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師:《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十

金剛經》講課記錄·1月19日

宗性法師主講

  凈印居士記錄

  今天晚上我們接著上次講,今天晚上這個課可能就要結束,現在我開始講第三十分——《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一品的內容我覺得給我們解答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用我們現在的話講,我們怎樣來看待這個世界。從這個方面我想,一方面告訴了我們佛教世界觀,一方面告訴了我們佛教物質觀。我們怎樣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怎樣來看待我們面對的世界所構成的這些物質也就是說,我們的這個世界是怎樣構成的,最後它們的狀況應該是什麼?這個物質世界最後的歸屬到底歸到什麼地方我想這個問題對我學佛人來說非常重要,非常的關鍵。因為我個人在學佛過程中常在體會,佛法盡管有些時候在講緣起,講緣起最後的目的就是性空,換句話佛法世界的解釋是通過緣起這個軌道最後告訴我們,這個物質世界它的存在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是沒有自性的,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是空的。佛教講空就是對這個現實世界的一個否定,怎樣否定的呢?通過緣起佛法告訴我們,世間萬有,每一件事情,每一樣事物都是緣起的,都是條件組合條件組合事物我們過去講的非常多,就是它的存在是暫時的,不是永恆的,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如果說你認為這個世界有一實體有一個實在的東西,這個觀念錯誤的,這個執著錯誤的,是空的,佛教透過緣起就是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學佛到一定的時候我們也知道這個世界緣起的,緣起事物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是假的,是空的。當我們在繼續學習的時候,聽到這個道理覺得非常正確,非常對,可是當我們一旦回到現實生活,面對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面對你眼前這個物質世界,你又感覺到好像它還是有真實性。所以我們開始學佛的時候,往往介於二者之間,矛盾之間。從理論上講,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緣起的,是沒有自性的,是空的。可是在現實生活感覺總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實在,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都會影響我們的心情都會對我們產生作用。所以我覺得我們開始學佛的時候往往都是徘徊在這二者之間。你說它有真實性吧,佛法明明告訴我們是緣起的,沒有自性你說它沒有真實吧,可是我們眼前的情景又是那麼的靠得住。所以往往是遊離在二者之間,徘徊在二者之間。這個現象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就說明我們要想真正的對現實物質世界有所把握,能夠真正的對物質世界有所認識,能夠與佛法相應,能夠與緣起相應,就是真正能夠在物質世界放下,能夠感覺到我們的生活是在童話中,就是在夢中,就是在虛幻中,能夠穿梭在異彩紛呈的世界中,而又不受異彩紛呈的世界的阻礙,自由自在這是我們最後要證的。可是我們總是感覺到這個世界、這些物質總是障礙著我們,總是影響著我們,總覺得它真實。所以我講我們對物質世界看法、認識還難與佛法一致,還難與緣起性空的觀念一致。不知道諸位有沒有種感覺我是常常有這種感覺。所以慢慢到最後你才會覺得這個物質世界的不真實虛幻感覺生活真的象夢一樣,真的象生活在童話中一樣,那你那種身心的輕安、那種自在才能真正與佛法相應。所以這一品就是解決我們怎樣看待這個物質世界,怎樣面對這個物質世界的問題。

  所以這個地方佛就問須菩提呀,「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就是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粉碎了,象灰塵一樣。這個微塵佛教印度哲學裡面的一個術語,非常虛非常虛,認為這個東西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不可以再分。佛就借了這個比喻——最小的物質單位,把這個世界打碎,粉碎了,你說這個粉碎的微塵多不多?須菩提就說:多啊。但是須菩提清楚的知道所謂的微塵是一個代號,只是一個符號。世界哪有最小的單位?沒有。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佛講的那個微塵不是真正的微塵,它只是一個代號,一個代碼,是名微塵這就是佛教否定有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這就跟我們現在物理學上的研究有相似之處我們現在理學上開始研究物質世界的構成的時候總覺得物質世界的最後的狀況總要探索。一開始科學家說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是分子;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原子原子是由什麼構成的?質子,中子電子原子核。甚至現在到了什麼誇克誇克是不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我看哪一個科學家、哪一個物理學也不敢斷言。所以我聽說在理論物理學有很多理學家已經提出來,誇克還不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誇克也可以再分,通過對撞機還可以再分。那麼什麼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小的基本單位我想這是所有的物理學家、科學家正在追尋的一個問題。但是佛法早就告訴我們,分到最後不會有結果。為什麼?用到我們今天的誇克,也是一個符號。你說誇克什麼東西,拿出來我看看。誇克是個名稱,誇克是指科學家、物理學家通過一些儀器,把質子、中子電子進行分析、破解的那麼一種狀態把它命名為誇克。它只是一個符號,一個代碼,沒有真實性,佛教講的微塵也是如此。這一點,我想的話就是和現在的物理學上有相似之處,但是有又不同。現代的物理學家總認為,有些人吧,至少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個物質世界到最後總有一個基本元素構成。佛教早就告訴我們:沒有,沒有一個最小的基本單位。為什麼?原子學早就解釋了嗎,物質到最後,真正到最後狀態就轉換了。原子核,它不可以爆炸能量那麼大嗎?原子核爆炸還有物質嗎?沒有了,它產生了巨大的能量了,所以它以能量形式存在。那你說這個物質世界分析到最後物質真實性靠什麼來支撐?沒有了,那最後只是能量了,哪有什麼真實性啊。所以的話,我想這幾句話就表達了佛教物質觀,佛教否定有最小的物質單位構成這個世界。為什麼?它會轉化為能量,到一定時候它會轉換為另一種形式就像水一樣,水是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水都是真實的,可是通過物理學、化學試驗,一分解就馬上成氣體啦,就由原來的液態成為氣態。再給它一加冷,氣態就成了固態,結冰。那你說那個是水呀?水是什麼?不停地轉換,沒有真實性。所以佛教物質世界也沒真實性,沒有最小的單位,沒有最後的基本物質構成整個世界。所以這段話也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希望大家心來思考。只有當你這個問題思考透了以後,你才能對現實物質世界形成一個正確物質觀,怎樣看待現在這世界物質?下面佛陀接著講了。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根據這個道理,什麼道理?就是根據前面微塵道理,所謂的微塵,就是最小的物質,那都是假想出來的,沒有的。既然這個最小的微塵是這樣,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為什麼呢?如果連微塵都不是,你認為微塵都碎為三千大千世界也是這個道理呀,物質構成的世界也是如此。微塵沒有真實性,世界也沒真實性,世界也是代號,也沒真實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果你認為世界有一個實在的,那就是有一個一合相,就是一個整體。有嗎?沒有。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那個所謂的一合相也是個虛幻的代號而已。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可說,」不可以真正的一合相,不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為什麼?語言文字都不能代替它。就象我們人一樣,你有個名字名字只是用來辨認你的標誌,它能代替你嗎?它能代替你那個具體的人嗎?代替不了。只能說給你那個具體的人取了一個名字,張三,李四,果菁,馬容,是吧?起個名字是為了大家能夠辨認你,就是一個標誌。如果說這個名字能夠代替你的話,那就壞了,那你就成那兩個字了,就成那個名字了。可是實際上不是這樣,這個名字是一個標誌,一個符號。那麼所謂的微塵,所謂的大千世界,所謂的一合相還是這樣。所以最終這些符號都不代表那個具體的事物就象你的名字不能代表你本人那個肉體一樣。所以一合相者不可說,凡是說都是方便,都是方便說,就象你今天起的名字一樣,那都是方便,便於交流,便於認識。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凡夫不知道啊,凡夫總是貪著,有一個一合相,有一微塵有一世界就象我們人一樣,總認為叫果菁,就是叫我吶,叫馬容,就是叫我了。叫你嗎?什麼時候叫你你說是啊,代號就是我啊,那是叫你的代號,果菁跟你人不能劃等號,馬容跟你個人也不能劃等號,那隻是相似而已。所以我們不能只在這個名稱上打轉,不能只在這個符號上打轉,我們要接近真實,靠近真實。所以這個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世界,由物質構成的世界,什麼娑婆世界極樂世界、東方佛土、西方佛土等等這樣多世界我們怎樣來看待,這些世界都是虛幻的,也都是真實的。

  所以我說這一給我們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解決了我們的物質觀,一個解決我們的世界觀。就是我們怎樣來看待這個世界,怎樣來看待構成世界物質物質沒有最小的基本單位。由這個沒有最小物質單位構成的世界它都只是一幅圖畫,都沒有真實性,都可以轉變。所以經典裡面講,我們這個世界到了一定的時候,小三災、大三災的時候,小三災就是瘟疫、飢饉、刀兵,大三災就是風、火、水,就把整個世界摧毀了。為什麼呢?又一另外的形式存在了,物質又轉換為另外一種能量了。所以「一合理相分」把它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物質觀即世界觀,皆如圖畫如夢幻。諸位記住了,物質觀即世界觀,因為我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解決這樣兩個問題,怎麼看待物質的問題,怎麼看待世界的問題。皆如圖畫如夢幻,都象圖畫一樣,在我們眼前,不知道諸位看過圖畫沒有?我覺得如果你這個問題體會深的話就盯著你那幅圖畫,一次次發愣、發獃,什麼也不想,慢慢的你會感覺這幅圖畫非常有意思,開始你會感覺那幅圖畫上的東西都是真實的不得了,人啊,山啊,水啊,花啊,草啊,鳥啊等等的,看一看,看一看你就覺得這個東西真實。所以我們的這個物質世界就象這幅圖畫一樣都是如夢幻。所以諸位記住這兩句話,這個東西對我們對待現實生活非常有用。物質觀即世界觀,皆如圖畫如夢幻。所以我們不要貪著今世,不要成為凡夫,貪著這個世界真實物質真實,一合相的真實,那都不真實,那都是如圖畫、如夢幻。我想這一品就是告訴我這樣一個內容

  現在看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這一品叫「知見不生分」。什麼叫知見不生分呢?這一品就告訴我們最後你證悟的,我們佛法不是講八正道嗎?特彆強調正見嗎?佛法裡邊講見道,禪宗裡面講見性成佛,見的是什麼?諸位,我問問大家,不知大家考慮過這個問題沒有?這個見性成佛的是什麼?有沒有人告訴我,果菁見的是什麼?馬容,這個見性的是什麼?有一個人講的好,無所見,如果你還有個空,還有的自性,還有個真如的見,那還是一個執著的見,法相的見,那還有見,不徹底。我們不是老講連空都要空嗎?要見無所見,如果有一個見,有一個空性可見,有一真如可見,那還是執著,是空性的執著

  所以諸位啊,我現在講幾句話要記住,《楞嚴經》裡面有這么四句話:「見見之時,見非所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什麼意思?「見見之時」,就是你開悟的時候所見到的見,「見非所見」,你見到的什麼是見?「見猶離見」,如果你認為有一個見,那麼還要離見,「見不能及」,就是最後開悟見到的那個東西不是我們一般人能見所見所能達到的,因為那個時候的見是遠離能所,能所雙亡,絕對待,絕形式,絕思維,絕言語。如果說還有能見,還有所見,如果說智慧是能見,空性是所見,沒有把智慧和空性融為一體,那還不是最後的見,那還是對待,還是二元對立。真正的見,最後開悟的見,能所雙亡,絕對待,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的徹見諸法空性,才是真正的見性。所以諸位記住這幾句話,這幾句話是《楞嚴經》裡面的。「見見之時,見非所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所以這一品為什麼叫知見不生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不是說沒有見,而是見的時候離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能見所見融為一體。如果說你認為還見到什麼,那個見就是你的執著,就是你的法執,那就不徹底。所以佛法裡面講,空也不能有,有也不能有,遠離空有,遠離對待,那個智慧才是可靠的。

  所以我想這一品就是告訴我你在學佛過程,證智慧證空性的一剎那是個什麼狀態。如果你現在閉上眼睛想空性想什麼那都是你想出來的空,那不是你證得的空,不是智慧所證的空,那都還不徹底。所以我們要掌握這樣一個原則,所以這個地方往往是我們學佛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容易把握不住的問題。見無所有,無所有見。知見生起來,那都是執著,所以叫知見不生分。諸位,我想你把楞嚴經》上這幾句話記住了,就懂了知見不生分。

  咱們來看文字:「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是如果有人說說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就是須菩提你認為這個人懂不懂我說道理呀?須菩提就說:「不也。世尊!是人不如來所說義。」就是他這個人不懂得如來所說道理。「何以故?世尊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不是真正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為什麼?都是代號,只是一個代碼,符號,標誌,僅此而已。「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就是在一切法上如是知,如是見,怎麼個如是知,如是見呢?就是沒有我見,沒有人見,沒有眾生見,沒有壽者見。這樣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什麼叫生法相?如果你認為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就法相你認為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也是法相。為什麼呢?因為你認為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是有的法相你認為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是空的法相。空相,有相,都是法相,這個法相就是執著相。不生法相,不應該生執著,為什麼?佛和須菩提講了,「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就是佛原來講的這個法相也不是固定的,也只是符號,也只是代碼而已,那個才叫法相那隻是方便。所以我經常強調,佛是應機說法,對執空者說有,對執有者說空。我們要根據我們自己的根基來選擇,不要落自槽臼,不要抱住一法不放如果你要落自槽臼,落自對待,那都是執著。所以我覺得這一品就是給我們解決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真正智慧展現的那一剎那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所以我想諸位把這一點弄通之後你就會知道你在學佛過程智慧展現的標準

  所以我們把這一品總結為這樣兩句話:見無所有,無所有見,智慧生時,雲在藍天。

  真正的見無所有,不管空也好,有也好,都無所有。無所有見,無所有見,智慧生時,雲在藍天。就像白雲在藍天上飄過一樣,悠悠自在灑脫自在,融為一體,沒有障礙

  諸位記住了,見無所有,無所有見,智慧生時,雲在藍天。

  為什麼用這句話,過去王維有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行到水窮處,行是什麼?思維。水窮處,就是到絕於思維的時候。坐看雲起時,坐在那裡看藍天、白雲飄過,那個是絕語言,絕形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是王維晚年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就是比喻告訴我們你那個思維到最後的時候,坐看雲起時,就象雲在空中飄過一樣,那種自由境界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我們把這句話記過來,智慧生時,雲在藍天。所以,諸位,我想這一品就是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

  下面看三十二分,「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一品叫應化非真分。什麼是應化非真呢?佛陀是有千百應化身嗎?那麼他在娑婆世界應化的那個相非真,那是虛幻的。這就告訴我們,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也應該如此,要把你眼前的一切,都要覺得它的不真實性,所以這一品就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說須菩提若有人以那麼多東西布施若有發心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這個在前面講過,這個福德勝前為什麼?法施嘛,法施當然比物施好。通過法施能夠讓眾生遠離苦海,能夠讓他找到方向,能夠讓它真實,出離三界,出離輪迴。從這個意義上講,法施比物施好。那麼這里也不能偏激,走極端,如果有人說既然法施比物施好那我就不用財布施了,我就等著法布施吧,那也不行,你要知道,如果一切眾生物質上都沒有滿足,他在生活發愁的時候他怎麼學佛呀?所以要知道,法施是在財施的基礎上,這個道理弄懂。怎樣為人演說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什麼?應化非真嘛,度化的人也是不真實的,能度化的人真實,受度化的人還是不真實。為什麼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為什麼不真呢?一切有為法,如夢就象夢境一樣。如幻,虛幻的。如泡,就象那個水泡。影,陽光下的影子。露,就是草上的露水,早晨太陽一出來就沒了。電,就象天空的閃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事物都象夢、象幻、象泡、象人的身影、象露水珠、象閃電一樣,稍縱即逝,留不住。我們眼前能度化的人這樣,所度化的人還是這樣。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度眾生當中出現的問題。那個眾生怎麼那麼難吶,那個眾生怎麼那麼不好度啊?你只要解決好這個應化非真的問題,那麼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因為你那個感覺眾生都是真實的,所以才有那個感覺當你覺得眼前的一切都具有不真實性的時候,都會很好辦。所以這一品就告訴我們在度眾生的時候保持什麼樣的心態第一個要財布施,同時要法布施,不是只是法布施。那麼怎麼施,應化非真,怎麼個應化非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講到這個地方,《金剛經》的正文講完了。

  最後,「佛說是經已,長老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最後這一是說大家充滿法喜,這個內容不多,我也不去講它,大家一聽就明白。

  過去佛經講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最後這一段就是流通分。我記得我們當時有個比喻,就是把序分叫開幕式,正宗分叫報告,流通分叫閉幕式。

  講到這個地方金剛經》就全部講完了。諸位,《金剛經講完了,我記得我在列這個提綱的時候,還有一個題目,就是《金剛經與人佛教我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來?因為我覺得到今天這個時代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是大趨勢。但是我覺得今天的人佛教人間佛教已經有所偏差,為什麼呢?尤其強調人生人間哪,容易讓它世俗化,但是我說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方向是沒有錯的,關鍵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怎麼走?我覺得有必要對《金剛經》的要領有所把握,為什麼?因為現在一般提人生佛教人間佛教都認為在世間上搞搞慈善事業,搞搞公益事業、扶貧、助殘、幫助他人這就算是人間佛教了,我覺得這還差的遠。人間佛教,首先要知道它有佛教才叫人間,強調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目的就是強調佛教關注現實,關注人生,關注生活的一面。要關注現實,關注生活,用什麼來關注?用佛法智慧來關注。所以我想在強調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的同時,不要忘掉佛法世間法不共的是什麼?那就是我經常強調的菩提心般若見。這兩條才是佛教世間法不共的,才是保證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不走偏差的根本前提。如果說忘失了菩提心,沒有了菩提心,沒有了般若見,你又所謂的修善法,那是魔業。忘失菩提心,去修善法,那是魔業。為什麼?你沒有了菩提心,沒有了般若見,你就世間善,你還輪迴,還要流轉生死那就是魔業。所以我要提醒大家,將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道路上要注意般若菩提心的保持。這從哪來,從《金剛經》來的呀,《金剛經兩個問題嘛,「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怎麼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般若見。生其心,度眾生嘛,所有眾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那就菩提心吶。在整個《金剛經》貫穿著般若菩提心這么一個主線。所以我想,我們今天要想真正實現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就要很好的體會般若金剛經》的精神,能夠把般若見樹立起來,把菩提心樹立起來,那麼才能夠體現佛法世間法的不共。也只有在弘法過程中保持佛法世間法的不共,佛法生命才能夠永葆青春。如果說佛法失去了它與世間法不共的東西,它與世間法一樣了,那佛法的存在就沒有價值了。為什麼?其他東西可以替代你了嘛,唯獨般若見、菩提心才是世間法不能夠替代的,這才是佛教命根,是佛教的根本所在。所以我想在今後的時候我強調一下,我們將來學佛過程當中,你要走人間佛教、實現人生佛教必須要保持菩提心,保持般若見的基礎上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才能夠真正的保證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希望大家多誦《金剛經》,多理解《金剛經》,多受持讀誦《金剛經》,按《金剛經》所講的來行持,來凈化身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生活充滿智慧,充滿陽光讓我們生活自在生活灑脫生活安詳我想這是我對大家最後的囑咐。

  講到這個地方我想我是多講了,我們也就算把《金剛經》講圓滿了。講到這兒,我要告訴大家的就是,感謝西園寺,感謝濟群法師給我們大家這樣一個交流佛法,交流佛法心得機會。我們應該有一感恩心,包括我在內。感謝一切為我們提供方便,提供服務的人這是在我們今後學佛過程當中永遠不要忘記感恩的心。另外,這半年來,由於我自己,可能也是業障吧,可能事情比較多,有的時候不能按期的來給大家交流,我自己從內心裡來講也非常抱歉,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呢,因為我自己學佛雖然十多年了,但是自己非常懈怠,對佛法的體會不多,所以拉拉雜雜的講了很多,有些也不一定正確希望大家覺得正確的,你可以聽,覺得不正確的,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見,我不強加我的觀點給任何人,這樣的話有違我們學習佛法的初衷。

  隨後祝願大家在學佛的路上,在菩提道上能夠解脫道中證解脫,能夠真正的具足般若見,生起菩提心,能夠真正的把自己的一生作為實踐佛法,修學菩薩道的一個實驗室,最後愉快的走完這一生,完成愉快的一次人生旅行。將來生命的最後時候,你會安詳,會知道生命有無盡的延續,甚至會保持將來生命的延續過程中永遠蒙受佛法的熏陶,永遠蒙受佛光的照耀。

  我想我就講到這個地方了,阿彌陀佛

  我給大家出一個問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我們整個修學佛法的聯系。

  為什麼出這么一個題目?這個題目非常大。「應無所而生其心」是整個《金剛經》的核心,怎樣把這句話跟我們修學佛法聯系起來,我想這是我們畢生要去實踐的。那麼我留給大家一個題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我們修學佛道的關係我想句話應該貫穿我們整個修學的始終。從佛陀來講,已經是應無所而生其心;從菩薩來講,他已經在應無所而生其心;從我們現在來講,我們要努力去應無所而生其心這就代表三個歷程,在凡夫來講,我們要努力無所而生其心;從菩薩來講,正在應無所而生其心;從佛來講,已經是應無所而生其心。我出的這個題目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修學佛法的關係那就要講明這三個歷程我們怎麼來看待?怎麼來把握?諸位把它記住了,凡夫努力達到應無所而生其心菩薩正在應無所而生其心佛陀已經是應無所而生其心。這三個階段跟我們當前學佛怎麼聯系起來,唯有你把這三個問題弄清楚了,那麼你對《金剛經》的把握已經差不多了。   馬上快春節了,諸位,按照傳統講,春節一過就是新的一年了。不知大家注意沒有,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裡面貫穿著一個思想——禪宗精神禪宗裡面有一講法,就是到了春節除夕臘月三十這一天,要算帳。算什麼帳?你這一學佛到最後有沒有成就?我們今天這里提醒大家,這一年要過去了,我們要反思,要反省,這一年裡面道德有沒有進步?修行有沒有進步?   好了阿彌陀佛!祝大家春節愉快!

  問題:
  1、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如果沒有即刻成佛那還要修。但是,那裡那有眾生呢?極樂世界沒有眾生不是就沒有成佛的根了嗎?
  答:為什麼沒有眾生啊?那裡還有菩薩呢,觀世音菩薩都還是眾生啊,都還沒圓滿嘛。菩薩之間還可以切磋切磋嘛,還有變化的眾生都是眾生,都還有眾生可度嘛。在那個地方等於進了保險公司,保險一點到極樂世界,但是並不是萬事大吉,還要努力

  2、請問法師,在《阿彌陀佛經》里,「給」讀什麼?
  答:讀ji

  3、前兩天,我聽一位朋友說,他在一寺院的碑文上看到說,佛教一共有十道,請問有沒有這種說法
  答:佛教有十法界,不是講十道,是六道,再加上佛、菩薩、緣覺、羅漢就是十法界,沒有十道的說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