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定法師:剋期求證與隨緣而修

剋期求證與隨緣而修 超定 發心·修行·證果 發心學佛即為凈化身心,轉迷啟悟,以期斷惑證真,究竟離苦得樂。面對現實的苦迫,深思未來的無窮輪回,憶念世尊開示的法音,不期而然地興起向上向善的勝進心,向涅槃解脫出離心,向無上道的菩提心。  原本一味的佛法,因眾生根基差別,而施設無量法門。綜合起來,不出上中下的三士道,也即是五乘共法的人天道,三乘共法的解脫道,大乘不共法的菩提大道人天法門以修布施持戒禪定的三福行,追求天上人間的福樂為目標;出世解脫法門以修四諦緣起行,取證涅槃解脫樂為目標大乘菩薩道以修六度與四攝,完成無上佛果目標這是佛法進修的三階梯,也可說是學佛行人的三期目標。上根利智者,直趨無上菩提;中根之人,暫求個人解脫;下根之輩,訂下近程、中程、遠程的三期目標。依『法華經』譬喻:大乘菩薩道所到達的寶所為五百由旬,聲聞道的化城為三百由旬,人天道既是五乘共法,也是成佛的初階,應該也是休息站之一,大概算一百由旬吧!  從三士道所修的法門來看禪定它是下士道三福行之一,也是中士道三學八正道上士六度法門,不可缺少的要行。很顯然地,禪定一法,貫通一切修學的法門。人天道上,要上生高級梵天禪定為必修;在人間為解決散亂帶來的眾多苦惱以及染著欲樂衍生的一切問題,也非修禪定不可。出世的法門,三學或六度,因戒生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斷煩惱,了生死,證菩提,度眾生,非無漏般若智莫辦。而慧學的成就,務必藉定學之助。「止成觀乃成」,沒有成就禪觀,不得契證諸法實相。雖然,禪定世間共法,非佛法特有,如不配合緣起無我的正觀,傾向於獨善的禪定,無助於聖道的完成。  發心修行、證果是修學必經的歷程,不論目標何在:現法樂與後法樂,涅槃解脫樂,乃至悲智究竟樂。從初發心修行,原則是會有兩樣的。語雲:「登高自卑,行遠自邇」,切勿好高騖遠,忽略必備的基礎。對三士道的融貫:「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不棄於中下,亦不滯中下」。如此的遠見與宏觀,統攝無邊法門,把握全盤佛法的相關性、次第性、完整性,才不致落於毀謗如來正法之弊。  修行·修福·修慧 佛門中有三類型人:熱心公益,服務大眾的福行人;深思好學,研究學問的慧行人;依如來教的老實行人修行,不外乎修福與修慧,修福是以慈悲心,作利他行,如寺院里的各種執事,使大眾安心辦道的事務僧。修慧是潛心於三藏教典的研究,在聞思方面用功學問僧。中國佛教界的修行人,大約是指心念佛,專究向上一著,精嚴戒行,三密相應的修持,似乎偏指修凈土宗禪宗律宗密宗者。這可能是因過去大德中國大乘佛教分成八大宗,以上四宗是重行的宗派。其實,三論、唯識天台華嚴法界觀、三諦觀、唯識觀、中道觀,絕不是空談玄理,不務修證的宗派佛教的圓正宗派,沒有不是教觀相資,解行並重,理論與實踐兼備者。否則,則不成其正統佛教。 約修行的廣義言,凡是有助於三業的凈化,思想人格的提升,如通行的念佛持咒、誦經、禮懺、靜坐,乃至行住坐卧威儀的表現,無不是修行的方便。佛言:「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意業清凈,離貪瞋痴,思想純正,心與正法相應,一切所作所為無非是修行。古德說:「道在日用中」;「搬柴運米無不是工夫」。『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除了老實念佛的德雲比丘佛教學者海雲比丘,入眾無礙的善住比丘而外,還有世俗語言學者、航海家、藝術家、政治家等等,就是這個道理。 修行方式,可分為專修與隨緣修。以念佛、參禪為例,專修是息諸緣務,遠離人群,住深山或閉關,以一句佛號安心起行,一句話頭六時不斷。隨緣修是在日常生活中,起居作息中不忘佛號話頭。據實而言,真正修行在於禪觀,靜坐修定,一天至少八小時工夫,才能算是專修。一般學佛的人,大概是:「閑則修,忙則丟,死則休。」別說在家人俗務纏身,專修不可能;出家人是有不完的法務,專修談何容易! 過去中國寺院分為:講寺,禪寺,律寺,凈寺,密寺。研究弘揚如來教義道場是講寺,一心參禪為禪寺,念佛凈土為凈寺,專精戒律為律寺,持咒作法是密寺。修行者對那一法門有興趣,即選那一道場去參學。如今日商場專賣店、藥材行、珠寶店、西裝公司之類。現時的中國道場宗派色彩不明,名為禪寺,還是提倡念佛持咒;講寺照樣誦經,應赴佛事寺院為滿足信眾需求,幾乎像雜貨店。如能本著「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原則,施設異方便,接引步入正法,多彩多姿又何妨! 一門深入·剋期求證 學佛,初入門應該廣學多聞,以植道基?抑或專修一宗,一門深入?學問之道,由博返約;修證方面,專注一境,勇往直前,精進不退。「一門深入」聽來多麼響亮,富有說服力。然而,其真義何在?強調一經一咒一佛名的理論與修行方法,認為這就一門深入,取得成功保證的不二法門。如眾所周知,一個健康身體,需要吸收各種營養,兼顧攝取與消耗均衡。挑嘴偏食,會造成營養的失調,不合健康之道學佛目標:究竟成佛過程:資糧位、見道位、修道位;福慧資糧具足功德圓滿,即究竟成佛。依般若二道五菩提而言,先般若道而方便道。初發心菩提,經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而後究竟菩提成佛大道,宗喀巴大師說得好:「福德資糧,則人天具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佛教一班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之徒,不務本末先後之辨,任重致遠之行,以偏概全,執方便為究竟,一味惑於唯心、至圓、至簡、至頓之談,傳揚即身成佛、頓悟成佛臨終往生信仰,這豈是我佛世尊的「如說」與「如解」? 就修證而言,一門深入是禪觀的進修,歷經聞思的階段,進入「法次法向」的禪修。如四念處觀,從身念處下手,受念處、心念處,而後在法念處上,觀諸法無常、苦、無我;於此知法、入法,於法無疑,得法眼凈。在法義的研究方面談一門深入,首先對佛教思想及其演進史實,有廣泛的理解,而後專攻某一論題。以一般學校教育為例,從小學、中學、大學都是通性教育,進入研究所、博士才是一門深入的專題研究。佛學院的進修,不論解門或行門,都在必修課程有相當基礎,才能考入佛學研究所。學術的研究,要在思想發展過程中究明真相,是佛法佛法,方便與真實,了義不了義,都得小心求證,不是冠上「佛說」二字即可敷衍過關的。學術研究如此,佛法的修證也不例外,不是只管修行就好了,所修是佛法正行,或是外道邪行,是需要用智慧去分辨的。 至於剋期求證,其方式如禪七、佛七、禁足、閉關等。念佛,要求一心不亂,凈念相繼;即此娑婆,同住共修者皆是諸善上人;風聲鳥鳴,皆成念佛、念法、念僧之聲。參禪,在疑情上用功,參到打成一片,積無數小悟,而大徹大悟;見本來面目虛空粉碎,大地陸沉。禪宗以為:未悟而修是盲修,悟後起修才是真修。教觀方面,藉生得慧,修加行慧,經聞思修的修學,成就聞思修三慧,最後無漏慧現前,通達諸法實相。平時說空說緣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隻道理的了解,抽象的概念而已。當悟入:「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是故空中無色才是證悟。唯識學說:「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緣起如幻,自性即空,但不見空性--真如,是不能如實知緣起諸行皆是夢幻泡影的。 剋期求證,意思是自定期限,在此期限內達到某種成果。如一比丘國王死刑比丘要求緩刑七天,在此期間勇猛精進,終於證得羅漢果。假使正理不明,方法不上,求證無門,又如何在七日內完成生死大事?剋期求證的心願,如背水一戰,退此一步便無活路。如釋尊在菩提樹下發堅強誓願若不證無上道,寧願身體乾枯,絕不起此座。精進力是強大的,但如沒有過幾年的訪師問道,嘗試摸索的過程,缺乏禪定力,以引發大智力,不論如何猛用功,肯定修證是不會成功的。奉勸不自量力的同參,勿抱速成急進的心態,急於開悟,結果著魔,這是不可不慎的!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八日於山仔腳丈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