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很清楚,因為在古印度,旃陀羅就是指屠夫、劊子手、獵人、漁夫,等等之類的,以殺生惡業為生的低賤種性,他們的業力很重,但是,達摩大師卻說,他們只要明心見性,就能夠成佛。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不理解。
大師解答說「所謂成佛,只需要提倡明心見性,而不需要考慮造業的問題。」
「因為呀,縱然眾生所造的業各自不同,不過,任何種類的業,都無法拘束心性法身。」
哎,對於這些,前後文已經反覆多次宣講,那就是說,各位兄弟姐妹,無論您業力多麼地嚴重,也無論您習氣煩惱曾經多麼地泛濫,嘿嘿,這些都無關緊要。只要您堅持熏修學習,一旦開悟心性,就會發現,心性從來就不曾被任何東西所擾動,它從來就是無拘無束而自在的。乃至於,饑渴、苦樂、病痛,等等,絲毫也影響不了它。
它,才是佛,才是法身如來;咱不是佛,咱是我執所顯現的眾生啊。因此,一旦咱明了它,就叫做明心見性,到那時,您不會再把這個業報色身當做是我,也不會再把見聞覺知當做是我,因為,色身無常,見聞覺知有漏。
所謂的心性法身,也就是見聞覺知發源之處,那個本然的妙性,見聞覺知從它而起,卻又不會隨著見聞覺知去攀緣的那個東西,所以說它不是見聞覺知,也不離見聞覺知。它包容一切,顯現一切,明了一切,卻又無形無相,沒有實質。找到它,就是見性成佛;找到它,需要般若智慧。各位兄弟姐妹,咱就好好通過聞思修和禪觀,來培植這個般若智慧吧。
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回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
「從數不清的無始劫以來,眾生只因為不見性的緣故,才會執著身心實有,並為此而造業,墮落在黑暗地獄當中;所以,迷失自性而造作善惡業,就會流轉於生死輪回。」
哎,法義很清晰,需要注意的是,不僅僅惡行屬於造作,善行,也屬於造作。因此,佛經上有這樣的說法:以無所求心,行一切善法,才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告訴咱大家,即使是行善,也要不著相才可以呀。否則的話,執著於善行,就是造作,也就是造業,終究難免生死輪回。
真正開悟本性的人,不會這樣的,因為已經明達本性沒有生滅,超越於造作的緣故,所以,這樣的菩薩常駐於無為,雖有所作為,而時時不離本性明了,不曾陷入於造作當中,因此,達摩大師說他們「終不作業」。哎,不造業的人,才是菩薩呀,不造業的人,又咋會有業報呢。所以,菩薩能夠不離塵世間,而當處超越生死輪回,真是不可思議呀。
反過來呢,如果不見性,就無法超越因果業報,對此,達摩大師說道:
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
「如果不見性,即使念佛,也無法免除因果業報,所以,不可以隨便這樣說:殺害生命也沒有關係。」
「如果明心見性很透徹,完全消除了對於「萬法唯心」之懷疑的話,即使殺害生命,也沒有辦法奈何它。」
哎,如果不見性,一切修行,包括念佛在內,都還屬於有為法,並不能夠免除生死業報。對此,必然會有人提出疑問:
——啊,不對吧?佛經說的,「念一句佛號,可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呀!咋會免除不了業報呢?
——嘿嘿,那我問您:難道您天天念佛,過去的業報,就統統可以不用承受了嗎?那好咧,那咱天天念佛,豈不就完全沒災沒病了,也不會有不順利了,這會實現嗎?
——啊,好像不太會實現。可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到底是啥意思呢?
——嘿嘿,那是說呀,您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因為這個善根,在您未來的無量劫生死重罪當中,就會減少「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換句話說,您將會提早「八十億劫」成佛呀。
問題是,一切眾生,如果不見性的話,未來的生死輪回是多少億劫呢?嘿嘿,無量無邊,完全數不清呀。所以,「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聽起來蠻多的,其實呢,在未來的無量劫當中,也只不過是一剎那間而已。
但是,真正明心見性的人就不同了,「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達摩大師告訴咱,透徹地明心見性之人,完全不會再懷疑「萬法唯心」,那麼,他也就實證了「如幻三昧」,實證了如如法身,因此,而超越了一切造作,到達了「造作皆空」之妙境。此時,他已經是法身大士,已經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了,如果需要的話,縱然他去殺害生命,嘿嘿,也未嘗不可;因為,因果業報,已經奈何不了「它」了。
各位兄弟姐妹,請注意,殺害生命的,是「他」,而如如不動,絲毫不受業報的,是「它」。他呢,並不曾把他當做是自我,哎,實證了「他」如幻的緣故。因此,他隨時隨地都不曾離開它,也不曾迷失它,這就叫做常覺不昧;那麼,隨便他如何造業,都是「幻起幻滅」,它這個主人公,是不會隨著業報而起滅的。
但是,這個造業的他,雖然如幻,還是要在幻化當中,延續因果業報之幻相的。哎,這太好了,菩薩因此而不離生死輪回,長度眾生,天台宗當中,把這叫做菩薩「留惑潤生」。留啥惑呢,不過是留著這個幻化因緣罷了。
比如南泉禪師斬貓之公案,恰恰彰顯了南泉的不可思議之證量,要不是親證如如法身之人,是不敢做的。哎,這個不敢,那是就修行人來說的,要是對於咱中華大國的美食家們來說,嘿嘿,那有啥不敢地,啥好吃,就殺啥唄。雖然都是殺,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咱大家,不可以學南泉,沒修行到那程度,只要還有一點兒嗔恨心,或者是殺害之心,嘿嘿,將來,風水輪流轉,您就等著被殺吧。
《血脈論》到了這里,即將圓滿了,達摩大師順便給咱講一下,大師來咱東土的目的,最後再總結一下「即心是佛」的傳心妙法,大師繼續說道: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卧,儘是外道有為法。
「自從大迦葉尊者承佛慈囑,直到般若多羅尊者,前面這二十七代祖師,只是一代代地傳承心印而已。」
「如今我來到這個國度,也只是傳播大乘頓教,所謂即心是佛,而不標榜持戒、精進與苦行。」
「乃至於,如果不明了即心是佛,就算能夠有不怕水淹火燒的本領,能夠沿著鋒利刀劍做成的梯子往上爬,能夠日中一食,長坐不卧,而行頭陀苦行,等等,這些都還是外道的有為造作之法。」
哎,禪宗法脈,從摩訶迦葉尊者,直到菩提達摩大師,就是西天印度的二十八代祖師,傳承到中國以後,以達摩大師為初祖,後面還有五代祖師,即:二祖慧可大師,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惠能大師。
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後,祖師的位子就不再傳遞了,而只是傳遞心印之法,這是因為,人的根基越來越陋劣的緣故,許多人會拚命地爭奪祖師的位子,反而不利於法的弘揚了。
那麼,從世尊到大迦葉尊者,再一代代傳遞到般若多羅尊者(尊者乃是達摩大師的師父),到底傳了個啥呢?這個問題,只有達摩大師最有發言權,大師說道:「只是遞傳心印」,二十七代祖師,只是代代傳遞了「心印」而已。達摩大師也是如此,作為第二十八代祖師,不遠萬里來到咱東土,就為了把這個「心印」繼續傳遞下去,以便利益更多的有緣眾生。
這個「心印」到底是啥呢?達摩大師說了,就是「頓教大乘,即心是佛」。所謂「頓教」,就是頓悟的教法,也就是說,之前學修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就是咱大家目前的階段了,哎,無論您聞思修也罷,禪修也罷,等等,總之,都是在循序漸進地積累福慧資糧,都是在為「頓悟」做準備。所謂「大乘」呢,就是說,這個頓悟的教法,能夠適合廣大眾生的根機,可以說,只要相信,人人都可以修學,人人都可以頓悟呀。
禪宗見性成佛之法,被許多人誤解了,以為只有上根利智的人才可以修學,其實,是人人可學,人人可以頓悟的。問題就在於,信與不信,學與不學,修與不修了。那些望而生畏的人,自然是沒份兒;那些高推聖境的人,嘿嘿,一句話:可惜了;那些自甘墮落的人呢?哎,人是自由的,人家喜歡生死輪回,咱管不著呀。
而且,即便是其它宗派,也不可能離開「頓悟」,因為,修學積累到了某個階段以後,「頓悟」是自然會發生的。如果不發生,就無法見性,也無法見道;見性的一剎那,見道的一剎那,都是頓悟,而絕不是思維理解。例如:聲聞人見空性,是頓悟;菩薩行者見佛性,是頓悟;唯識宗見圓成實性,是頓悟;天台宗見諸法實相,是頓悟;華嚴宗見一真法界,是頓悟;大圓滿見赤裸覺性,是頓悟;大手印見實相大印,是頓悟,等等,一切佛法當中的覺悟,最終,都是頓悟。
回答:毫無疑問,必有千差萬別。
再問:那麼,啥樣的「頓悟」才是究竟的頓悟呢?
回答:嘿嘿,您問著了,如達摩大師所說,只有頓悟了「即心是佛」,才是究竟的頓悟,這就是禪宗一脈傳佛心印的根本內容。而且,這個即心是佛,不需要依賴於「持戒、精進、苦行」,不需要依賴於任何外相,而是本來如此。
——各位兄弟姐妹,您千萬不要錯解了,以為要捨棄「持戒、精進、苦行」,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那些都是福慧資糧,無關根本呀。如果有人慧根足夠猛利,一聽聞達摩大師所傳「即心是佛」之法,一學習這部《血脈論》,便直下承當,嘿嘿,一念頓悟心本是佛,當下脫落攀緣妄想。那麼,這樣的人,不需要持戒,也自然不犯戒;不需要精進,也自然不懈怠;不需要苦行,也自然不會貪著享樂啊。
否則的話,如果不曾頓悟即心是佛,反而向外面追求各種功夫和神通能力,這樣的人,縱然能夠自在地出入於水火當中,縱然能夠刀槍不入,乃至於能夠行持十二頭陀的苦行,等等,達摩大師說了,「儘是外道有為法」呀。因為,心外求佛的緣故。
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汝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
「如果能夠當下認出,自己平時各種作為和運動當中的靈覺之性,那麼,你才會知道,你自己的靈覺之性,就是一切諸佛之本來心呀。」
「前面的佛也罷,後面的佛也罷,只是標明以心傳心,此外,再也沒有其它法了。」
「如果能夠認出這個以心傳心之法,這個人縱然是凡夫,縱然連一個字都不認識,他也是佛。」
「如果不認識自己的靈覺之性,即使他能夠把身體弄破,破碎得如同微塵一樣,到裡面去尋找佛,終究也是找不到的呀。」
哎,達摩大師都給咱說透了,咱就老老實實地去觀察和認識,咱自己的靈覺之性吧。雖然咱大家是凡夫,這沒關係;雖然咱大家沒有多大學問,這也沒關係;雖然咱大家還有許多習氣毛病,哎,這還是沒關係。
只要呢,只要您一念迴光返照,認出自己的靈明覺性,莫管它什麼五識、六識、七識、八識,難道,誰還會有七、八個心嗎?不會的,究其根源,就是一個靈覺之性,在在處處都是它,只要咱當下不攀緣,不胡思亂想,不陷入自我執著,哎,就在此時此刻,自性又不曾死去,那,不就是靈覺之性么。
——那也就是馬鳴菩薩《起信論》所說的「心體離念」,乃至於「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它「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啊。
——哎,說來說去,蓮花生大師總結得妙:「不論安它什麼美妙的名稱,實際就是當下的那一點靈知而已」呀。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餘眾生迷人不明了。
「所謂的佛,也叫做法身,也叫做本心,這個心沒有形相,沒有因緣果報,沒有筋骨血肉,就好像虛空一樣,終究不可得。」
「它不同於有質礙的事物,也不同於外道所謂的梵我,或者斷滅空。」
「這個心,除了如來一人能夠明白,其餘的一切眾生,都是迷惑之人,他們尚未明了。」
哎,實際上,達摩大師是在重復並總結前文,法身也罷,本心也罷,它既是平平常常的,又是不可思議的。它沒有形質,所以,不屬於「有」;它不會斷滅,不會消亡,所以,也不屬於「無」。它也不同於外道所說的「梵我」,並不存在那樣一個清凈不變的大我,因為,它可以隨緣現起一切法,而終究不可得;它也不同於斷滅空,因為,它本來不曾產生,終究也不會滅亡,它的作用,更是無處不在。
甚至於,就算是因果業報,也無法束縛它,實際上,假如把它比喻為大海的話,那麼,因果業報,乃至於一切生死輪回,都好比大海里的浪花。各位兄弟姐妹,咱的本來心如此廣大而包容,咱卻不認識,這實在是太可惜了,也太冤枉了。
這個本心,只有如來完全明了,達摩大師就是這樣的見性成佛之如來,哎,為了幫助咱認識本來佛心,大師繼續給咱開導:
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性,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
「這個本心,不曾離開四大所組成的色身,色身也不曾離開本心;如果色身離開這個本心的話,就沒有種種的運動能力了。」
「這個色身本來沒有知覺,就如同草木、瓦塊、石頭一樣;色身是沒有靈性的,怎麼會運動呢。」
「如果自己的心動了,色身才會動;因此,一切語言及色身的一切作為和運動,包括見聞覺知在內,都是本心在動,以及本心動了以後的作用。」
哎,咱大家色身的物質成分,來自於各種食物和水,也都間接地來自於土壤,其成分呢,土壤裡面都有。但是,土壤不會運動,也不會見聞覺知,更不會思考,咱的色身卻會動,會跑,會見聞覺知,大腦甚至會思考,這是為啥呢?
——嘿嘿,因為,咱的本來心,和色身在一起,不曾離開啊。色身所有的語言和運動,以及見聞覺知,等等,其實,都是咱的本心在動,它一動,就有了各種各樣的作用。
那麼,咱的本心,和種種運動以及作用之間,是啥關係呢?或者說,咱大家,如何才能夠從日常生活當中,觀察到本心呢?對此,達摩大師繼續給咱開示:
動是心動,動即其用。
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
「在各種運動和見聞覺知等作用之外,沒有另外的本心了;在本心之外呢,也不可能有運動和作用。」
——因此,咱大家需要認清楚,色身的運動,心的見聞覺知,等等,和本心是同在的,相互交融的。
動不是心,心不是動。
——接著前面,雖然同在,雖然相互交融,但是,運動有相,而本心無相,所以,本心不等於運動,它們是不會混淆的。
動本無心,心本無動。
——這就意味著,所有的運動,都是虛妄的,而本心,並非虛妄;本心當中,沒有任何虛妄的動相。
「但是,所有的運動,都不曾離開本心;本心呢,也不曾離開運動。」
——這是說,運動雖然虛妄,卻不在本心之外;本心雖然無相,卻不妨借著運動而顯現幻相。
動無心離,心無動離。
「一切運動,都不會被本心所離棄;本心,也不會被運動所離棄。」
——因此呢,所有的運動,所有的見聞覺知,等等,當體就是本心。它們,互融互攝。
動是心用,用是心動。
「各種運動,都是本心的作用;各種作用,也都是本心動念之相。」
——就好比,波是水波;所有的波瀾起伏,無非都是水的涌動而已。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涌動之相」,並不是水呀。
同理,一切運動和見聞覺知,都是本心之心念功用;這些功用,都源於本心的動念。但是,那些「動念之相」,並不是本心呀。
動即心用,用即心動。
「只要運動,就說明本心在作用;只要作用,就說明本心在動念。」
——哎,現象界的一切,都源於無相本心的「念動」;於是,本心本無相,隨念而紛然萬象了。不過,嘿嘿,紛然萬象,終非本心;然而,也不離開本心,真是奇哉、妙哉。
不動不用,用體本空。
「既不運動,也不作用的時候,那個動用之體,也就是本心,當體本空。」
——這就是返本還源之路,各位兄弟姐妹,您不造作的時候,不攀緣的時候,不貪著見聞覺知的時候,就在此時此刻,本心空無形相,卻是自知自明,為啥,就不認識呢。
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
「本空之中,本來沒有運動和作用;所有的運動和作用,與本心都是同體的;然而,本心,卻本來就沒有動相。」
——啥叫本空?眼不見心外之色,則色本空;耳不聞心外之聲,則聲本空;鼻不嗅心外之香,則香本空;舌不嘗心外之味,則味本空;身不覺心外之觸,則觸本空;意不知心外之法,則法本空。
若能如此,才知道六塵本空,而不需要滅掉六塵;世界本空,而不需要等到世界毀滅;法界本空,而不需要推理論證呀。
此時,一切運動和身心作用,統統如幻;而這如幻的一切萬象,與本心從來就同體不二;雖然同體不二,本心,卻從來不曾動過,它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