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慧凈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三)

正行與雜行(三)
 

       各位同修南無彌陀佛!

念佛法要

       在還沒有討論之前,我想再次的對我每一天念佛所要注意的地方,再做個說明、強調。

       第一就是我們執引磬的人,以引磬來領導大眾念佛,本身要注意的事。一開始念六句,哪六句呢?就是「正身,端坐,閉目,專心念佛,開懷暢念!」為什麼要念這六句呢?是有用意的。既然是有用意,就應該掌握要領,不然就失去念那六句的意義了。念的時候,要注意穩定度,因為念這六句的目的,主要是讓大眾攝心,使大家能夠因為聽到這六句,自自然然的身心端正、靜定下來。所以我們念的時候,要不徐不急,不快不慢,本身要有定力才能夠穩定大家。至於念法,我來念一遍,並不是說我念的就是最好的,只是大家互相熏習學習參考:「正身──端坐──閉目──專心──念佛──開懷暢念!」這樣一句一句,有穩定力;如果一開始就「正身端坐閉目專心念佛」(快念),就沒有攝受力。到最後迴向,也是不可以因為已經要結束了,就草草了之,還是以鄭重之心來念,念的調還是一樣:「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南無彌陀佛!」也是一樣,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徐不速、穩定的念下去。這樣大家的心情氣氛就會感覺到不一樣,這是有關執引磬方面的。

       其次,我們各位同修、蓮友,所要注意的是什麼?就是隨著引磬的速度念,引罄快就快,引罄慢就慢;但最好是自己一方面念,同時也要一方面聽。我以前一開始就強調「十念記數」,「十念記數」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去記這十句,是隨每個人各自當下的心情心境,五句、二句也可以,但總之就是要一方面念,一方面聽。因為一方面念一方面聽,能夠攝心專註,比較少妄想雜念;少妄想雜念,這樣一枝香兩枝香念下來,會覺得時間得很快,不知不覺時間已經到了,要迴向了。這樣的話,心就會感受到一種寂靜的法喜,一直這樣念下來,會覺得神清氣爽,心神怡悅。就是因為當下很專心的聽,沒有雜念想到其它的事情,或者讓其它的事情進入內心;始終都是聽自己所念的,也就是自念自聽,聽自己所念的,別人所念的我們不要去管,這樣念下來會覺得時間很快,而不會一直注意時鍾,感覺時間老是還沒到,這就表示有雜想妄念,有點不耐煩了。

       執引磬的人在交接時,接的人,要隨著前面引磬聲音快慢大小交接,它大聲大聲,小聲就小聲,快就快,慢就慢。等我們接過來之後,我們如果覺得太大聲就調回小聲,太小聲就調為大聲,太快就調慢,太慢就調快,但都是在無形當中去調整,讓大眾不覺得是在交接,交接於不知不覺之間,這是要有技巧的,我們不一定能做得很好,但總之盡量朝這個方向努力

       念佛為什麼有這些要求?雖然阿彌陀佛說,你只要念佛,就必定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並不需要其它的條件這隻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既然這段時間讓我們念佛,那麼我們就好好的念佛,較不會一方面念,一方面雜想妄念很多,既然要這樣,就要有一點點要領。所以自念自聽,是一種要領,但並不是說自念自聽了,你所有雜念妄想就沒有了,倒不是;只是粗的妄想雜念沒有了,還剩下細的妄想雜念。細的妄想雜念沒辦法消除的,能夠消除微細妄想雜念,那幾乎可以入定了,不過只要沒有粗的妄想雜念也能感受到那一份安詳寂靜的法喜。那麼,有了這一份體會,自然就會把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上;我們生活上往往有順境逆境,有種種挫折、人我是非、稱譏毀譽等等,體會到那一種心境之後,這些人我是非、稱譏毀譽,就不會那麼的執著會以平常心看待,比較淡然處之、不以為意。

       接著,我們來研討我們手中這一張講稿(見附錄一),這一張講稿還是延續著前二次而來的,第一次主要是介紹我們的宗祖善導大師的其人其事,第二次是介紹這張講稿第一頁的內容,今天繼續來研討第二頁,因為今天有幾位是前二次沒有來的,我先從第一頁再把它一遍

宗祖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就行立信」之釋,說明往生凈土之行有「正行」與「雜行」,其文如下: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註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庄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嘆供養,即一心專贊嘆供養
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一、往生行相
往生行相」者,依大師之意,往生之行雖多,大分為二: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1.五正行
正行五種,名為「五正行」,即是「讀、觀、禮、稱、贊」,亦即:一讀誦正行,二觀想正行,三禮拜正行,四稱名正行,五贊供正行

       上次研討到下面這張表格,這張表格將五種正行以表格的方式列出來,讓我們能夠一目瞭然:

      http://|http://read.goodweb.cn/pic/23-207.gif" width=366 height=140>

正行

   善導大師五種正行的排列,是有它的順序的。

    讀誦:第一就是「讀誦」,我們之所以了解這個法門對它產生興趣,往往一開始就是讀誦。如果不是讀誦,就是看了介紹這個法門的書或者是聽了人家介紹這個法門。不管是眼睛去看、耳朵去聽 ── 眼睛看,是直接讀誦;耳朵聽人家介紹,是間接讀誦,總之開始先有讀誦,然後才有其他四種。聽人家講解也好,看有關介紹的書也好,最後自己總會想直接去研讀原典,這樣就會進入「讀誦正行」。

    觀想:至於要讀誦,與其在其他地方讀誦經典,總覺得在佛前讀誦經典比較虔誠恭敬,跟佛也容易感應道交。我們讀誦的內容凈土三經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三部經內容是一致的,都是在形容極樂世界庄嚴,解說阿彌陀佛的悲心。因此不知不覺,眼睛看到哪裡,心中就會想到哪裡,所以就進入「觀想正行」── 想像極樂世界的依正庄嚴

    禮拜:依報庄嚴就是極樂世界想像極樂世界是如此的微妙清凈庄嚴讓我們產生欣慕之情,而起願生之心。正報庄嚴就是阿彌陀佛的真身想像彌陀大慈大悲,為眾生怎麼樣的發願,怎麼樣的修行,願跟行成就了,才完成了我們所歸宿的這么清凈庄嚴極樂世界,也完成我們從娑婆極樂世界的資糧功德 ── 也就是這句名號。此時對於彌陀佛的慈悲、偉大,就會打從心底一方面欽敬,一方面感恩而不知不覺的就五體投地在佛前膜拜頂禮這就是進入了「禮拜正行」。

    稱名:通過讀誦,就曉得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產生願生之心;同時通過讀誦,就曉得「乃至十念,必定往生」,聞說阿彌陀佛,就要執持名號,因此就進入了第四「稱名正行」。

    贊供:對阿彌陀感恩戴德,所以會贊嘆阿彌陀佛,也會以香、花、燈、果種種供品供養彌陀佛── 第五「贊供正行」。這是五種正行的一種順序排列。

正行凈土三經而立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張第一行:

何故五種行名為「正行」?大師是說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

亦即此五種正行是純依「往生經」(凈土三經)所說之行而行,是往生彌陀凈土正直之行故。

    這五種行為什麼會被稱為正行必須要有根據,因為正行是絕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各宗各派最根本修行方法必須要依據經典,同樣的,對於往生極樂世界方法的認定,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漫無標準沒有根據,一定要有所根據,而所根據的必須是聖言量 ── 也就是所說,如果不依佛所說,所謂「離經一字,便同魔說」。所以這里所說正行,是專依經典而立;而經典之中,各宗各派,都有它正依的經典,而我們凈土法門所正依的經典,就是「往生經」。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當中,談到極樂凈土、阿彌陀佛的經典,有二百部左右;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最後時時處處,都在提示眾生,要眾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在那麼多經典當中,純粹從頭到尾都是在解釋極樂世界、闡揚阿彌陀佛的慈悲偉大的經典,就只有這凈土三經,所以這凈土三經,就是我們的往生經。

    這五種正行,是依據這凈土三經裡面所說方法而立的往生之行,所以依這個方法去實踐,就是正行。所謂「正行」就是於往生彌陀凈土是純正的、直接的、快速而又決定性的方法而不是不定性而又緩慢的;緩慢不定性,恐怕不能到達。就如一般所謂的正牌和雜牌,只有正牌才能使用、才能過關,如果不是正牌是雜牌,就過不了關 ──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稱名念佛正定

    請再看講稿:

又,此五種正行之中,亦分為「正業」與「助業」兩種
「正業」即是正行中第四之稱名念佛,名為「正定業」。

    也就是五種正行,展開來是五種,合起來是兩種──「正業」與「助業」。既是「正定業」,並不是「不定業」,也不是「邪定業」,表示它是最純的、並不是不純的,百分之百必定往生行業,所以稱為「正定業」。

法然上人信心開發因緣

大師雲: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這一段文,在日本凈土門來講,不管各流各派各系都是最有名的,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因為日本凈土宗的開宗祖師法然上人── 他在當時是被公認為智慧第一,是智如文殊菩薩又是勢至菩薩所示現再來的,之所以會開創凈土宗,跟這一段文有百分之百的關係

    法然上人出家,並不是為了出家出家,並不是為了佛教學問、哲理而出家或者是為了做一位講經說法的大法師出家 ── 不是,他是為了追究宇宙人生真理,了脫生死輪迴,為了學佛成佛出家的。了脫生死輪迴都已經不容易了,何況成佛,所以法然上人也是經過滿長一段期間內心的苦悶,也就是說他智慧頭腦很好,對各宗各派都能理解,對大藏經也已經看過五遍了,但還沒有看出任何的人── 不管出家、在家,有智慧、沒智慧,會修行、不會修行,是善、是惡統統都能解脫成佛法門,閱藏五遍還沒有看到。但是這一段文,就是打動他的心,雖然還沒有完全了解這一段文是他所要尋找的,但是對這一段文已經眼睛一亮了,所以他閱藏五遍之後,特地又對這部《觀經四帖疏》重看三遍,最後就完全對這段文眼睛開了也就是他領悟到只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管行住坐卧,不管時間長短,也不出家、在家,根器高、根器低,都能夠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看到這一段文的時候,已經是很晚了,傳記說他看到這段文是高聲念佛大聲念佛,落淚千行,悲欣交集,感動涕零。

    這一段文在我們的《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這本書裡面有扼要的解釋,談到這里,就想到這句「南無彌陀佛」,一心專念這句彌陀名號,是以什麼心情來念呢?像法然上人當初的心情是,已經深夜了,附近沒有人,他打自內心大聲念佛,鏗鏘有力的、字字清晰、句句分明的在念這句佛號,可以想像當初他找到這段文,曉得只要念佛便能夠脫離六道生死輪迴,而到極樂世界快速成就佛果,那個時候可以想像他是全副身心生命,全身的細胞都在念佛。所以我們所念的這個調,是可以跟法然上人當時的心境相應的,我們的「南無彌陀佛」,可以說是鏗鏘有力,是打從我們心底流露出來的。我們念這一佛號前二字「南無 (ㄇˊㄛ)」 這兩個字就念平聲、第二聲;若念「南無(.ㄇㄛ── 輕聲)阿彌陀佛」也是可以,但是比較來講,念「南無(ㄇˊㄛ)」比較好聽,而且覺得比較有氣勢、有力量,但如果念疲累了,不知不覺這個聲音就會降低了,當然是無所謂,也是可以,但是念「南無 (ㄇˊㄛ)」比較好。第二字是平聲,第一字有時候我都是念得比較高「南(ㄋㄚ)無」,但是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念這么高,念「南(ㄋㄚ ── 稍低音)無(ㄇˊㄛ)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南(ㄋㄚ── 稍低音)無(ㄇˊㄛ)」是比較輕,「南(ㄋㄚ)無(ㄇˊㄛ)」是比較高,高是稍稍有一點費力,不過可以隨大家的心情念。

正定業有二義

    法然上人看到了這段文字眼睛一亮,他心中的疑雲當下就完全煙消雲散了,也就是說他的疑惑、他心中黑暗被這段文字放光所消除了,所以他就掉了種種觀念、種種行門,為往生極樂世界,他只專稱這句名號,同時也逐漸形成開創凈土宗的一個機緣,所以這一文字對他們來講,是開宗立教的來源,所以這一段也是備受重視。其實這段文的涵義很簡單,我們只要從字面上去了解,也就能夠掌握了,如果要更詳細的話,請翻開這本《唐朝高僧善導大師》九十七頁 (《善導大師全集》730頁):

正定業」有二義,即「正選定之業」,與「正決定之業」。前者是就彌陀而言的,彌陀於二百一十億的諸佛誓願中選舍一切諸行,不為眾生往生之因願;獨選定念佛一行,作為眾生往生之因願,故名為正選定之業。後者是就眾生而言,眾生信順此願 (就是第十八願),稱名念佛,則往生決定,故名為正決定之業。

    所以這「正定業」有從佛那邊來講,也有從我們眾生這邊來講。從阿彌陀佛那邊來講,是阿彌陀佛選擇念佛作為往生的正因,而不選擇念佛以外的種種法、種種行門,所以是阿彌陀佛「正選定之業」;從我們來講,我們只要稱名念佛,就是隨順、契應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決定能夠往生,所以就我們來講是「正決定之業」。

一心專念

    接下來這段文的解釋,請再看這本書

正定業」之文解釋:
「一心」即是本願之「三信」。
「專念」即是本願之「十念」。

    「一心專念」是就第十八願來解釋的,第十八願說:

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是「三信」,也可以解釋為「三心」。當然我們的心只有一心,沒有所謂三心二意的,只是開展來講是三心,濃縮來講就是信順彌陀救度、願生彌陀凈土的這個心。

    「十念」不只是念十聲而已,是「乃至十念」── 乃至一輩子的念佛,乃至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而十念、五念、一念,也必定能夠往生;因此,「乃至十念」,就是專念的意思。

    「一心專念」,也有另一種簡明扼要的涵意,所謂「一心」就不是二心,不是二心當然就是「專心」,所以一心就是「專」的意思,一心就等於是下面專念的「專」的形容動詞,所以一心就是專念的意思。

彌陀名號

彌陀名號」就三信而言是「所聞所信」,就十念而言是「所稱所念」。亦即信者信彌陀本願,行者彌陀名號

    也就是說「南無彌陀佛」一句六字萬德洪名,是我們所要聽聞、了解、信受的。《阿彌陀經》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如果不通過聞說阿彌陀佛,就不曉得要執持名號也不曉得這一名號的偉大來執持。《無量壽經》也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所以,這一名號是我們所聞所信,其實這一名號也是救度我們的主人公,也是我們的救主,是以現代的語言來講是救主,經典語言是說「救世之法王」,阿彌陀佛是救度世間一切眾生法王,以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救世主。「十念」當然就是我們能信、能念佛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

    請再看這本書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的「不問」二字貫通前後,故不問行住坐卧即是不問時處諸緣,不問時節久近即是不論時間長短;亦即不論時處諸緣之時間長短,都可念佛,都應念佛,一心專念,念念不舍彌陀佛名,故下文言:「念念不舍」。此「不問時節久近」即是本願文所言「乃至十念」的「乃至」之意。「乃至十念」之意即是以「乃至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願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則何人不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所以,即是臨終乃至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來建立我們對念佛就必定往生信心看了這段文,大家能理解嗎?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論行住坐卧 ── 就是不論時處諸緣,不管走到哪裡,是坐還是站,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念佛。不管你當下「行」多久就念多久、「站」多久就念多久、「坐」多久就念多久,「卧」多久也念多久,所以說不問時節久近,你都念佛也就是,二六時中都念佛,把念佛帶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念佛為我們的生命 ── 那這樣可能嗎?是可能的!只要我們在動腦筋時就腦筋,跟人家談話就跟人家談話,事情過了,就回復到「南無彌陀佛!南無彌陀佛!」就可能。因為我都有「念」,不念佛就一定念雜念;不念佛就是念煩惱;不念佛就是念業障,就是在念業,只是把這個「念」轉過來而已,它本身不必費其他功夫,但是需要養成習慣

    我們在這里共修,可以說身心性命都非常感動的來念這句佛號,但是不可能二六時中都能夠這樣大聲的念,那其他時間怎麼辦呢?可以動動嘴唇,不時的動動我們的嘴巴,這叫做「金剛念」。要我出聲念,不能持久;要我們默念,更不能持久,因為凡夫之心習慣自然地都在業障妄想雜念煩惱;但如果動動嘴巴,就容易做得到了。因為動動嘴巴金剛念沒有大聲念那麼累,同時口業能引起心業;經典說,「心若無力,以口來扶」。所以我們就是動動嘴巴,何況這句佛號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生命,這句佛號本身就是光明,那我們動嘴巴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的本身就在我們的口中出出入入,阿彌陀佛的光明在我們的口中放光在我們的身上燦爛。這不管是你知道或不知道,或特別要求不要求,這是天性自然的,好像吃飯一定飽,你不懂得吃飯會飽的原理,也不相信,可是你吃下去你就自然感覺會飽。

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

    有關「念念不舍」,我們再來看101頁第六行:

「念念不舍」有二義,即「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念念」二字就彌陀而言是光明剎那剎那攝取念佛眾生,就眾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本願救度之人,直至臨終,一心專念,念念不舍彌陀佛名,非必剎那剎那稱名,而是盡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古德謂之「既歸佛願,機法一體,自有不行而行之理,故言不舍。」這是彌陀所選定,眾生信順之,往生便已決定,故言「順彼佛願故」。

    「念念不舍」有「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兩種意義。從「法德不斷」來講,我們既然歸順彌陀的本願,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救度我們,我們都修不起、行不來,只有地獄這一條路;能夠讓我們離開地獄之火的燃燒,現生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成佛法門,就只有這句名號南無彌陀佛」。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強自己,就會常常去念佛,因為後退無路,即使有十八般武藝,在這里也無用武之地,前面僅有的一條路,就是念佛法門,所以不必猶豫、不必顧慮,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來好像有很多錢,一檢查起來這張是假鈔,那張也是假鈔,通通是假鈔,就只有這一才是真鈔,那自自然就會使用這張真鈔 ── 只有阿彌陀佛能夠救我們,所以你自自然就會去稱念這句名號生死心越懇切念佛就會殷重,這是「法德不斷」。

    至於「機相策勵」,因為我眾生都是好逸惡勞,常會懈怠,有時間不大想要念佛都會想來看看報紙雜誌、看看電視、聽聽音樂或者是打打電話跟親友閑聊,或者到哪裡逛逛。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策勵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說:

念佛者失無量寶,勇念佛者開無邊悟。

    這樣想就會慚愧地來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個鍾頭,那麼四個鍾頭能夠念多少佛號?百分之八十就好,就來規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號;如果不規定自己,這四個鍾頭就會不知不覺地就晃過去了這就是「機相策勵」。

    「機相策勵」是指自己對自己的鞭策 ── 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是他力呢?完全是他力。因為曉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迴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來迴向的,是曉得念佛就是隨順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是「正定之業」,是以那種心情去念,所以「機相策勵」本身不是自力

融化諸行歸於專稱佛名

    接著請看下文:

又「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在此更特別用「專」之一字,有融化讀誦、禮拜等諸行歸於專稱佛名之意。

    五種正行,其他是助行,只有稱名念佛是「正定業」,我們通過讀誦就曉得執持名號必定往生,所以讀誦是執持名號的前方便、預備教育,通過讀誦自然就會稱名,而不會一直讀誦,因為讀誦是前方便。

    觀想也是一樣,極樂世界那麼地庄嚴,沒有生死輪迴,但受諸樂,無有眾苦,是個平安喜樂地方,必須往生,而往生方法就是念佛,所以願生極樂之後就會回歸來稱名念佛

    阿彌陀佛是應該五體投地的來頂禮膜拜的,以前自己頂禮膜拜是用來消自己的業障,哪曉得即使從出生一直頂禮膜拜到一百歲所消的業障,也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只要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曠劫以來生生世世的業障,當下都完全消除,這時候就曉得,只有稱名是往生的決定之業,只有稱名才真正地能夠消除生生世世的罪業,所以就融化禮拜而進入念佛了,也就是禮拜功德功能都在念佛當中,贊嘆供養也是一樣。

    接下來請再看下文:

「是名正定之業」是顯示專稱佛名正是往生決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是顯示專稱名號是相應於阿彌陀佛之第十八願。

以這幾點來看,大師之意不在前三後一之行立信,是就第四之稱名一行立信,故名就行立信。

此段文之初「就行立信者」之句,這是標目,標目在於指出本文的旨歸,而其旨歸正是在於順彼佛願之正定業的稱名一行,因此就行立信的「行」是指「稱名一行」,並非指五正行

助業是指引向正定業之方便

    我們先談到這里就好。我們再來看講稿:

「助業」即是其餘四種正行大師雲: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助業」並不是說稱名念佛功德還不足以往生,必需要有助業來補助,不是這樣的;所以這里的「助」不是補助的意思,而是一種指引,指出行者正定業的方向,使行者能夠依這個指引、依這個方向而去直取正定業 ── 專稱這一名號。如果不曉得、不了解正定業的道理,當然就需要助業,經過讀誦、想像,然後歸入稱名;如果已經知道了正定業,就直取正定業,直接念佛,助業就可以擱置。這譬如什麼呢?譬如從高雄開車到台北,最直、最快速、最輕鬆的就是走高速公路── 當然高速公路還有危險性,可是阿彌陀這一名號是沒有障礙,不會有任何危險、魔障的。高速公路就好正定業,上高速公路的引道就好像助業,依這條引道就能夠上高速公路,如果沒有依這條引道,那還在其他的鄉村道路裡面,就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這是一種譬喻,所謂方便跟真實,助業還算是方便、前方便、預備教育,目的在於真實正定業。參考左邊的表格:

        http://|http://read.goodweb.cn/pic/23-229.gif" width=329 height=99>

稱名念佛彌陀本願之行

    接下來:

何故五種正行之中,獨以稱名念佛正定業乎?大師解釋說:「順彼佛願故」。亦即「稱名念佛彌陀本願之行」,余行非本願之行;故但稱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稱名念佛為什麼是正定業呢?只有一原因,就是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就叫做「本願法門」,我們的念佛就是「本願稱名」,除了稱念南無彌陀佛以外的就通通不是正定業,通通不是本願之行

五雜行

       接下來請看內容

大師又說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為「雜行」。

2.五雜行
「雜行」即是雜多之行,即一般菩薩所修之六度波羅蜜及其餘一切諸善萬行。若論雜行,其數無量,不遑具述。若與五正行比對,則有「五雜行」。

    也就是雜行很多很多算不完,但是如果跟前面所講的五種正行來比對的話,最起碼就是有五種雜行:

        http://|http://read.goodweb.cn/pic/23-231.gif" width=442 height=144>

       

就「讀誦雜行」來講,為了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讀誦當然就只有讀誦凈土三經,為了往生極樂世界而讀誦凈土三經以外的其它經典,包含大乘經典小乘經典,甚至密宗所有經典,都算是讀誦雜行。我們最常讀的《心經》、《金剛經》、《普門品》、《地藏經》,這個算不算讀誦雜行呢?當然就是讀誦雜行。為了往生極樂世界,跟極樂世界有關的經典最純的就是凈土三經,你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去誦《心經》、《普門品》、《地藏經》、《金剛經》,那豈不是雜行了?因為這些經典並不在於解說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可說跟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沒有關係

    當然,如果不是為了往生極樂界來讀這一經典那就不算雜行,你是為了了解而去讀,就是所謂「行有餘力」。當我們的這個法門都已經專精,然後想要去了解有關《心經》、《金剛經般若系統道理或者是想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功行、《地藏經》所講的因果報應、地獄種種情形,為了了解,可以去看去讀。了解之後就不必常常去看去讀,除非是布教人員,為了知己知彼,那就不得不除了自宗法門的要精通,其它各宗法門的也要去涉獵。就一般人來就不必這樣,為什麼?因為念佛都沒有時間了,哪有時間再去讀誦其它的經典呢?讀誦《心經》、《普門品》時間是比較短,讀誦《地藏經》,大概就要一個半鍾頭,你那一個半鍾頭不去念佛,卻在誦地藏經,可見就不曉得正行跟雜行,不曉得什麼是往生的因。這是就讀誦來講。

    就「觀想雜行」來講,為了往生極樂世界,你若觀想,就應該觀想極樂世界庄嚴,除了極樂世界庄嚴以外,你去觀想是為了什麼?那就有問題了。所以除了極樂世界庄嚴之外,不管是大乘的是小乘的,是顯教的是密教的,事觀理觀,都是屬於雜行,不是往生的正因。所謂「諸法皆空觀」也好,或者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也好,或者是密宗所講的「阿字觀」,或是其它種種觀,都是觀想雜行,這都是不該修的。當然如果不是以這些修行迴嚮往生,就無所謂雜行不雜行,可是不為往生,我們離開念佛而來觀想這些又是為了什麼,那豈不是有問題了?

    就「禮拜雜行」來講,我們禮拜只有禮拜南無彌陀佛,祂是我們唯一的本尊,其它諸佛菩薩都不是我們的本尊,那可不可以禮拜?可以禮拜,我們不是專門的常常去禮拜這些佛菩薩,而且禮拜心情禮拜彌陀佛的心情是不一樣的。我們禮拜彌陀是一種歸命的,身心性命的歸投、依靠彌陀的救度,所以對阿彌陀佛是感恩戴德這樣的禮拜;對其他諸佛菩薩禮拜心情就不一樣了,那這樣是不是對其他諸佛菩薩不敬呢?其實不是,反而是「順佛教故」──隨順諸佛的教導。因為《阿彌陀經》裡面十方諸佛,都現身異口同聲來主動的、歡喜為我們十方眾生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執持名號必定往生」,要我們來信受,所以我們只要都專稱這一名號,自自然然就是對十方諸佛的孝敬。所以我們不管念也好,拜也好,贊嘆供養也好,觀想憶念也好,都歸入到南無彌陀佛一佛,何況只要念南無彌陀佛一佛,不但隨順諸佛,而且十方諸佛主動的、歡喜的來護念我們。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到十方諸佛土去供養十方諸佛,因此,我們禮拜,就只有禮拜南無彌陀佛。如果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去禮拜其它諸佛菩薩,很明顯的就是雜行了。那我們到其它的道場去,其它的道場所供奉的,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可是我們到了那個道場,理所當然就要頂禮三拜,那算不算雜行呢?那個不算,因為理所當然就是要向佛表達恭敬的嘛!但是心情是不一樣的呀!當然在這當中也有感恩,我們對十方諸佛菩薩乃至一切眾生感恩,因為今天能夠促成我們生而為人,聞到佛法進入本願,都是十方諸佛菩薩慈悲引導,都是這個世間順境逆境來促成我們的──不是順的增上緣就是逆的增上緣,所以我們凡事就是感恩

    「稱名雜行」就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去稱念其它諸佛菩薩,以及其它的種種密宗咒語,這都是雜行,都不往生的。「贊嘆供養雜行」也是一樣。

凈土門的菩提心就是願生極樂之心

    接下來請看第3頁:

    此外,舉凡布施持戒等,並聖道門所重視之菩提心,皆屬雜行,亦即五種正行以外之一切諸善萬行,不問大乘小乘為求現世證悟,或求現世利益,如是等等所修之一切行,皆名雜行。

    如果論菩提心,凡是學佛的人,不管聖道門凈土門,都必須要菩提心,因為學佛是為了成佛,發菩提心就是成佛發心。就聖道門來講,他不是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往生極樂世界成佛,聖道門是在這個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生而為人就學佛六度萬行,即使出生在畜生道,也是在布施菩提這一六度萬行,那麼這到底是困難還是容易呢?是非困難的。因為第一點,必須要維持生生世世都不失去這菩提心,這菩提心的顯現,就是菩薩行。那菩薩行的顯現是什麼呢?你如果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人家要你的房子,你的房子要奉獻出去,不奉獻出去就不是在菩提心行菩薩道。人家要你的眼睛,你的眼睛布施;人家要你的肝臟,你的肝臟布施;要你的腎臟腎臟布施;要你的太太、你的先生都要布施;要你的兒女也要布施;要你的財產、要你的王位都要布施出去,所謂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這樣一生一生累積三大阿僧祇劫,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這就是道門菩提心。這種難行道我們做不來,如果以聖道門菩提心來往生極樂世界,是屬於雜行。

    凈土門的菩提心是什麼呢?願生極樂世界之心就是菩提心。因為不怕我們不會成佛,只怕我們不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必定成佛;不怕成佛不會說法眾生,一旦成佛說法度眾,那是自然的,因為擁有了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自然然的就會到十方世界去分身千百億、廣度諸眾生。諺語說:「不是真龍不入海」,泥龍怎能入海呢?只有真龍才能夠入海,神龍一滴水就能夠遍灑天下;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夠到極樂世界在這一輩子說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是不可能的。人家對妳的先生拋媚眼,妳就睡不著覺;人家對你太太有意思,自己就開始提防了。

舍雜行歸正行,舍助業專定業

    有關這一方面進一步的解釋,請看這本書第95頁:

本來五種雜行也好,六度萬行也好,都不壞事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大師稱為諸善;只是從行業的性質來講,雜行是屬於聖道門、難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聖的行業;而正行是屬於凈土門、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證的行業。此二者的性質、利益完全不同,大師為了詳細區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並舉出「二行得失」,有褒貶廢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貶雜行,而勸導實踐正行、舍棄雜行。

    所以雜行並不是不好,在聖道門來講,沒有雜行是不能成佛的;可是來到了凈土門,凈土往生的正因就是稱名,其它不是。所以就要舍雜行的觀念而進入正行

    請再看下面:

此「正雜二行」之判是凈土門的判釋,雜行以聖道門而言不名為雜,然而來凈土門,因為不是純粹彌陀極樂之行業,必須迴向方能往生若不迴向便不能往生故名為雜。猶如直達車,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達車,便須到處轉車,迴轉趣向於目的地,否則永難到達。凡與彌陀無關的行業,即使專修一行,亦名為雜,仍須迴向方能往生

    這一段就是說往生之行除了彌陀這一名號,其它種種的法門,你即使專修其中的一個,也是「雜」。「雜」,就必須迴向,不迴向就不往生它就有這個風險性的不同。

    接下來請再看:

原來是修聖道門的人,想在此土入聖證果,因此以六度萬行為其因行;然而畢竟自覺煩惱業障重,以自己之力無法圓滿六度萬行諸波羅蜜,無法在此土證果,因而發願求生極樂凈土,而以其所功德作為迴向。若一改其聖道門行業,舍雜行歸正行,舍雜修入專修,則不用迴向,因為是純粹極樂之行體故;而雜行非純極樂之行,是廣通於人、天、三乘及十方凈土,隨其業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萬別,若不迴向便不能感極樂之果,故謂之雜。然而雖可迴向,也只在報土中之方便化土,不能直入報土,因為不是彌陀本願真實行,乃是凡夫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且不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蒙彌陀光明攝護。

同類助業與異類助業

    這個我們先看到這里。請再看104頁,從第二行開始:

以上大師分辨「雜行、正行、助業、定業」,而勸導不問行住坐卧的稱名,有舍雜歸正,舍助專定的廢立之意。

前面曾談到「五種雜行」都不壞事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生死往生極樂,卻不一心信順彌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彌陀佛以外的諸佛菩薩等其它法門,不知此等對往生來講都是無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彌陀一佛。由於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雜,故言「雜行」,勸應舍棄。

當然讀誦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等凈土五祖正確解釋凈土三經的論釋,不算是讀誦雜行;又閱覽有關因果的經論,有助於機的深信,也不算讀誦雜行。

    這一點就比較微細了,本來讀誦正行內容凈土三經,此外就是雜行,為什麼這里讀誦有關因果的經論,不算讀誦雜行呢?因為它是要幫助我們深信因果、深信輪迴,然後進一步依凈土經典所講的來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為了這一點來講才算是助業,算是正行。如果不是為了這一點那就不算是正行了。助業中,除了這五種正行的助業是「同類助業」以外,還有「異類助業」。也就是說,與阿彌陀極樂世界本來無關,可是卻有助於我們相信彌陀的救度的助業,叫做異類助業;異類就是不同,雖不凈土三經,可是卻能夠達到跟凈土三經一樣效果的,也是助業,只是它是異類助業。

善不可舍,應舍乃是自力之心

    請再看文:

至於「諸善萬行」(六度萬行),以勤修此等諸善,以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極樂,仰仗修善之力,這種心態便是自力之心;以這種自力所作的諸善便是雜行。當然行為是善的,應該眾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師貶之,嫌為雜行,要人舍棄。這絕非舍棄行善,善不可舍,所應舍的乃是自力之心。當自力心舍掉之時,則一切所謂的雜行之諸善便完全轉變為報謝廣大佛之行

    各種善行,比如孝順父母──所謂百善孝為先,是理所當然的;奉侍師長、三綱五常、四維八德,這一些人世間倫理道德,我們理所當然應該去做。那麼做這些善行到底算是自力是他力?算是正行還是雜行呢?其實本來不算自力他力,也不正行雜行;但如果把它們做為迴嚮往生之行,那麼就是自力,就是雜行了。因為這顯示,我們的心中還隱隱認為,往生極樂世界,單單稱名念佛還不夠,還必須要假借這些善行,那這樣就是雜行,就是自力。如果不用來迴向那就不是正行雜行,就無所謂自力他力,因為它們跟往生行就沒有關係,只是我們人世間理所當然應該去做到的責任義務

    所以上師強調「在履行責任義務當中修行」,我們就在履行責任義務當中念佛;履行責任義務不背稱名念佛,稱名念佛不背履行責任義務。何況現在是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時代,我們實踐人世間倫理道德,不但可以淑世利人、凈化社會也能凈化我們的身心,所以它本身跟念佛來講並不衝突

助正兼修仍存自力

       請再看下一段文:

至於「雜修」即是助正兼修,這當然是心向阿彌陀佛一佛的行業;然而以為勤修此五正行之故才能往生,不知助業是方便,唯有正定才是真實才是往生因種,因而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這便是自力心;以這自力心所修的五正行名為「雜修」。當然所修的是正行,行此正行方知本願之旨,然而仍存自力大師貶為雜修,勸人舍棄;這絕非舍棄五正行,而是舍棄自力心。當自力心舍掉之時,則從來被貶為雜修的助正兼行便完全轉變為報謝廣大佛之行

       從這一點來講,就是比較微細了,那麼這個可以看我們講稿第四頁最後一個表格:

  http://|http://read.goodweb.cn/pic/23-245.gif" width=525 height=121>       

這個表格,有「大判門」跟「細判門」。從大判門來講,往生行有專修跟雜修,專修就是五種正行,五正行以外的通通是雜修,也就是雜行。從細判門來講,只有稱名念佛正定業是專修;「助正兼行」,是說五種正行通通去做,想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用來迴向,這樣也是雜修;「正雜兼行」,正行跟雜行一起去修,也是雜修;甚至呢,所謂「專名祈現」,就是說專稱念這一名號沒有錯,可是不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而是為了祈求現世福利,或是祈求來世再生而為人,甚至做為高僧一聞千悟廣度眾生,這都是屬於雜修的范圍。以上有從大的范圍和更微細的范圍來分辨,從大的范圍來講,五種正行可算是專修;從更微細的范圍來講,只有正定才是專修。以我們來講,當然要完全融化其它助業於稱名念佛正定業。

       講到這里已經是十點鍾,我們今晚就講到這里。

       南無彌陀佛!

(二○○四.五.十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