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法師:楞嚴八十分義 真菩提路分第五十九

菩提路分第五十九

慧心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習初干,未與如來流水接。

【分義】此干慧心為相似聖位。即耳根圓通盡聞不住,是修圓通覺觀漸次善男子,慾海已干,愛河枯竭,是故欲界九品思惑已盡除,根與塵不相為偶,現前當生身質已是最後身相,永不再有捨生受生。如是境地,我法二執已空虛,持心靈明洞徹,純是自性智慧光明圓滿,普照十方世界無塵障根礙,惟有智慧故名干慧地。欲愛是最微細習氣,雖已得初步乾枯,但思惑未盡無明未除,故還未能與諸佛如來的真如法性水相接合,故名相似聖位。從此以後信心住,方與如來如法性水相接合,定慧中智,念念相續,無功用道,任運而修。是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為五十五位菩提路。四教及天台判三賢為外凡,四加行為內凡,地上名聖位,信前為觀行位,十信為相似位,十住已後為分真位。諦觀此經,不同諸教判論。此《楞嚴經》以果地覺為本因心,因賅果海故。依圓通根性無修證果海中,幻修幻證。於無階級位次中,方便而立位次。是故不可以漸次地位而拘泥執解。楞嚴圓通修證,以獲無生法忍,即入三摩地,由入三摩地即階干慧。三漸次經文言:違其現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此干慧心總結三種漸次,且暗含常途十信,故名相似聖位,亦名金剛初心

十信

信心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分義】此無功用道任運進修聖位,增進初心立十信位。初信心位,即依前干慧心中道觀智,逆流而入。以中道如如妙智,觀中道如如妙理,故言中中流入。由是自心發悟圓通妙理,猶如蓮花開放。從而由真妙圓心,再發悟出更真妙智光,中智念念相續而進上位。妙智信心堅固不退,必能滅除一切微細思惑無明妄想。以因心與果覺相應,則中道心純真無妄,故五十五位菩提路等妙果海直入無礙。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分義】此念心位。由前妄想滅盡純真信心中道智慧明了一切事理圓通無礙。是故五陰不能遮蓋,十二處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阻礙。一切諸法皆能圓融通達而無障礙。如是能知過去未來,以及無量數劫中受生捨生,一切善惡習氣,皆現其前。此見惑已斷,思惑未盡,故能記念不忘,是名念心住。

精進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凈,名精進心。

【分義】此修斷思惑精進心。由圓妙純真信智,契合中道理體。以真精觀智銷熔無始貪愛思惑習氣,發化通融為一精明,是則習消智明。精明即如如智體,真凈即如如理體。故以精明之智契合真凈妙理,是名精進心。至此欲界色界色界八十一品思惑已盡,即見思惑斷盡,得六根清凈圓通。故言無始習氣通一精明。此經發覺初心,即以中道觀智,徑破根本無明斷見惑。三漸次即入三摩地,無功用道任運修斷欲界思惑。故不同諸經教位次

慧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分義】此第四信慧心位。由獲真凈妙理,心精自然現前。一切見思習氣,皆化成智慧,是故純以智慧用事。是名慧心住。

五定心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分義】此第五信位。由執持明照智慧,周遍於寂湛理性中。寂智妙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時常凝然不動,即得定力。是名定心住。

不退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分義】此第六信位。由智得定,定久發光,則慧性圓明。定慧雙運,智理圓融,則光明慧性愈入愈深,故惟進無退,是名不退心。

護法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分義】此第七信。由不退心,進趣安然,中道觀智保持不失,即能分破無明,漸顯法身。故與十方法如來氣分相交接,護持佛法發揚光大。是名護法心。

迴向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分義】此第八信。由始覺觀智增明持久,心光妙力契合法身,安住本覺,智理融通。故言猶如鏡光重重相入。是名迴向心。

九戒心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凈,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分義】此第九信。由微密觀照自性心體,心智佛光密通冥應,心佛互攝凝然常定,故與無上凈戒同體安住,任運無為念念無失,是名戒心住。

願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分義】此第十願心。由安住妙凈戒體,功用純熟妙用自在。故能從體起用,遊歷性空隨願斷惑,游化十方遂心往返,通達如塵若沙無量法門,教化十方眾生隨機開導,任運斷除界內外塵沙惑。

十住

發心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分義】此十住位,謂堅固常住真心,依無所住智,生住如來家,永不退轉。初發心住,修滿十信的善男子,依真如本心方便發起十心妙用。由是始覺十心妙用與本覺真心本具心用,互相涉入,十心與一心,其體無二圓成一心。是名發心住。自干慧心三種漸次以及十信滿心,任運斷盡見思塵沙。且於見中道理體時既已破無始無明,然其微細生相無明須漸次研窮深入。佛言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謂破除一分無明,顯露一分法身。是故向後四十四心由是而立。

二治地住

心中發明,如凈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分義】此第二治地住。依圓成一心發明妙智,如凈琉璃內懸精金。智不離心,心不離智,心智一體,內外明澈。用前妙心契真如妙理,依真理起真修,凈治無明,履踐真如,作為進入上位的基地。是名治地住。

修行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分義】此第三修行住。由始覺心智,涉入本覺理體,心智照理,理體契智,互相照契,理智俱得明了。故能游化十方,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廣做佛事,得無所障礙。是名修行住。

四生貴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分義】此第四生貴住。所修妙行與佛行相同,以始覺妙智觀照本覺理體,真理契妙智,始本暗合,陰信冥通,故言受佛氣分,念念證真。如中陰身自求同業以為父母一樣。是故密齊果德,入如來種,生佛家佛子。是名生貴住。

具足

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分義】此第五具足住。既入如來胎藏而為佛種,就是覺王的後代。方便智德,逐漸具足,佛相圓滿。如胎已成,人相不缺。是名方便具足住。

正心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分義】此第六正心住。容貌如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心相一如,理智不二,是名正心住。

不退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分義】此第七不退住。理智冥合,理契智增,有進無退。如胎孩身心日益增長。是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分義】此第八童真住。本覺圓智一念頓證,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如胎孩身心同時增長,體力尚未充沛。是名童真住。十身靈相者,即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空身、業報身、眾生身和國土身。

九法王子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分義】此第九法王子住。始覺有功本覺乃顯,身心形成,出胎為佛子。是名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分義】此第十灌頂住。始本合一名究竟覺,佛子長成,堪紹覺位,如王子長成分管國事。像剎利王,世子長成,授太子位,取四大海水以灌其頂,名為授王職真子。佛子亦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為受大智職真佛子。是名灌頂住。

十行

歡喜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分義】此十行位,具有修行施行,自利利他之義,是廣攝十度波羅密而行佛事,義當覺所覺空。初行施度,修滿十住的善男子,生佛家而為佛子,受菩薩職領佛家業。攝十住滿心融成一昧,生大法樂。以如來藏性具足恆沙稱性妙德,隨業發現行用。故能隨順布施十方眾生歡喜滿足。是名歡喜行。

饒益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分義】此第二行戒度。自己戒德圓滿,亦能以戒德感化眾生持戒,皆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名饒益行。

三無嗔恨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分義】此第三行忍度。自己覺悟真理,亦令一切眾生覺悟真理隨順眾生覺性而無違拒,凡遇辱罵而能容忍,人我皆空而嗔恨不生,無嗔恨心才是忍辱行。是名無嗔恨行。

四無盡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分義】此第四行精進度。稱法界性能隨類化度,不休不息窮未來際,三世平等而無出沒,十方通達而無往來,現無盡身度無盡眾生。是名無盡行。

五離痴亂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

【分義】此第五行禪度。以一念禪定,攝十界種種法門而為一體,隨機說法而不法相,是故得無差誤,名為離痴亂行。

六善現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分義】此第六行慧度。一即理同,多則事異。以如來微妙覺明圓照法界,一理能現一切事,一事能顯一切理。故能同中現異,異中現同,異為無量,無量為一,於一一行中,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真俗互融,事理無礙,是名善現行。

七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分義】此第七行方便度。既能理事無礙,則十方虛空滿是微塵而通融無礙,故能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輪,現塵現界事事無礙,是名無著行。

八尊重行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分義】此第八行願度。諸菩薩萬行具足,度眾生之願不息,顯現無量妙用,咸是願度眾生得到第一波羅密多。第一波羅密多者,即願度眾生生死煩惱此岸,到無生死煩惱涅槃彼岸,到達最高無上的究竟處。是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分義】此第九行力度菩薩以滅塵合覺,發真如妙覺明性,圓融無礙,則一切言行自合十方諸佛軌則。且依此建立利生教法,助佛轉大*輪,教化一切眾生。是名善法行。

真實

一一皆是清凈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分義】此第十行智度。一切諸法會歸藏性,一切妙行皆是不違實相智用。依理髮行,從體起用,自利利他,清凈無染無漏。一真無為,非關修證,性本然故。所謂覺所覺空,是名真實行。

迴向

一離相迴向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迴向

【分義】此十迴向位,依前十行念念證真,心心寂滅,妙契中道故名迴向。義當空覺極圓。菩薩修行迴向三處,即迴向眾生迴向真如迴向佛道。初離相迴向,顯實相無相中道妙義。修滿十行的善男子神通滿足,佛事成就真如無為,體用純潔,遠離空有,入真不留,入俗無患,故言遠諸留患。當度眾生之時,不見有眾生可度,是名迴向眾生亦無度生之相,以眾生如故,是名迴向真如;回有為行入無為心,背生死流向涅槃路,是名迴向佛道終日救度一切眾生而不見有眾生可救度,是名離眾生迴向

不壞迴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分義】此第二迴向,顯有為無為中道妙義。由滅除度生之相,故能不著有為法。由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法相,故能不滯守於涅槃無為法。遠離無為有為法,離相亦無。是名不壞迴向

三等佛迴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分義】此第三迴向,顯本覺妙覺中道妙義。本覺寂然,不住空有,一心清凈,寂滅湛然。是故自己本覺齊等諸佛妙覺。是名等一切佛迴向

四至一切處迴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分義】此第四迴向,顯因地果地中道妙義。因地精真發明,因地心全同果地理,咸能含現十界無邊無量剎土。是名至一切處迴向

五無盡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迴向

【分義】此第五迴向,顯依報正報中道妙義。一真法界依正互融,世界依報,如來正報,互相涉入,一多相攝,得無掛礙。以如來藏性具足無盡稱性功德故。是名無盡功德迴向

平等迴向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凈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分義】此第六迴向,顯理一事多中道妙義。同佛地即明理一,各生凈因即明事多。依正互入圓融交涉,通為一真佛理,則花草山河皆是成佛真體,故言各各生清凈因。依佛真因,發揮智慧,取涅槃果。隨順一理而成多事,事理名異,體用無二,平等一致。是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七等觀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分義】此第七迴向,顯自身眾生中道妙義。已證平等善根,性真圓融,周遍法界故名真根。真根既成而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是故成就自性既是成就眾生。遍觀十方眾生所具佛性與我原本同體無二,當起同體大悲心,不可失卻眾生而不化度其成就。是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真如迴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迴向

【分義】此第八迴向,顯真如不即不離中道妙義。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與離二者的名相皆不存在,不著空有真如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不即不離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名真如迴向

解脫迴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分義】此第九迴向,顯無縛解脫道義。以真得所如一相,則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體遍十方,無所障礙拘縛,縛脫雙亡。是名無縛解脫迴向

十無量迴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分義】此第十迴向,顯法界有量無量中道妙義。法界性德中道圓成,性德全彰體用周遍,一毛一塵皆等法界,唯一真心法界量滅。所謂空覺極圓,是名法界無量迴向

圓妙四加行

阿難!是善男子,儘是清凈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分義】此四種妙圓加行,義當空所空滅。修證圓通的善男子,從干慧心,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為四十一心,儘是清凈心。再加功用行,以泯前四十一心差別修相,妙證寂滅一心圓滿菩提,故成四種妙圓加行,為登地勝進功行。

一暖地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燃其木,名為暖地。

【分義】此第一加行,顯佛覺即自己因心。即以諸佛妙覺為加行入地因心,以求證即心是佛覺的境界。然今欲脫出觀智修相而心見未忘,本覺智光欲出未出,故言若出未出,猶如鑽火。火喻本覺智光,木喻無明。加功至此如鑽木燃火,先得暖相,名為暖地。

二頂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分義】此第二加行,顯因心即佛覺。以自己的加行因心,為成佛妙覺的履地,似依因心而實無依,以法界如空無所依故。是故猶如登山極頂,身入雲霄而腳未離地,有此微礙。名為頂地。

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分義】此第三加行,顯即心即佛。以泯心佛之相心境一如,是故心佛二同,即心即佛平等一心,不著二邊,善得中道妙義。但觀智將泯而緣影未盡,如忍事人,自心明白而難以言表。名為忍地。

四世第一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分義】此第四加行,顯非心非佛。前三加行尚有觀智緣影心佛異同之數相,現在則數量影相消滅俱泯,非心非佛,心佛雙忘。既不迷於中道亦不覺於中道,以中道妙義本無迷覺故。至此二邊泯絕而無所名目,中道亦無所寄立。所謂一切皆空,空所空滅,方有出世之分。是名世第一地

十地

歡喜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分義】十地者,會積前諸階位心法至於成實,以堅實為體,發生為用,一切佛法依此發生故。此初地位,由前四加行勝進功圓,會入圓覺寂滅一心,是故於無上菩提已能通達;以自心本覺與諸佛妙覺融會貫通,證得諸佛微妙境界;以空所空滅而獲得寂滅真空,以寂滅真空發生妙有,心生奇妙歡喜。是名歡喜地。

二離垢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分義】九法界差別事理因果之性,同歸一心真性,同亦不立,是名離垢地。

三發光地

凈極明生,名發光地。

【分義】法界一心具大智慧光明義。由離歡喜塵垢,離字亦離去,而成就凈極。凈極則光通達而明生,明生則真覺顯露,靈明無礙。是名發光地。

四焰慧地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分義】明至極處,覺智圓滿。如大火聚,能燒盡煩惱薪。是名焰慧地。

五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分義】覺智圓滿圓通無礙,任何差別理事同異全不存在,故言一切同異所不能至,是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

無為真如,性凈明露,名現前地。

【分義】由明生覺滿,超出同異,而妙契無為真如。是故真如妙性,清凈明潔,全體顯露。是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

真如際,名遠行地。

【分義】藏識有界,真如無際。今舍藏識,回超無涯,故言盡真如際,是名遠行地。

不動

真如心,名不動地。

【分義】由盡真如際而得真如全體,純一真如,湛寂一心,凝然不動。亦即如來藏性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法法皆如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是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

真如用,名善慧地。

【分義】出真如定,從體起用,便能說法,居法師位。發真如智慧妙用,常不變而隨緣,常隨緣而不變。是名善慧地。

十法雲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分義】遠從干慧心以來,到此為止,通名修習因位。今行極理圓,功德圓滿,至此修習因圓,功行完畢。是故此地收功,名修習位。若能融前九地圓成一心,於法性空布慈悲蔭,妙智祥雲涅槃海,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是名法雲地。

等覺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分義】如來圓證妙覺果海,而不眾生,倒駕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已先到等覺。如是菩薩修行,從初發心起,經過五十四位真菩提路,順法性流而入此等覺。故言佛出菩提覺際,菩薩菩提覺際,彼此正相交會,成等齊之際,是名等覺。

金剛後心

阿難!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

【分義】此等覺菩薩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盡,故未達妙覺,不名為佛。前欲愛乾枯而未與如來流水相接,是名干慧心,即金剛初心。是覺即指等覺。金剛心者,即至堅至利的無間心力圓通妙慧,能斷無明生相微細惑體。今斷盡最後一分生相無明,然無明初干,還未與如來庄嚴海水相接,故名初干慧地,亦名金剛後心。此初干慧地相

似等齊妙覺,故亦名等覺。(至此妙禪那行分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