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清凈蓮華 無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蓮花經》念誦法會開示

清凈蓮華.無上微妙(一)

    --西方寺《妙法蓮花經》念誦法會開示 

  西方寺於農歷五月初四日至初六日(公歷6月22日至24日),爰例啟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三永日,於中虔誦《妙法蓮華經》全部,以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災難遠離,風調雨順,人民安樂。《妙法蓮華經》乃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意謂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經」,比喻經典之潔白完美;實為暢佛本懷之無上法寶,亦是如來一代時教之精華,大乘佛法核心;開權顯實,發跡顯本,既會三乘歸於一乘,復導群迷入佛知見;實是究竟之談,了義之說,堪稱諸經之王,佛法之最。若能時時念誦恭敬恆持,當能悟佛法微妙,入佛法平等,證佛之究極本懷;法界有情,同圓種智,悉共成佛道。

  是次參加法會之善信十分踴躍,大眾虔心同誦經典,法喜充滿,如意吉祥,現將寬運大和尚法會期間之開示全文刊出,以饗讀者: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阿彌陀佛!非常高興看見大家來到西方寺參加我們一年一度的《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相信大家都誦過《妙法蓮華經》,但是大家知不知道這部經的意義什麼呢?怎麼樣解釋呢?大家知不知道啊?

  《妙法蓮華經》以「蓮華」為名經名,就是說蓮花是出於污泥而不染」;「妙」是微妙比喻這部就好蓮花一樣,清凈無比,而經中所說的法更是無上微妙。因此,這是一部殊勝、難得的經典

  大家都知道釋迦所說教法廣大浩瀚;所以,我們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將如來的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五時」,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而「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五時」來判定如來說法的次第,以「八教」來分別其說法內容

  有一個偈頌是這樣說的: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
  華嚴最初三七日,法華涅槃共八年。

  清楚地說明了佛說法的次第及時間

(一)  華嚴時:第一時期的是華嚴」。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間說《華嚴經》的時期,如日照高山之時也就是說,佛成道所說的第一部經就是《華嚴經》,說了二十一天;但二十一天內所說的法,何以經文會這麼長呢?其餘的《法華經》說了八年,《般若經》說了十二年, 經文也沒有《華嚴經》這麼長。因為《華嚴經》是佛的報身──盧舍那佛所說的,所以說得又快又多。

  華嚴時,於化法中,正說「圓教」,兼說別教;於化儀中,是屬於頓;所以在華嚴時,屬於頓教,又兼漸教。

(二)  阿含時:第二時期的是「阿含」。說完了《華嚴經》之後,佛陀於十六大國說小乘四《阿含經》,說了十二年時間。如日照幽谷之時。阿含時又稱「鹿苑時」,因佛陀最初說法之場所在鹿野苑。佛所說的是三藏教理與法,屬於「三藏教」;所以阿含時稱為「藏教」;說的就是小乘教的「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

  四諦即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三)方等時:第三時期的是「方等」。即鹿苑時之後八年間說《維摩》、《思益》、《勝鬘》等大乘經典時期,如日照平地之時(食時)。「方等」即是由小乘要走大乘的一個初門,屬於別教。為什麼叫做「別教」呢?因為是「別前別後」,與前面的「華嚴」、「阿含」有分別,與後面的「法華」、「涅槃也有分別;也就是與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別,與後面「圓教」也有分別,所以稱之為「別教」。

(四)般若時:第四時期的是般若」。即方等時之後二十二年間,說諸《般若經》的時期,故依經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時(巳時)。「般若」屬於什麼教呢?般若屬於「通教」,它因為通前通後,既通到前邊的「阿含」、「方等」,又通到後邊的「法華」、「涅槃」。所以屬於「通教」。

(五)法華涅槃時:第五時期的是法華」、「涅槃」。即佛陀為使受教者的能力進至最高境界,證入佛之知見;約於佛陀在最後八年間說《法華經》與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說《涅槃經》之時期,如日輪當午之時。而法華涅槃時又屬於什麼教呢?是「純圓獨妙」,就是純粹的圓教,沒有夾雜藏教、通教、別教,這是專為大乘的根性而說的教法

  這就是「五時」。

  而所謂「八教」,又分為「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藏、通、別、圓,即是「化法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即是「化儀四教」。

(一)藏:阿含時即屬於藏教,即是三藏教,所說的就是小乘教理

(二)通:般若時即屬於通教。

(三)別:方等時即屬於別教。

(四)圓:「華嚴」為圓教,但不及「法華」純圓獨妙。

(五)頓:就是來得很迅速的,頓時就開悟了,這即屬於頓教。

(六)漸:是漸次而開悟,一步一步地去修行,是一點一點地開悟,所以稱為「漸教」。

(七)秘密:即佛所說秘密教法也就是「咒」;這一切的咒,都叫「秘密教」。這個秘密的教,是「為彼說而此不知,為此說而彼不知」,彼此互不相知,這才能稱之為「秘密」。

(八)不定:就是佛所說法無有定法,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沒有一定的法。這就是不定教。

  這八教,也就釋迦牟尼佛所說三藏十二部;由於這所有的經藏,猶如大海那麼浩瀚廣大,所以稱為「教海」。

  由此可見,《法華經》即《妙法蓮花經》實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在此經跡、本二門的權實法中,天台是以「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之方式來凸顯《法華》之妙。

    所謂「權法」,指的是善巧方便之法。「實法」,指的是諸法實相。正如經中所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但為何《法華經》特別重視方便之法?其理由有二:一者須經無數劫之修行乃能知諸法實相;二者諸法實相言辭相寂滅不可示。

  然由於眾生根鈍,不信有一乘,故佛先說二乘及三乘,引眾生入道。最後說一乘。三乘人皆能成佛。因此,簡單地說,《法華經》的宗旨就是開顯一佛乘道理,引領眾生悟入佛慧。而其開顯的方式即是藉由假名相說的隨宜權法入手,然後再一一開顯入實。若具體地說,也就是以「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的三部曲,來開顯權法即實法的道理,顯示法法無不是中道實相,法法皆為成就佛慧而設置,而這就如來以種種方便,甚至以種種異方便用意之所在,亦是如來施教之本懷。

    由此可知,如來種種善巧方便的權法,無非為成就一佛乘之實法,且實由權顯──實法不離權法而有,若無權法則實法亦無

  還有經中用了種種的譬喻來說明這個「諸法實相」,大家知道有多少個譬喻呢?去年我曾經為大家講過,大家記不記得呢?有七個譬喻,可能大家都不記得了。這七個譬喻就是:(一)【火宅喻】、(二)【窮子喻】、(三)【藥草喻】、(四)【化城喻】、(五)【衣珠喻】、(六)【髻珠喻】(七)【醫子喻】;這都是非常好的譬喻。日本人把這部妙法蓮華經》視為文學作品,因為裡面有很多的偈頌,好像詩詞一樣,文字非常的優美。由於我們西方寺是「教演天台,行歸凈土」的道場,以天台思想為前導,而實踐上即行持上則以念佛為主。所以,我們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為大家講一講天台教理,讓大家了解一下佛陀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慈悲本懷,最終三乘人都可以成佛

  這兩天我會繼續為大家說一說「三乘歸一」的義理和經中的七個譬喻,希望大家能有所獲益。現在我們大家就開始一起來誦《妙法蓮華經》。阿彌陀佛

 

清凈蓮華.無上微妙(二)

   ──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非常高興大家一起能在西方寺誦一誦《妙法蓮華經》。剛才我們在經里看到,看到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人都是煩惱重的,我們的心都是散亂的,如何能夠收攝此心令其趨向於佛道呢?這是我們作為佛弟子應該時常思考的問題。正如本經《方便品》中所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意思是指,只要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由此因緣皆可共入佛道。最普遍的修行方法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禮拜

  如最為大家所熟識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即是一般佛弟子常用的修行法門之一。不過,不管採用《法華經》哪一品作為修行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對此法門有信心,並且有恆心地修持,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作所行,都能法相應,這就是無上的法供養,亦可以消除累劫業障,開佛智慧,而受持功德,能得六根清凈、離苦惱、有福德力、諸佛菩薩護念、護法龍天守護、未來當得作佛、來世圓滿果報

  此外,在《妙法蓮華經》里頭,也提倡念佛法門,因為整個的《妙法蓮華經》有二十八品。它對天台宗的影響非常之大。

  昨天說到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統攝佛陀所說的一代時教;其中「八教」中的「化儀四教」即有頓教、漸教,秘密、不定,這是一種。而「化法四教」即有藏教、通教、別教、和圓教。

  「五時即是釋迦佛四十九年的說法,分為五個時期,第一「華嚴」時所說的就是《華嚴經》;但說了華嚴經》以後,由於太深奧了,所以很多人特別是小乘的人,如聾如啞沒有辦法聽得懂;其實佛陀所說的是「一音佛教」,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好太陽一樣能夠照耀高山,也能普照大地,把所有的地方都照到了,令所有眾生都能得益。

  後來,佛陀去了鹿野苑講「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及十二因緣這就是第二時的「阿含時」,所說的是乘法。由於說法地點在鹿野苑,所以又叫鹿苑時。接著是第三的「方等時」及第四的「般若時」,又講了「方等」系及「般若」系的經典;我們都知道《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般若經》屬於「通教」;而方等經則屬於「別教」;謂「通教」是因為它通前通後,既通到前邊的「阿含」,又通到後邊的「別教」。最後是「圓教」,「圓教」是什麼呢?就是第五時的「法華涅槃時」所說的《法華經》與《涅槃經》。就好像日輪當午一樣,既照到山頂,也照到平地。《法華經》是佛陀最後八年所說經典,是為暢佛本懷所說經典,是開權顯實、開跡顯本的經典。什麼是佛的本懷?就是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佛的慈悲

  我們常說的「六度四攝」的菩薩道,在《華嚴經》里頭其實已經說得非常地清楚;到了最後,三乘人都能成佛也就是「會三乘而歸於一乘」。這個「一乘」,即是開權顯實後,所顯現的最後成佛的究竟法。當然成佛以後也就無所謂菩薩,也無所謂羅漢,也無所謂辟支佛,「究竟一乘」這是成佛以後的境界

  而本經〈方便品〉中,有所謂「十如是」,即:「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這個「十如是」對天台宗的影響甚大。智者大師因而提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的思想;然何謂「百界」,這個「百界」是怎麼來的?我們都知道,佛教宇宙分為「十法界」,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每界又各具十界,乘之便是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上述的十如,則成千如;此千如在我們一念心中又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我們一念便具足了三千!這就天台宗的一個禪觀修行方法讓我們更為深入認識這個宇宙。所以,在天台宗里頭提出了一念三千、圓融三地、一心三觀等理論,都是教導我們修行實踐的觀法。這些思想及理論非常的圓融及深刻,以後有機會再為大家詳細解釋。

  還有,我們可以看見經中說到,當佛陀這部經的時候,有五千人要離席;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反覆說過了這是一部「開權顯實」的經典佛說這部是為了度脫這些聲聞、緣覺;而聲聞、緣覺是菩薩的後來人;聲聞、緣覺再往前邁一步,一發心就是新發意菩薩了。菩薩是從這裡選拔出來的,不可能一修就馬上是菩薩。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當時有五千人離席,說明佛住世時也有眾生不信佛說乘法,那要現在人相信就更不容易了。

  由於佛所說的是乘法,而很多小乘人聽不懂反而起增上慢心;所謂「增上慢」即是:未證說證,未得謂得;覺得自己已經證悟了,知道了究竟的法門。其實,只要有我見我執,還是不究竟的。但是,佛非常的慈悲,還是准許他們離席,讓他走了。為什麼走呢?佛就是怕他們謗佛、謗法;這個謗佛、謗法的罪,將來是要下地獄的,所以,慈悲的佛就讓他們離席了。由此可見,這才是真正的「開權顯實」,「開跡顯本」。

  其實,我們一般認識的佛,是化身佛,也就釋迦牟尼佛。其實佛早在久遠之前已經成佛了,佛無所謂去,也無所謂來;也無所謂無去,也無所謂無來。這是讓我們佛陀真正的法身有多一份了解。

  所以,整個的《妙法蓮華經》的意義,就是要令我們了解「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的本懷,目前就是讓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果我們真能做到的話,當悟入佛境界的時候,也就無所謂西方極樂世界了。但是現在我們還未做得到,所以要依賴我們的身體,所謂的「借假修真」。當然究竟圓滿的佛,是無所謂真,也無所謂假的,但我們現在仍處凡夫境界的時候還要以假修真。所以,我們經常說:「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從這部經里頭,我們可以對整個的佛教有一個深入的了解。當然,佛陀最後所說的,還有《涅槃經》;《涅槃經》亦說一切眾生皆可以成佛,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甚至是「一闡提」將來也能成佛。所以,這些思想對我修行凈土法門都有所幫助,對我念佛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為智者大師就是念佛往生的。所以,大家有緣一起來誦一誦《妙法蓮華經》,實在是功德無量啊。而且還能佛教多一點了解。法會只有三天的時間,希望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們都好好發心,好好珍惜,好好地了解經文;因為日本人把這本經作為文學科的課本,它里頭有很優美文字很容易背誦、來朗誦。不過我們大家不必朗誦,只要跟著法師一齊誦念就好了,讓我們一起來體會、體會這個的妙法蓮華境界好了時間又到了,我們現在就結齋。


清凈蓮華.無上微妙(三)

   ──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好!今天(6月23日)是端午節,非常高興看見這麼多的人來參加法會!你們不但出錢出力,而且出一份心來到西方寺誦《妙法蓮華經》。昨天已經說了這是一部「開權顯實」、「開跡顯本」、會三歸一的經典;本來是唯一的是佛乘,方便而說三;說的三乘人,都是方便;「方便」就是「權」、就是「跡」;「痕跡」的「跡」。而「本」也就是「實」,這個「實」即「如實」;什麼是「實」呢?唯一佛乘,余皆方便,這就是「本」、就是「實」,就是真實說、如實說。

  那為什麼說會有「權」和「實」的分別呢?就是因為眾生根基有三乘的差別根基成熟的,就為其說「權法」,也就是「方便法」。對根基成熟的人,就說「本」、說「實」。我們可以看到釋迦佛在成道之初說《華嚴經》,由於這部是說法身大士聽的,當時很多人不懂,所以就如聾如啞;於是慈悲佛陀就改說「小乘法」,講《阿含經》,解說四聖諦和十二因緣道理這就是為了緣覺和羅漢而說的;由於以前佛陀沒有跟他們說過「大乘法」,也沒有說過最後的「唯一佛乘」,因此他們心生疑惑,所以,「法華會上」才會有這麼多人的離席。但是,他們還是很禮貌的;怎麼樣禮貌呀?我們中國人常說「拂袖而去」,或「不辭而別」,但他們都給釋迦佛頂了禮,也就是「作禮而去」。雖然他們起了增上慢心,但是他們還是懂得禮法,對佛陀還是尊重的,只是有些不認同,為什麼不認同呢?因為佛說了,「我從成佛以來,用種種方便,種種譬喻,廣演言教。」就是說佛陀成道以來,用了種種的方便和種種的比喻,跟很多人說法也就是用無數的方便善巧,來引導眾生,令他們離開執著,所謂「執著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貪著」。

  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用了七種譬喻來說明,這也就是著名的「法華七喻」;這七喻就像七顆明珠,不但講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更彰顯出此經優美的文學性。以下即為大家簡單地略作說明:

一、火宅喻

  出自第三品《譬喻品》,內容是說一位長者從火宅中救出眾多孩子故事佛陀在經中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經常以各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讓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脫。接著,佛陀便以國中有長者,因為年老體衰,擁有無財富和田宅,以及僮僕。他的家宅廣大,可是卻只有一道門家中人數卻眾多。一天突然大火家宅四面燃起,長者大火生起,很是驚恐,自己必能出逃,但顧及那些年幼的稚子。長者知道他們都貪圖嬉戲,沒有出逃的意思。為了讓他們逃到安全地帶,於是採用下面的善巧方便。

  經雲:「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游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諸子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長者就是通過允諾給予各種娛樂玩具方法,讓所有的稚子都能逃離火宅,來到安全的地方故事中的長者譬喻慈悲佛陀,稚子譬喻苦難眾生大火世間之苦宅子眾生輪回的三界

  「火宅喻」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就好像火宅一樣,眾生卻貪圖世間虛幻快樂而不願出離。

二、窮子喻

  窮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故事講一位走失在外的窮孩子,到處流浪、乞討,一天來到富裕的長者門口卻不知道是自己的家。窮子見到長者身上真珠瓔珞充滿,價值千萬,庄嚴其身;身旁還有很多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窮子見到長者如是威德庄嚴心生恐怖,便快速離去。

  長者見到窮子,知道是自己失散已久的兒子,便派人追趕,將窮子追回。窮子非常恐怖,擔心被處死,即時昏倒;長者令人以冷水灑面,促其醒悟。但窮子仍不醒悟,長者唯有放其外出乞討。接著,長者巧設方便,派人將窮子請回來家裡打雜做事,逐漸使其慢慢覺悟自己就是長者兒子並最終繼承了家業

  經中的「窮子」喻二乘之人,「長者」喻佛陀佛陀巧設方便,讓窮子從小乘修起,漸入大乘法門,最後進入大乘最高境界

三、藥草喻

  藥草喻出自第五品《藥草喻品》。 經雲:「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花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本品中的眾生喻藥草(小藥草、中藥草、大藥草)或樹木(小樹、大樹),但是法雨無差別,雨落在地上,藥草和樹木各取所需,都能開花結果。在後面的經文中還多次提到草木、雲雨。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來教化的眾生;「下雨之雲」喻我佛如來;「大雨」喻如來所說的一乘大法

四、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經中以比喻方式,以眾生經過險難之道為喻,說明小乘貪圖涅槃之境故事說到,一次,一群眾生到遠處尋寶,經過五百由旬的險難之道,路上沒有人煙,非常恐怖有一聰明導師,為了讓大眾能夠順利走過險道,於是對眾人說,你們不要害怕,更不要後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裡面休息,如果能夠進入這座城,就能安穩快樂。這時眾多疲勞之人心生歡喜,雀躍地說:「我們馬上就可以遠離惡道,得到安穩快樂。」這些人於是便高興地進入化城,補充水糧及食物想像著自己將得到安穩快樂,感到無比喜悅導師知道眾人已經得到休息,身心不再疲倦,於是就去除化城,對眾生說:「你們現在,離寶所不遠,剛才的化城,是我變化而成的,只是為了讓你們休息一會,養足氣力,繼續再往前行。」

  這段比喻主要針對小乘行人而說。小乘行者貪圖進入涅槃境界,一旦進入後就不想離開。豈知真正的寶藏還在遙遠的地方,而這座讓休息者暫時歇腳的「化城」,只不過是幻像,休息完後還要繼續趕路才能真正達到藏寶之地──指達到真正的涅槃

五、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授記品》。故事說,有一窮人,一天來到親友家中親友非常熱情地接待,窮人因喝酒而醉倒。這時親友正趕著要出門,怕窮人醒來無衣無食,於是便以無價寶珠系在其衣服裡面,待他醒來將珍寶變賣換得金錢就可以過著豐盛的生活。可是窮人醉卧在地竟然一點都發覺;待醒來之後,見親友不在家,便又離去。他後來遊行到其他國家,為了衣食之需,到處求索,過得很是艱難,若是得到少許財物,便感到十分滿足。後來,一天行乞於路上,偶然碰見這位親友親友非常驚訝地對他說:「你怎麼為了衣食竟然如此的窘迫!我過去為了解決你的貧困,以無價寶珠,系在你的衣服裡面,沒想到你竟然全不知道,如今仍艱苦如此,以求自活,實在是太傻了。現在你可用這個寶珠,換取所需之物生活就不再睏乏了。」

  經文講述一位窮困的愚夫,被富有的親友贈送寶珠,而愚夫卻因醉酒而蒙然不知,仍到處奔波謀生。「愚夫」喻聲聞和緣覺;「親友」喻我佛如來,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種種煩惱困擾。眾生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務的衣食忙碌奔波,卻不知心裡早有佛陀贈與的寶珠——「一乘佛法」。實在是可憐、可惜。

六、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樂行品》。經中說,比如轉輪聖王,想以威力降伏眾國,而眾小國王不順從,這時轉輪王便起兵前往討伐並大獲全勝。王見兵士中有戰功之人心生歡喜,論功行賞,或給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嚴身之具,或種種金銀珠寶。但是,只有自己發髻中的一顆明珠,起初捨不得送人,怕送人別人會吃驚。但是,後來覺得眾兵士立下如此大功,於是毫無吝嗇地將發髻中的明珠賞賜將士

  經文中的「轉輪聖王」比喻如來,「發髺」喻二乘權教,「寶珠」喻一乘實理。珠在髺中,就如實理為權所隱。這就是說如來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輪王解髺中之珠以與功臣,所以以此為喻。

七、醫子喻

  醫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經中說,比如一個良醫聰明智慧,善於配製藥方,治療眾生之病。這個良醫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為有事遠行到其他國家孩子們不慎錯誤飲用毒藥而中毒病發,有些完全喪失心智,有些還是一半清醒。不久,醫生回來,孩子見父心大歡喜,請求父親醫治;父親見到孩子如此苦惱,便按照藥方,以上好醫藥,色香美味,搗篩調合,讓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後,病即痊癒。

  經文中的醫生比喻如來孩子比喻三乘人。因為諸子無知,飲用毒藥,心即狂亂,父親設方便,讓他們服用好葯得以治癒。這比喻三乘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施設各種方便,讓他們服用大乘法葯,迅速除去他們的苦惱,不讓他們有各種禍患,所以,以醫生之子作為比喻

  其實,佛陀巧設的比喻有很多種,在《涅槃經》里頭有有八種比喻。哪八種呢?就是:

  一順喻:隨順世諦次第,自小向大而為喻。如天降大雨,則小坑滿,小坑滿故大坑滿;大坑滿故乃至大海滿。如來法雨亦如是。眾生戒滿乃至解脫滿,解脫滿故涅槃滿。是名順喻。

  二逆喻:逆於世諦次第,自大向小而為喻。如大海本為大河大河本為小河,乃至溝澮本為大雨。如是如來涅槃本為解脫,乃至持戒本為法雨。是名逆喻。

  三現喻:以現前事而為喻。如說眾生心性,猶如獼猴

  四非喻:假設非實事之事而為喻。如說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來,欲害人民,則王如何。是假設四山譬老、病、生、死。

  五先喻:先設譬喻,後以法合。如說有人貪著妙花,而採取之時,為水漂流。眾生如是貪愛五欲,為生死之水漂沒。

  六後喻:先說法,後設喻而顯之。如經雲: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滿大海

  七先後喻:先後所說皆是譬喻之意。如經雲: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養,亦復如是。如騾懷妊,命不久全。

  八徧喻:始末皆假喻而顯之。如具說忉利天質多羅樹生長之狀,而徧喻佛弟子等。

  上述種種譬喻,目的就是讓大家對三乘要有所了解,對佛乘也要有所了解。我們可以看到,提婆達多本來是作惡多端犯了五逆十惡的人;但是慈悲佛陀仍然授記他將來成佛,當然是等他在地獄裡頭受盡了苦以後,才為他授記。這是什麼樣的因緣呢?因為我釋迦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曾經是一位國王提婆達多為他講解過《妙法蓮華經》;因此他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釋迦佛仍然幫他授記成佛

  另外,經中的《提婆達多品》還說到龍女成佛故事

龍女原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聞文殊菩薩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一天,智積菩薩文殊菩薩研究女人成佛之事。智積正大惑不解時,龍女突然顯法力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並向智積稽首。站立旁邊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見此情況,不平地說:「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得無上菩提?」

  文殊菩薩看不過去,解釋道:「尊者舍利弗!你不可以這麼說,女人身體、容貌,和男人相較或有不同,但佛性平等,不但男女一樣,佛陀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青年男女才是菩薩的悲願、熱情、勇敢、進取、犧牲的最好象徵。」

於是龍女立刻拿出一顆價值三千大千世界寶珠獻給佛陀佛陀微笑地接受了寶珠佛陀接受以後,龍女回過頭來,走到智積菩薩舍利面前很有禮貌的問道:「剛才我把寶珠奉獻給佛陀佛陀慈悲的接受,像這樣的時間,快不快呢?」

  「很快的!」智積菩薩舍利弗都這樣的回答。

  「請你們運用神力觀看,我馬上就能成佛,比獻珠的時間還快上幾倍哩!」龍女說後,會中大眾,皆見龍女忽然間變成男子具足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在大寶蓮華之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普為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演說無上甚深微妙之法。後來成為觀音菩薩的脅士。

  所以,我們大家要相信每個人都有成佛機會提婆達多能授記成佛龍女也能授記成佛。而且今天我們大家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大家都虔誠恭敬地念阿彌陀佛大家都一心一意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如果我們成佛的時候,那麼極樂世界也是不真實,但對於我們凡夫來說,極樂世界是非常的真實,而且還能夠帶業往生,又能永不退轉。

  所以,我們多誦《妙法蓮華經》自然對整個的經教多了很多的了解,希望我們每讀一卷,每讀一品,都能深入思考、好好體會。全經一共有二十八品,我們要慢慢地了解,自然就會得到智慧的開啟,而且還可以得到成佛之門鎖匙;有了這個鎖匙之後,你就能開啟八萬四千的法門,知道什麼是頓、什麼是漸、什麼是秘密、什麼是不定法;也知道什麼是藏、通、別、圓,哪個是方便說,哪個是究竟說。這樣大家在學佛的路上個個都不可思議,個個都能成就。(全文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