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大悲心與菩提心──寬運法師西方寺盂蘭法會過堂開示

大悲心與菩提

───寬運法師西方寺盂蘭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時間過得非常之快,再有兩天,我們的盂蘭法會,就要結束了,看到大家出錢、出力、出心,來護持道場我心裡頭,非常的讚歎和歡喜。我們佛教里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所以都是靠我們自力,靠我們自己去修持。我們經常說,學佛修行必須要具備「三心」,即:深心、至誠心迴向心。所以,最重要的,其實就是我們的發心

  那我們要發什麼心呢?也就菩提心與大悲心。正如《梁皇寶懺》中的懺文所說

  「未發善根者,今當令發。已發善根者,今令增長。若計有所得,住諸見者,皆悉令發舍離之心。樂小乘法者,令不疑大乘法。樂大乘法者,令生歡喜

  又此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皈依處。如日照晝,如月照夜。為人眼目,為人導師為人父母為人手足。慈悲之心,重於血肉;雖死不離,世世相隨。今日道場會眾,幽顯大眾;仗此懺法,能發大悲心;有十二大因緣。何等十二?」

  由於「慈悲」是「諸善之王」,是「一切眾生,所皈依處」,就像是人的眼目、人的導師、人的父母、人的手足;慈悲之心,比人的血肉還重要,所以為佛弟子者,在道場法會禮懺之中,又怎能不發大悲心呢?

依懺文所說,藉此懺法而發大悲心,有十二種因緣

一者、願度化六道眾生,心無限齊。

眾生無明不覺,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輪回於六道之中,了無出期,是故我們應該發起大悲心,發願度化六道一切眾生,出離此生死苦海;而這種悲心是沒有限量的。

二者、為報四恩,功無限齊。

  我們修行之人,必須恆念報四恩;四恩即是:佛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而報此四恩的功德,是沒有限齊的。我們要以這樣的心來拜懺

三者、願令諸眾生,持佛禁戒,不起犯心。

  希望一切眾生,在拜佛禮懺的同時,還要持佛禁戒;戒有五戒、八戒、菩薩戒等等;而戒的作用乃在於防非止惡,戒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行為;有了戒,身心自然就會安定下來,就能不起犯心,心意清凈就能生起智慧

四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諸尊長,不起慢心。

借著拜懺功德善力,希望令一切眾生自己的尊輩、師長,不起慢心,而且生恭敬心。因為佛教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我們不應生起慢心,尤其是對我們的父母師長;我們應該要做到「內心謙下,外行於禮」;禮,就是說要做到長幼有序,尊卑有別,這就是恭敬、就是禮儀,也是我們佛弟子的一個基本要求。

那第五種因緣是甚麼呢?

五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不起瞋心。

  常言道:「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心是一種無明煩惱;瞋心是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因此,希望借著懺法的力量,令一切眾生不起瞋心,不起恚心,不隨便生氣、發怒,心意自然柔順調伏,這樣的話,才能領受佛法

六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他身色,不起嫉心。

  眾生本性都是善妒的,見不得別人好,見到別人好過自己就會受不了、吃不消;見到別人長得比自己漂亮、好看,就會心生妒恨;這些是無明愚痴所引起的煩惱,因此,希望借著拜懺功德,令這些妒嫉之火熄滅。

七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內外供養法,不起慳心。

  「慳心」就是慳貪的心、捨不得的心。所以佛教叫我們施捨,所謂捨得、捨得,唯有舍才能得;所以出錢是舍,出力還是舍;內供養是舍,外供養也是舍;就好像我們行堂的義工們,她們不辭勞苦,照顧我們先吃;我們吃飽了,然後她們才吃;她們一早就來安排、準備。這就是她們的發心。所以,我們學會了能舍,才能不起慳心。

八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凡所修福,不為自身,悉為一切無覆護者。

  仰仗拜懺功德善力,希望令一切眾生,凡所修福,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一切「無覆護者」;甚麼是「無覆護者」,就是那些失去保護的人,比如說,那些沒有父母,沒有依靠,亦沒有人認養的人,還有那些沒有人關心的人;我們都希望將自己所修的福德迴向給他們

九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不為自身,行四攝法。

  古德說:「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所以,希望借著拜懺的善力,能令一切眾生,不只求自身的安樂,而且還要常行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就是把東西施予有需要的人,所謂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的不只是金錢物質,而且是精神上的慰藉,令人得聞佛法,遠離恐懼、怖畏等等。所以說,布施其實就是結緣。愛語,就是說一些讚歎人、關心人的話、令人聽起來舒服的話。利行,就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互相照顧,比如說,法會中大家互相鼓勵,這樣就是利行。而同事,就是在共事當中和諧共處,就好大家一起學佛,彼此的心志都是一樣的,這樣就是好同志。所以這四攝法,可以令我們的修行進到菩薩道里去,如此才會更上層樓。

十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見有幽系疾病,起救濟心,令得安樂

  希望透過拜懺的善力,令一切眾生,見到幽系疾病的人,起同情心、憐憫心、救濟心,令他們都能得到安樂

  佛陀指出「眾生病」其實可分為有兩大類:「心病」和「身病」。然而世間科技最先進、設備最完善的醫院,只能醫治「身病」,卻不能醫治「心病」。佛所說的「心病」,是指內心的貪執、恐怖憂愁、憎恨、愚痴等諸多煩惱眾生煩惱之多,可有八萬四千種,即所謂「八萬四千塵勞」,但可歸納為「貪、瞋、痴」三種。這些煩惱的「心病」,即使世間上最高明的醫術亦無法醫治,唯有佛法才可以解救。所以佛法其實即是心法」。因此,我們常常說,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教才是治心的。不過,治心其實就包括了沿世和治身。所以佛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目的就是希望令到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都能得到身心自在

十一者、以此善力,若有眾生,應受折服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俗語謂「以德服人」,以佛法來說,則不但是以德,而且是用智慧,亦即是以善巧方便來折服人攝受人,而這種折服、攝受是心悅誠服的、是五體投地的。這就不容易了。所以,要真正令人折服,必須令對方生起真正的慚愧心、謙卑心。這就是佛法偉大之處

十二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在所生處,恆自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佛教裡面,最終的還是要發菩提心,所以,希望透過拜懺的善力,令一切眾生,在其所之處,恆自憶念,發菩提心,而這個菩提心是相續不斷的。

    所以,我們要學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發菩提心必須從大悲心開始,沒有大悲心,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所以還是回到大乘菩薩道的本位,慈悲喜舍,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所以大家學佛啊,就是一定要發心。以前本煥老和尚,見人就鼓勵說︰「發心發心、發大心。」發大心才能做菩薩。本來菩薩是無形無相的,有形有相都是為我凡夫而示現的;所以,只要肯發心,我們每一位,都可以成為菩薩,先從凡夫菩薩、小菩薩做起,將來就可以成為大菩薩。所以,希望大家都能發心、發菩提心;一是來到道場大眾熏修、互勉互勵,二是學習佛的慈悲,不舍眾生、關懷眾生。這些都是菩薩道的實踐。好了,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