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法師: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四次課 下節

下節

    4、寸絲不掛
    真正的般若,心是寸絲不掛的。只要有一點點執著,就還落在生死間。
    有這樣一個公案。當初,雪竇山的祖師雪峰義存禪師,禪法很出名。有一位比丘尼,法名玄機,在大日山禪修。玄機去見雪峰雪峰問她從哪裡來。她說,我從大日山來,大日一出,冰雪融化。意思是說在我智慧面前你這個「雪」抵擋不住,馬上就化了。雪峰又問她的法名她說叫玄機。雪峰一聽,織布的「機」啊,就問她,那你一天能織多少布呢?玄機說:「寸絲不掛。」雪峰就很客氣地接待她。她臨走的時候,雪峰在後面喊:「法師袈裟拖地了。」玄機回頭一看,雪峰哈哈大笑:「好一個寸絲不掛!」
    對空的領悟,在生活之中,不是在教理上知道一點就行了。當你執著減輕的時候,你自己也會知道的——煩惱減輕,慈悲增加,更能理解和關懷別人。這是契入空性的徵兆如果你修空性,修得越來越僵硬,好像跟周圍越來越格格不入,煩惱越來越重,那麼,你一定是修錯了
    三相併寂,才是真正的空。這個空,不是跟有相待的,它是絕待的,是遍一切處的空。

    5、無為法空、涅槃
    我們看看《大智度論》中的兩段話。
    第一段,關於「無為法空」:
    若除有為則無無為,有為實相即是無為。如有為空,無為亦空,以二事不異故。復次,有人聞有為法過罪,而著無為法,以著故生諸結使……以此結使故,能起不善業,不善業故,墮三惡道。是故言無為法空。
    有為法空,大家都能理解——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為什麼說無為法也是空的呢?龍樹菩薩說:「若除有為,無無為。」有為法的實相,就是無為。無為法,並不是離開我們生生滅滅的世間,另去找一個空,一個無。生生滅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當下就是無為法的體現,因為我執著了,才成了有為法。就像我們之前舉過的那個例子,波浪起起伏伏,讓你拿一個波浪來給我,拿得到嗎?它是一個假名。只是我們把起伏的現象說是波浪,並不是真有一個自性東西是波浪。
    執著於無為法,也會煩惱比丘尼玄機覺得自己證到了空性,傲慢自大,這就是煩惱的表現。
    第二段《大智度論》中的話:
    愛等諸煩惱假名為縛,若修道,解是縛得解脫,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涅槃。如人被械得脫而作戲論:是械是腳,何者解脫?是人可怪,於腳外更求解脫眾生亦如是,離五眾械,更求解脫法。
    因為有系縛,我們才會說有解脫。離開枷鎖之外,並沒有另外一個東西解脫枷鎖打開就是解脫。離開了五蘊煩惱,所謂的解脫還存在嗎?開悟的當下就是涅槃涅槃並不是另外得到一個東西眾生本來是佛,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講的。
    學佛過程,不是得到的過程,而是放下過程。你放下越多,就越接近真理,越接近你的本來面目
    問曰:若雲無為法空,與邪見何異?
    答曰:邪見人不信涅槃,然後生心言定無涅槃法。無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為異。復次若人舍有為著無,以著故,無為即成有為,以是故雖破無為而非邪見
    邪見的人,不認為有涅槃。無為空,是指知道斷除煩惱涅槃,但不執著涅槃

    6、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陀慈悲他說法,是為了破我們的執著,但他怕我們聽了法之後,又對佛法生了執著。他告訴我們,法就像過河用的船,過河之後,不需要把船繼續背在身上
    連法都要舍掉,何況非法?
    非法,在這裡有兩種解釋。一是著於空,二是著於罪業。其實兩者也是一回事
    我們要知道佛法的第一義。佛陀制戒,就是因為我們會犯戒。有人說我要等到我不會犯戒的時候,才去受戒如果你真的完全不會犯戒了,還有必要受戒嗎?佛陀成佛之後,前12年都沒有制戒,因為沒有人犯戒。
    對法,不要覺得是系縛。每一種法,都幫助你對治煩惱解脫罪業。當你煩惱去除之後,法也可放下了。
    孔子說,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沒有任何限制,但處處都不會破壞倫理規範。這個境界很高。

三、賢聖無為同證
    接下來,我們看「無得無說分」。佛陀舉三乘聖者為我們見證,空性是解脫的根本。

    (一)舉如來為證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1、諸法實相
    佛陀的證覺,即是體悟了諸法的如實相,這如實相本來如是,並不因佛的證與不證而有差別
    所謂的覺悟,並非是得到了什麼,而恰恰是放下了些什麼!放下錯誤執著見解諸法本來面目就如實呈現了。故《心經》雲:「無智亦無得。」
    有的外道認為,能量聚集得越多越好。其實那沒有用處,能量聚集得再多,死時也都消散掉了煩惱依然如故。智慧沒有打開,永遠解脫不了。修金丹、修幻化身……都是竹籃打水。
    呂洞賓修成長生法之後,經過黃龍山,見紫氣彌漫,知道山上必有高人,上山見到了黃龍祖師。黃龍祖師問他如何得道,呂洞賓說囊中有不死之葯。黃龍祖師說,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不過是個守屍鬼。——這樣,等同於只是守著一具屍體,而且最終仍會消散。
    乃至到了非想非非想天,證得八萬四千大劫的定力,還是會退失。內在煩惱種子,還是會發芽。

    2、應病與葯
    如來說法,也是對治眾生習氣執著,應病與葯。若眾生無病,佛即不須說法。故而無有定法可說。但無有定法可說,決非隨便亂說,在緣起面來看,應病與葯,又是絲毫不錯亂。故雲:非法、非非法。
    葯沒有好壞,關鍵看能不能對治病。人參與甘草,無所謂哪個更好,有的病吃甘草才能好,有的病吃人蔘才有效。雖然沒有好壞,但用藥是不能錯亂的。亂吃藥,會加重你的症狀。雖然不能錯亂,但你也不要執著它。
    很多人學佛,不對治自己的煩惱,卻執著於戲論。論壇上,有些人經常吵架。是不是針對煩惱在談問題呢?有時候越談越遠,煩惱更加熾盛
    學佛要把握住見地學佛是因為煩惱,有執著。對治煩惱,才會有進步。佛法,不是用來炫耀的,也不是逃避社會、逃避責任、逃避人生借口。如果那樣,法也會變成毒。
    有些人學佛,沒有用法發現自己的不足,反而用法看到別人的渺小,看一切人都是生死凡夫,罪業深重。——這是很危險的!

    3、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大聖佛陀大乘菩薩、二乘聖者,或還在修證的進程中,或已達究竟極果,都因體悟無為法而成
    無為,即離一切戲論而都無所取著的平等空性。
    空性雖無差別,但三乘聖者卻因對空性體悟的深淺而體現出差別相。

    4、校量福德
    我們看「依法出生分」。這一段,主要是為我做一個校量,讚歎。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一段,是佛陀怕我們有所執著而講。沒有如來可得,沒有法可說,但不能落入空。因此,佛陀指出因果不空道理,說明福德之多。
    把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裝滿,用來布施所得福德當然很多。但是,這是緣起性空的福德,不是有自性福德,對福德也不執著福德,只有善用的時候,才能體現。
    比說說,錢在不使用的時候,其實就是紙。但是世間的人往往執著於錢,存了多少錢在那裡放著,一輩子都不敢用,這樣,並沒有真正擁有錢。那麼,錢是不是福報呢?你要用得好,它就福報你要用得不好它會惹來無盡的煩惱
    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乃至為他人說福德遠遠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
    受持為他人說,實際上講的是十法行。概括起來,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總共是十個方面: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
    諷誦與披讀不同,諷誦是指不加思維地讀誦。
    其中,受持即是自利為他人說即是利他。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皆從般若成佛諸佛所說的法,無非都是宣揚般若甚深法義。當然,也不能對佛和法產生執著要把這種執著割掉,「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十法行也給我們一些啟示。前段時間同修問,誦經的時候,到底是要理解它的意思,還是不用思考它的意思而一直讀下去呢?兩種都需要。也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思維法義,也可以心無雜念地誦下去。諷誦,是一種熏習的方法。如果有人看不懂經的意思,就可以先不用管它,就這樣誦下去,誦久了,種子種在阿賴耶識里,慢慢地會發芽的。如果你慧力夠強,就認真地把它理解下來。我們大家現在學《金剛經》,學一遍之後再讀,感覺就會不一樣了。諷誦與披讀交替進行,效果最好。

    (二)舉聲聞為證
    我們來看「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羅漢道』,即著我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在這裡,佛陀舉二乘的聖者為證。

    1、聲聞四果簡介
    一果——須陀洹:斷除三結,身見、戒取、疑,不復見我,唯見正法。但猶有「余慢」未盡,雖因無我智力,不再起分別的我我所見,但無始以來習以成性的「內自恃我」還不能凈盡,故還有有限的七番生死令其徹底根絕。(就像大樹的根已砍斷,而枝葉未盡;又如鐐銬已經解開,但因為銬得太久,需要活動活動,才能習慣。)
    二果——斯陀含:斷除欲界九品修惑的前六品,貪嗔痴薄,還須一返生死。(見惑在證果的一剎那就掉了,但修惑非常頑固,因此證二果之後,還要慢慢地把貪嗔痴慢打磨掉。)
    三果——阿那含: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不再於欲界受生。
    四果——阿羅漢:斷盡色、無色界一切見惑、修惑,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轉。

    2、由斯陀含說到憤怒
    學佛的人生氣,很正常,就連證果的聖者還會生氣。但是,生氣之後怎麼看待憤怒,就很重要了。沒有學佛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就應該生氣,並且因此開始攻擊別人。學佛的人可能會壓抑自己,不會攻擊對方,但是會轉而攻擊自己,也很痛苦
    我們應該了解憤怒也是空性的,看了它是假的,內在有種子外在緣起,所以現起了憤怒相。不動,不加入,不隨順,只是看著它。不必責備自己不該生氣也不要再想對方的壞處。這樣看一會兒憤怒就自己消失了,讓你憤怒,你都憤怒不起來。有沒有人能夠一天到晚憤怒?想繼續憤怒,需要再用思維情緒調動起來,如果不思維,憤怒是持續不了的,它會消失。
    憤怒消失之後,你就可以公平地看待這件事情,可以看到對方的痛苦,看到對方為什麼會傷害你。你就會接納——有因有緣,一切法就是這個樣子
    下一次,你可能還會憤怒。但是這樣修行下去,憤怒會逐漸減弱。你就會越來越寬容,越來越有同理心。

    3、無所得無我
    須陀洹是不是因為得到了什麼,而成為須陀洹呢?不是的。恰恰是因為去了色聲香味觸法,無所入,他才入流了。佛法就是如此巧妙——當你放下的時候,你就得到了。你得到的是什麼?得到的是所得智慧開了
    我們說斯陀含是一往來,是不是真有一個人在往來呢?要知道,斯陀含也是空性的顯現,並不是有一個實有自性眾生在往來著。
    阿那含不再於欲界受生,會在不還天一直修行到契入涅槃。但是,當我們他不來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人住在那裡,不來了呢?也沒有。因為本無我
    斯陀含的有來有回,和阿那含的不來不去,一個人是動相,一個是靜相。佛法告訴我們,動相和靜相都是落於兩邊的。佛法講的「不來」,並非與「來」相對,而是超越「來」與「不來」的兩邊。本來就沒有,何談來與不來?
    如果還執著於我,認為有一個我往來一次或者不來,那還沒有證到初果,更別說二果和三果了。
    同樣地,說阿羅漢不再有生死輪轉,也不是有那麼一個眾生不再有生死輪轉。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這是菩提以自己作為例子。他證得了無諍三昧,處處觀察緣起,不因眾生起煩惱慈悲心超過一般的阿羅漢。但他沒有這樣一個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
    阿蘭那行,就是無諍行。
    無諍三昧慈悲,是沒有執著慈悲。由於眾生煩惱慈悲才現起。如果一個人執著慈悲他就不是真正的無諍行的阿羅漢,而是增上慢的阿羅漢
    在《清凈道論》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德,修得很好,證到很多神通,覺得自己已經證得羅漢了。他教了很多徒弟,其中一個優秀的徒弟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來這個徒弟觀察師父發現師父並沒有證得羅漢,決定度化師父徒弟師父有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師父說已證到多年。徒弟師父神通變現一隻白象出來,師父剎那就把白象變現出來了徒弟又請師父白象變現得發怒,師父即用神通使白象發怒。發怒的白象咆哮著朝師父猛沖過來,師父害怕了,不禁拔腿就跑。跑了幾步,聽到徒弟喊他,這時師父醒悟到:原來我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在我內心深處還有恐懼,還有執著。於是師父頂禮他的弟子,請其開示徒弟師父修行法門師父很快證到了真正的阿羅漢果。
    阿羅漢沒有凡夫恐懼歡喜,他的內心寂靜的。阿羅漢沒有執著慈悲,比凡夫的憐憫心不知要廣大、深刻多少。

    (三)舉菩薩為證
    我們來讀誦「庄嚴凈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則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過去生中,佛陀作為菩薩,在燃燈佛那裡得到了授記。一個人要成佛,需要經過非常久遠時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一次發菩提心,是很久以前墮在地獄裡的時候,他對地獄裡的其他眾生生了悲憫,希望代其受苦,這一慈悲心生起他就地獄解脫來了。得到最初的授記之後,又經過四個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的修行,才證到佛果
    這個公案,是佛陀成佛之後回家鄉父母的時候講出來的。當時佛陀家鄉王公貴族很傲慢,覺得佛陀雖然證得佛果,也是他們的晚輩,拒絕向佛陀行禮。佛陀舍利弗的祈請,講出自己成佛的歷程。佛陀說,成佛是因為一生的修行,而是經過了無量劫修行他在講這個歷程時,第一個故事就是燃燈佛的故事
    佛陀在過去生中,名叫須彌陀,生於一個高貴富有的家庭父母去世後,他散盡家財供養眾生出家修行,追求解脫。他想,世間有染,就必然有凈,有痛苦,就必然有痛苦的止息。他觀察到世間的污染,相信一定有解脫之道他來到山裡修行,由於善根深厚,七天之內就證到了四禪八定和五種神通
    那時,燃燈佛已經成佛。一個大城市的人,要邀請燃燈佛來講經說法,事先努力地灑掃、鋪路,做各種準備。一天,須彌陀以神通在空中飛行時,看到這些人在忙碌,於是降落下來打聽原因。得知燃燈佛要來,他立即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要幫助大家做準備工作
    人們看他有神通,就分給他一段最難鋪的道路。如果用神通,他一剎那就能把路鋪好。但是,出於虔誠,他決定背土填路。沒等把路完全填好,還有最後一個泥坑,燃燈佛已經帶著弟子來了須彌陀看到燃燈佛遠遠走來,安詳寂靜,放出六種顏色的光芒,像晴空下的閃電一樣璀璨,後面跟隨著上萬名阿羅漢弟子須彌陀感到,對這樣偉大的佛陀,用身體供養都不為過。
    須彌陀撲在泥坑上,用身體搭起一座橋,並且發下這樣的大願:
    此時此刻,以我的善根,當下就能證到阿羅漢,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我要證到殊勝佛果。今天,我用身體為燃燈佛搭橋,將來我要生命搭成橋梁,接引無量的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彼岸。所以,我必須成佛。以我的生命誓言我要成佛
    燃燈佛走到須彌陀跟前,觀察到了他內心願望,也觀察到了他成佛因緣。燃燈佛微笑著說,四個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之後,須彌陀會成佛,稱號為釋迦牟尼,名字是喬達摩悉達多,父母叫什麼,上首兩個弟子迦葉舍利弗,上首兩個弟子叫什麼,上首兩個在家信徒叫什麼……就這樣一一授記。此時諸天震動,用鮮花撒在須彌身上。燃燈佛也沒有踏在須彌身上行走,而是帶著弟子們從旁邊過去了
    經典里認為,得到授記有八個條件。第一要是個人;第二要是個男子;第三要相信業果,修習佛法;第四,要遇到一位在世的佛;第五,以現生的能力至少能證到阿羅漢;第六,具足四禪八定和五種神通;第七,願意為佛陀奉獻生命;第八,有極強的要成佛的善法欲。
    須彌陀觀察到了空性,得到了無生法忍。於無生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法忍。也就是說,他成為了不退轉的菩薩。燃燈佛給他授記的時候,須彌陀的菩薩位次在第七地。如果他證阿羅漢果,那一世就會入滅,不會再輪回。但是因為發了菩提心,證到的是七地菩薩
    這次課沒能把明心菩提內容講完,下次再接著講吧。

    思考題:
    1、般若經的佛陀
    2、如何修習才能契入般若智慧
    3、認識眾生常犯的三種著相
    4、預習:如何信解受持金剛經》(預習到「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迴向: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眾生,皆共成佛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