸凈土。《大經》謂:「自然之所牽」。

故「自然」即指彌陀本願力,又是名號功能念佛之人,佛必來迎,此是自然也;稱名之人,必然往生,此亦是自然也;既是自然,則絲毫不用擔心「我今念佛,恐不得生。」凡於心中籌慮:如何是自力、如何是他力、如何是信、如何是疑,等等一切皆背自然之理也。唯不顧心中一切,但知稱名必生,而一向稱名者,即是自然也。

【附來函】

我接觸善導大師教法已經四年多了,最近從內心深處經常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無論什麼根性的眾生佛說都要救度他到極樂世界,並不分什麼層次,以及自心分別的善惡等等,想來真是讓人感泣!

是一個業障很深的人,別人也許不了解,但自己深深地知道自私自利、斤斤計較、愛發脾氣、我相堅固,而且慾望濃重。聽聞阿彌陀佛的慈悲呼喚,才知道佛就是要救度像我這樣的眾生!這幾年來,是阿彌陀佛的調攝,漸漸地反省自己的時間增多,遇到不順之事,經常對自己說:這都是我之罪!當然,老實講起來,習氣之深之重,並非一日之功就能覺察到。這就我現在真實情況

在此,有幾點理論上的問題向您請教。

一、龍樹菩薩傳承之前輩馬鳴菩薩,撰寫《大乘起信論》(梁譯)中指出:「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這與龍樹菩薩易行品》問曰:「(前略)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此兩點論文觀點是同是異?若相同,是否可說:這才是凈土法門的真義?即如《佛說阿彌陀經所說: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也如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最後解釋「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時指出的:「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凈土是也。到彼長時聞法,歷事供養。因圓果滿,道場之座豈賒。」這是否意味著往生之後還要修持?那麼,所謂如阿彌陀佛一樣的具有無量光,我就不明白了。慧凈法師在《凈土三經一論大意》中開示(第二五頁):「要使善人極樂世界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惡緣而造惡多端的眾生到了那裡,跟善人一樣證得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為什麼這么說呢?彌陀經只說在極樂世界眾生壽命阿彌陀佛一樣,那麼光明呢?

二、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信心念佛人,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稱名報恩,但還為衣食住行而奔波。是放棄世俗名利之心和種種追求,多多念佛呢?還是不必對名利的誘惑進行抵制,而就這樣了呢?因為要真的放下有為法的追逐,並不是沒有可能,只要多念佛就是了;這當中只要生死心切,多拜佛,多念佛,是可以做到的。我現在在這樣的十字路口徘徊,請法師慈悲予以開示。真的滾入滔滔世法中,是罪是功德我不知道。而且若要念佛或勸人家信佛念佛,也並非易事。我擔心,恐怕連自己保持對佛的恭敬真誠之心都會淡下來,雖然心中對佛的絕對他力的救度並不懷疑。那麼像法然上人開示的在家不能念佛,就出家念佛;不能自己養活自己念佛,就接受救濟念佛等等,又該怎麼說。

三、我自問:有無自力之心念佛,回答是肯定的。我執我相時時冒出來,唯一信得過的方法念佛。同樣拜佛、誦經、供養、觀察也有明顯的自力之心。請法師開示:要不要助行?捫心自問一時做不到完全是報恩之行,那麼就放棄了嗎?對我來說,與其在聲色貨利中放鬆,還不如和阿彌陀佛多親近呢。做不到完全專正定的稱名號累了用助行來調節一下,是不是比去終日嬉戲要好呢?這至少和阿彌陀佛還更親近一些吧。請問法師自己是怎麼處理的呢?

四、我親自看到這樣一件事:同時發心出家兩位師父,其中一位每天能拜佛一千拜,另一位師父沒有拜佛過了一段時間後,那位拜佛師父去了台山苦行,而另一位師父卻因為某種機緣還了俗。既然是五濁惡世,大家的同分惡業所感,是否存在進一退九?也就一人修行,九人退墮?自力的行為造成了其他人的反面作用自力的行為是否還有價值阿彌陀佛的慈悲平等救度十方所有的眾生,豈不是自力無力嗎?是不是隨力隨份的稱名才是真正的自然運作,而任何自力執著反而會適得其反呢?

法師慈悲,不吝賜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