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凱法師:中國佛教二千年隨筆

中國佛教二千年隨筆

聖凱法師

  在二千年的邊緣,佛教應該找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出世清凈形象,超越世俗的品格。在世風日下、人心惟微的時代,樹立一種超越世俗宗教品格,這是佛教存在的基礎

  兩千年的夢,對於無量劫生命來說,顯得太短了;對於幾十年寒暑人生來說,似乎又太長了。二千年前的今日,一位來自天竺和平使者,一位虔心佛法的忠實佛教徒,乘一匹白馬從遙遠的天竺飄然而至,開始把佛陀遺教注入中華文化的洪流,從此,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位年輕學者中國佛教比喻為一柄扇子這是一柄充滿神奇的扇子,引來春風化雨中國千餘年。

  站在兩千年的邊緣這樣具有歷史意義的位置,對於所有佛教徒及關心佛教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尋常的時代。兩千年,中國佛教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多少輝煌。佛教曾經征服中國,但是中國後來又離棄了佛教,於是佛教從金字塔的頂峰漸漸走向塔基,有人甚至懷疑中國佛教從此走向沒落。但在「中國佛教二千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法師在論文中說:「唯願佛教徒吸取歷史的教訓,使佛教隨著國家民族振興而振興,*輪緊跟歷史車輪而常轉」,在位的一位學者激動地站起來,向老法師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對於佛教中國化,學者各有自己的高見,但是佛教畢竟是佛教中國化只不過是佛教適應中國社會的一種方便而已,而其佛法的中心精髓並沒有改變。

  面對跨世紀的佛教,將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在公眾面前這是每一位佛教徒都應當進行深刻反省的一個大問題。綜觀歷史上的反佛思潮及滅佛運動,其直接原因來自佛教內部的腐化,佛教世俗化是佛教走向下坡路的內在因素佛教內部世俗化濁流,表現為竟其奢淫、與民爭利、結交權貴、迎合俗習,在南北朝時有人譏為:「何其棲托高遠,而業尚鄙近」。

  在二千年的邊緣,佛教應該找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出世清凈形象,超越世俗的品格。在世風日下、人心惟微的時代,樹立一種超越世俗宗教品格,這是佛教存在的基礎世間一切都不可能是萬能的,我們為什麼又偏偏說我佛教是萬能的呢?從世間哲學科學藝術世間學問中找出許多根據,讓人們覺得佛教很偉大,我並不是說這種行為不好,其實這是底氣不足的表現。佛教就是佛教,它有自己獨特、殊勝作用,又何必需要那些世間學問來證明。所以,突出佛教主體意識獨立地位,使每一位佛教徒感到自豪,將是佛法住持者的任務。

  當年魯迅先生認為中國人並不是身體上的病,而是在思想出了毛病,從而棄醫從文。現代佛教正是如此,缺乏憂患意識佛教徒只知道借佛教為自己牟利,只知道犧牲佛教利益來謀求自己的利益。當年末法思想中國佛教曾經激起多少佛教徒的憂患意識,於是各種護法的舉措都紛紛出現在歷史的舞台。加強末法思想憂患意識教育,讓那些在溫床仍然迷茫佛教徒明白佛教在現代社會危機感,是現代佛教在弘傳過程中的重要口號。

  超越的宗教品格來自僧團自身建設,所以完善僧團制度佛教建設的核心,如何依戒律及僧制的精神,在適應現代社會條件下,建立有效的管理方式,是當前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整體的清凈必須從個體的清凈開始,所以嚴格把握僧源的素質,培養學戒、持戒的風氣,是僧團建設的重要任務。

  中國佛教之所以令人感到沒落,其中一條重要原因是在宗教實踐方法上的簡易化,於是佛教雖然很普及,但得到佛法利益的人卻很少。所以,在宗教實踐上,突出禪定智慧並重的修行特色,這是培養佛教出世清凈形象的重要性保證。今後在佛教的實踐中,最主要的是提倡禪定修行,培養禪定教學的師資,以及建立一套完整的實踐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佛教世間的弘傳,宗教體驗對每一位信徒都是必須的,如何能讓信徒得到清凈宗教體驗,並且能夠不斷得到提高,所以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實踐體系。

  佛教本來是非常具有文化品味的宗教,僧團素質的低下,使佛教這一特色逐漸失去,於是在知識分子階層的傳播便帶來很大困難佛教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因為佛教義學上的發展,所以今後佛教的發展離不開培養僧人重視佛教研究的風氣。

  兩千年之際,我們最主要的任務並不是把佛光普照三千界,也不是把法水流往五大州,而當前關鍵之舉,就在於正本清源,使佛教能在社會中樹立一種出世清凈形象,這樣的佛教自然具有攝受力與感召力,這是關係佛教存亡基礎。作為一名衲子,面對兩千年的佛教,似乎有太多的話要說,但是欲言又止的感覺,令我感到有種驚慌,因為歷史的長流,將會淹沒這一切。但是,我衷心希望佛法常轉,慧燈能長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