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法師:唯說念佛 總結

    這十七條文,我們來總結一遍

    第一文,道綽禪師立聖道、凈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舍聖道正歸凈土之文。把一代佛法大判為聖道門凈土門,凈土法門以外的所有法門,禪、密、天台華嚴等通通屬於聖道法門。聖道法門難修難證,凈土法門易修易往。所以勸導大家暫舍聖道法門,選入凈土法門這是第一文的大意

    第二文,善導和尚意:釋尊出世本意,唯說念佛往生之文。雖然聖道、凈土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教法,然釋迦牟尼佛以聖道法門為方便,雖說種種法門解脫,「隨宜方便化群萌」,而以念佛釋迦牟尼佛興出此世的唯一目的。所以說「釋尊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文中講:「種種法門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聖道、凈土兩相比較,凈土法門是釋尊出世之本意,勸導我們應當信入凈土門。這前面第一、第二文是凈土宗的教判。所謂教判,就是把一代佛教做一種分判。各宗有各宗的教判,我們凈土宗大判為兩類:聖道、凈土。聖道門是難行道,是自力,難修難證;凈土門是易行道,是他力,易乘易往。

    第三文,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舍雜行歸正行之文。進入凈土門,凈土門的修行方法二種:一種是行正行,一種是行雜行。種種修行,原來修聖道法的人轉入凈土門,而對聖道法修行方法修行功德不願意放棄,所以,勸導他們以原來聖道修行方法迴向求生凈土這叫雜行。那麼,把聖道修行方法放在一邊,完全依據凈土經典宗旨修行就叫正行正行分成五種: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供養五種正行當中,第四種正定之業,稱念「南無彌陀佛」是決定往生之業。為什麼?順彼佛願故。其它四種是助成正定之業,稱助業。這樣的目的,是讓我們選入正行正行當中,選入正定業。

    第四文,善導和尚判正雜二行得失之文。若正行之人,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雜行之人,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五三。我們願求生極樂,當然都希望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專修念佛,而把千中難得五三的雜行暫時放一邊。為什麼雜行難得往生?舉出了十三點理由,這里說了九點。專行念佛百即百生,說了四點: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第三、第四文是凈土宗的行判。我們入凈土宗,應該怎樣修行呢?把修行大判為二種正行與雜行,而勸我們應當選入正行正行當中,有助業與正定業,而應當進入正定之業。前面四文是祖師的教判,底下第五文到第十五文,是解釋凈土三部經的宗義。

    第五文,總說三部經。凈土三部經在一起,總體的說明,是選用善導和尚之意。「《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無量壽經》的宗旨;「《阿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彌陀經》的宗旨;「《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這是《觀經》的宗旨。這樣,三經宗旨完全一致。不僅如此,這里說到「諸經之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念佛不光是凈土三部經的宗旨,也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當中經常提到、經常贊嘆、也是一切經的宗旨。不僅如此,不光是釋迦佛一佛贊嘆,十方恆河沙諸佛也證誠不虛,那麼也是盡虛空法界一切諸佛本心、本意。所以,第五文說到三經宗旨完全一致。

    第六文、第七文、第八文是特別就《無量壽經》來說明,它的宗旨是在專念彌陀名號

    第六文,彌陀如來唯以名號往生本願之文。四十八願雖然廣博,其中以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作為阿彌陀佛因地所發之本願。所以,四十八願的歸宗、核心在這條願上。如果沒有這第十八「念佛往生願」,這四十八願完全落空。如果有這一願,這四十八願就完全能夠得到。所以,最重要的是往生凈土,而法藏菩薩建立極樂凈土,有種種的庄嚴成就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衪唯一的目的在於要我眾生念佛往生,所以稱為「往生本願」。那《無量壽經所說不過是四十八願,而四十八願所說的,都指向這第十八願──念佛往生之本願。所以,這就作為《無量壽經》的宗旨,而這四十八個字是善導大師解釋彌陀的第十八願,非常的珍貴,也非常的簡潔。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是在無量壽經》下卷,說念佛之人:「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在《無量壽經》當中,雖然說到念佛,在三輩文當中,也說到菩提心、舍家棄欲、行作沙門等等,可是,來到經的結尾,不贊嘆其它法門,不說其它修行利益,唯說念佛利益是無上功德,比較起來,修行其它法門為小利,功德為有上,而顯示念佛才是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的宗旨

    第八文,末法萬年之後,余行悉滅時,釋迦如來慈悲特留念佛之文。也顯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無量壽經》是衪整個出世的本懷,特別留下這部無量壽經》、念佛法門。那麼,我們也就知道,念佛以外的種種修行,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講的。比如說,法滅的時代,其它法門修行的根機一個也沒有了,當然不能再有了,也不能留下來了,可是念佛法門是適合一切時代、一切眾生的根機。所以又選第六、七、八三條文,進一步解釋和左證上面第五文中「《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第九、十、十一文是說《阿彌陀經》的宗旨

    第九文,以念佛為多善根、以諸行為小善根之文。文義非常明顯,念佛之外其它一切諸行,若比念佛,全非比較,都是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極樂無為涅槃界,唯有念佛是可往生極樂無為涅槃界的,由是勸導我們應該捨棄少善根福德因緣的雜行雜修,而應當執持多善根、大善根殊勝善根、無上功德的六字名號,作為往生正行正業。

    第十文,十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之文。說念佛不僅得往生利益也得現世種種之利益,十方諸佛唯護念念佛之行者,而不是去護念雜行之人,十方諸佛在《阿彌陀經》當中出廣長舌之相,來證誠念佛必然往生。有人問說:「《無量壽經》、《觀經》十方諸佛為什麼不出長舌相證誠呢?」答有兩點:第一,說到無量壽經》的時候,還說到三輩,如舍家棄欲、行作沙門說到《觀經》的時候,也說到觀佛三昧,也說到三福之業、九品之行,如果出舌證誠,到底證誠哪一個呢?所以就沒有。而《阿彌陀經》當中,說其它的所有餘行、余善都是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唯有念佛能夠往生,這樣十方諸佛證誠就非常清楚了。第二,既然十方諸佛在《阿彌陀經》當中出廣長舌相來證誠念佛,也等於是在證明《觀經》和《無量壽經》裡邊所說念佛。本來在佛法當中,如果有佛出來證明,這就是講大乘了義之教。如果是不了義教,則沒有佛來證誠。而在這部《阿彌陀經》當中,六方恆河沙諸佛都出來證誠。這是有一佛經當中所沒有的,只有這部才有,可見這部經的重要地位、念佛法門的重要,勸導我們應當專行念佛

    第十一文,釋尊以彌陀名號殷勤付囑舍利之文。這也是選擇名號來付囑舍利弗,也是付囑我等罪惡眾生,殷勤告勸:應當專修念佛

    以此三文可知《阿彌陀經》的宗旨:在於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第十二至第十四,說《觀經》的要點。《觀經》很長,選用三條文把它宗旨點化出來。

    第十二文,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雖然有種種觀想,雖然有種種三福之業,然而,此等行業彌陀之本願,所以,阿彌陀光明不照攝,唯照攝專修念佛之行者,所以善導和尚解釋說:「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顯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的要點,是在引導觀佛和散善之人進入念佛,也勸導早行專修之念佛,速獲彌陀光明攝取。

    第十三文,不贊嘆雜善、唯贊嘆念佛行者之文。雖然《觀經》當中說到十三定觀,又說到三福之業,然而,來到結尾,不贊嘆觀佛之人也不贊嘆行三福之人,當然這些本來都值得贊嘆,可是若與念佛來比,唯贊念佛之人,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念佛是無上功德殊勝善根功德之行,所以說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花。目的是勸導我們應當專修念佛,蒙受釋尊的贊嘆,蒙受彌陀光明攝取。

    第十四文,釋迦如來不付囑余行,唯以念佛付囑阿難之文。雖然在《觀經》當中講到種種修行,然而在《觀經》結尾,並不把其它的定善、散善付囑給阿難尊者,而唯以無量壽佛名號付囑阿難尊者,亦可知釋迦牟尼佛是由定善、散善種種修行,暫時引導各種不同根機的眾生,而最後的意圖是引導進入專稱無量壽佛名號,故而善導和尚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以此可知,釋尊說定善、散善是誘導之方便,說念佛往生才是衪的真實本意。

    那麼,從十二到十四文,明顯可知《觀經》的宗旨,不在講觀佛三昧和三福之業,是在講稱念彌陀名號念佛三昧。所以,善導和尚才說:「《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觀經》之要點。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當具足三心之文,是勸進我們念佛之人應當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雖然說三心,其實只有一個心:深信不疑的心,知道念佛一定往生;也是真實願生凈土的心。所以,這三心容易具足:口稱佛名,心思往生一定,則自然具足三心

    第十六文,法照禪師的贊偈,解釋阿彌陀佛的誓願,是無論任何根機,貧窮富貴、下智、高才、多聞持戒、破戒、罪深,若念佛者,無一不得往生,「能令瓦礫變成金」。這一首贊偈,再一次地點示出凈土宗的宗源所在——第十八願。

    第十七文,修行凈業時節延促之文。明確說明修行凈土之人,應該怎樣來念佛念佛是一生的,不是一天一夜的,不是修到短暫時間就放棄的。是我們一遇到這個法門,就一生之中不改變,這才叫一向專稱。

    一切回歸於念佛這是《略要文》的宗旨,也是凈土三部經的宗旨,也是善導大師宗義心髓所在,畢竟種種的教說都是為了落實這一件事。

圍繞本願

    我們再來疏理一遍。這十七文的核心、宗要在哪裡呢?

    第一文,立聖道凈土二門,歸入凈土門。而凈土門當中,道綽禪師引用《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凈土門的基礎和依據,所以,入凈土門,就是入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本願。

    第二文,善導和尚意:釋尊出世本意,唯說念佛往生之文說到「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歸結點也在彌陀的弘誓。

    第三文,立正行雜行,以第四稱名為正定之業,然後解釋說,為什麼是正定之業呢?順彼佛願故。所以,凈土宗的正定之業,也是因為彌陀誓願緣故

    第四文,正雜二行得失之文。說正行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雜行之人千中難得一二往生,為什麼?因為專修念佛人是「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也點示本宗之要點在於阿彌陀之本願:念佛往生,決定不虛。雜行之人,雖然說了種種缺點,但主要是與佛本願不相應故,所以,雖然如何努力修行,因為不順彼佛之本願,難得往生。要點就在彌陀念佛往生之本願。

    第五文,善導和尚意:三部經共明念佛往生之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這三部經以《無量壽經》為根本,《無量壽經》以四十八願為根本,四十八願只說了一件事:「唯明專念彌陀名號」,而這條願正是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的內涵,所以也是歸結在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第六文,彌陀如來唯以名號往生本願之文意義再明了不過了,我們稱念彌陀名號能夠往生這是彌陀佛因地所選擇之本願,果上度眾生,是自然的功效。這是整個凈土門的核心所在。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此人念佛,一念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完全來自阿彌陀佛的回施,「以我的名號,賜於十方一切眾生具足無上功德。」名號與本願是一件事情,因地所發的誓願為本願,果上所成就的六字,叫做名號這是一件事,本願和名號是一回事。比如說一個船舶設計師,當初有圖紙,作種種設計,然後建造,到最後把船造出來,他當初的設計圖紙和他種種建造的辛勞都濃縮在這條船當中,當初沒有成船以前,叫做他的設計,也叫做他的願望;船造了之後,願望就濃縮在船當中了。法藏菩薩因地發願,叫做本願,果上成就了六字名號,所有因地的誓願、種種的修行都包含在六字當中,所以,因地叫做本願,果上叫做名號。你念「南無彌陀佛」,當然是順著本願來的。

    第八文,末法萬年,余行悉滅,釋迦如來慈悲,特留念佛之文。也是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不在眾生斷貪瞋痴,不在眾生能修戒定慧開悟,但以彌陀本願不思之力眾生稱念名號,必然往生。所以遺留當來法滅萬年之後,以顯示法滅眾生皆可往生,何況現在念佛更能往生

    第九文,念佛是多善根、諸行是小善根之文。其它諸行有為有漏,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成為往生因行,因為不順彌陀本願;念佛是多善根,因為順了彌陀本願。

    第十文,十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而不護念雜行行者之文。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稱念彌陀名號,順了彌陀之本願,而這尊佛發了一條誓願,第十七願說:「我成佛時,十方諸佛,皆稱揚贊嘆我的名號。」果然,在《阿彌陀經》當中,釋迦牟尼佛講此法門,而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出來贊嘆、證明:念佛必定往生,彼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也是順了阿彌陀誓願緣故。這也歸結在阿彌陀佛本願之名號。

    第十一文,釋尊以彌陀名號付囑舍利之文。同樣道理彌陀名號乃是符合阿彌陀佛因地所修行之本願。

    第十二文,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善導和尚解釋得非常清楚,為什麼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隨順衪的本願,自然眾生,彼光明照耀、引導、攝取念佛之人。所以說:「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第十三文,不贊雜善,唯嘆念佛行者之文。也是因為雜善非阿彌陀之本願,乃少善根念佛是阿彌陀之本願,具足無上功德,故而贊嘆之。

    第十四文,釋迦如來不付囑余行,唯以念佛付囑阿難之文。善導和尚說得很清楚:「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因為念「南無彌陀佛」是彼佛之本願,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此一部《觀經》,心中望著阿彌陀之本願,勸導我們應該專修念佛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當具足三心之文。勸導我們應當完全仰靠這尊佛的誓願,不可懷疑。

    第十六文,也是解釋彼阿彌陀之本願,不論下智、破戒,若稱念彼佛名號,乘彼佛不可思議之本願力,決定往生凈土

    第十七文,是解釋阿彌陀佛本願之念佛,「乃至十念」是一輩子的念佛,並不是一聲、十聲,然後就不念了。

    這十七條文,它的根本核心都是圍繞著阿彌陀之本願而展開的,就好像我們畫圓,有個圓心,而周圍的圓圈都圍繞著圓心而旋轉。又好像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一樣,所有一凈土的法義,都圍繞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圍繞著第十八願,圍繞著念佛往生而旋轉,而展開一切宗義。所以,擴充就是四十八願,再擴充就是凈土三部經,再擴充就是一切經典,再擴充就是十方諸佛共同的教法。那我們現在,能夠專修念佛,就是進入了佛法核心佛法的頂點。所以,無有不足,勸導大家應當專修念佛

回歸善導

    這部凈土宗略要文》可以說是萬里挑一,在無數的凈土經論、章疏、註解、講義當中,在種種解釋當中,唯選擇這十七條文,這要有相當的智慧。如果我們看,我們都不知道宗旨在哪裡,叫我們選,都不知道要選哪一個。

    這是人所選的呢?這是法然上人所選。法然上人是什麼樣的人物呢?法然上人是大勢菩薩化身大勢菩薩代表彌陀佛的智慧,稱為智慧第一。

    法然上人涅槃的時候念了四句話:「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弟子們問:「師父要圓寂了,是不是請尊佛像?」(像我們現在助念一樣)

    上人說:「我哪裡用得上這個!我本極樂之人,現回極樂而去,用不著這些了,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已經在空中了,報佛出來了,你們都看不見?」瑞相特別多。

    他念佛的時候,別人看見房間一片光明(房間沒點燈)。大勢至叫無邊光。在道場念佛的時候,法然上人頭頂上放出圓光大眾在旁邊頂禮膜拜。

    上人智慧非常不可思議,他讀《大藏經》,讀破五遍(我們讀了幾部經?),世稱智慧第一。

    最有名的一次叫「大原談義」。法然上人堅持依善導大師思想弘揚念佛,可是有的人覺得:上人雖然智慧高,但是宗義有點偏頗,這樣強調念佛,那我們各宗各派怎麼辦?大家都有點意見,於是約好了,雲集大原龍禪寺。天台宗座主致書法上人:「我對凈土宗略有了解,委屈上人,我們共同討論。」上人就很高興地答應了。各宗各派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來了,共有三百多位,這三百多位不是一般的人物,都是當時各宗各派最有名的、頂尖的高人。關於念佛,問了很多問題。法然上人一個人去,談論一天一夜,在座大眾有一不信服,大家都感動了,都來念佛,三天三夜,念佛不斷。天台宗座主當時就給法然上人頂禮,說:「我從今天開始,要專修念佛。」在自己的寺院里設立了一個專修念佛院。可見得上人當時的教化,從朝廷,到鄉間,各宗各派,大家都念佛

    上人在四十三歲的時候,第八次拜讀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讀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讀到這里,恍然大悟,對整個凈土宗的宗義完全明了,知道凈土宗的核心在這地方:一切造罪凡夫,他的解脫之道成佛之道,原來在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的時候,已經為我們設定好了,就是:順彼佛之本願,稱念彼佛名號,決定往生成佛

    以法然上人智慧讀到第八遍才開悟。法然上人自己說:「任何經典我不超過三遍,一切都會自然明了」。

    他雖然了解了凈土宗義,但是不著急弘揚,善觀機緣有一天,他夢見善導大師在一片茂密的山林當中,從山的西邊有一彩雲飛起來,上面有很多白鶴孔雀,彩色的鳥,雲彩放出光明,眾鳥飛到河裡嬉戲。法然上人正在合掌觀看,彩雲越擴越大,上面站立一位高僧,半截身是金色佛體,半截身是普通僧人形象,法然上人恭敬合掌說:「這是哪一位大德?」

    雲中的僧人說:「我是大唐善導和尚。」

    「兩國相隔千萬里,時代相差四百多年,不知和尚來此有何指教?」

    善導和尚說:「你專修念佛,專弘念佛,甚合我意,將來弘化,無有限礙。」這樣出來證明。

    法然上人知道機緣已經成熟,就展開教化。全國各地的人都向他請教宗義。現在日本凈土宗──黃念祖老居士作《大經解》的時候,很多地方都引用日本凈土宗古德的著作日本凈土宗的各派,都是從法然上人門下派生出來的(像中國禪宗,六祖之下花開五葉),法然上人之後,凈土宗特別發達。當然,這些思想不可能超過法然上人智慧,所以,還是回歸到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是「偏依善導」,你看,這十七文裡邊,善導和尚佔了十五條文,可見得上人是怎樣完全依據善導。我們應該怎麼樣呢?我們就回歸到我們中國祖師善導和尚這就千穩萬當了

    善導大師不光是中國凈土宗的祖師日本韓國念佛人都尊其為祖師。善導和尚彌陀示現,是中外共同尊崇、仰戴的祖師,沒有人能與他相提並論。雖然中國凈土宗有十三位祖師,但是,比較起來,善導大師可以說是祖師中的祖師,這話一點也不為過。

    凈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贊言:「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所說專修念佛,所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是千古不易之定案。」「所說當作佛說看。」

    凈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說:「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你看,善導大師所講的話,我們這兩天來學習,感動不感動?就是感動啊!「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其它的祖師,很少說是彌陀示現的;也沒有哪一位祖師一聲佛口中出一道光,唯有善導大師證得三昧,念一聲南無彌陀佛」,口中就出一道光明;極樂世界種種庄嚴景象,他經常看到。依這樣的祖師所建立的教法,決定沒有偏差。如果別人所說和善導大師所說有所不同,難免別解別行,那些僅供參考,而以善導和尚標準,決定不會走偏,決定不會失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