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驅驅念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輪迴。
「外道修行人,沒有領會佛陀的法意,不明白成佛的方向,不過,他們是最用功的。」
「結果呢,過於用功反而成了造作,違背了聖體無為的密意,整天驅趕著自己,去拚命地念佛和誦經,過多運用第六意識的緣故,使自己的神識習性變得昏昧,無法脫離生死輪迴。」
哎,達摩大師這裡所說的「外道」,並不是指佛教之外的那些外道教派;而是呢?嘿嘿,指的是咱學佛人當中的一部分呀。這些人,就是特別執著的修行人,他(她)們非常用功,特別重視念佛的遍數,和念經的速度,以及一切有關於數量的東西。他們的邏輯是:念得越多,功德越大;速度越快,功夫越好。
記得我自己剛學佛的時候,念一遍《地藏經》,簡單聞思修一下,需要兩個多小時,所以,我都要分幾次念,因為,盤腿久了,我受不了;不盤腿呢,又覺得心不容易靜下來,效果不好。後來,聽一些老居士們一聊天,天哪!人家一遍《地藏經》,也就念四十幾分鐘,一口氣結束。嚇得我,都不敢吱聲了。
不過,後來,我慢慢地發現,他們念經的效果並不好,他們只是嘴在念,而並沒有過心。所以,念經好多年了,經文的意思還是不太理解,智慧呢?也沒有明顯的增長,只是,覺得念經就比較舒服,也不做噩夢;而一不念經,似乎就不太平了,等等。
像這樣的學佛人,還屬於心外求法,因為,過於執著外相的緣故,所以,達摩大師說他們,也是一種「外道」。盡管他們在念佛,或者誦經等等方面,很用功,很精進,也很有功夫,但是,這都是他們第六意識的執著心在驅使,逼著自己用功修行,修的還是第六意識妄想心呀。所以,反而使自己的神識,變得昏昧了,無法明心見性,也就無法擺脫生死輪迴。
哎,各位兄弟姐妹,咱學佛了生死,了生死,到底咋了呢?難道,咱一鎚子把輪迴砸碎,就了結了嗎?
嘿嘿,那還是造作呀。莫說做不到,就算有人做得到,也還在因緣果報當中,咋能夠了生死呢。其實,所謂的了生死,就是「了無生死」,啥意思呢?就是說呀,終於明白了,原來沒有生死。
問:如何才能夠明白?
答:就在種種生滅的現象當中,親見不生不滅的自性,無處不在,包容著一切,為一切之源。於是,才恍然大悟,無論一切萬事萬物如何地生生滅滅,終究不影響自性的如如不動、清清白白和明明朗朗。那麼,又何必一定要消滅萬事萬物,又何必一定要執著而精進地瞎折騰呢。
「消滅」和「折騰」,乃至於「精進」,等等,無非都是第六意識心當中的念頭,是生滅法。甚至於,就算是「我要度眾生」,「我要弘揚佛法」,「我要行善」,「我要成佛」,等等,也都是第六意識的觀念,是生滅法,終究不是成佛之路啊。
關於如何才是成佛之路,以及成佛之路上面的種種誤區,達摩大師繼續給咱開示:
佛是閑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卧;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儘是謗佛法人。
「佛陀就是不造作的閑人,哪裡需要去拚命地開創事業,而求得廣大的名聲和利益呢,死了以後有啥用?」
「只要是尚未見性的人,卻把讀經、念佛,長期精進地學習;日夜六個時分(古印度把一天分為六個時分)都在行道,一天到晚禪坐,不倒單;或者廣學多聞等等,當做是佛法的話。諸如此類的眾生,都是因為誤解了佛法,而誹謗佛法的人。」
哎,佛陀就是常駐於佛性的人,也就是不迷失自性的人,佛性也好,自性也罷,終究沒有任何造作呀。所以,達摩大師說,佛陀,就是閑人,既不作惡,也不造善的無事閑人。
問:不對吧?釋迦牟尼這輩子幹了不少事兒呀!你看,光講經說法,就數不清了;再加上創立僧團、制定戒律,教化國王、宰官,教導弟子,還要降伏外道,還經常遠遊,一出動,就上千人,這還叫做無事閑人?
答:嘿嘿,您只看錶面,不理會佛心哪。所謂無事閑人,並不是指啥都不幹的傻子或者獃子,而是呢?指不隨著第六意識團團轉的人啊。據甚深法義,佛陀早已超越了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而完全顯現為妙觀察的智慧;也早已超越了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法執,而完全顯現為平等智慧。因此,佛陀內心沒有了絲毫的刻意和造作,完全是隨順因緣的。
所以呀,如果有人問法,佛陀就隨機說法,予以開導;如果有人根基成熟,卻不懂得問法,佛陀遇到了,也會隨機說法,給予利益;如果有弟子真心要來跟隨自己修行,佛陀就為他們剃度,穿上和佛陀一樣的衣服,就是袈裟,於是,逐漸有了僧團;出家人多了,就出現了種種問題,佛陀一一隨宜解決,制定出相應的規矩,於是慢慢就有了戒律和威儀;如果有國王、宰官等等,誠意邀請佛陀前往應供並說法,佛陀就會隨緣前往,不會拒絕這個利益眾生的機緣,哪怕是遠赴其它國家;如果有弟子,在修行上出了問題,佛陀發現了,就會給予指導,而不枉為人師;如果有外道前來論戰,或者鬥法,等等,佛陀就會隨機應對,用圓滿的智慧和無比的神通,予以降伏和教化,許多外道,因此而成為佛陀的弟子;如果龐大的僧團,生活出現了問題,佛陀就會觀察因緣,而帶領大家出行,到其它地方去乞食,或者,將僧團分散,由各位長老們分頭率領,乞食並修行。
所有的這一切,佛陀都是無心而方便作為,並不曾有絲毫的刻意追求。甚至,就算是自己的家族——釋迦族,面臨琉璃大王的殺戮之時,佛陀也是一如既往地坦然應對,平和地,三次在途中等候琉璃大王,方便勸導。第四次,當琉璃大王發誓,無論如何也要進行屠殺之時,佛陀當時就知道了,於是,不再採取任何措施,而聽之任之。佛陀,是如此地無為,所以,達摩大師說,佛陀是閑人。
因此,佛陀絲毫不會為了博取名利而有所作為,佛陀所做的一切,都是隨順著因緣在利益眾生,在做平等而無相的法布施啊。不僅佛陀如此,歷代許多高僧大德們,也都是如此,達摩大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各位兄弟姐妹,對於佛陀和祖師大德們來說,他們最可寶貴的東西,就是他們覺悟的妙法。而他們,並不曾吝嗇於法,卻無私地奉獻給了大家,除了不宜廣說的秘密法之外,都已經公之於眾。在佛教之外,這樣的現象很少,各行各業的老師們,都會有所保留,以便保證自己和小團體的利益。
名聲和利益,死了以後,啥用也沒有;而見性的智慧呢,將會與「空而不死」的自性相伴隨,自在永遠。如達摩大師前文所說,如果不見性,卻反而把現象上的修行,諸如讀經、念佛、日夜坐禪、廣學多聞,等等,就當做是佛法的話,實在是誤解了佛法,也因為誤解而不小心誹謗了佛法呀。
這個所謂的「誹謗」,是無知造成的,不同於惡意的歪曲和誹謗,有過失,但沒有太重的罪業。因為,沒有噁心的緣故。這個過失就是執著外相,只因為不見自性的緣故,才會如此。因此,達摩大師千叮嚀,萬囑咐,繼續告訴咱大家明心見性之重要:
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多聞。
「一切造作修行都是生滅無常的,如果有的人,不曾見性,卻虛妄地宣說,自己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些都是有極大罪業的人。」
「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阿難尊者在多聞方面排在第一位,但是,他對於自性佛卻不認識,只是廣學多聞而已。」
哎,佛佛相傳的,祖祖相傳的,無非是見性成佛之法。有人說了:不對吧,不是有八萬四千法門嗎?
——是的,佛法當中有八萬四千法門,乃至於無量法門。不過,一切萬法,入手處雖然不同,修行內容也千差萬別,最終卻都是殊途同歸,皆歸於如如不動心,皆歸於自性法身,也就是歸於見性成佛之妙法啊。
答:如果透徹見性的話,當下就是即身成佛,因此,達摩大師前文說到:「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等等。再說了,一佛無二佛,見性成佛之佛,與即身成佛之佛,不可能兩樣,只是某些教派,衡量證量的方便劃分而已。而在禪宗門下,只是見性成佛,若見得透徹,自然法報化三身成就,妙用現前。
否則的話,如果不見性,只有事相方面的修行功夫,就狂妄地說自己已經成佛,那是自欺欺人,而且有極大的罪業。因為,一切事相修行本身,是生滅法,就算有了種種神通,能力超群,不見性的緣故,也終究不是如如真佛呀。
單就廣學多聞的修行來說,在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沒有人勝過他了。但是,佛陀涅槃之前,阿難尊者雖然證得了三果阿那含,已經見空性,不過,尊者對於自性法身佛,還沒有能夠認識明了,尚未見性成佛。這足以證明,僅僅廣學多聞是不夠的。
後來,佛陀涅槃之後,在大迦葉尊者的指導下,阿難尊者既實證了四果阿羅漢,也明心見性而實證法身,成為傳佛心印的第二代祖師。這也就意味著,阿難尊者是集世尊經教傳承和禪印於一身的大成就者,遠非其他大阿羅漢可及呀。這呢,又不得不說,是廣學多聞的殊勝之處了。
一般的辟支佛和大阿羅漢,雖然是尊貴的聖者,其中,辟支佛被佛陀稱之為「中乘」,阿羅漢則被佛陀稱之為「小乘」,合稱為「二乘」聖者。但是,他們並不曾見性成佛,遠遠不及已經明心見性的「大乘」地上菩薩之功德。有的時候,在究竟教法當中,佛陀也會把他們和外道相提並論,說他們還沒有真正到達解脫,還沒有完全超出生死輪迴。
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墮在因果中。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經雲:闡提人不生信心,殺卻無罪過。
「二乘聖者,以及外道修行人,都不曾認識自性法身佛,他們從觀察法數進行修證,不知不覺間,已經墮落在法數所對應的因果當中了。」
「這些識數修行的眾生,以修行之業,而招感相應的業報,不能夠免除生死輪迴,嚴重地違背了佛陀的密意,他們就是誹謗佛法的眾生,因此,即使殺掉他們,也沒有罪業和過失。」
「經上有這樣的說法:一闡提人,斷滅信根,對於佛法生不了信心的緣故,即使殺掉他們,也沒有罪業和過失。」
哎,這是本論最驚心動魄的一段文字,在此,達摩大師詮釋了如來甚深教法當中的「殺度」法門。同時,也是對二乘修法的深深呵斥。
所謂的「識數修證」,是說二乘和外道修行人,都是依據「法數」,來進行觀察修證的。啥叫做「法數」呢?就是對於「法」的次第分別呀。比如說,小乘人依據苦、集、滅、道,四諦法門來觀察修證,從而成就阿羅漢果;那麼,這個四諦,就是法數。
同樣,中乘人依據十二因緣,所謂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含老病死憂悲苦惱)。十二因緣也是法數,這是順著觀察,找到了生死輪迴之因,那就是無明;反過來觀察呢,就可以滅掉輪迴之因,滅掉無明,逐漸獲得解脫,而證得辟支佛果。大約是這樣的:
要想滅掉「老病死憂悲苦惱」,除非沒有了「生」才可以,沒有出生就沒有死亡嘛;要想滅掉「生」,除非沒有了「有」,也就是沒有了「業力」才可以;要想滅掉業力之「有」,除非沒有了「取」的造作,也就是不造業,才可以;要想滅掉「取」的造作,除非沒有了「愛」恨等等情染,才可以;要想滅掉「愛」恨等等情染,除非沒有了「受」,也就是沒有了感受,才可以;要想滅掉「受」,除非沒有了「觸」,也就是沒有了六根對於六塵的攀緣,才可以;要想滅掉「觸」的攀緣,除非沒有了「六入」,也就是沒有了六根,才可以做到;要想滅掉「六入」,除非沒有了「名色」,也就是沒有了神識(名),進入受精卵(色)的投胎過程,才可以;要想滅掉「名色」的投胎,除非沒有了「識」,也就是沒有了前一生的阿賴耶識,尤其是其中對於父母的愛欲之心,才可以做到不投胎;要想滅掉「識」,尤其是滅掉其中的愛欲之心,除非沒有了「行」,也就是沒有了心中第七識的連續思量,再說清楚些,就是沒有了任何微細念頭,才可以做到;要想滅掉「行」,也就是滅掉一切微細念頭,除非沒有了最初的一念妄動,即所謂的「無明」,才可以做到。
好,找到了最後,清楚了,所有的一切生死輪迴苦難之根本,就是這個「無明」,也就是心中最初的一念妄動。可是,問問自己,這個心念,難道一定要動嗎?
各位兄弟姐妹,咱也和這位辟支佛一同觀察一下自己的心:難道,這個心,一定要動念頭嗎?如果不動的話,它會死嗎?顯然不會,即使不動念頭,心也不會死。因此,所謂的「無明」,也就是最初的一念妄動,嘿嘿,完全多餘呀!那,咱就把它放下吧。哎,中乘修行人,一旦在禪修當中,放下了「無明」,放下了最初的一念妄動,他就會回歸如如不動心,而證得辟支佛果。
——不過,這個事兒啊,咱說起來容易,真要做起來,是極其精微的,必須要深入三昧當中,再加以如此清晰地智慧觀察,才可以做到。
即便做到了,小乘人證得了阿羅漢果,中乘人證得了辟支佛果,他們的心,都是如如不動的,都以為自己到達了「涅槃」,這也是他們「識數修證」,依據法數修證,而獲得的果位。但是,依據佛陀的教導,依據達摩大師的開示,這並不是最究竟的解脫,他們,還在法數所對應的因果當中,只是超出了三界內的「分段生死」,卻還有三界外微細的「變異生死」。
因此,達摩大師說他們:「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乃至於「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
哎,之所以說二乘聖者「不免生死」,還在業報當中,那是因為,他們還有所住的緣故,住於哪裡呢?嘿嘿,就住在第七識滅盡了,心已經不再生滅的那個地方。
在那個地方,如《楞嚴經》第十卷所說,小乘聲聞人「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由於他們本性妙智慧尚未圓滿的緣故,他們「疏覺真偽」,也就是沒有能力辨別真假涅槃,認假作真,所以才會「因果相酬」,還在因果當中,屬於五十種陰魔當中,識陰魔的第九種:「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所成就的因果之果位呢,世尊說他們「成趣寂果」,落在貪著並糾纏於空性的境界當中,叫做「生纏空種」。
也是在那個地方,依據《楞嚴經》,中乘緣覺修行人,「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凈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他們屬於五十種陰魔當中,識陰魔的第十種:「是名第十,圓覺(氵曶)心,成湛明果」。因此,也還在微細的因果當中,並未到達究竟的涅槃,落在了貪住於圓滿覺明的境界裡面,世尊說他們「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二乘聖者當中的定性聲聞和定性辟支佛,他們雖然被世尊列在了五十種陰魔當中,但是,他們是不會再墮落的,只是「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暫時無法進步了,暫時無法成佛而已。在這個階段,他們也屬於「一闡提」當中的一種,依據窺基大師《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對於佛經當中「一闡提」的總結,他們被稱為「無性闡提」,沒有成佛之正因,將會進入寂滅的禪定,在定中則失去了成佛之果。於是,他們在很多劫數裡面,都不能進一步修行,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直到遙遠的將來,他們肯接受佛陀的教導時,才會發起菩提心,走上成佛之路。
所謂的「一闡提」,指的就是斷滅善根佛性的眾生。如《大般涅槃經》所說,即使殺掉一闡提人,也沒有殺罪。其中「迦葉菩薩品」裡面,有這樣一段對話:
(世尊回答:)「善男子!一闡提輩,斷善根故;眾生悉有信等五根,而一闡提輩永斷滅故。以是義故,殺害蚊子,猶得殺罪;殺一闡提,無有殺罪。」
正因為如此,達摩大師說二乘人「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乃至於引證經文:「經雲:闡提人不生信心,殺卻無罪過」。雖然咱不知道,大師到底引用的是哪部佛經的經文,因為大師是印度人,是從梵文的意思,轉述過來的,無從查找。不過,對比上面《大般涅槃經》的經文,就已經可以作為印證了。
但是,這樣的法門,所謂「殺一闡提,無有殺罪」的做法,並不是咱凡夫人可以學習的。嚴格說來,這是大菩薩的秘密法門,也就是所謂的「殺度」之法。哎,就是說呀,假如您不修行,不信佛法,反而執迷不悟地詆毀佛法的話,那麼,您就是「一闡提人」,您斷掉了自己成佛的善根,您的未來,苦海無邊呀。不過,您很幸運,某位大菩薩恰好和您有大因緣,嘿嘿,他先對您發起大慈悲心,慈悲您的無知和愚昧,然後,一下子把您幹掉;緊接著,把您的神識,直接超度到了凈土當中,於是,「殺度」完成。這位大菩薩,如佛陀所開示,嘿嘿,無有殺罪,絲毫也不違背菩薩戒。
——嘿嘿,恐怕未必。所以呀,這並不是一個常規的度眾生之法,也絕不是凡夫可以效仿的呀。哎,咱只會殺,不會度呀。
同理,如果一位定性聲聞,或者定性辟支佛,即將進入枯定當中,那將會白白浪費許多大劫的寶貴時光,而恰好某位大菩薩和他有極深的因緣,便以慈悲心殺掉他,引導他的神識生到凈土當中,實證法身,於是,就把他度成了一位菩薩,一位法身大士,可以去度眾生了。這,是多麼奇妙的法門呀。
相對於「一闡提人」的無有信心,也就是不相信自己有佛性,更不相信自己會成佛,也不相信真地有佛。這樣的人,真是無藥可救呀。反過來,如果上述三個方面,都能夠相信的話,也就會相信見性成佛,對於這樣的人,達摩大師說道: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見性,即不用取次謗它良善,自賺無益。善惡歷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
「如果不見性,就千萬不要搬弄別人的話,自己不理解,反而拿來去誹謗自性的善功德,這將會自討苦吃啊。」
「善惡業的造作,一切都清清楚楚,因緣果報,絲毫也不會出差錯;所謂的天堂和地獄,就在每個人眼前,就在當下的造作裡面。」
「愚痴的人,不會相信這些,他們即使是將來落入了黑暗的地獄裡面,到時候,他們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兒;只因為業力習氣太嚴重的緣故,所以,他們不會相信佛法,更不會相信見性成佛之法啊。」
哎,所謂的「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是指對於見性成佛之法有信心的人,這樣的人不可思議,達摩大師說,如果您是這樣的人,那麼,嘿嘿,您已經有了「佛位」了。啥意思呢?就是說呀,您已經排進了成佛的隊伍里,哎,就等著因緣成熟,福慧圓滿,將來就會成佛的。
道理在於,對見性成佛有信心的人,必將會見性成佛;因為,這個信心,就是佛的種子,也就是自性功德。它,已經開始發芽了,將來,咋會不結果呢。乃至於,咱大家信仰佛陀,信仰佛法,據世尊說,這也都是法身佛加持的緣故,同時,也是咱的自性功德呀。哎,所謂的「佛力」和「自力」,在這裡,是不二的。見性成佛,乃是究竟的不二法門。
所謂的「取次謗它良善」,「取次」就是不理解,還要搬弄別人的話;「它」則指自性,「良善」呢,就是自性的善功德。哎,生活當中,這樣的人可不少,自己無知,不理解聖者的開導,還要妄加誹謗,真是自討苦吃啊,又能怪誰呢。所以,打開網路,隨便看看,您就會發現,嘿嘿,不是佛菩薩不慈悲,而是眾生太剛強呀。
所謂的「天堂地獄只在眼前」,達摩大師是在告訴咱,「欲知前世因,如今受者是;欲知後世果,如今做者是」。哎,因果業報在哪裡?還用找嘛,為啥每個人今生的情形都不一樣?前生的業力不同唄;將來每個人會咋樣?看看他今生的所作所為,不就很清楚了嘛。所謂的天堂地獄,不在別處,就在咱大家如今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裡面呀。各位兄弟姐妹,咱咋能夠不小心謹慎呢。誠如《四十二章經》所說,「慎勿為惡」呀。
所謂的「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還有一重含義,那就是說,許多人由於不信因果的緣故,正在肆無忌憚地造作惡業,要麼為官卻貪贓枉法,要麼混社會為非作歹,要麼貪小利而殺生害命,要麼倚仗姿色而放縱情慾,等等。他們不知道啊,實際上,現在,他們就已經墮落在黑暗的地獄裡面了,他們的內心是極為痛苦不安的,極為空虛無聊的,極為扭曲的,這,難道不也是一種地獄嗎?而以後的業報,又將會何等殘酷啊。只可惜,他們由於無知的緣故,而不信,而無所察覺。依如來所說,這些人,甚可憐憫呀。
那麼,為啥說業力和習氣重,就會「愚人不信」,許多人就會因此而不信見性成佛之法呢?達摩大師解說道:
譬如無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只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
「業力重的人不信佛法,也不信見性成佛之法,這就好比呀,先天失明的盲人,從生下來就沒有健康的眼睛,所以,他就不會相信人們所說的光明,縱然人們反復告訴他,也還是不信,只因為眼盲的緣故,憑啥能夠辨得出太陽的光明呢?」
哎,這個道理很清楚,也正像《圓覺經》所說的一樣:「一切眾生,生無慧目」,本來咱大家就缺少智慧眼,信佛就不容易,更何況那些業力和習氣都嚴重的人呢?他們不信,這很正常。如今,不信佛的人遠遠多於信佛的人,這也很正常,因為,眾生的業力越來越重了,殺盜淫妄,遍地都是,這個世界,各位兄弟姐妹,您仔細看看,咱還有啥好依戀的呢。
不僅如此,一切眾生,無論投胎到了哪裡,似乎,它們都很滿意其狀況,特別留戀那裡的境遇,它們以為,生活就是那樣的。如達摩大師所說:
愚人亦復如是:現今墮畜生雜類,誕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雖受是苦,直問著,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故知一切眾生,生處為樂,亦不覺不知。
「那些業力嚴重的愚痴者也是如此:它們現如今,有的墮落在畜生道裡面,種類繁多;有的雖然在做人,卻生在了極為貧窮下賤的人群里。它們共同的情況是,求生而不得自在,求死卻還捨不得。」
「雖然它們正在遭受如此苦惱的境遇,但是,你要是問到它們的時候,它們也會說自己很快樂,和天堂沒啥兩樣。」
「因此可以知道,一切眾生,往往都以自己出生的那一道,或者那個境遇為快樂,而且會貪著那裡,卻並不知道,其實自己正在受苦。」
哎,所謂「愚人」,是指過去世造下了惡業的人,因此而比較愚痴,比較遲鈍。所以呀,現如今,業力所招感,它們有些是動物,種類極為繁多,數不勝數。畜生道其實是很苦的,佛陀稱之為「血途」,就是充滿了弱肉強食的意思,而且,通常,動物是難得善終的。要麼,被其它動物吃掉;要麼,被人殺掉;再要麼,生病了以後,無法覓食了,病餓而死。
但是,即便如此,當有聖者詢問它們感受的時候,嘿嘿,它們往往會說自己很快樂,和天堂沒啥兩樣。哎,既然還沒被吃掉,那就很快樂嘛。達摩大師是干過這事兒的,曾經和動物們交流過,作為一位有大神通的聖僧,達摩大師到中國的初期,和人沒啥共同語言,於是,偶爾,大師就和動物們聊聊天。
據說,某大戶人家,在籠子裡面養了一隻鸚鵡,掛在樹梢,這隻鸚鵡很聰明,一天,遠遠地看到達摩大師過路,它就使勁地叫:「西來意,西來意!請您教我出籠計!」達摩大師有心通,就用心語告訴它說:「出籠計,出籠計,兩腿長伸兩眼閉,這就是你的出籠計。」
鸚鵡一下子就明白了,哎,等到中午,主人回家來,很奇怪,咋聽不到鸚鵡叫了呢?趕忙打開鳥籠子,雙手捧出鸚鵡,身體還暖著呢!沒等主人反應過來,鸚鵡撲拉一下子飛走了。所以呀,對於這個事兒,對於動物們生活感受這個事兒,大師是有絕對發言權的,因為,交流很多次啦。
還有些前世造下了惡業的人,今生雖然做人了,但是,卻出生到了極為貧窮下賤的人群里。比如,非洲難民人群;再比如,某個極為貧困的山溝溝裡面,溫飽還沒解決,等等。哎,他們呀,以為生活就是那樣的,人本來就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所以呢,今天有飯吃,有衣服穿,有被子蓋,他們就覺得挺快樂,挺滿足的。
有的時候,許多人的生活,不見得就比動物強。就在我寫文章這會兒,外面銀杏樹上,一隻白頭翁,正在快樂地鳴唱,清清楚楚,我幾乎可以體會到它的心情,那真是無憂無慮,如在天堂呀。而此時,一個周三的下午四點多鐘,城市裡的上班族們,忙活了一天,有點兒累了,準備收拾收拾,盼著下班,然後還要坐一個多鍾頭的地鐵回家,到站以後,先到菜市場去買菜,哎,菜價太貴,討價還價生了半肚子氣,再回家給孩子燒飯,吃完飯了,都收拾好了,晚上九點多了,上網,看部片子,最後,頭暈腦脹地睡覺。明早六點起床,接著大循環。而且,能夠順利地如此循環,不失業,不生大病,還算不錯的呢。不要說,還要被領導批評,還要和同事鬧矛盾,還要操心什麼孩子讀書的問題,過早談戀愛的問題,以後就業的問題,以及未來,嘿嘿,孩子的孩子的問題,等等,等等。
就這日子,說實話,真不見得能比得上,寺院里樹上的那隻鳥兒,它每天都會快樂地吟唱,或許它的壽命不是很長,不過,人家過一天,快樂一天呀。
哎,雖然身在苦中,卻不以為苦,為啥呢?因為,業力深重的緣故,所以缺少覺醒的智慧呀。像這些芸芸眾生,不容易發起學佛的信心;不過,如果一旦業力消退,善根成熟而能夠發起信心的人,那距離見性成佛也就不遠了。對此,達摩大師繼續說道:
如斯惡人,只緣業障重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像這些充滿惡業的眾生,只因為業障重的緣故,所以才不能發起學佛的信心呀,再也沒有其它緣由了。」
「對於那些有信心學佛的人來說,一旦他們慧根成熟,明見自心如如不動,知心即佛,那就叫做見性成佛;而不在於剃頭或者不剃頭,只要見性,在家人也是佛;如果不見性的話,即使剃頭出家了,也是外道啊。」
哎,業障再重,也有消亡的時候;善根再淺,也有發芽的時候啊。到那時,有緣人,自然就會信佛、學佛,乃至於開悟自性了。因此,各位兄弟姐妹,咱大家,平時培植自己的善根特別重要。
答:第一念經;第二靜坐;第三念佛、拜佛、持咒;第四恭敬供養三寶;第五助人為樂;第六盡量用慈悲心和平等心待人。
那麼,一旦咱大家善根成熟,就會智慧開發,在一剎那間,放下境界攀緣,明見自心如如不動。這,就叫做最初的見性成佛。雖然還是凡夫,見性也未必透徹,但是,咱已經開始具有佛陀的智慧了,真是不可思議呀。
到那時,不論您是剃了頭的出家人,還是沒剃頭的在家人,您就是最初見性之佛。所謂的「白衣」,在古代,是指普通老百姓,穿不起漂亮的綉花料子,只能穿沒有染過色的白粗布衣服,所以叫做白衣。另外,相對於出家人的「壞色衣(也就是難看的雜色衣服)」來說,所有的在家人,也都可以叫做白衣。
反過來,達摩大師告訴咱,如果尚未見性的話,就算剃頭出家了,嘿嘿,暫時啊,也只能算作外道,心行法外的緣故啊。
不過,對此,咱大家要善巧理解,達摩大師是據實而論的,可謂是高標準、嚴要求呀。通常說來呢,只要是好心出家,真心修行,持守戒律,大體有正知見的僧人,在這年頭,就很不簡單了,就是寶了,人家將來必然會有成就的,只是悟道的因緣,暫時還沒有成熟而已,咱可不能把人家叫做外道。
同樣,對於見性的在家居士,已經開佛知見,非常了不起,但是,咱也不能把人家就叫做佛陀呀,因為,他的成佛之路才開始。哎,所以說,方便隨順的智慧很重要,理和事,要圓融才可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