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慈法師:凈土宗師 叄祖承遠大師

蓮宗叄祖承遠大師

圓慈法師

般舟苦行世難堪,絕糧泥土作所餐;

常將經要佛名號,遍書途巷石間;

念佛之教特別法,來學以此令心安

天子聞名南向禮,故得道風四海傳。

印光大師

叄祖承遠大師(712~802)唐代僧,為凈土宗第叄祖。漢州(四川廣漢)人,俗姓謝。早先就學於成都唐公,年二十四時,出蜀到荊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學道。後遵師命去衡山(今湖南省衡山市西南),從通相受具足戒,並跟他學經、律。後聽說,慧日師到了廣州,便去求法。慧日法師開示說:不可獨然獨善,應依《無量壽經》修念佛叄昧,以救濟群生!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重回衡山,始居衡山西南之石下,僅安置經像,精苦修道,有人供養食物則食,無人供養則食土泥茹草木,衣著但求禦寒蔽體。來求道的人,常見到一人身形叟小,塵垢滿面,負薪擔水,都以為是大師侍者而輕慢之,待後方知他就大師

他居之茅舍稱為「彌陀台」,大師在此專修般舟念佛叄昧(即九十日不坐、不卧、不雜用心,專念阿彌陀佛聖號。)。由於大師能以萬緣放下精進修行,於是證得念佛叄昧,常感聖境現前。久之,遠近風聞,人從而受教化者數以萬計,代宗時之法照國師即其門人,代宗皇帝前來參禮,並先後賜其道場「般舟道場」之號、「彌陀寺」之額。

大師法門惜不甚詳,就師之本傳所載,知師以持名號正行,以布施持戒為助行。

依據《凈業彙編》所說:「師以專念法門書之途巷,刻之溪谷,丕勤誘掖,以援於下,不求而道備,不言而物成,所有資生之具,施與餓疾,而自處於岩石之下,食土泥,茹草木,嬴形垢面,躬負薪樵,雖天子不可征,其自律可謂嚴矣。」此為古德苦行堪為世式。緇門崇行錄有贊雲:「茆茨構而堯堂疑於村舍,衣服惡而禹述疑於野人,況釋子以缽衲支身者耶,今時有侈服飾,置臧獲,惟恐人之不知而揚過閭,亦可以少愧。」

大師於貞元十八年(802)入寂,世壽九十一,柳宗元為撰碑文,立石於寺門之右。門弟子千餘人,其中以法照、日悟、惠詮、知明、超明等為最著。[凈土聖賢錄卷叄、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德行

大師的感人生德行,還可以從唐永州司馬柳宗元為大師撰寫的南嶽彌陀和尚文中了解一二。文中說:「在代宗時(763-803),有僧法照為國師,乃言:其師南嶽長老,有異德,天子南響而禮,度其道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用尊其位。」

公始居西南岩之下,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類是。南極海裔,北自幽都,來求厥道,或值之崖谷,嬴形垢面,躬負薪樵,以為僕役而之,乃公也。

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權,俾得以疾至,故示專念,書塗卷刻豁石,丕勸誘掖,以援於下,不求而道備,不言而物成,皆負布帛,委之岩戶,不拒不營,祠宇既具,以泊於德宗,申詔褒立是為彌陀寺。施之餘,則施與餓疾者,不屍其功。

公始學成都唐公,次資州詵公,詵公學於東山(弘)忍公,皆有道;至荊州進學玉泉真公,真公授公以衡山,俾為教魁,人從而化者以萬計。

初法照居盧山,由正定安樂國,見蒙惡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遠也。」出而求致肖焉,乃從而學傳之天下,由公之訓。公為僧凡五十六年,其壽九十一,貞元十八年七月十日終於寺,葬於寺之南岡,刻石於寺大門之右銘曰:

「公之率眾峻以容,公之立誠放其中,服庇草木十蔽穹窿,仰攀俯取食以充,形游無極交大雄,天子稽首師順,四方奔雲之從,經始尋尺成靈宮,始自蜀道至臨洪,咨謀往複窮真宗,;弟子傳教國師公,化流美億代所崇,奉公寓形於南峰,幼曰弘願惟孝恭,立之茲石書玄蹤。」度化法照

從上碑文中可以了知,承遠大師曾在定中點化過法照大師。當時,法照大師在盧山修禪定有一天他入定,往極樂世界,見一穿著不太好的老比丘侍立在彌陀佛的身側,於是法照就問佛那位比丘是誰?佛回答說:「這是住在衡山的承遠,他發願來到我的國土,勝緣已經結了,所以他的真影來現。」1法照大師出定後,即前往衡山面謁承遠大師他在衡山之峰,詳雲繞繞之處見到了他定中所見到的承遠大師,他當下是悲喜流涕、頂禮向拜而受其教,並願承入室之弟子,轉修凈土

遠近道俗也廳聞到了承遠大師的德業,前去衡山新近乞教的人很多。他們自負布帛,斬木壘石,搭棚居住,並發心施金營造殿宇。對此,承遠大師既不拒絕,亦不營求。殿寺蓋成,題名彌陀寺。營造殿宇的結餘,都布施給餓病苦者。

又從碑文中得知,大師教化眾生時,善立中道,隨機設教。為了使學佛者早證圓覺道果,大師慈悲開示佛法門,並將經教法語彌陀名號。書寫在大街小巷,鐫刻在山岩溪谷,苦口婆心地勸導人們念佛求生凈土。由於大師的身體力行,感化教育了很多人,前後受法弟子千餘人。其中以比丘惠詮、智明、道偵、超然、法照等皆為入室之秀。

後來,唐代宗皇帝尊奉法照大師國師,便也推尊承遠大師頂禮有加,並賜承遠大師所住寺廟為般舟道場大師德行除見於柳宗元所撰南嶽彌陀和尚碑,還見於唐衡州刺史呂溫所撰寫的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

大師一生以慧念奪人浮想,以身率先投注念佛實踐中,他身教大於言教,不圖著作。然而,從碑銘和其它一些資料來看,他服從慈愍(慧日)叄藏的教旨,在衡山弘揚凈土法門,他堅持戒行,專修念佛般舟叄昧,以此自利利他,成為獨特的一代祖師風範。

【注釋】

1見於唐衡州刺史呂溫所撰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