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比丘生活器具-齒木

  齒木(楊枝)

  ‘齒木’又名‘楊枝’。它是原始佛教時期出家人用以刷牙和刮舌的木片。它也大乘比丘們所應該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唐代義凈大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說:‘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洗清凈,方行敬禮。若其不然,受禮禮他,悉皆得罪’。

  據傳統說法,嚼‘楊枝’非常有益衛生。當初開始使用它,也是釋迦牟尼佛所制訂下來的規矩。五分律第二十六曾說:‘有諸比丘口氣臭穢,飲食不消。有諸比丘,共上座語,惡其口臭。諸比丘以緣白佛;佛言:應嚼楊枝’。五分律第二十又說:‘嚼楊枝有五種功德:一者消食、二者除冷熱、三者善能辨味、四者口氣不臭、五者眼明’。

  又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十三說:‘我(佛)今制諸比丘,應嚼齒木(楊枝)。何以故?嚼齒木者,得五勝利:一者能除黃熱、二者能去痰蔭、三者口無臭氣、四者能食飲食、五者眼目明凈’。

  所謂‘楊枝’,究竟是甚麼樹枝呢?五分律第二十六說:‘佛言:有五種木,不應當嚼:漆樹、毒樹、舍夷樹、摩頭樹、菩提樹是。余者聽嚼’。另有玄應音義第十五說:‘多取竭陀羅木嚼用’。—有關‘嚼楊枝’一事,在國人之間,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是嚼楊柳樹枝的,其實這只是一種猜想。若據南海寄歸內法傳說:‘西國柳樹全稀,譯者輒傳斯號。佛齒木樹,實非楊柳。檢涅槃經梵本雲:嚼齒木時矣,亦有用細柳條。或五或六,全嚼口內不解漱除;或有吞汁,將為殄病。求清潔而返穢,冀去疾而痀。’

  再如‘齒木’的大小,也有一定的規制。不過各種典籍的記載,未免有些出入。現在我們舉出幾個例證,提供大家參考。—五分律第二十七說:‘齒木最長止一傑手,最短不得少於五指’。四分律第五十三說:‘齒木最短為四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十三說:‘齒木長度有三等: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另為二者之中間(十指)’。南海寄歸內法傳說:‘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

  嚼‘楊枝’的時候,須要注意時處禮法、循規蹈矩去嚼。五分律第二十七略說:‘比丘不得於講堂、食堂處嚼,以重衛生。不得於長老上座前嚼,以免失禮。不得於白衣外道前嚼,免受譏毀’。南海寄歸內法傳說:‘若也逼近尊人,宜將左手掩口。既已用罷,即可俱洗棄之屏處。凡棄齒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須彈指經三。或時謦咳過兩。如不爾者,棄便有罪。’

  ‘齒木’的用法:是先把一端徐徐緩緩地嚼碎,順便把汁液咽下喉中。然後用碎成纖維狀的一端,輕輕地磨擦牙齒。擦罷之後,再把‘齒木’擘開(撕開),曲成彎月形狀,刮除舌垢。每天清晨這樣持久作去,據說能夠固齒清肺、消毒去火。不過在使用時,必須小心將事,免使口腔受傷。

  佛教傳入我國,‘嚼楊枝’一事,未見流行。近世以來,世人早已普遍地使用‘牙刷、牙籤’了。這種口腔清潔法,可能是從‘嚼楊枝’演進而來,亦未可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