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定法師:為不忘正法而懷念人間佛陀

不忘正法而懷念人間佛陀 超定 佛陀的誕生與母親節  南傳佛教徒認定:佛陀的誕生、成道與入涅槃,同在五月的月圓日,而訂名「衛塞節」。在世界上的先進國家,也公訂五月份的第二星期日為母親節。這令人聯想起一俗一真的兩個節慶,不謀而合。世界各地的人類,為天下的偉大母親,舉辦多彩多姿的慶祝節目;生活自由國度里的佛教徒則在這一天中,或聚會於寺院,或借用社區的活動中心,興高彩烈地舉行各種紀念佛陀大法會。五月月圓日,真是普天同慶,四海歡騰的大好日子!  原始佛教的阿含聖典和初期大乘都是這樣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我佛世尊是人,與世間常人一樣,有生、老、病、死的生命歷程。佛說生命出現的型態有四種:胎、卵、濕、化。依我人所見,人間世的人類,除非是最初的原人,並沒有化生有情卵生與濕生,則不屬於人類佛陀自稱:「我今亦是人數」,既為人類,在四生中必是胎生;胎生有情,顯然地定有他的父母站在人間佛教而言,假如沒有母親的存在,即地球上沒有人類;同樣地,假如沒有母親也就會有人間佛陀的出現於世間。所以我們佛教徒在此紀念教主釋迦世尊的誕生,同時也隨俗歡度母親節,慶祝天下所有的母親,在佛光注照下,消災免難,福慧增長;假如她們已經謝世,也祈求佛光接引,往生凈土!  佛陀傳記說:悉達多太子(出家前的釋尊)誕生七天,母後摩耶夫人就去世了;釋尊的色身是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大愛道)撫養而成長。當釋尊成道後,為正法久住而建立僧團,姨母則隨佛出家而為比丘尼精進修行證得羅漢的果位。至於生母耶夫人,死後憑其善行,上生忉利天。佛陀為報答親恩,往天上為母說法三月,令證道果。這是佛陀人間弟子,留下最佳的典範。做為人間佛弟子,務須在世俗孝道基礎上,進一步引向出世的信行,令皈敬三寶,奉行佛法,始由播種而至成熟,終而不退轉於無上菩提佛陀成就我們的法身使我們得以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母親,盈育我們的色身,使我們藉假修真,趨向正覺。今天來慶祝佛誕,又逢母親節,此一真一俗的二諦義,令人依俗而向真,借色身而修法身,真是意義深長!  正法為中心的三寶觀  今年南加州佛教界聯合慶祝佛誕大會,擇定於母親節後的次一周日,在洛郡的威啼爾大公園舉行。參與的單位一如往年,雖涵蓋南北傳和藏傳,所有的佛教代表團,但主要安排的節目,還是以中國大乘佛教為主導。特色是不分宗教信仰男女老幼,大家一起來,熱鬧非凡,給社會各界人士播下未來得度的因緣。例如,大會主軸是迎釋迦太子升座、穿著各民族服裝的獻供姑娘、各傳佛教僧尼誦經。最受歡迎的是園遊會,飲食和非飲食的六十個攤位,以及各種娛樂的表演節目。總之,慶典活動是偏向動態的、熱滾滾的。南傳佛教如何慶祝「衛塞節」呢?大會主辦單位之一的國際禪中心法身寺,於聯合會的佛誕節後,五月二十三日舉行世界和平燭光晚會。主要內容有三:貴賓演說、靜坐、燭光遊行。時間選在傍晚六時起至八時半圓滿。我去年應邀參加衛塞節的慶祝晚會,對他們僧信一體至誠虔敬的庄嚴氣氛,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使我想起印順導師在早期所著的『印度佛教』自序,肯定根本佛教的「淳樸」;他本人是始終堅持大乘的「行解」,但又非毫無保留地接受,而有「梵化之機應慎」的警誡,避免神化而帶來衰亡的厄運。  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對印度佛教的演進,作這樣的結論:「正法緣起論而發展為法法平等無礙的法(本)性論;又由法(本)性論而演化為佛性(如來)本具論;再進就是本來是佛了。這是佛教思想發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終歷程。」  佛教,不論是佛法信仰與修證,或為佛學學術研究,總不出佛、法、僧三寶的范疇。從人間佛教的史實看,三寶是以佛寶為根本,先有釋尊的出家修行菩提樹下正覺──體悟正法,而後說法眾生;有人聞法起信,決定追隨佛陀出家,加入住持正法的僧團。這是依「佛為法本,法由佛出」;僧是因佛陀正法而後存在的追隨者、奉行者假如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延續「剎帝利」階級,在王宮裡沉迷於五欲的享受、忘不了親情愛情,不肯放棄王位的繼承,最終達成統一全印度的「轉輪聖王」,那麼今天的佛法三寶,將以何種型態而存在世間呢?故此,離開佛陀及其正覺法寶和僧寶即無從建立。  僧寶,約佛陀出現人間而教化眾生的「化相三寶」而言,其位次在佛寶與法寶之後,似是可有可無,處於不重要的地位。然依「住持三寶」來看僧寶,如太虛大師說:「佛法弘揚本在僧」;由於僧伽的存在,「出家以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眾生認識到什麼是佛寶與法寶,而發心歸依佛法事實上,佛陀早已進入涅槃假如不是僧團負起「令正法久住」的重任,佛陀及其正法,隨著時間的消逝,無常的變遷,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有誰還知道佛與法的存在?基於「隨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的信念僧伽佛法中的重要地位,是必須被肯定的。  然而從正法為依皈的意義說,佛是法的體悟者,僧是佛法的奉行者,若無正法為所證,則無能證正法者,也即法寶不存在,佛寶從那裡來?佛是證得正法者的尊稱,正法者,「非佛作亦非餘人作」,它是本來如此、普遍如此的世間實相,也即是宇宙人生真理佛陀之所以為佛陀,即因為他有清凈智慧,能體悟這一常恆、普遍的正法;「見法名為佛」、「見法即見佛」即是此意。是故,法寶乃是諸佛本源,也是僧伽之所以稱為寶之意義。今人歸依佛教,若偏離法寶,則不明佛寶「正法以為身」之理,導致神佛不分,把凈土看做天國,以為佛就是天國的創造神,這如何稱為正信三寶佛教徒?同樣地,若不僧伽正法的奉行者,將僧伽正法抽離出來,而以偉大的個人為崇拜對象,也是不符皈依三寶的本意。今欣逢佛誕良辰,佛教徒舉行各種形式的慶典,身為弘化一方的法門龍象眾,以弘揚正法為己任,務必藉此盛會,喚起佛弟子懷念佛陀遺教,加強其正法的純潔信心。  效法菩薩精神報佛恩  人間佛教的論題核心:人、菩薩、佛。我人學佛成佛理想目標發心菩薩行,乃必經之歷程;因圓則果滿,證得無上菩提。從諸乘分別,有聲聞菩薩二道。聲聞無極學位名阿羅漢菩薩道則以成佛(妙覺)為極果。由人的地位發菩提心,修利他悲濟行,而後完成佛果,已成「大乘佛法」的定論。然從印度佛教的演變看,大乘佛法又可劃分為「初期大乘佛法」、「後期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期。初期大乘主要是一切皆空思想,後期大乘為萬法唯心論,秘密大乘是融攝一切學派,以「佛德本有」的真常論為所依,發展為即身成佛的「易行乘」。中國佛教大乘佛法為主流,但從隋唐時代創立的八大宗義考察,顯然與後期真常思想,有不可分離的關係。其特色是:「至頓」、「至圓」、「至簡」。說理是大乘,而急證的心態與表現,則與小乘同出一轍。意思是:聲聞厭離心切,急急於個人的解脫;後期的大乘菩薩,則願求頓悟成佛。經論所說的:「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因」,未免太迂緩了。所謂四宏誓願:度無邊眾生、斷無盡煩惱、學無量法門、成無上佛道。無邊、無盡、無量、無上。如何於短期內完成?答案是:如是一切法,盡虛空、遍法界不出我人一心;頓悟自性,即大功告成。  初期性空大乘佛法則不然,代表此期的是龍樹菩薩,其不同於前期「佛法」與「後期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者,綜合起來有三點:「忘己為人」、「自力不由他」、「任重致遠」。分別言之,菩薩的偉大,主要不在於自身的智證,而是廣大的悲願;「留惑潤生」,能入涅槃而不入,寧在無盡的時空中,舍頭目腦髓,修利他的悲濟行。這是菩薩道比起聲聞道的殊勝處。後期大乘,如以思想的演進,「愈後愈圓滿、愈究竟」的見解,則後來居上,不是通教大乘,而是最上乘,究竟一乘。然既是「小乘急證的復活」,則缺乏「忘己為人」的精神。同時,急功近利,強調「三生取辦」、「一生圓證」、「即身成佛」,已無「任重致遠」之可言。再者,後期大乘的興起,為了普度眾生的方便,與神教他力的信仰、愈行愈近,終至「天佛一如」,神佛不分,走向衰亡。佛法的特質不見了菩薩精神也消失了。執方便為究竟,而不知「正直舍方便」,則菩薩之真精神盪然無存,究竟成佛理想,又從何談起?  欣逢我佛世尊誕生之期,佛教界舉行各式的佛誕法會,施設種種方便,令未信者起信,已信者增長。對正信三寶弟子而言,紀念佛陀,其實質意義,乃在提醒大家,不忘正法;唯有佛陀正法法身常在而不滅,才是佛陀真正活在人間。如浴佛偈:「凈智庄嚴功德海」。以此贊頌佛陀圓滿功德,如汪洋大海,深廣無涯,主要的是清凈智慧為體,依凈智為主導,融攝一切悲濟大行,趨向薩婆若海——完成一切智。我人為不忘正法,所以舉辦佛誕活動;為了實踐正法,當依聖教「四預流支」而進修;為報佛陀深恩,務必學習釋尊的因行,效法菩薩精神,繼往開來,令正法久住。這才是懷念佛陀意趣所在!  二○○四年四月五日寫於觀音丈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