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師:《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七

金剛經》講課記錄·11月24日

宗性法師主講

賞鑒、措錯整理

  上回講到怎樣尊重正教分,內容非常短,但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怎麼樣是尊重正教,換句話講就是怎樣算是尊重佛法。上次講到,真正地由內心尊重佛法,就是如教修行如法修行,用佛陀智慧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行動,這樣是對佛法最大的尊重。說得更明白一點。佛法不同於普通的哲學學問佛法不只是理論上的闡釋,而是通過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行動的。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所覺到的人生智慧是通過生活和行動而覺悟出來的。所以佛陀覺悟出來的這樣一些人生智慧就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他的覺悟來源生活,反過來更能夠切實地指導生活。正如我們所講藝術來源生活,反過來,藝術也要生活服務。佛法的真正意義也在這裡,佛法的真正意義就是要讓我們把佛陀人生中體驗到的智慧,用於人生。這樣佛法才具有生命力,才有用處。佛法不是束之高閣的,而是真正能在我生活中改變我們的習氣、消除我們的煩惱、提升我們的氣質、凈化我們的心靈、指導我們的人生,所以《金剛經》中講,怎麼才叫尊重正教?就是要如法修行,怎麼樣能如法修行呢?就是在生活里用佛法智慧來透視,讓佛法智慧生活融為一體。也就我們現在人生佛教」提出的「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現在有的人搞不明白,說「佛法生活化」會不會導致佛法知識化呢?這需要我們用智慧來把握。我們之所以講要讓佛法生活化,是為了更好地讓我們的生活佛法化。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佛法生活化就是要用佛法來化解生活,這個才是目的才是如法修行佛法生活化就是讓我生活的更和諧,生活得自在。所以,實踐佛法的路就是一條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路。懂了這個道理,我們才真正明白,原來對佛法的尊重、對三寶的尊重就是很好修行三寶的恩怎麼報?佛需要你給他吃嗎?給他穿嗎?法是這樣嗎?僧當然需要你供養,但真正報三寶恩,最好的辦法就是像《金剛經》所講的尊重正教如法修行佛陀出現於世,最終的目的目標就是讓眾生得到佛法的受用,通過佛法的修習,能夠改變生命的航向,能夠脫離生死苦海,到達究竟的彼岸。所以,如果我們真正能夠讓佛法生活化,讓我們的生活佛法化,能夠改變我們生命染污,達到覺悟,這正是三寶希望我們眾生能夠辦到的。所以,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按照佛法生活很好地來透視,三寶時時刻刻在加被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向我們微笑。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才真正是佛的弟子。我們要真修學,要做真正的尊重正教的人原因在這個地方。為什麼總是強調這個問題。因為在生活中,老是有居士問我:「師父啊,我那個房間里不乾淨,能不能誦經?誦經要在什麼地方?要怎麼樣才如法?」等等。我就跟他講:要乾淨,哪裡乾淨?現在大家住的都是樓房,要沖哪一方?人家的設計不是單獨為你設計。你認為不乾淨,說人家樓上有衛生間,那你總不能到樓頂上去誦吧,即使你到樓頂上去誦,那樓頂也不絕對乾淨啊,因為樓頂上空還有飛機過呢,還是不乾淨,那你怎麼辦呢?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不是在形式上。很多人啊,一學佛以後,就在形式上打轉。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這下可好,本來沒學佛時還好,一學佛煩惱更多了。要知道,學佛是要學佛智慧,不要成天沉溺於形式,不是一定要怎樣怎樣的形式。當然,沒有形式也不行。因為形式內心是統一的。我剛才講的意思是叫你不要沉溺於形式而不叫你不要形式。我的意思是要你在注意一定形式的同時更要注重學佛的內涵。不是讓你什麼形式都不要。

  因為形式也是反應你的內心世界。成於中而形於外。但是我們的內心若不知提升,阻礙了我們的形式也不行,內涵和形式相一致這就對了。內容形式要雙管齊下,不能只注重一面。在生活中,我們應當根據情況,因地制宜。有的人說「聽人說拜佛要向西拜,但西邊是廁所,那我怎麼拜呢?」我說你想怎麼拜就怎麼拜!何必一定要固定呢?關鍵你要內心裡拜,形式和內涵要統一,要協調。這個問題值得引起大家去深思反省。我們學佛本身是為了自在,為了解脫,結果煩惱把我們給束縛起來了,這不是佛陀施教的目的。所以,一方面,要注重內涵的提升,一方面要注意形式的協調,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尊重正教佛教徒,是真正如法修行佛教徒。光注重形式是不對的,光強調內涵的也是不對的,要把這兩個東西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地進入佛法大海,才能真正地不偏離。《華嚴經上講理事圓融。強調內涵是「理」上的,強調形式是「事」上的。如果你只注重形式,就是執事昧(迷惑)理,如果只強調內涵而不注重形式那就是偏理廢事。佛法主張中道,因為理事是相互依靠的。就像衣服有兩面,里子和面子是相襯的,離開面子就沒有里子,離開里子也沒面子理事道理也是一樣。外面的面子和裡面的里子是一樣的,誰也不開誰。包括我們剛才講的形式和內涵,也是這樣。如果形式開了內涵,那麼形式就是虛假的;若內涵離開了形式,那麼內涵怎麼來表達呢?不通過形式誰知道你心裡想什麼?所以這兩方面一定要圓融起來,理事圓融起來。我們的修行只有沿著這樣的道路,才能平坦、穩定地前進。如果只注重一面。我們的修行就會失去重心,就會偏離,就會成為曲線,不會是直線,我們的智慧就不會平穩地增長。那樣會形成曲折的道路,會給我們的修行造成障礙。剛才是對我們上一次講的內容做了一點補充。下面我們接著講經文

  「爾時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世界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男子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段經文內容上與上面是連貫的,一致的。須菩提如來:你講的這個法門,我們將來受持要讓它流傳,我們應當怎麼叫它呀?須菩提這個問題問得正是時候,就像現在推銷員推銷產品,講產品的性能如何如何好,人家就要問了:這產品這麼好,到底叫什麼名字啊,是什麼東西啊?於是佛就講:這個經給它起個名的話,就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關於經的名字,我們曾經解釋過,「金剛」是比喻,「般若」是解脫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三者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學習解脫智慧的最珍貴、最稀有、最難得、最堅不可摧的方法,因為有了智慧就可以降服一切煩惱。有了像金剛一樣堅不可摧、難得稀有解脫智慧,就能到解脫彼岸。「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請諸位想一想,我們怎麼來奉持經的名字?我們剛才說了,金剛是譬喻,般若解脫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我們要想解脫要想出離,那就必須擁有像金剛一樣堅不可摧的智慧、無漏的智慧才能夠出離苦海。所以,我們學佛必須要擁有智慧,開發我們內心智慧寶藏讓我內心智慧得到顯現,我們才能度脫生死苦海。我們要通過這個名字,明白這個道理,要好好地信解這個道理。要透過這個名字,懂得它給我們所講的內涵。按照這個名字反覆給我們指出的這條道路去實踐,就是要在生活里擁有智慧。要擁有什麼樣的智慧?不是我們世間的小聰明,而是解脫智慧,而是能對治煩惱智慧。「所以者何?須菩提,……即非般若波羅蜜」。佛陀進一步給須菩提講,雖然我將這部經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但是它其實又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為什麼?要破相啊!佛陀非常的慈悲,他怕須菩提執著,所以馬上把它破掉,一法不立。所以,說的「般若波羅蜜」即非「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佛陀前面講了那麼多,然後安了一個名字給它,所以是「假名」。為什麼?它是假安立的。「是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句中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只是一個代稱,是個符號。比如我們生活里的一件東西,一個碗,一個杯子,「杯子」這個名稱概念,與具體的東西是兩回事。磁的杯子是用泥土燒的一個模具,後來人們為了生活中使用、交流上的方便,給它起了一個符號,以代指杯子這一實體就像在我們給東西貼了一個標簽一樣。所以,我們手裡這個杯子,即非杯子?為什麼?這個杯子是一個概念,不是一個實體。是名杯子是個假名杯子。諸位,要把這個道理想通,這裡也是一樣。佛在這裡講「金剛般若波羅蜜」,只是一個代碼而已,符號而已。所以禪宗里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為什麼?語言文字最後它只是一個工具。它不能夠實際代表言語文字所描述的那個東西這就是六祖壇經》中講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說,你喝水,是冷的、是熱的、是鹹的、是甜的,只有你自己清楚。如果我問你:你喝的水是怎麼樣的?你說水非常甜。你所體會到的甜,跟我聽了你的描述所想像的甜肯定不同,因為我只能憑想像去想水的甜度。就象南方人沒有見到雪一樣,人家說雪是白的,像粉末,南方人只能相似地去理解:是不是像胡椒粉啊,像食鹽什麼的?同樣,你內心裡對水的認知是冷熱的,其他人都感覺不到,都體會不到的。所以,我們在生活里要知道,我們周圍所有的東西,一切事物都只是名稱概念而已,所以禪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切語言文字都無法完全表達其所指的東西。比如說「非常甜」這麼一句話,它能代表真正的甜的味道嗎?代表不了。它只是個工具,通過這個工具讓人們去理解它,去認識它,去靠近它。所以佛陀講「即非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名「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切語言都是假名。這個道理大家要認真體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這個地方又問了:「……不?」釋迦牟尼佛又進一步問須菩提,考察他進步了沒有?問他如來有沒有說法啊?須菩提答:沒有說。為什麼?說得都不對,正如宗門中所說「開口即作,動念即乖」。說出來的都是錯的,因為不管你怎麼形容,怎麼表達,說出來的都不代表內心中真正的體會。所以說,佛陀無所說,佛說都是假說,都只是教我們一個方法,一個工具,就像禪宗里打的比方「如指指月」。你看月亮在天空。你若看著手指頭,你永遠看不到月亮。你若順著手指頭去看,才能看到月亮佛陀要讓我們通過他指的方法修行,去證得。從這個地方講,如來無所說。為什麼?你不要如來所講的東西都認為是實在的,就象生病要吃藥,病好了就不用了如果你好了要去吃藥,那就會再生病,為什麼?因為你身體是好的嗎。如來無所說,而無所不說。說了一個不可說的。若是佛陀所說就不成為佛陀了。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世界世界。是名世界。」這個地方佛陀又進一步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是天文數字,象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微塵對我凡夫說是多得不得了了,所以須菩提說甚多。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世界世界。是名世界。這個道理和我們前面講的道理一樣。微塵是個代碼,世界也只是一個代碼,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代碼,一個符號。

  下面「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就是佛陀成佛以後,他的色身有三十二種庄嚴相貌。如目光皎潔啊,耳垂垂肩啊等等,諸位查一下佛學字典就會知道。這個地方問,「可以以……相」這是個什麼道理呢?是一個虛幻的,也是不真實的。如果我們將三十二相作為衡量他成佛成佛標準的話,那又是一種執著。要知道看成沒成佛要看福德圓不圓滿智慧圓不圓滿福德智慧圓滿自然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我們只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衡量是否是佛的話,那麼如果有一個魔,他也能變化三十二相,那你說他是佛還是魔?《西遊記》中,唐僧看到假的佛就拜,而孫悟空一棒打下去,那個魔就現形了。不可以用外相來衡量。所以這個地方講,三十二相作為衡量佛陀標準的話,那你大錯而特錯。為什麼?三十二相也是虛幻的,也是不真實的。如果把它當成固定的標准那就執著了。所以修行過程中非常容易出問題。有人跟我講:師父啊,我晚上看到佛了,看到菩薩了,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了。即使是釋迦牟尼佛你也不執著,更何況他只是修行中的一些虛幻的妄境,根本不是真實的。所以,你不能夠去追求,一追求就容易著魔。所以有些修行人不斷地追求,最後終於著魔了,就是因為這些道理不懂,想不透。

  過去有一公案有一打坐師父,他打坐境界非常好。他住在小廟里。廟旁的鄰居有一信徒縫了一件新棉襖,還蒸素包子給他,他就想:「這個棉襖真好,這個包子真好」,著相了,貪心了。後來啊,有一他在打坐時看到一座蓮花。現在的人別說看見蓮花了,就是可見「佛光」也立即想跳下去,哪裡還想跑開啊。那師父看到蓮花就想蓮花是真是假?若是假的怎麼辦?打坐的人身邊有個引擎,他把身旁的引擎扔到蓮花上去試一試。蓮花突然不見了。沒過多久,廟旁信徒家的母驢生產了,產了一頭小驢,小驢死了,跟著小驢後面產出來的還有一把引擎。信徒一看,這引擎不是師父的嗎?就趕快拿去給那位師父。那師父一看大吃一驚啊,簡直嚇出一身冷汗啊,因為如果不是他還有些定力,先扔這個引擎去試一下的話,而是馬上自己跳上蓮花,自己不要生成驢了嗎?所以他馬上說了句話:「一件棉襖一張皮,四個包子四個蹄,不是老僧手腳快,差點反倒被人騎。」為什麼?他在人家供養棉襖、包子時起了貪心貪心一起畜生相就要現出來了。所以好在他還有點定力,沒有被蓮花這個相迷惑,否則要墮落下去。如果我們看到這些境界就跟它跑的話,要小心上當!

  所以不能把三十二相作為判斷是否成佛的唯一的標准,否則就會著相就會陷入困境。三十二相是一個表相的,還要看內涵。佛陀的三十二相,是源於他內里的福德智慧圓滿心地庄嚴才有外表的庄嚴。若是只看一個外表的,就不圓滿就像《西遊記》講的,要謹防像唐僧那樣犯錯誤,拜了魔變的假的佛。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呀,容易遇到這種「境界」啊,遇到這個境界我們怎麼辦?生正見正見是什麼?就是用智慧來觀照,用智慧來覺照,用智慧的眼光來看,這一都是過眼雲煙。三十二相啊,八十隨行好啊都全是空的。

  下面:「須菩提若有男子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這一句還是反覆強調法受持的重要性,就是我們應如何受持金剛經》。這一品叫如法受持分。怎麼受持?兩句話:「恆生正念智慧眼,解脫為他菩提。」這樣才是真正對《金剛經》的受持。為什麼?「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是佛法的,「微塵」、「大千世界」是世間法的,「三十二相」是果位的,這一都是靠你的正念你有智慧眼,才能夠作如是觀。還有,這個智慧怎麼用?要為他人解說趣菩提。光是自己提高還不行,還要把這些智慧道理、具正見道理為他人解說,大家同證菩提。所以佛法在在處處都是體現著智慧福德自利和利他。「恆生正見智慧眼」就是智慧這是智慧資糧;「解脫為他菩提」就是福德。「恆生正見智慧眼」是自利;「解脫為他菩提」就是利他。這一品(如法受持分)就是講,如法受持就是要自利利他,積蓄福德智慧二資糧。這才是金剛經》最大的受持。所以我想,掌握這兩句話,能夠按照這樣去行持,這樣去修學,就是如法受持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這一品比較長,但是道理非常簡單

  「爾時菩提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男子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段。離相寂滅分,是講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修行過程中,怎樣離一切相,怎麼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叫離相寂滅。什麼叫離相寂滅呢?離相是指內心裡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一切相;「寂滅」是內心裡如如不動不受外境的干擾,外境的左右。自己能轉境,而不能被境所轉。離相寂滅就是形容,在修行過程中,如果能遠離一切相,內心是一種狀態——寂滅。什麼是寂滅?就是不動搖,不受外境的左右。「「爾時菩提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這段話我們也要注意。這個須菩提聽聞這個道理,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我們前面講信心時講過,一個人真正升起信心來時,信仰升起來時,他的內心真的會象找到歸宿一樣,會有激動的淚,喜悅的淚。有人問我,須菩提聽懂了道理還哭什麼呢?要知道,這種哭不是傷心地哭,不是痛苦地哭。「涕淚悲泣」體現了須菩提水裡面那種喜悅,那種歡欣,那種激動。所以須菩提的淚是喜悅的淚,欣喜的淚。他懂得了甚深道理,懂得了解脫之路,找到了歸宿。當一個人到處流浪,一生流浪,忽然有一天有人收留他,他內心的激動,真是不可言喻。當人絕望時,得到了生機,那種喜悅也是不可言喻的。須菩提那種淚不是輕易滴的。在他內心中升起了對佛法,對金剛般若波羅蜜的認同、體悟,在他內心裡紮根了,所以他才有這種舉動,那是感恩的淚。淚里包涵了許多的內涵,有對佛陀感恩,對佛法的認同,對生命歸宿喜悅有一首詩「萬幻為雨淚是真,輕彈能使大千成」。這世上一切都是如幻的,只有我眼淚是真的,輕彈能使大千成。因為這淚是慈悲的淚,是為普天下眾生的淚。須菩提的「涕淚悲泣」真實太妙了,內涵太多了。所以他才繼續往下請問世尊:「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他在內心中升起了對佛法的認同,對佛陀感恩,發出深深的感嘆:你老人給我講的這些,我從來沒聽到過的。自從我學習佛法以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甚深道理呀。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須菩提講了自身的感受:「得未曾有」。後面,他問,如果將來有人聽到這些道理。「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指毫不懷疑。為什麼毫不懷疑則生實相呢?因為毫不動搖、毫不懷疑就會遠離一切相啊。遠離一切相就是實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空相,無有相,那是什麼?那就是實相。離相,無相才是實相,成就一切稀有功德。因為只有遠離一切相,你的智慧才能得到無限地成就,只有成就了無限的智慧,在度眾生中、在修行中才能積起無漏的福德。無漏福德加上無漏智慧就是第一稀有功德。第一稀有功德是什麼?有人告訴我嗎?對了,有人說對了,是成佛功德啊!成佛才是第一希有功德。所以,能夠信心清凈即生實相,有無智慧,無漏智慧那就是福啊。「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這個地方講的「實相」,不是真實相,遠離一切相才是「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意思是,我現在要按這個道理去做這是菩提釋迦牟尼佛的庄嚴承諾,是宣誓,一定會這樣去做,請佛陀放心。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如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後五百歲」我同意是指到末法時期的最後五百年。如果將來有人在聽到《金剛經》時能夠信解受持,像前面如法受持分所講的,「恆生正見智慧眼,解脫為他菩提」那樣地去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為什麼?因為那是佛的形象啊,當然第一稀有啊。「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有人真正能夠做到「恆生正見智慧眼,解脫為他菩提」,他就已經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不是實在的。何以故?「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前面講了,「如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什麼是第一希有我說成佛了。為什麼?因為下面講了:「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他能夠信解受持他就是離一切相啊,離一切相,他就是佛嘛。今天就講到這裡吧。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