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節
勸發奉持
一、別明離相
(一)應如是知見信解
我們用什麼態度奉持這部《金剛經》呢?看經文。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在知見信解一切法時,都不應該執有諸法的自性相而起戲論分別。不但不生法相,連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見正信解者。
如來雖分別廣說諸法相,而一切法相無自性,即是非法相的,不過隨俗施設為法相而已。
不能執著於法相,對非法相,更不能著。說般若,必須是你心裡真的通達了般若。不是你記了一些名詞,學到了一些知識、條款。
如果執著於法相,人們往往會說,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這樣執著,佛法也會變成非佛法,佛法也會傷害眾生的。不執著於法相,一切法皆是佛法。
但是,也不能著非法相。有人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個話本身是沒有錯的。但你如果隨便地跟一切人都這么說,那就錯了。對凡夫來說,適當的執著還是需要的。有時候,你想不執著於善法,可能你就開始執著於不善法了。不是抓這個,就是抓那個。要體悟般若不容易,不能自己騙自己。「不執著」這句話,是最容易騙自己的,要特別小心!
(二)應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為人演說般若,福報很大。我們應該如何對人說法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維摩詰經》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在外在隨緣地度化眾生,內心能不違實相,外順機宜,依世俗諦假名宣說,而實無所說,才是能說般若者。眾生有無量的根機,就有無量的說法。雖然有無量的說法,內心沒有動,沒有相。
若取法相而說,即是宣說相似般若,聽者多因而墮於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即為謗佛!
現在世間上這樣說法的太多了。一次我到一個飯館里去,點了素菜。老闆推薦葷菜。我說,我們不吃這個。他說:「不要執著!」他好像也在宣說般若,是不是?但是,他宣說的是相似般若。要是聽了他的,就墮於非法相了。他說不執著於葷相,但實際上又執著於貪相了。
說法,對有的人要這樣說,對有的人要那樣說,但是不能違背第一義,不能違背緣起性空的真理。如果一個人真的沒有貪慾了,你可以跟他說不執著。如果這個人還有貪慾,你說不要執著於吃素,他會放縱口腹之慾的。這時候,還是要用善分別,對治不善的習氣。
二、結示正觀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執著,如何才能說真般若而不是相似般若呢?這一段結示正觀。
無為不是與有為對立的什麼法,非凡夫所能理解。如來假名說的無為,意指有為的本性空寂,即無所取、無所住、無所得的離戲論相。
學佛必須以有為法為觀察的所依境。於此有為而觀無常、無我、無生滅性,才能悟入。對於凡夫來說,離此有為是不能成其觀察的。
有人說,我要入空性定,安住在空性的狀態中。如此所說的空性定,肯定不是真正的空性定。因為凡夫不可以契入空性的層面,這是你心靈里造出來的空性,不是真的。我們凡夫要從有為法開始修,從每一件事上、從每一個事物上,觀察它的本質,你會發現它的本質都是夢幻泡影。觀察每一個法,都沒有真正的本質,你契入的才是真正的無為。不能離開有為法去談無為法。
後面講了六個比喻。其中,比喻一切法的虛妄不實:夢、幻、影;比喻一切法的無常:泡、露、電。這是從兩個方面比喻的。有從空入觀和從無常入觀兩個法門,但是一切法都既是空的又是無常的。
比如這個杯子。我們觀杯子時,一般會從空來觀它,觀它沒有真實的本質,它離開了分子、原子,離開了形象,不成其為杯。也可以從無常來觀它。若是我手一揮,它摔碎了,變成了一堆玻璃,杯子也就不存在了。過去它沒有,未來也將會不存在,目前短暫地現起一個杯子的相,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幻相。
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你既是沒有本質的,同時也是無常的。可以同時從兩方面起觀,但是觀的側重點不同。《大智度論》里有相關解釋。
(一)夢喻
1、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還自笑。以是故言如夢。
就像你夢見自己一下子中了個彩票,開心得不得了,醒來之後發現原來是個夢,自己覺得蠻好笑的:剛才我怎麼那麼傻,從夢里都笑醒了。現實中,本來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沒有所謂的自我,沒有所謂的名譽、地位、優秀……這些都是概念法而已。可是,我們會執著於「我很優秀」,於是很開心。當你開悟了之後你會發現,那是自己在騙自己。
上次有個人來找我,說:「因為我不優秀,所以很煩惱。」我問他,優秀的概念是什麼?如果你說你優秀,你有佛優秀嗎?如果你說你不優秀,比你不優秀的人還多得很。你用什麼根據來判斷優秀和不優秀呢?他說不出根據,這隻是一種感覺。我說,不要被你的感覺騙了,優秀與不優秀都是概念法,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你既不是優秀的,也不是不優秀的。不要在這個上面打轉。你有優秀的一面,也有不優秀的一面。
有時候,我們的執著給我們帶來的煩惱是很可笑的。要跳出來看。
有的人在單位里小有成就,或者當了個小老闆,可能就覺得自己很優秀了,很自傲。有的人在大型科研機構里當上了頂尖的科學家,可能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還在自卑。這些感覺是哪裡來的?無非是自尋煩惱。
當你覺悟了,你會發現你的執著、你的傲慢或自卑,是多麼渺小。
2、復次夢者眠故,無法而見。人亦如是,無明眠力故,種種無而見有,所謂我我所男女等。
在夢中,由於睡眠的力量,會見到本來沒有的東西。夢中一會兒看到老鼠,一會兒看到獅子,一會兒拿到了錢,一會兒又遇到餓鬼……
我們人也是這樣。由於無明的力量,把本來沒有的東西執著為有,執著所謂的好與壞,成功與不成功,等等。最根本的執著就是自我。從來就沒有存在過的自我,我們會認為有。還會執著於我所。
這個杯子,本來無所謂是不是我的。弘法部的廖老師過來說:「界文師,這個杯子送給你了。」它就變成我所了。我就會在乎這個杯子了。有人把這個杯子偷走,我就開始生氣。如果它不屬於我,那它被人拿走,我是不會生氣的。我們的執著是多麼可笑!這個杯子真的多了一點什麼或少了一點什麼嗎?如果你執著它了,它就開始影響你。我所執,是我們加給它的。它本來沒有,是我們給貼了個標簽。這個杯子從來沒有屬於過我,怎麼可能失去?如果因緣改變,或者杯子碎了,或者杯子被人要去了,或者我死了,杯子還是杯子,我還是我,從來就沒有在一起過。了解了這些,就不會太執著。碎就碎吧,丟就丟吧。既然緣起如是。如果別人拿去了,別人也能用,應該生起歡喜心。
3、復次如夢中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三界眾生亦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瞋,不應喜而喜,不應怖而怖。
4、復次夢有五種: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黃見赤;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多,則多見飛見黑。又復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則夢見。或天與夢,欲令知未來事故。是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道中眾生,身見力因緣故,見四種我:色陰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慧覺已,知無實。
五種夢,前三種是身體原因造成的夢,第四種是思維造成的夢,第五種是天人托夢。
在色身方面,我們會產生四種執著。第一,認為身體是我。第二,認為身體是我所,身體是屬於我的。第三,認為我在身體中。第四,認為身體在我中。受想行識亦如是,所以總共有二十種對自我的執著.
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叫做自我的東西,住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這是找不到的。
(二)幻喻
1、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
過去有的幻師,會在空中變化出種種景象,有點像海市蜃樓。當然海市蜃樓在佛教里也是用來比喻空性的,它是另外一個比喻。這個幻喻,是說如同幻師變化出來的東西。
我覺得也可以比喻說,像我們現在的電影、電視裡面的故事情節。我們看電影,看到裡面的人做出奔跑等動作,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聽到他們的聲音,而且也不錯亂。雖然我們知道電影情節里的人並不是真實的,但是情節里什麼都不錯亂。
諸法亦如是。雖然諸法本性是空的,但因緣不錯亂,不破壞顯現的相。
2、復次是幻譬喻,示眾生一切有為法空不堅固。如說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幻喻還比喻不堅固性、誑惑性。就像哄小孩子一樣。
看電影,電影里打得再厲害,你不會害怕,是吧。也有的人會害怕,執著太深的時候,就害怕了。當你的覺照力很強烈,知道自己確實是在看電影,那不管裡邊怎麼打、怎麼鬧,你都是如如不動的。如果你把覺照力丟掉了,忘記了自己,投入到裡邊去,那就是電影裡邊的人哭你也跟著哭,電影裡邊的人笑你也在笑。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你有足夠的覺照力,就不會被外境轉。如果你沒有覺照力,不能夠像看電影一樣,看著生活中發生的恩恩怨怨的幻境,你就會跟著走。所以,覺照力是很關鍵的。
(三)影喻
1、如影者,影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實不可得。
影子是能看見的,但是沒辦法拿起來,沒辦法得到。一切法的實相也是如此,你能夠感覺到、覺察到,但你抓不住一個真實的東西,抓不住它的本體。
比如這個杯子,你抓不住它的實體。如果打碎了,也就沒有杯子了。它是無實的,沒有本質。
2、復次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煩惱遮正見光,則有我相、法相影。
必須有東西擋住了光,才能產生影子。不擋光,就沒有影子。
同樣道理,我們有煩惱,擋住了正見。如果沒有擋住正見,你的執著就消失了。
3、復次如影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如是。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斷故,罪福熟時則出。如偈說: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隨去,海水中亦入。處處常隨逐,業影不相離。以是故說諸法如影。
比喻因果不失的道理。你所做的行為帶來的結果,始終是跟著你的。業果雖然是空的,但你如果不對治業果,它不會自己消失,要麼你接受業報,要麼你把它懺除掉。
4、復次如影空無,求實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無有實。
一起法都像影子一樣,找不到本質。
(四)其他三個比喻
泡:下雨天水上激起的水泡。濺起來之後隨即破滅。
露:清晨的露珠。
電:閃電,剎那之間就消失了。
(五)結說
生活中的無常,也是夢、幻、泡、影、露、電的這種感覺。剎那剎那不住,就像瀑布一樣。無常法,就是宇宙間的真相。如果我們抗拒無常,就會很痛苦、很害怕。照著鏡子,覺得自己一天天地老了,特別難受。如果我們能擁抱無常,就會放下。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老得很快樂,也可以老得很痛苦,關鍵是你怎樣看待自己。
接納了無常,你就會看到,年輕有年輕的好處,老有老的優點。你在不同的法位上,都能看到不同的特點。不明了一切都是空性的顯現,我們會處處抗拒,不想接受無我,也不想接受空、無常。抗拒的結果,就是自己欺騙自己,然後帶來一大堆痛苦。接納了,反而會非常舒服,非常自由。
一切法雖沒有自性而空寂的,但也即是緣起的因果施設,稱為假名。
從因果施設邊說,即空的假名有,不可說無;從自性不可得邊說,即假的自性空,不可說有。
觀假名如幻等而悟入空性,離一切相,即為般若的正觀。
我們現在講課,也是如夢如幻的。能夠永遠講課,不停下來嗎?做不到。我的一句話,一下子過去了,你想再抓也抓不住了。處處都是這樣。
活在當下。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現在也是不住的。以無所住而住於當下。這樣,心裡空空的,都放開了,了無牽掛。
如果你總是想著過去,或者想著未來,「我家裡怎麼樣了」,「三十年後我的房子該怎麼辦」,「現在我還沒結婚,將來我要結婚,婚後生了孩子取什麼名字,孩子長大了要給他娶媳婦」……這樣想,你會覺得好煩。但未來不可得!
活在當下,沒有什麼東西能阻礙我們。把你當前的事做好,在如夢如幻的世間,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就會生活得很快樂。事情做好了,不執著,做好了就放下。事情沒做好,不抱怨,因緣不成熟,因緣不和合,那就放下來。生活總是朝前在流淌著,你不會停在一個地方不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我們快樂的時候、煩惱的時候、放不下的時候,都可以念誦這四句偈。它會幫你找到內心的寂靜,讓你發出會心的微笑。
看經文: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到這裡,我們看到,這個般若法會掛上了帷幕。這也體現了無常。
這門課學完了。佛法遍一切處,一切法無不是佛法。大家要用心體悟。
本課程的考核
一篇隨感:《金剛般若的啟示》
未必要寫成論文。四點要求:
1、具備般若正見;
2、與現實生活或修行相關聯;(不要從概念到概念,「般若就是空,空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不執著……」看了半天,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3、字數不少於1500字;(《金剛經》內容如此豐富,可寫的太多了,把你最有感覺的內容寫出來,估計都不只1500字。最好舉點例子。也可以把你學習般若法門中的一些誤區寫出來。)
4、屬於原創作品。(不要在網上下載。學習《菩提道次第略論》時,有人的作業是把濟群法師的文章摘抄了一段。作品應該從你自己的心裡流出來。)
5月底之前交,最好統一交到弘法部。
課後討論
學員:學了這門課,我覺得壓力沒以前大了,因為一些東西我把它放下了。
界文:放下就好。學佛,有人會覺得學得越快樂越好。但也不要只想著得到快樂。佛法真正要求你得到的,是自由。
有時候你很快樂,但這種感覺失去了,反而會痛苦。而且快樂久了,你也會麻木了。人不可能總是活在快樂中,但可以總是活在自由中。自由比快樂更深刻,更廣大。
我們的心靈最渴望的也是自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覺得牽掛太多,壓力大得透不過氣,像籠中鳥一樣不能展翅高飛。
但是,誰縛了你呢?誰把你捆住了?是你自己。
學員:我非眾生,我就是我。
界文:說「有我」已經是執著了,你還把「我」跟眾生分開。
學員:有些事情,我以前覺得是你死我活的,非怎麼樣不可;現在沒那麼執著了,覺得因緣不到,不必強求。
界文:這樣的感覺是對的。我們學《金剛經》,就是要形成一種世界觀,在生活里要學會反觀:「我這樣強求,是不是太執著了?這是不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學員:我聽這門課,經常聽不懂。我是不是很笨?
界文:般若的法門,本身就是很難的,而且其思維方式跟我們平常的思維方式不一樣。它是一種否定式的思維方式,不是說有什麼,而是說沒有什麼,有點像腦筋急轉彎。轉的過程中,你一跟不上,就糊塗了,這很正常。有時候上課時好像聽懂了,下課後又想不通了;有時候想通了,過幾天又想不通了。會有這樣反反復復的過程。這是每個學般若法門的人都會遇到的,要接納這個如實相。
你應該繼續思維,想不通的地方,不要急於讓老師幫忙解決,可以自己慢慢去悟。那一天你真的悟出來的時候,會特別快樂。現在聽我的課,如果聽懂了,這個叫「聞慧」,聞慧是不堅固的。你思維過、理解了的東西,叫「思慧」,才真正是你的東西。
所以,不要著急。帶著想不通,看相關註解,在生活中不斷地問自己,不斷地驗證,你會把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掉。
學員:誦《金剛經》的時候,經常覺得誦不下去,是不是應該堅持繼續誦?
界文:肯定要繼續誦。誦完之後,你再回頭看卡在哪一句上,把它抄下來,甚至可以把它貼在牆上,每天念一下。這樣堅持幾個月,說不定你有開悟的機會呢。
一點建議
最後,給大家一點建議。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趙州茶」的故事:當初趙州和尚住持道場的時候,一個出家師父來拜訪,趙州和尚問他是否來過這裡,他說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又來了一個出家師父,趙州和尚問他是否來過,他說沒來過,趙州和尚又說:「吃茶去。」院主聽糊塗了,問趙州和尚,來過和沒來過的都讓他們去吃茶,是什麼意思?趙州和尚說:「院主!吃茶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般若是要我們去體驗的。你要想了解茶是什麼味道,得親身去吃它。
般若不能只在文字上鑽研,只在腦子裡思維,而是要用心去體驗!
無常,人人都會說。但是,在座的諸位,你們真的用心去擁抱無常了嗎?肯定不容易。你要在生活中去看無常,接納它,把無常作為生命中的一部分,去體驗它。
在生活中,遇緣對境的當下,去看到一切法的本質,去反觀自己的執著和因執著而起的虛幻的煩惱。
煩惱前面有個定義——虛幻的。這一點很重要。有人說,我知道《金剛經》說放下,但我就是放不下。然後他又起了煩惱了,覺得學習經典有什麼作用呢?放不下,其實還是沒有如實相。放不下也很正常,因為我們沒有證得空性。凡夫都是放不下的,但是,你要覺知到你的放不下;而且你要知道,你「放不下」,只是一個「放不下」的感覺,它不是真實的,是虛幻的,沒有自性的,不必怕它。你可以帶著「放不下」生活,接納它是你作為凡夫的一部分,對你的「放不下」微笑。
比如你很憤怒。你可以說:「是的,我會憤怒,因為我內在的憤怒的種子沒凈化掉,外在的違緣也現起來了。我就是很生氣。但是,這個生氣是如夢如幻的,它不是我的本質,它是心靈天空上飄來的一朵雲。」然後,你對你的憤怒微笑。「憤怒先生,你好!天氣不錯。」覺察到你的憤怒,然後繼續工作和生活。我們需要有這樣的態度。
彌勒菩薩曾經示現在奉化,手裡拿了一個布袋,在街上度眾生。有人向他問佛法,他就把布袋往地下一扔,意思是「放下」。有人說:「我放不下怎麼辦?」他就把布袋往肩上一背,意思是:「提起來。」
放不下,你就帶著它。但是,你不要認同你的放不下,要知道這隻是一種感覺,只是因緣和合而幻現的,因緣一過去,它就消失了。你不用趕它走,它會消失的。
這樣,你的心靈空間就會開闊。把情緒當作雲朵,了知自己是天空。
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態度,完全面對和接納一切順境、逆境。
我們經常想逃避。我們會說:「我不要這個!我想快樂,想一切順利。」不順利,是我們人生的真相。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你必須接納這個現實,帶著不如意麵對生活,但是,也要知道這些不如意是空性的,隨時隨地都會消失。當你不怕它的時候,會發現它沒有那麼厲害,沒有那麼可怕。
有時候,一個人失戀了,他會覺得失去了這個人,生活一片漆黑,「我完了,我再也沒有辦法活下去了。」他只看到這個人的消失,卻忽視了生活中還有父母、朋友、工作、學習……擁有那麼大的廣闊天地,都看不到。應該能夠帶著痛苦生活,「是的,我失去這個人了,有點放不下。但是,我還有朋友,還有工作,還有佛法的修行。」這個放不下就沒有那麼可怕了,因為它是空的,它是假的。
「雲在青天水在瓶」。我們的心要像天空;為人處事的行為則要像水,處處隨緣,沒有抗拒。
不要追求所謂的成功、優秀、完美……不要在給自己界定的概念里迷失了。活在當下。專心把當下的事干好,隨順因緣,就可以了。當你不去執著所謂的優秀時,可能你比以前更優秀了。因為你的心理負擔輕了,你變得更瀟灑了。
希望大家:在未來的日子裡,般若的法喜常常伴隨。生活在空性的世界中,這是很美的事情。
把我們聞法的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和無上的佛道: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