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法師: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貳、實修篇 三、諸事用心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2007年3月28~30日講於韶關丹霞山錦石岩寺
 

【貳、實修篇 】

三、諸事用心

21. 取捨

參禪一法,則取捨皆非。
念佛一法,則取捨皆是

禪宗法門,講自性平等,無取無舍,無是無非,平等如是。你如果有分別,有取捨,這就錯了。因為這是禪宗,「取捨皆非」,不取不舍。

念佛一法,取捨皆是」:取什麼?舍什麼?舍娑婆極樂,舍自力取佛力,舍難行取易行,舍雜行取專念,舍輪回取佛果。所以,凈土法門取和舍都對!

什麼呢?因為:

一屬專究自心
一屬兼仗佛力。

參禪是專門要體究自心平等之理。自心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個你到哪裡取、到哪裡舍呢?舍也沒法舍,取也沒法取,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嘛!

念佛固然不違自性平等之理,但必須外仗佛力以顯發。你要靠佛力,必須要取佛力,這是兩種不同的法門

所以,我們學凈土法門的人,寧願執著一些,不是執著世間的事──「執持名號」,執取名號

經常聽到有人用禪理妄破念佛,說念佛執著佛法講不執著,而我們一些念佛人,自己也不明理,也跟在後面附和,搞到後來因葯成病,甚至連生活中的小事都不會處理了。所以說,參禪一法,很不適合一般人的根機。念佛法門,巧順凡夫分別執取的心性特點,你凡夫就過凡夫日子,老老實實來念佛就好,不要好說半通不通的佛理,以及做不到的大話。

22. 念死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
念佛時,即作已死往生想。
已死矣,所有一妄念,皆用不著
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我們為什麼這句佛號提不起來?就是不知道自己要死,老覺得自己在這世界還能活幾百年的樣子

想到「隨時無常會到,我有三惡道的罪業,我要墮落!」這樣你的心自然就很懇切。想到「我已經死了兒孫等一切盤算心思,都用不著了。」這樣自然就放得下,當下心裡就很清涼,就一句念佛

23. 發心

念佛人要發心,發什麼心呢?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葯加硫。
其力甚大,而且迅速。
其消業障、增福慧,
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這個心一旦發起來,非常勇猛,非常有力量。增福慧、消業障,不是平常一般善根、一般修行所能比的。

好像什麼呢?像電燈一通電,立即就亮了。像炸藥,如果不加硫磺,就沒有爆炸效果;加了硫磺,馬上就起作用。現在講就是原子核裂變。有了菩提心就有這樣的作用效果

那我們凡夫怎麼發得起菩提心呢?

菩提心兩種

一個是聖道菩提心,要靠自己,菩薩才能發得起這個心。

一個是凈土菩提心,人人都能發。我們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自己得到這個法門好處,「念佛這麼好,不費錢,不費時,不費力,是男是女,出家在家,若智若愚,上聖下賢,你都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的法門!」內心被這個法門所感動,就希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有緣的人,先告訴我父母妻子兒女同學朋友同事然後再告訴一切有緣的人,這樣發心就叫菩提心

如果你這個心真的發起來,真正是為了利益眾生,任何打罵,你都不會退墮。因為佛恩實在很浩大,眾生實在很苦惱,這個法門利益實在很殊勝。真的發這樣的心,你就不會說「貪圖名利了」,寧願自己餓死,都沒有關係

這樣,心很真實,依佛的加持力,你消業障、增福慧,就不是說我在那裡磕幾個頭、誦一卷經所增加的福慧」,──那個不能相比的。因為我們心心念念所想到的就是這個法門,所想到的就是苦惱的眾生,所想到的是怎樣讓人念佛,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心雖然是凡夫心,其實就是佛心了。依我們凡夫自己,發不出這個心。

正念重,
則餘一切皆輕矣。

正念」就是為法門、為眾生,願往生念頭如果你果然很重的話,其它的私心雜念就輕了。

比如說你在家裡面,老公如果對你不好或者是別人虧欠你什麼,你都不在那裡顛三倒四,你都會很輕地看待這些事情

24. 操持

被境所轉,系操持力淺。
則喜怒動於中,好惡形於面矣。
操持者,即涵養之謂也。

「被境所轉」:好了、壞了,馬上心裡就被它轉動了,喜怒上心,好惡就在臉上表現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我們操持力很淺,涵養不夠。這個需要磨練。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
放下此心,則當體清涼矣。
真修行人,於塵勞中磨練。
煩惱習氣,必使漸漸消滅,
方為實在功夫

說是在事務當中來磨練自己,煩惱習氣,不隨著它轉,這個才叫真實功夫。這個不容易,但是我們不管怎樣,按這個方向努力

這一段話,雖說和念佛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對我們都還是很有受用的。

25. 靜鬧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
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
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
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
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
則無驚厭魔事發生

有人念佛極願寂靜有一聲音就心裡煩燥不安,不能適應,只想跑安靜的地方躲起來,從好的一方面來說是念佛上了路子,只願意念佛,不願意受一切干擾,但是過於厭喧求靜,而不懂得隨遇而安,本身就已是病相,久久不改,將來無可救藥。應當靜鬧一如,隨緣念佛

26. 境界

凈業人,
不以種種境界為事,
亦無境界發生
心中專欲見境界
境界便多。
當以至誠念佛為事,
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

修凈土的人,只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們的目標,也不貪神通,也不貪感應境界,所以反而很穩當,沒有什麼境界如果你天天想見境界,你就會見層出不窮的境界,甚至睡都睡不著,老是讓你看見,苦惱得要命。所以,大家這方面要知道,不要追求這些。

越分欲得,
為墮落魔外之本

什麼叫「越分欲得」呢?不是你的根機、你的本份能得到的,比如想成聖,想馬上得到神通,想之過切,累世冤家就會乘虛而入,變做種種境界現前,讓你一見歡喜,不知不覺、心甘情願就入了魔,一旦入魔,佛祖現前也拉不回頭,因為他受魔攝持,自以為得道得通,全體邪知邪見,偏在佛法正道之外,對佛祖誠言絕不信受。這也是因為我們器量不夠。果然是法器,對這些不貪圖,穩穩噹噹,只求往生成佛,這個人就大器量,就有大定力,就是大根機,他不會東看西看,隨風倒浪,東西飄搖。他內心穩定,「我就求生西方成佛,你千萬事都不能動搖我。你說得好聽、再美妙,我不被你動搖!」這個就是有根機,這個就是有定力

常有境界
當是未曾真實攝心,
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

這也是因為有人寫信說:「我總是見到境界,感到很苦惱。」大師就回信說:這個是因為你沒有真實攝心,只是念佛做場面的功夫,所以這樣稍微一靜下來內心就有雜念,現出種種妄境。如果你真實攝心,像剛才我們念佛一句一句,踏踏實實,穩穩噹噹念,這個必然能夠消業障、增福慧,不可能有過多的妄念、過多的妄境來顯現。

恐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
彼魔自無容身之地
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
何得怕魔現而不念佛
譬如恐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
則是強盜作保護,令其無所畏,肆行劫奪凈盡耳。
愚痴一至於此!

有人偶見境界又不能分別,怕是魔所現,所以嚇得不敢再念佛大師開導說這時更要認真懇切念佛

怎樣辨識魔境

魔境勝境之分別,
在於經教合不合上分。

說見到境界了,到底是入魔的境界,還是念佛相應的境界呢?怎麼分別呢?有的人就不能分別了,往往把魔境當作是好的境界,「我見到佛了,佛在我耳朵邊跟我講話,天天給我講啊,佛告訴我應該怎麼怎麼做。」其實都是入魔境。師父跟他講再多,搬經典都不聽,他說我們家的佛講的,你講的不對」。

是魔境還是勝境呢?就看他和經教所講的吻合還是不吻合。

果是聖境,
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凈
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果然是那種很殊勝聖地境界,你心裏面當下清凈,沒有躁妄心,沒有執著心,沒有貪圖歡喜,覺得了不得那樣的心,沒有!當下心裏面清涼清凈,這個就是善境界

若是魔境,
則見之心便不清凈,
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或者貪圖歡喜,或者起躁妄心,或者起取著心,這樣就不是聖境界,是魔境界

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
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
則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來勘,
則愈顯。
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
此是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

見到境界,如果真的是菩薩,光雖然非常明亮,但是不刺眼,而且沒有影子;如果是魔所幻現的,光會刺眼,也會有影子。同時,用經中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來對照,你如果把這個正念提起來,果然是佛,會越來越清晰,你的心也會越來越安靜,越來越清涼。如果是魔的境界,你正念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魔相就消失了,就沒有了。

是真佛,還是假佛,這樣來分辨。一、看是否合乎經教。二、看是否引起心境躁妄。三、看光是否耀眼。四、看能否經得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
見好境界不生歡喜
不好境界不生畏懼。
能如是,
所見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緣
否則皆作障道之緣

修行人心裡要穩定要有主張,見好的境界不貪歡喜;見壞的境界不生恐怖、憂懼,這樣的話,你不管見好境界、見壞境界都會成為助緣,為什麼?我見好的,我不貪圖,說明我可以更有進步;見壞的,不害怕自然魔退,魔退我就道業增長。如果不是這樣,見好的,你就貪圖歡喜,狂,這個時候,你反而退墮下來,你只能如此;見了壞的,你害怕,你給他嚇住了,所以,都成為障道之緣。是助道之緣,還是障道之緣,在於你的心是不是穩定。我們只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好壞不生憂喜,這樣自然平淡、很平常、很平實,實實在在,都有進步。

27. 遇病

世間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禱鬼,徒增業障,有損無益。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癒。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念佛人遇病苦,有三要四不可。

三要:一、要放下萬緣。二、要一心念佛。三、要速求往生

四不可:一、不可怨天尤人。二、不可求神禱鬼。三、不可求病速好。四、不可怕死

這樣決定業障速消,如壽不該終,病也能速好;壽命當終,也能順利安然往生生死兩全。不然的話,只能增加業障,病更加重,壽盡也不往生兩頭落空。

28. 任業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
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

我們這一生的壽命長短,是貧窮,還是富貴,是健康,還是多病,這個都是過去的業力。我們不妄生計較分別,只是念這句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病也念,無病也念,長壽也念,短命也念。活一百二十歲也好,也不覺得說嫌多了;明天死了,也更好,明天往生。這樣,心裡很實在,往生西方全憑阿彌陀佛,佛什麼時候來,我什麼時候走。

有人生病了,「阿彌陀佛,你快點來呀」;身體一好,「阿彌陀佛,你慢點來呀」。不實在。

你就很實在,阿彌陀佛都會知道,祂會不早不晚地來,你就等著阿彌陀佛你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裡喊。

我等老實念佛
只求臨終往生即已。
至於現生之如何若何,
一任其水到渠成、春來花放。
倘先設一想念,
便反成障礙
如斷其水源而欲渠成,
正在嚴冬而欲花放,
若能得者,便屬怪事。

大師講得非常的生動啊!

他說我們只管老實念佛求生西方,這一輩子我是貧窮富貴,是通達、還是多有障礙,這個都不管。世間事情隨緣隨緣過。像什麼呢

「水到渠成」:水流過來了自然形成一條渠了。

「春來花放」:一切都隨緣你看這個多自在!春天來了,花就開了;春天沒有到,嚴冬之時,你希望百花怒放,這個能開花才是怪事;斷了水源,還希望能夠成為一條渠,這也是怪事。

比如我們要建寺院,我們要規劃道場,我們要辦什麼事,緣份沒有到,你干著急,你是自己拿自己過不去。緣份到了,不用你著急,自然成了。所以,我們只是觀察因緣,我們念著佛,等著緣份成熟。當然,等也不是坐在家裡等,積極的施為和隨緣的辦事,這兩點也不矛盾,盡到我們的心力,盡到我們的本份,剩下的事情自有阿彌陀佛安排和我們個人的福報業力你沒這個福報你想再多也沒用

所以就要實實在在地去做。只管念佛世間這一事情,就隨因緣去走。如果事先做一個想念,事先自己定了一個標准,這樣就在心裡構成障礙,就過得不安樂;過得不安樂,是自己找的麻煩

踮腳走路喻:不要做樣子

像我們走路一樣,走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不要踮著腳跟走,踮著腳跟走路走不長遠,走得很累。矮一點就矮一點,也不錯啊!瘦就瘦一點,也挺好啊!胖就胖一點,也挺庄嚴哪!都不錯嘛!你的本份就挺好的,阿彌陀佛說:「你這就可以了,你是標準念佛人,就好了。」不要做樣子給別人看,累死你,這樣不實在。

念佛之人
當存「即得往生之心
若未到報滿,
亦只可任緣。

我們念佛的人,隨時準備往生,「今天死就今天往生」——「即得往生」。但是,如果我們的業報還沒有滿,也只好任緣了。

往生之期, 任緣遲早,
不可預作一「即得往生之心

我們什麼時候往生,任我們過去的業緣,任阿彌陀佛來接引。不能自己就定了說:我什麼時候立即就要走了

念佛不想增壽

也有蓮友問:「我念佛是想早一點往生,但是聽說念佛能夠增壽,這個不是矛盾嗎?我不想增壽啊!」

我說:「這個你不要擔心,你念佛想早一點往生阿彌陀佛也會滿你的願;但如果是念佛賺來的壽命,那個壽命是很安樂的,不會多病多災的,你會安樂、很祥和、很穩當的,走的時候很瀟灑自在往生。」

29. 戒偏

盡報投誠,
乃吾人所應遵之道
滅壽取證,
實戒經所深呵之言

「盡報投誠」,盡我們的壽命,盡我們的業報;一心歸投阿彌陀佛,誠心誠意。業報一到自然往生,毫不耽擱。這樣是我們應當遵守的。

「滅壽取證」:你本來壽命沒有到,還有二十年,你非要拿一根繩子給它掉了,想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早點往生。這樣是戒律不允許的。

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
不當刻期定欲即生。

盡我們的恭敬誠意,可以求快點往生不願意活七老八十了。但是,不能自己就預先刻期定一個時間,說「我在某一個時間一定要往生」,這樣一定會發生障礙

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
偏執或致喪心病狂,
則不惟無益,
而又害之矣。

像那樣的心,就是不夠柔順。我們念佛的人,心要柔順。所謂柔順,一個是隨順業緣,一個是隨順阿彌陀佛的遲早來迎接,什麼時候接,我什麼時候走,不要過於偏執偏執往往會起毛病

勸止定期往生

大約半月之前,有蓮友告訴我說,一位老菩薩,今年八十三歲說她再過七天就要過生日了,她準備在她過生日之前往生極樂世界。現在開始不吃不喝,問我行不行?

我說:「看年紀,八十三歲也可走了,但是,準備七天不吃不喝,她有什麼特別的往生征相嗎?」

「沒有。」

身體好嗎?」

身體還好呢!」

子女孝順嗎?」

子女對她也不錯!」

弄得周圍的人知道了,人家都勸她:「你不要這樣啊!」

她說:「我不能聽你的,我就法師的。」

蓮友說:「師父,你講一句就行了。」

這個事關重大,不能不講啊,我就跟她說:「念佛之人,心要柔順,往生凈土一任阿彌陀佛壽命長短一任過去業緣。你既沒有特殊的事緣,提前敲鑼打鼓地讓人家都知道,你過七天就要往生,就開始不吃不喝,到時候必然發生障礙,不要這樣。你只管任緣念佛,等佛來接引就好了。」

後來蓮友說:「師父!可歡喜了!也同意了!你講這句話用了!」

30. 瑞相

我們很多人希望臨終有瑞相,大師說得也很懇切

臨終之瑞相,不必預為期冀。
平時念佛相應,
臨終自得隨佛往生即已。

因為往往有這樣的心,就要做樣子,心就不柔順,不是隨緣他自己說:「我一定要站著走,我一定要坐著走。」這就不是完全靠倒阿彌陀佛他就有一個心要怎麼怎麼樣,這樣就會分叉,就會有障礙

我們有沒有到那個境界呢?如果有這個功夫你不用這樣講,自己心裡就知道,也不必提前吆喝;如果沒有,到時候要硬撐,這就麻煩了!

所以說不要預期,只貴平時相續念佛、信願念佛,順應阿彌陀佛誓願到時候自然然地隨佛去往生就好了。

誰知道我們臨終是什麼樣的走法呢?說不定在半路上,說不定在廁所里腦溢血了,說不定遇車難空難。這些事情我們都不能預期,只是我們現在好好念佛就可以

傅閃老居士老實念佛走著往生

陳賢居士大約十天以前,在菲律賓的馬尼拉遇到一位蓮友,今年六十多歲了,他外婆往生就很殊勝。他外婆,叫傅閃,信願寺的信徒一九六年,她八十歲,因為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十四到十六,寺院做三天法會。七月十六那天,她大清早到寺院參加法會衣服穿得干乾淨凈,鞋也換得很乾淨。她平常帶小孫子,這個小孫子穿衣、拿鞋、拿襪子都找奶奶奶奶慈悲。但那天早晨小孫子問她找襪子,他奶奶就呵斥他,說:「你從今天開始,襪子你要自己找了,不要找你奶奶了。」──看來這個老人家預知時至,所以,她事先做這樣的安排。

下午,這個老菩薩大殿跟她女兒一起念佛,就告訴她女兒說:「我看見金童玉女來了。」她女兒一看,什麼也沒看見,就看見兩隻蝴蝶,在那兒飄飄地飛。

會兒法會結束了。她和女兒一起離寺,跨出寺門時,女兒喊她,她就站在那裡不動了,沒有聲音,頭低下去了

媽媽怎麼不動了?是不是看到地上有什麼呀?」女兒就回頭過來,看看地上也沒有什麼;再看她母親也沒有反應。拍拍臉,沒有反應,摸摸鼻子,沒氣了!

你看,她是走著路,走著路就往生了。還有的人是坐著往生,還有的是站著往生,她是走著就往生了

這個老菩薩平時念佛,她不識字,你看連佛菩薩來接引,她都說不清,叫金童玉女。金童玉女是民間所講的話,就代表好,不是一般的人,其實就是佛菩薩來接引。往生的時候,邊走邊走,她的神識,就在這過程當中,就隨佛接引往生西方了,人就站在那個地方了。你看,多麼的殊勝!她沒有事先打廣告,說「我要站著走,走著走」。她如果事先打這個廣告,怕走不了。她就是老老實念佛,就是一個愚痴人。

她就是很自在,我們很羨慕她。我們很羨慕她怎麼辦?我們自己就實實在在念佛

青島張氏實實在在念佛往生

再講一個故事。在《影塵回憶錄》里邊,倓虛法師講的。

青島有個姓張的婦女,她有兩個孩子,一個大概七八歲,一個十來歲,丈夫是在頭上拉腳力車的,可見是很貧寒的一個人家。那時候倓虛法師在湛山寺講經,講念佛,她也去聽。聽了回來就念佛,她一想,「好啊家裡也窮,事情也多,還遇到這麼好的一個念佛法門」,她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她的年齡也不大,孩子才八歲、十來歲,她也就三十來歲吧,過去人結婚也早。

有一天早晨,他丈夫就要拉車出門了,她就跟她丈夫說:「某某人哪!從今天開始,你要好好帶兩個娃過日子了。」

他說:「你到哪裡去啊?」

我要到佛國去了。」

丈夫平時沒有信仰,她自己信佛念佛,估計她平時丈夫也沒有什麼交流,就自己念佛

丈夫一聽就惱火,「哎呀,你還往生佛國呢!我們家窮得還不夠啊?你還跟我這一套。」意思是說:「這是人家吃飽了飯、沒事乾的人在家裡念佛往生佛國。我們家這麼窮,帶兩個娃,還要燒飯做菜,我還要出去拉車,我們家這麼窮,你還不夠!你得了吧!」沖她一句,自己就頭也不回,又去拉車了。

這個婦女心裡邊也不驚動,也沒有說「我今天往生佛國打招呼,你還罵我一句」,她一點也不氣,心裡很安定兩個小孩叫來,說:「你們從今天開始,要好好聽爸爸的話,跟著你爸好好過日子媽媽走了。」這兩個小孩聽得懂?就出去玩了。

一直玩到中午,這兩個孩子就要回來吃飯了,喊:「媽媽!」媽媽也不理他們,再喊也不理,媽媽坐那個地方;去推她,也不動小孩一看,感覺情況不對,怎麼媽媽平常不一樣了,一點兒也不理他們了,就嚇得哭了,哭著跑出去。鄰居跑來一看,原來張氏坐在那個地方就往生了,鼻息都沒氣了,就這麼殊勝就往生了

丈夫知道之後,跑回來悲傷地哭了一場。家裡很窮,也沒有錢給她下葬,還是蓮友們湊一點錢,買了一個薄板棺材給她葬了。

你看也有家務活要做,她也沒有唱高調要怎麼樣,實實在在念佛,實實在在往生,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模範。

往往很多好像看上去不起眼的人,確實走得很殊勝平時名氣很大的大法師,走的時候,說不定哭爹叫娘的也很多。實在是上智不如下愚,像印光大師講的:通宗通教之人,往往趕不上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確實如此。

31. 世福

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
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念佛主要是求生西方的,真能念佛世間一切福報不求自得

32. 佛事

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佛事,當以念佛為第一,余皆場面好看而已。
佛事,均當以念佛為事。
若念經、拜懺、做水陸道場,殊少實益也。

一般信眾喜歡佛事,但多數是喜歡熱鬧場面,不知道實際利益。你如果去專念一句佛號,他嫌冷清。他不知道念任何經典、念任何咒語、修任何法門,不如念佛

印光大師講得很實在,他說:你念佛,你念一句,人家就聽到一句。只要不是懶漢,他都可以隨口念;就是懶漢,只要他自己不把耳朵堵起來,你念,他也能聽到,他聽到了就有利益。誦經就不是這樣了,誦經誦得飛快,不識字的人不能誦,識字的人舌頭不那麼靈活,也不能跟著誦。懶漢能誦還想偷懶,別的不懂的人也聽不懂。這樣,誦經的利益根本就比不上念佛

把你的佛給我

大師也舉了一個例子

無錫一個年輕人,二十幾歲,得了重病,也是因為過去的業障不好死,死不了。

他就跟他爸爸講:「爸爸,把你的佛給我我就走了。」

爸爸說:「我也沒有佛啊!」他爸爸沒有信佛也沒念佛

「你答應一聲就好了。你答應給我我就可以走了。」

爸爸一看兒子都到這種程度了,管他有沒有,「好吧!答應你。」

這一答應,他兒子當下安詳落氣,就走了

他後來感到很奇怪,就問寺院里的師父:「你看我這怎麼回事?我兒子走的時候,說把我的佛給他我也沒有佛啊!我怎麼答應他,他就走了。」

師父就問:「你是幹什麼的?」

他說:「我是廚師,專門做素菜寺院里打佛七,我就寺院里做菜。」

師父說:「好了!有答案了!」什麼原因呢?因為寺院打佛七的時候,他在廚房裡做菜,人家在佛堂念佛,每一句佛每一句佛他都聽到了。他聽到了,都藏在八識田的種子里邊,每一句佛的功德都有他自己都不知道,可是鬼神知道。等他兒子要走的時候,這些鬼神冤家債主知道他爸爸功德,因為他都在苦惱當中,只要他爸爸答應說把佛號功德給他,那麼這些冤家債主就可以佛號的威神功德離苦得樂

印光大師講:如果是誦經,他能得到這個利益嗎?不能!而且他還只是不經意地聽,如果他自己很認真地每一句、每一句跟著念,那功德更大效果更明顯。

地藏彌陀比較

做功德,
仍以念普佛為是。

做功超度或者是迴向求福,還是念普佛,就是念阿彌陀佛

不必改念《地藏經》。

是有人提到《地藏經》。當然,其它的,《普門品》啊,別的經典,拜千佛、萬佛啦,拜什麼懺哪,通通不需要!你都以念佛為主。

地藏菩薩救苦心切
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
則又相去懸遠。

地藏菩薩威神不可思議,「救苦心切」,但是跟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比,那又差得太多了。

念佛一法,超過一切,
或薦亡,或祈親壽。
並一切所求,皆可如願。

超度亡靈,任何法門不如念佛對於亡人,對於現在的人利益都沒有比念佛更大的了。或者親人已經亡故了,或者祈禱我們的親人延壽,或者祈求世間一切,都可以念佛而求,都能如願。

祈求考試如意念佛也有效果

的是這樣。弘願寺每到五月份、六月份,就有很多學子要祈求他們考試如意、增長福報,我們都給他念佛都有效果;祈求父母能夠轉健康,或者說久病的要速往生都有效果。弘願寺專門念佛,其它所有佛事一概不作

總之,念佛能夠增長我們的福報。如果一個人有智慧、沒有福報你也不上,或者考不上理想大學。為什麼呢?憑智力你是能考上,但是一出門,結果拉肚子,考試臨場發揮失常;路上塞車,結果你晚了半個小時平時做得好好的題目,考場一看,暈掉了這就是沒有福報的表現,平時學習好,臨場考試發揮不行,這樣的人很多。平時學習不好,臨場考試有超常發揮的人他就是有他的一種好處福報在。這個學生他自己對佛有信心,就容易得佛加持,我們再念佛迴向讓他冤家債主不來干擾他,讓他有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這個都是作用的。

以求生西方為主

下面大師講,雖然說世間的一切求,你誠懇相求,都能如願:

但以求生西方為主,
萬不可求來生福報
若求來生,便無往生利益矣。

今生的什麼都可以求,來生的什麼都不能求,來生只求一件事——往生西方。你今生兒女孝順工作順利、貴人相助、身體健康,你都可以求。但是你千萬不要來生富貴來生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你一旦求來生的話,就說明你不往生西方,這樣你就失去利益了。

今生利益雖然可以求,但是你要搞准了,不要等阿彌陀佛來接你了,你還捨不得,就麻煩了!大事你得分明白。

33. 結社

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
何必結社?」

念佛嘛,自己求生西方就好了,何必搞一個什麼念佛組、念佛社,有什麼必要搞這個組織呢?」

印光大師就說:

是不知世間萬事
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
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

說這樣的人,不了解世間事情要靠眾緣才能促成,何況我們了生脫死呢?

人之常情,若無依倚,
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

凡人之常情,如果說沒有互相依靠的話,他往往就會懈怠因循,自己找偷懶的機會

大眾同居,功課有定,
雖欲懈怠亦不可得

大家都在一塊兒,定了規矩,幾點到幾點念佛,你一個人不參加,也不好意思。所以想懈怠懈怠不了,一打板你就要起床,你不起床,也不好意思,都要來念佛

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
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

一天兩堂課、三堂課、五堂課,念完之後,你也可以放鬆了。看見別人很精進,自己也受到啟發:「哎呀!我也道心提一提。」這樣也能引導自己。

人皆前進,誰甘後退?
彼此相輔,其行易成。

大家都在往前跑,自己往後退,也不甘心。

這樣大家互相烘托,就像炭火一樣,一塊炭火很快就熄掉了,十塊炭放在一起,大家你燒我、我燒你,熊熊烈火就燃燒起來了。大家在一念佛,你激發我,我促進你。這樣定好規矩,互相促成,「其行易成」。

或有所疑,及有所見
有可決擇。

大眾共修尤其還有這麼一個好處:如果有人教理不懂,有所疑問,或者有什麼見解,有通達凈土教理的人你可以問,善知識可以給你決擇。你一個人就沒有這樣的機會

每假暇時,
請諸耆宿,略示凈宗綱要。
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

時間,請那些對凈土法門要義了解的老修行給我們講講凈土法門的要點、綱宗,讓我們心中明了,自然就能去邪存正。

有此諸益,
古人咸以結社為倡導。

懈怠,促精進,能決疑,知邪正,有這樣的種種利益,所以就提倡結社念佛

當然,有一情況另當別論,就說你本人對於念佛法門已經很清楚了,「我聽得明明白白,就念一句佛。公眾裡面人多嘴雜,煩惱多,我就喜歡自己一個人在家念佛」,那你就一個人念佛就好

總之,適合自己的根機:如果個人念佛不容易成就我就選擇大眾在一念佛;如果大眾在一起,覺得妨礙,那我就一個人念佛。所以自己來看。

對於多數人來講,參加念佛組、念佛社來念佛,還是有好處的。

34. 助念

助念須專一念佛
若至將終,並《彌陀經》亦不念,
方可令命終人心一處
臨終助念,以專念佛號為主。

真正助念,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助念是助人念佛,不是助人念經、念咒,因念佛與佛本願相應,能蒙佛光照,得佛接引。在這關鍵的時候,就是平常參禪、誦經不念的人一切都放下,專念這一句佛了。而平常念佛人,臨終時有人來助念,反而念《普門品》、《地藏經》等,完全是不懂道理,門外漢。

三時繫念 非助念法

現在也有人時行用「三時繫念」來做助念佛事,也是外行。大師說:

三時繫念,乃後人所著,冒中峰國師之名
平時提倡之派頭,何可用以助念?
此書者,實不知助念之道
而世之不知凈土法門者,以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

助念不要音調太長

還有臨終助念的時候,不要唱太長的音調,因為臨終人心力很弱,憶持力很弱,唱得太長,高低起伏,太累,他跟不上,第二字出來,第一個字已經忘記了,他不知道念的什麼了。弘願寺助念都是直念六個字,不唱,很簡單

有蓮友病重時,他不要人家助念,結果助念的人說:「他業障重啊!不讓我們念佛。」其實不是他業障重,是你不會念,搞了一大幫人在那裡……因為臨終人心力很弱,他怕吵雜,怕這種起伏。

有一表姐念佛虔誠。她有一次得了很重的病,後來就告訴我說:「得重病的時候,不希望人家來念佛,只願自己念。念佛機也不願意聽,念佛機那個調子拉得很長,把它關掉,自己念就好。」

所以,我們大家要懂得這個心理臨終助念要選平穩、安和、速度快慢適中的佛號。先可以念六字,如果到快要不行的時候,可以轉念四個字

所以,大家助念要有方法,要善於觀察。

35. 孝親

成就往生即是成就親作佛。
世間盡孝之事,尚有大於此乎?

孝道是人倫的根本,盡孝最大無過於能讓自己的雙親往生成佛,永脫三惡道並六道輪回的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生前好勸父母念佛父母亡後自己盡孝為父母念佛,做一切佛事都是念佛迴向父母。這樣功德最大,效果最好,最能盡心。又不父母有沒有往生,我今生必定要往生我能往生,即能救父母苦海,所以真孝子,第一自己要求往生。自己都不求往生,縱然花錢請人念佛、做佛事等,決定只是場面上的事,因心不誠懇,父母難得實益。

36. 利他

一人凈土
成就眾生作佛。
勸人念佛求生西方,
即是成就凡夫作佛,
功德最大。

自己念佛,也勸他人念佛。勸一人念佛就有一人凈土;生凈土就能成佛成佛就能普度一切有緣同樣往生成佛。這麼大的利益都是由當初勸他的人開始。你看看這個功德有多大。那就完全不是一袋米、一點錢,或者一般的誦誦經,跟佛門結結緣的法門能比的了。你學任何法門今生如果不了生死,都只屬於結緣的性質。

總結

好!我們這次的講義就學到這裡。 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念佛心法語:讓我們懂得念佛法門教理內心具足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彼佛本誓,重願不虛,我今稱念,必得往生」,心裡踏實安定

第二部分,念佛修法語:是對我們實際修持當中很多具體事情有一個規範指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