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
講題:同分妄見•別業妄見
日期:2009.5.15-2009.5.23
片數:共5片(本片為第5片)dvd
[申二 破合]
前面是破[和],現在是破[合],佛陀為了讓一切眾生徹底的了解,我們的見性是獨立存在的,不屬於緣起,所以不和合;但是,卻不能離開和合,所以,一直在強調,同時分開來討論。
經文[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凈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現在就是問這個見精,妙凈見精,因為二妄已除——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已經除去了,所以,才用這個[妙凈見精]。就是純一無雜的見性,是用這個名詞。所以,楞嚴經在某個時候,它用的這個名相不同的時候,你就必須要特別注意!這個純一無雜的見性,叫做妙凈見精。
[此破合。凡言合者,如蓋與函相合附],[函]就是藏物的小箱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寶貴的東西,這小箱子上面有個蓋,小箱子叫做函,上面有個蓋子可以緊密的合著,把它保護和隱藏起來。所以,這上面的蓋跟函就是相合附,[而不離也]。
經文[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雲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雲何明合,了明非暗]?
這個單單在文字上,就非常困難,這個不是念中文系有辦法的。師父先解釋一遍,同時呼籲大家:你的反應要快,聽這個《楞嚴經》,開慧的楞嚴、開智慧的楞嚴經,沒有相當好的腦筋沒有辦法;聽不來的就作未來因。諸位!這個也是挺重要的正確的觀念,佛經裡面常常提到,聽經聞法,如果不懂的就退,那很可惜!因為你今天所種的這個種子和因緣,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成長、會成熟。譬如你今天聽了《楞嚴經》,也許你這一輩子沒有辦法解脫,或者超三界;但是,你有這個因緣,就完全不同,經過了百千萬劫,哪一尊佛,也許叫做妙音佛,也許叫做凈光佛,隨便舉個例子,剛好要選這個出家,隨走過去,有善根的人看到這尊佛,他就會想跟著這個佛陀出家。這是講的比喻,種善根跟不種善根,那個不種善根的看到這一尊佛,他會遠離的。
可是,今天在講堂,也許你聽不懂;但是,原來是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的時候,還聽了慧律法師講《楞嚴經》,這個善根一種下去,它經過了無量劫,就一定會發芽。那連這個因都沒有種下去,沒有結下這個善緣,你將來就完全沒有因緣。所以,這個叫做功不唐捐,在你的八識田中,種下了這個金剛種子——聽經聞法,百千萬劫都不會消失!這個種未來因很重要的,我舉一個比較貼切的例子。十幾年前,有一個賣門賣茶葉的,跟我說:師父!我經營茶葉很久了,您如果要喝茶葉的時候,您記得!一定要喝好茶,好茶溫胃,打通你的這個血行,而且除掉污穢的氣,這個很好!您記得喝茶慢慢喝,一口一口喝。我從十幾年以前,根本就沒有喝茶的習慣,完全沒有。只是有這個專業的人士,這樣來到師父的面前講他的好意,當時,我並不在意,這個種子種下去,十幾年來,我從來不喝茶。
有一天,差不多兩個月前,我早上睡醒的時候,頭非常的痛,很痛很痛。有西葯,那個止痛葯都擺在前面的,可是,西葯我已經很久不敢碰了,因為那個後遺症很嚴重,都不敢吃那個什麼普拿疼、止痛劑,一粒西葯都不敢吃,就一直讓它痛,很痛很痛!痛的時候,自己要去突破,這個早上醫院也沒開,中藥也沒有,只有西葯,西葯不敢吃,這么痛怎麼辦呢?自己要想去突破。我現在就現成的東西,有沒有一種能夠治頭痛的,而且沒有後遺症的、對我身體又能夠健康的?突然去想到茶葉,這個可能不錯!這個是信徒送的,可能人家去外面郊遊、旅遊的時候,看到好茶買來送師父的,我就一直擺在那邊。
突然想到要泡茶,頭痛到這種程度,不處理不行。十幾年來,種的那個泡茶的種子,就突然想到要治療這個頭痛,試試看!就把茶葉拿出來,想說:這個會好嗎?沒有辦法!西葯不敢吃,只有試試看,就把台灣高山茶,上面標示的,一千八百公尺到二千五百公尺的高山茶,是怎麼樣台灣的好茶,這個解說。好!那就把它泡了!我不懂怎麼泡茶,隨便抓一撮,只知道說把它熱水滾滾的燙下去,因為我這個是外行的,從來不喝茶的。隨便泡吧!就喝了,奇怪!竟然劇烈的頭痛好了,好了呢!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沒有吃西葯、沒有吃中藥,就這樣好了!
從那一天起,我到現在每天都喝茶。所以,交待你們一個任務,去找好茶,拿回來算我成本就好,不要賺我的錢,最好是不要賺太多。剛剛要上課前還喝茶。我現在舉這個例子就是說:你今天聽經聞法,什麼時候會用到,你不知道,這個智慧的種子一種下去以後,金剛種子一種下去以後,你百千萬劫都有可能,會出家修行、了生死證果,乃至於成佛。如果你今天連這個種子的因緣都沒有,聽到困難的就畏縮、退縮,那麼,就非常可惜!我只能這樣勸勸大家。
師父先解釋一下: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意思是這個見性,如果只有跟明相才合,明相走了,見性就跟著走了,至於暗的時候,到暗的時候,就是不明,所以,先前的這個明相就已經滅了,暗來,明就滅,這一定的道理!所以,若明合者,如果見性只有跟明相才合,那麼,暗來的時候,明已經去了,明相已滅了。此見就是見性,這個見性即不與諸暗合,為什麼?跟人家跑掉了,雲何見暗?
這樣你如果聽不懂,我舉個例子,譬如大家都去過公園,公園如果有廁所的話,廁所裡面有一面鏡子。諸位!男眾如果是表明相的話,女眾如果是表暗相的話,在座諸位,有一個男人上去廁所,照鏡子,把鏡子拿走了;那麼,下一位女眾來,進去有沒有鏡子照?沒有,鏡子被拿走了!懂這個比喻嗎?非常好!所以,明相如果跟見性合的話,那麼,就跟見性跑掉。暗相來,就看不到暗相。若見性跟明相合者,至於暗相來的時候,先前的明相就已經滅了,此見性就不與諸暗合,因為跟明相跑掉了,雲何再見暗呢?為什麼會再見到暗呢?可見,見性不隨明、暗而亡,明來見明,暗來見暗。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這句你反應要很快才有辦法聽得懂。假設說這個見性見到暗的時候,卻不與暗合,沒有跟暗合,卻能夠見到暗,簡單講:這個人如果見明的時候,那一定怎麼樣?如果與明合的時候,應非見明,跟明相合的時候,應當沒有見明,為什麼呢?因為見暗的時候,不需要與暗合,簡單講,見明的時候,也不需要與明合。是不是?
這一句就是反過來,另外一個角度講。再講一遍: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這兩句是轉過來,前面八個欄位落,後面急下的,轉過來那個念頭,先講前面八個字。若見暗時,不必與暗合,不一定跟暗合,意思是,我們了解見性見暗的時候,一定要跟暗合啊!現在把它假設說,若見暗的時候,不必跟暗合,那麼,急轉直下,反過來同樣的道理,跟明相合的時候,應非見明,為什麼?合就是不見,對不對?不合就是見。前面是:若見暗的時候不與暗合,現在與明相合,當然就不可以見明。
這樣你們到底有沒有聽懂?怎麼都沒什麼表情?若見暗時,不一定跟暗合,與明合的時候,就應當非見明,既不見明,如果這個見性不能見到明相,雲何明合,為什麼跟明相合的時候,了明非暗?我們卻清楚的知道,是明而不是暗呢?整句再解釋一遍: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如果這個見性跟明合的時候,那麼,關於暗的時候來到,先前的明相就已經滅了,這個見性就不能與諸暗合,因為被明相帶走了見性,雲何可以再見到暗呢?表示見性不隨明、暗,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換另外一個角度,如果看到暗的時候,不一定跟暗合,那麼,反過來說,跟明相合的時候就應非見明,意思是:這是矛盾的、不可能的!既不見明,雲何明合,了明非暗?既然見性見不到明相,為什麼跟明相合的時候,我們非常清楚是明相,而不是暗相?這樣聽得懂吧!好!聽不懂就作未來因了。
[此正破明合。若與明合者,如圓蓋合於圓函],圓函就是匣子,藏物的小箱子,這個就是函。[附而不離,至於暗時,暗生明滅],就是暗相生,明就滅。[見]性[與明合,自必隨明以俱滅],[自必]就是當然,當然隨著明相就俱滅了。[此見]性[即不與諸暗合],因為跟明跑掉了,[既不合暗,雲何而能見暗]?如果見性不跟暗相來和,又怎麼能夠見到暗相呢?[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者:恐防謬計,不必暗合,而能見暗。故破雲:若見暗之時,不必定與暗合,依舊與明合],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急轉直下,[而能見暗者,則不合能見],則不合能見暗,[合應不見,汝見與明合者,應當見暗,而非見明矣]!
[雲何明合,了明非暗。此歸正破。既與明合,應]當[非見明,雲何現前],為什麼?意思就是:前面的假設是錯誤的,雲何現前?為什麼你現在[與明合時,了知是明非暗也?明暗是二,見性是一],明相有來去、有生滅,見性沒有。[明、暗有生滅,見性無去來,豈可說合耶]?
經文[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意思是:舉一個明相來舉例的話,那麼,其它的暗、通,以及諸群塞,亦得如是,依此類推就可以明白。[此以上可以例知,故雲亦復如是。初破和合竟]。
[午二 破非和合 (分二)]
[未初 承示轉惑]
[二 別為破斥 今初]
非和合也不對,非和合怎麼能夠見明相、暗相、通相、塞相呢?不和合的話,見性沒有相,如何來顯呢?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阿難對佛說:世尊!我現在這樣子靜靜的思惟,聽佛的開示,現在覺悟到此[本]妙,[覺]就是覺明,元[清凈體],就是本妙覺明元清凈之體,原來的清凈之體。與諸緣塵,明、暗、通、塞,因為要往外去攀緣的,不是明相就是暗相、就是通相、就是塞相,叫做緣塵,外在的塵。與諸外在的塵——明、暗、通、塞,及心念慮,就是我這一顆能分別的心,非和合耶?它不是和合。
[當機聞說,證菩提心,不從和合起,遂轉惑],因此轉惑[非和非合,離緣別有],離開這個明、暗、通、塞的外緣,而別有清凈自性。[此妄情計度,勢所必至。觀其問詞曰],阿難說:[如我思惟,末句殿以耶字,是未敢自決,而請佛求決]定[也。此妙覺元者:指此根中見性,乃本妙覺明,元清凈體,具不變隨緣二義;依不變義故非和合,依隨緣義非不和合],所以,非和合,或者是非不和合,兩個角度不一樣。[性、相互融,真、俗無礙,此以剖妄之後,乃立斯名]。
[與諸緣塵:即明、暗、通、塞,所緣]的[塵境。及心念慮:即六處識心,以心為識體,念慮為識用,此正辯根性之與塵識],塵是外在的,識是內在的,塵識,塵識,塵所引出來的心的念慮就是識。[非則俱非也。初承示轉惑竟]。就是非和合、非不和合。這段是說,阿難對佛說:世尊!如我思惟,這個本妙覺明,元清凈體,與諸明、暗、通、塞、念慮的意識心,是不和合的。佛就破斥他:不與明相合,你怎麼見明?不與暗相合,你又怎麼見暗?
[未二 別為破斥 (分二)]
[申初 破非和]
[二 破非合 今初]
經文[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師父先解釋一遍:佛言,說你現在又說,意思是,你一直重要用二分法,不是左邊就是右邊,不是右邊就是左邊;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怎麼樣轉都是那個念慮心,從來沒有體悟到迥脫根塵的那個絕對的心性,脫不了!所以,怎麼樣講,就是以世俗之見、妄想的分別,而來揣測佛境。所以,沒有見性的人,你不管怎麼講,他完全沒辦法理解和體悟,沒有辦法,只能作未來的因。
佛言:汝今又言,這一句佛有感傷、感嘆的意思,你為什麼一直重復,這樣子不是左邊就是右邊呢?覺非和合,為什麼又說我們的妙覺元,本妙覺明,元清凈體非和合。我現在問你:此妙見精,這個本性、如來藏性,如果非和合,假設說你這個角度來講的話,為非明和?好!是沒有跟明相來和,那又為什麼能夠見明?見性不與明和,如何見明?為非暗和?如果見性不與暗和,又怎麼能見暗?為非通和?[通]就是貫通、貫穿,就像虛空之處就是通,如果這個見性沒有與塞和,又如何那個地方是阻塞,為什麼能夠知道?見性沒有觸及到明、暗、通、塞,如何知道明暗、通塞?
[此正破非和,以顯非不和也]。意思就是講不和合是不對的,非不和就是沒有辦法離開緣起,[非和者兩物異體,各不相入之謂也。佛言:汝今又言此妙覺元,非和合者,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應如磚石並砌],就像磚是磚,石頭是石頭,磚跟石頭形狀不一樣啊,[砌]就是把它堆疊起來,很明顯的你了解這是磚、這是石頭,這個就是明顯的不和合。同時把它堆疊起來叫做並砌,磚跟石頭堆疊起來,你很明顯可以看到這是磚、這是石頭,為什麼?[彼此各不相入],磚的形狀跟石頭的形狀不一樣,磚是四四方方的,石頭有的成圓的、有的成扁的,不規則。[為與明、暗、通、塞,四法之中,與何法非和耶]?你說說看。[此中見精稱妙者,亦二妄已剖故也]。[剖]就是分析,已經除掉了。好,底下世尊就告訴他道理。
經文[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我們的世尊要阿難好好的省思、冷靜分析一下。師父解釋一下這一句:如果我們的本性,不跟明相和,則見性跟明相必有邊畔,沒有和。我舉個例子,你看,如果不和。師父的左手代表現性,右手代表明相,如果沒有和,就是沒有完全密合,就象這樣(法師雙手合掌),見性跟明相,你會發現什麼?中間有一條界限對不對?這個就是不和的結果。如果我們的見性沒有跟明相和,那麼,見性跟明相它就有一條界限。因為沒有和嘛!有一個裂縫、裂線。
汝且諦觀:佛陀要阿難好好的仔細觀察,何處是明?哪裡是明相?在明相當中,你又怎麼個分辨出見性?意思就是:明相、見性根本就是不二。見到明相,譬如說我們光線看出來,我們看的明相,現在講堂這么亮,這個燈光這么清楚,我們的見性看出去,你有辦法分辨說這是見性、這是光線嗎?當然沒辦法分啊!要不然你從光線裡面分出見性給我看看,誰有辦法?這個就是表示是不二,見性跟明相是沒辦法分的,就是很明顯的和。何處是見?哪裡是見性?諸位!在見性、在明相,自何為畔?用什麼來當作界限?意思就是你找不到界限,找不到界限就是和合,這么容易。
[此但約明破。若見非與明和],如果見性不跟明相和。[如磚]、跟[石]頭[並砌],[砌]就是把它堆疊起來,就是磚是磚,石頭是石頭,為什麼?體格格不入,[體不相入],磚塊是四方形的,石頭是呈不規則的,有的圓、有的扁、有的大、有的小的,很明顯你就知道,這個是磚、這是石頭,因為體不相入。[則見之與明,必有邊際界畔],那一定的道理,因為沒有和嘛![此是必然之理。汝且現今諦實觀察],好好的觀察,[何處是明相?何處是見精]?釋迦牟尼佛就,你根本分不出哪裡是明相?哪裡是見精?意思是:不和是不可能的,見光明,見性本身就存在,見性就是由光線來顯現,這兩個是不二,你不能講它不和。[在見精與明相二者之間,自何處為界畔耶]?意思是你找不出來,找不出來就是和,[此先與索畔]。
經文[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雲何成]?
好!轉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討論,不必這樣一直逼迫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阿難!如果在明相當中,這[明際]就是有光、光線之下。若明際之中,看得很清楚,這個時候,必無見者就是:你一定要說,必定沒有見性的作用,假設說你是這樣講。則不相及,諸位!沒有見性,哪來看得到明相呢?不相及就是不和合,見性跟明相彼此之間不相及,沒有和合。見性跟明相不和合,當然自不知其明相所在,處尚不在,連明相都不知道在哪裡,畔雲何成?連明相的界限到哪裡都不知道,界限怎麼能說得通?
再解釋一遍:阿難!如果在明相的當中,你一定要說沒有見性的作用,那麼,就表示見性跟明相不相及,就是沒有和合,見性跟明相不和合、不相及,見性沒有來到明相的中間,當然就不知道明相所在的地方,處尚不知,畔雲何成?這個明相的地方尚不能成立,都不知道明相在哪裡,你說有界限,界限在哪裡啊?你說這個國家,國土在哪裡都不知道,你怎麼知道國家的界限在哪裡?
[此躡成破意。謂言縱有邊畔,亦如磚石之不相入。際者界限也]。就是界限,[承上見精、明相,各有界限],如果各有各的界限。[見中無明,明中無見]。這個要注意,底下那個[無明]是沒有光線、沒有明相。見中無明不能說:見性當中沒有智慧。哇!那完蛋了!是見性當中,沒有所緣的光線,[明]就是明相,明中無見,就是明相中也沒有見性,是這個意思。見中無明,明中無見,意思是見性當中並沒有光線的明相;或者是明相當中,也沒有能緣的見性,這兩句是這個意思,完全不相及。
[若明相界限中間,必無見者,則彼此不相及],見性是見性,明相是明相,不和合,兩個不相及,[自然不知明相所在之處;處尚不知,邊畔從何分別]?好!舉個例子,譬如假設有人講說:我在南部的山區蓋了一棟木屋,請問:木屋的界限到哪裡?不知道。[木屋在哪裡?]就不用講界限到哪裡,為什麼?連連木屋都不知道,怎麼知道那個界限是哪裡?處都沒有,哪裡有界限?[畔既不分,則非和之義不成矣]!意思是一定要和合。
經文[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如果見性不與暗和,就見不到暗;如果見性不與通和,就不知道是通;如果見性不與塞和,就不知道是塞相,亦得如是。[此破一,自可例余。初破非和竟]。
[申二 破非合]
經文[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
經文[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
解釋一下:如果我們這個見性,並沒有跟明相更緊密的合在一起,那麼,則見性是見性,明相是明相,本性是本性。則見與明,這見性與明相怎麼樣?性、相乖角,一個是屬性,一個是屬相,見性是性,明相是相,什麼叫乖角呢?就是兩角永遠沒有交會點,[乖]本來就是違背的意思,沒有交會點。如耳與明,耳朵、耳根本來是對聲塵的,你現在把耳朵拿來跟光線來對,是對不上的,光線是針對眼睛的。說:耳與明,為什麼?了不相觸,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人說:我用耳朵來看事情的。對不對?眼睛壞了,眼睛瞎掉了,說:我用耳根來看的。那沒有辦法!是不是?就像耳根跟明相了不相觸,[觸]就是會合,沒有觸合到。
再解釋一遍:如果這個見性不跟明合,那麼,見性跟明相就像性相的相乖角、相違背,就像耳根來對這個明相的不可能;耳根是對聲塵的,明相是對眼根的,根本就兩不相觸,了不相觸,意思就是要合。
[首句牒定。若見不與明合者,則見與明,一屬性,一屬相,彼此乖違角立,各不相順]。[角立]就對立,各不相順。就像牛角兩個角對立著,牛的兩只角一輩子都不會相觸、相碰到,叫做角,這個角比喻牛角,佛經常常用的。[此據理論,下以喻明。既然非合,應如耳根之與明相],耳根不是對明相的,耳根是對聲塵的。[了無關係,不相觸合;觸即合也]。
意思就是:假設說你這個假設是成立的,若不相和合,且不知明相所在,你這個見性,尚且不知道明相在哪裡,見性看不到明相啊!若不相合,見性是見性,明相是明相啊!見且不知,[見]就是見性,見性尚且不知道明相在哪裡,那又怎麼能夠分別明相,所謂的合或者是非合之理?意思就是講不通。見性都不知道明相在哪裡,講什麼合跟不合?意思就是這樣子,就是非合不行。
[此承上]面[既不相合,縱見之],就算看到[亦不能見,見且不見,自然不知明相所在;如耳聽明],[明]就是光線,[聽且不能聽,豈知所在耶?知既不知,雲何甄別明白,合與非合之理]?
經文[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此例破,可知],可以知道。[後無結文者],沒有結文。[因此科但釋前超情科中余情,故不另結]。意思是:後面有貫串的意思,跟前面超情科中的余情一樣的道理,所以,在這里不另結;後面還有貫串的義理,就是會通四科,即性常住,有更擴大。[文自阿難妄識破後,求示寂常妙明真心,而如來指與根中見性,十番極顯其真],我們十番顯見裡面,一次又一次的顯出我們的真心,顯出我們真心的本性。為什麼佛要我們自己珍重,不要自暴自棄,是每一個人根中都有佛性,先從一根來找,再擴大六根,一根叫做見性,六根叫做藏性。
諸位!要有一個觀念,單單指眼睛,這個叫做見性;如果統統指六根的本性,譬如眼睛叫做見性;耳根叫做聞性;鼻叫做嗅性;舌頭叫做嘗性;身體叫做觸性;意叫做識性。六根裡面,一講到同一個性,這個時候要講如來藏性;單指一根開發,叫做見性,是用眼根單刀直入來講,讓大家容易了解。所以,單以一根眼根來講,叫做見性;如果六根同一個性,這個時候要講如來藏性,名詞就不一樣了。
[二見復剖其妄],同分妄見,還有別業妄見,把這個妄分析出來。[克就當人分上,最親切處,分明指出,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妄不離真],諸位!妄不離真,為什麼?妄心是真心的影子而已,[妄]就是指妄識,[真]是指真心,妄識就是真心的影子。所以,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影子而已。因為意識就攀緣這個假相,落入這個觀念變作影子,而把影子當作是真實,所以,一直攀緣這個生滅的無常假相,痛苦不堪!但是,你要找真心又可以離開妄心;妄當體即空就是真。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此中復明,本妙覺元,非和合與不和合,密示萬法一體之旨],講非和合也不對,講不和合也不對,超越一切非和合與不和合。密示萬法一體之旨,本來就是一真平等法界,同一個如來藏性,分什麼合還有離?[大科尅就根性,直指真心已竟。自此以前但顯理究竟堅固,若不知所指之心,不獨近具根中],不只是在六根當中的根性,其實我們的本性,[實則量周法界],實則是指:其實我們的如來藏性,是量周法界的,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是很富有的,每一個人都是大富翁,整個宇宙。在莫於相上住著,整個宇宙的財產其實都是你的;但是你現在卻執著,攬這個宇宙當中少許的四大,誤以為這個是[我],所以,你的思惟、你的起心動念、行住坐卧,都離不開這個我執的假相,所以,你很貧窮!我們活得非常的貧窮,很可憐!就是整個宇宙的財產都是我們,我們現在變成非常貧窮,為什麼?流浪六道輪迴,變成一個怎麼樣?街頭的流浪漢。我們現在就是在六道輪迴的流浪漢!
我看電視報導,人家麵包店沒賣的麵包,那個老闆心腸很好,給這些街頭之友,就是流浪漢,來發。我們現在就是很可憐,在六道當中,輪迴當中,我們本來是佛性,沒有用出來;這一顆摩尼寶珠,大富大貴,最尊貴的佛性沒有用出來,我們用的是妄心、妄識、妄執著,為什麼?攬這個宇宙當中少許的這一些元素,誤認為這個是自我,而把整個宇宙全部丟掉!所以,這一輩子沒有佛陀來示現,我們不知道,我們竟然也是佛,我們是大富翁,整個宇宙的財產竟然是我們的。而我們貪著的卻是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睡的那個房子、銀行裡面的存款的簿,對人尖酸刻薄,我們享受這個貧窮,卻不知道我們是大富翁,我們多麼的可憐!
流浪六道輪迴,誰來可憐我們?誰來同情我們?所以,佛經裡面講:粉身碎骨無以報佛恩,都沒有辦法報答佛陀的恩、對我們的大恩。那麼,今天佛陀入涅槃了,我們依照他的法來修行就是報佛恩。無論如何,我們粉身碎骨,也要把正法傳出去,讓無量無邊的眾生解脫,是名報佛恩,若不說法度眾生,無以報佛恩。所以,我們內在裡面,無論出家、在家,能夠聽到無上的正法,第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一定要報佛恩。
我們是三寶弟子,把自己的身口意清凈就是報佛恩,你有能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時間出時間,有空間出空間;如果你家很有空間,騰出來放法寶、散播法寶,這個有空間出空間;如果你有時間送法寶,打包寄出去,用電話、用網路,都可以救眾生,尤其是現在資訊發達的。所以,實則量周法界,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本性是佛。[則何以明事究竟堅固耶]?不只是在根中見性,實則我們的如來藏性量周法界,要不然怎麼能夠叫做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見性對一個佛弟子來講,有如此的重要,而竟然一切眾生都把它放棄;我不想聽經、不想聞法,我只想念念佛。多麼的可惜,真的可惜!
[故下會通四科,全事即理,圓彰七大],全事即理就是:相就是性,事就是生滅,生滅當體即空,就是不生滅;事就是有為,當體即空就是理,就是無為,事就是相,理就是性;事就是生滅,理就是不生不滅;事就是有為,理就是無為,當體即空,有為就是無為。全事即理,全理即事,理事不二,性相不二,性相不二,這個就是佛法的精髓。圓彰七大,[全相皆性],諸位!在相中為什麼這么重要?就是讓你不可以偏頗。
譬如你一個好好的身體,你要把它搞得生病;當然這個跟業力有關係,常常講說:哎呀!這個是四大本空,五陰無我,但可惜,你不知道相就是性。換句話說: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佛性顯現不出來,你一個人車禍、重傷害,乃至變植物人躺在那邊,雖然法法平等,佛性人人皆有;問題你躺在加護病房,躺在那邊急救,也許救不起來!沒有錯,人人皆有佛性,重病、昏迷不醒,有佛性,佛性用不出來!這樣你就知道,照顧這個身體、健康的身體有多麼的重要!為什麼?性相不二,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好的道業。所以,全相皆性,無量無邊的山河大地,其實就是如來藏性。
[極於三如來藏],三如來藏其實就是一真,它是站在角度不一樣,站在破相的角度,講空如來藏;站在緣起的角度,叫做不空如來藏;站在一真的角度、平等的角度叫做空不空如來藏。[圓融無礙;說奢摩他,令悟一切事相,無非理性],說奢摩他、說三摩、說禪那,這是整部《楞嚴經》重要的大科,第一大段就是說奢摩他。為什麼要講奢摩他呢?讓我們微密觀照,定中有慧。令悟一切事相,無非理性,[乃統世界、身、心,為一定體。自此見性,轉名如來藏性],從此叫做如來藏性,[以能遍為諸法實體,乃對萬法而立名也。初克就根性直指真心竟]。
[楞嚴經講義第五卷終]
諸位翻開《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再看下來——正宗分底下a正修具示成佛妙定,再往下看——b如來答定,再往下看,這個最重要——c正說妙定始終。正說妙定始終,那三個大段你要看清楚:a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我們現在就正在講這一段。說奢摩他就是微密觀照,定中有慧叫做奢摩他。b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c說禪那證位,令入圓定、直趣菩提。我們這第一大段是最為重要,如果沒有開這個無上的如來藏性,那你怎麼樣懂得如來密因呢?說奢摩他令悟如來密因就是什麼?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佛陀簡而言之,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修行單刀直入,從本性下手,令心無所增減就是修行。你擁有很多的財產,統統是幻;你今天一無所有,仍然是幻,所以,隨緣度日,該有的責任就有。
簡單講:第一個就是叫你開悟見性,你才有辦法,依此不生滅的本性下去修行,就叫做如來密因;如來的密因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特別的重要!你第一個a沒有,就不用講到b了,第一個就沒有悟,你講什麼b呢?說奢摩他令悟密因大開圓解,b就是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c就是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a加b加c,等於首楞嚴大定。這個觀念很重要,人家會問你說:你聽師父講《楞嚴經》講那麼久,什麼叫做首楞嚴大定呢?你就跟他回答:a加b加c,就是首楞嚴大定。他如果再繼續問的時候,你不說:你不要再問了!這樣就好!有功夫的只知道a加b加c,就不要再問下去了(法師笑)。
好!我們要開始翻開《義貫》,在講《義貫》前,有幾句話說明:有一個法師跟我講,師父!您講這個義貫,為什麼都一直念?速度很快!我跟他講:你想想看,我們《楞嚴經講義》,那個文言文那麼艱澀,我們用的時間那麼長,如果這個《義貫》的白話文,所用的時間,也同《楞嚴經講義》的文言文,時間那麼長,你想想看!一般來講,講楞嚴經大部分的都是講《楞嚴經講義》過了,就不再講這個《義貫》,那師父為什麼要講?我想說,有些初學佛法的人,他的學歷不夠,只有念到國小或者是國中,所謂的文化水平不是很好,教育水平比較差一點,他很想修行,可是,在文字上就非常困難。又不是老參,因為老參有相當的基礎了,聽這個不陌生;可是,對一個初學《楞嚴經》來講,像我們前面天講這個同分妄見、別業妄見的文言文,你看,多麼的艱澀、多麼的難!
所以,師父慈悲,希望能夠救度更多的眾生,使這些楞嚴大法、佛陀的大法傳得更普遍,更多人了解《楞嚴經》的偉大和世尊的偉大。如果說,佛法那麼好,可是,經典那麼艱澀、那麼難,到最後大家就會放棄,因為看不懂,沒有人解釋。所以,一直堅持要講這個《義貫》,是因為再給初學佛法的人一次機會。那麼,因為我們現在仍然處於艱澀的階段,如果後面就比較簡單的話,《楞嚴經義貫》某一些段落比較容易,就不需要一直講。師父會衡量,看情形。講《楞嚴經義貫》就是要讓楞嚴大法更加的推廣,更能夠使上、中、下根器的人都蒙受益,所以,我們才不厭其煩的在這里重復;雖然在重復,可是用的時間不能那麼長,對不對?用的時間那麼長,那怎麼講得完?講得太慢了,不行!師父有師父的立場。
第十三節,這個是成觀法師自己編排的,《楞嚴經義貫》的這個章節,跟《楞嚴經講義》不太一樣,所以,我們就依照《楞嚴經義貫》來念。
第十三節 別業妄見與同分妄見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凈。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注釋],[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心猶未開]指的是[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因為這個道理,阿難等先前沒有聽過,所以心未開。諸法有和合,成一合相,那是權教。一合相師父講的,緣起法就把它當作是一合相來看,就好象真的有那個相,事實上是方便說,那是權教;權教就是方便說的,還不是究竟義。如來一時方便攝引鈍根之人,故說[因緣和合而生法]。然依第一義實法,第一義實法就是究竟實相;究竟實相就是畢竟空相的角度來說,不但[所和合]的結果之[一合相]不可得,乃至[能和合]的因與緣亦無自體性。
諸位!因與緣無自性是什麼?不是因空、緣空,因當體即空,緣當體即空,空不合空,所以叫做無自性體,不可得。因空、緣空、空不合空,就是這個道理。不可得中,沒有緣起,緣起即空,方便說有緣起。故究竟實無和合,一合之相如空華、陽焰,猶如幻化。故《金剛經》雲:[所謂一合相,非一合相,而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為什麼講貪著其事?因為沒辦法透視那個相,合起來那個假相不實在的。
[見見非見]:第一個[見]是動詞,第二個[見]是名詞。若能見到[能見之性],此猶非是真見,以有能所故。有能所就不是絕對的見,絕對的見就是無見。有能有所,則生滅熾然,非是真常不生滅性。[弘慈]:大慈。
義貫:[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方才[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之理;但尚未聞佛開示[諸]法[和合]一[相,與不和合]之理,因而於此,[心猶未開]悟,[而今更聞]佛說能[見]到[見]精者,猶[非]真[見],則[重增迷]惑昏[悶,伏願]世尊依於[弘慈],廣[施大慧目,開示我等],令悟[覺心明凈]。阿難[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如來[聖旨]。如來所說的話,統統叫做聖旨;我們凡夫沒辦法。
經文[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注釋,[大陀羅尼]:[陀羅尼],總持之義,此為以一法而總攝一切理、持一切事,於一切教、行、境、果之理與事,無所不攝、無所不持,故稱總持。例如此經以如來密因之妙真如性,總持一切修證之理與事,無不能究竟堅固圓滿。所以,開佛的知見特別的重要,就是如來密因。[諸三摩提]:[三摩提],正定。
[妙修行路]:六十位修證之道。還有的講五十五位,其實這個是分類不同,有多、有寡,這個在唯識學、《瓔珞經》、《華嚴經》,略有所不同,或者是小乘的經典,初果、二果、三果,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證果的這個果位,大、小乘多多少少談的階位有一點不同,大致上是相同。[強記]:記憶力很強,聞即不忘不失。這算是不錯了,但是,對於真修行沒什麼幫助,修行不是靠強記的。[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於自性奢摩他本定之理,而起的細微秘密觀察照了真性之智,猶未了悟。
詮論,這個詮論很重要,這個是成觀法師自己對《楞嚴經》的一種重要的詮釋,這個詮論就特別重要!註解《楞嚴經》的高僧大德,有自己的看法,這個詮論就是成觀法師有獨到、可貴之處!所以,多讀他們高僧大德各個的角度,能夠幫我們智慧擴大、視野擴大、經教擴大,更能夠了解《楞嚴經》的思想,所以,特別重要!
[大陀羅尼門](大總持門)為本經之精要。本經之總持門分兩大部分:一個是理總持門,二為事總持門。[理總持門]就是心,以理就是心,心即是理,此部分即是開示[心真如]之理,以此一理而攝持無量之理。所有的理不離心,心真如就是一理一切理。所以《大乘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諸位!這個不生不滅,它的重點就是不增不減,你為什麼會生滅?就是執著,認為有東西增,擁有很多很多財產、擁有我執,這個就是增;或者是人家對不起你,你有失落感;或者財產失去、人家欺負你,你好象失去什麼;或者失去朋友,這個就是得跟失,所以,就會化作一念的生滅。因此,修學佛道的人,這個得失心要稍微放下,擁有的東西,知道它是幻;失去的東西,那就過去了,也不要在意。
故說[心真如]是理總持門。又,理總持門亦是解悟門,謂行者於此心真如理,在破無量邪見、惡見,妄想、我見之後,於此平等、圓成之理,得以現前信解,悟了,故是解悟門。其次,本經之[事總持門],是指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所以,我們每次《楞嚴經》講完,要持一個楞嚴咒。謂行者於理上悟後,即在事上起修。所以,這個事修特別的重要!本經亦言[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何謂[事須漸修]?所謂[事],是指除障、持楞嚴咒要這樣子,事修可以除障。凈業,要真正的去修,轉識這三件大事。這三件大事不是光悟了就可以的,所以古人悟了之後,便去住山二、三十年,就為了一心潛修,以便除障,凈三業、轉八識而令始覺(最初開悟)合於本覺,達於究竟覺。
此非一蹴可幾,而且要有方法(就是法門),而本經所開示之悟了以後的修證門即是[首楞嚴神咒]大總持門,依此神咒總持法門,以此父母所生之身,即得現身除障、凈業、轉識成智,證大菩提,轉大*輪,度脫眾生,作大佛事。所以,密宗講即身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所以,密宗很迷人;但是,經教不通、心性不明,會很迷惑!每天只知道念佛、持咒、觀想,對如來藏性不知道。此大總持門不但是我們末世凡夫所依之最殊勝大威力法門,連十方如來坐菩提場、降伏眾魔、成等正覺、轉大*輪,也是依此陀羅尼總持門(如是本經中如來所說)。
經文[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雲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注釋,[一切眾生]:除了六凡之外,在此還包括二乘及權教菩薩。[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由於兩種顛倒心之分別,而見種種妄相。[當處發生]:[當處],本處,亦即本心本識之中,謂這些顛倒妄見,非離心別有,而全是在本心中發生,所謂不離本處。[當業輪轉]:即在這些本業中而輪轉,亦即,輪轉者,除了這些[業]外,更無人受此輪轉:輪轉者業也,非他,是中無人;所以一切輪轉非離此等業而有。所以,我們活得多麼的冤枉,並沒有真正受輪轉的人,就是因為業在轉,這個業就是煩惱、無明惑,所有的生滅輪迴,統統來自一顆無明、愚痴的心,而且輪迴的很冤枉;歇即是菩提,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輪轉就停。我們什麼時候能夠理解、體悟、了悟那個放下的可貴,什麼時候?如果修行當作起點,那麼,誰先放下,就誰先到達終點,到達終點就沒有東西可以放下。所以,放下是非常重要的功夫,時時刻刻都要下的功夫。
[雲何二見]:[二見],此二種顛倒分別所起之妄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別業],即不共業,即每個眾生個別有的業,亦即所謂[殊相]之妄見,此類妄見,人人不同,因為每個人所造集之業都不盡相同的緣故。這句話,易言之,即是[自業所感之妄見]。自己造什麼因,自己得什麼果,這世間不用怨天尤人,懂得佛法的人,就是不用怨恨,你為什麼出生在這個家庭?為什麼跟這個爸爸、媽媽結這個父子、母子之緣?那就是業了!每一個人的業不同,所以,業現前就是認命,不用算命,認命接受這個事實,歇即是菩提。[二者眾生同分妄見]:這就是一切眾生,或一部分眾生所共有之業(共業)所起之妄見,即唯識百法中稱為[眾同分],為心不相應行法之一。色法、心王、心所法,是依色、心王、心所三位假立,這個我們在《百法名門論》都講得很清楚了。此句,易言之即:[共業所感之妄見]。
義貫,佛言:[阿難,一切]凡外權小之[眾生]之所以[輪迴世間]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二]種[顛倒]心之[分別]而[見]種種[妄]相所致,而此二妄見乃於眾生本心本識中[當處發生],非離心而生,亦令眾生[當]此本[業]而[輪轉],非離業而別有輪轉,(輪轉者業也,此中無人,無作者、受者)。你看,我們輪迴得有多冤枉,因為萬法空無自性,所以,苦得很冤枉。正因為我們的業識不斷,業就是生滅意識心。[雲何]為[二]顛倒所起之妄[見?一者]為[眾生]依個[別]之[業]所起之[妄見](自業所感之妄見);[二者]為[眾生]共[同]有[分]之[妄見](共業所感之妄見)。
經文[雲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雲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雲何眚人目見圓影?]
注釋,[目有赤眚]:[眚]為眼睛有病生翳;[翳]為眼睛上所生障蔽視線之膜,例如白內障。赤眚即紅光眼;比喻[無明惑]障蔽真見。[夜見燈光]:[夜],比喻眾生在迷位中之生死長夜。[燈光],比喻如來藏性或一真法界。[別有圓影五色重疊]:[五色]比喻五蘊及三界身土。眾生以俱生無明(眚目)覆蓋遮蔽,故於一燈(自真如)之處,還妄見有五色之光影屬於此燈(五蘊屬於此心)。[為是燈色?為當見色?]:為是燈之色?為當見之色?是這燈原來所有的色呢?還是妄見所成之色?
[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非眚人],眼睛沒病的人,比喻佛及大菩薩。佛及大菩薩眼翳已除,妄惑已凈,故得清凈眼,凈法眼。此言,這五色圓影如果說是燈本來實有之光色,那麼為何眼睛沒毛病的人就不會看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然而這些圓影實只是目患眚病的人才看得到。[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若是見色],若說此五色圓影是眚見(有翳病之見)所成之色。[見已成色],見已成色就是有情變成無情,見性是有情,色是無情;這當然不是這樣子,假設說了。如是則能見之性已成為圓影之色,有情的見性,變成無情的圓影之色了。見性便應不再存在了。如是則那個患眚病的人,能用來見那些圓影的,又是什麼呢?所以不應說:哪些圓影是眚見所成之色——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圓影,哪來能成之圓影、所成之圓影?能見圓影者?所見之圓影既無,則哪有能見這些圓影者?——所見既無,則能見虛妄,亦空無所有。所成圓影既實無,則定無能成者:故若問說[圓影是什麼東西造成的?]此言本身已是虛妄。
妄不可討論,妄本無因,妄是虛妄,妄不可得,還需要妄上加妄,一直去討論嗎?[若此圓影離燈別有]:[離燈別有],即是不依於燈,不屬於燈。[燈]比喻如如之理。[圓影]比喻依惑所見之五蘊及十界身土等。此句為言十法界自他依正身土,並非離於如如之理而別有,乃是以幻惑故,於真相而起幻覺。諸位!要好好的體悟,在破相的時候,佛陀講幻;破相以後,佛陀講處處是真,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佛陀為什麼這樣講?為什麼講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這五蘊身就是佛!以前世尊常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緣起如幻、如夢、如泡影,這是站在什麼角度?是站在破相的角度。現在顯真的角度,就懂得珍惜了.
五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說:色、受、想、行、識,沒有一樣不是佛性,這個五蘊身就是佛,所以,你要好好的珍惜,要好好的愛護它,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現在換另外一個角度,這個五蘊身就是佛,你能傷害他嗎?能跑去自殺嗎?能夠無緣無故的去傷害你這一尊佛嗎?即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就是佛;十二處——六根、六塵就是佛;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直下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無一法不是如來藏。五蘊是如來藏、六入是如來藏、十二處是如來藏性、十八界是如來藏性,佛陀站在開發真心的這個時候,無一法不是我們本心所顯現出來的。所以,不能自暴自棄,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色身,要健康,把佛性顯露出來,有因緣要救度眾生,活著更有意義,要自利、要利他。[離見別有,應非眼矚]:如果這些五色圓影是離於眚見別有,也就是說圓影的產生,並非由於眚見,它們是離於翳目而有自體,故不須眚目來造成。如果是離於眚目所成,應該就非眚眼所能見的。(然而五色圓影實在是眚目能見,故圓影非是離眚見而別有自體。)
義貫:佛言:[雲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譬[如世間人](凡外權小之人),凡夫、外道、權乘、小乘人,都包括在內。[目]患[有赤眚](心中妄惑猶在),因為不是佛嘛!於[夜]里[見燈光]之外,還[別有]些[圓影五色重疊],就是說正常人看,只有燈的光明,眼睛紅腫病的,除了這個燈的光明以外,多出來五重光影,就是在討論這個影是從哪裡來?是妄,不可討論。(於一如如理而見有十界自他身土,法界森然。)阿難,[於]汝[意雲何?此夜]里的[燈明所現]之[圓光(迷眼所見之幻化法界)為是]屬於[燈]光原來有的[色](十法界是如如之理本有的?)?
[為當]是此人眚[見]所成之[色]?(還是妄惑之見所造成的?)[阿難,此]圓影[若]是[燈]本來實有之[色,則非]患[眚]病之[人]為[何不同]樣看[見]?意思是說(若十界身土為如如理本來實有,為何諸佛菩薩不能同見?)因為諸佛菩薩唯是一真法界,平等不二,畢竟空寂。然[而此圓影]實[唯]有患[眚]病之人[之]所[觀]見者(只有眾生心有妄惑,才妄見十界身土實有。)然而,[若]說此等圓影[是]眚[見]所成之[色],則能[見]之性既[已成]為圓影之[色,則彼眚]目之[人]還能用來[見圓影者]應[名為何等]?
(見已成影,即不復有見在;若見不復在,如何能再看到圓影)?然而眚目者實能再看到圓影,因此可知,圓影實非眚見所成——其實,不管眾生病不病目,看得到或看不到,圓影實本不生,任何情況下,圓影之體相不可得,非在燈內、非在燈、非在病目中、非從病目中出,為什麼?於一切處皆實無圓影可得:它只是幻化而已,我們眾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一切眾生相就是什麼?就是幻。十界自他身土亦復如是,非在如如理(燈)中,非在如如理外,非在眾生能見之見精中有(妄惑之心中非有,亦非從妄惑之心中生,實本不生。)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而[別有]自體,[則合](應該)於其[傍]所[觀]之[屏]風、圍[帳]、[幾]椅、[筵]桌等皆[有圓影出]才對。(然而事實不然,故知圓影非離燈而別有自體性。十界身土亦如是,雖非如如之理所有,然亦非離於如如之理外,別有十界身土可得——也就是說,十界非在理中,不在理外,離於內外。)若此等圓影是[離]於眚[見]而[別有]自體性,則[應非]翳[眼]所能[矚],然而,[雲何眚]目之[人]確能以其眚[目]而[見圓影]?(如是可知,五色圓影非離見別有自體。十界身土亦復如是,非離幻見而別有自體性。)
你看到這個,讀了那麼長,卻不知道在講什麼?師父用這個文言文,單刀直入就跟你解釋。師父貫串起來解釋一遍,說:阿難!什麼叫做別業妄見?就像世間人有得紅熱病的眼睛,在晚上看這個燈光,還另外跑出個圓影五色重疊,於意雲何?這個夜、燈光所現的五重圓影,為是燈跑出來的五重圓影?還是見性所跑出來的五重圓影?阿難!此若是燈跑出來的五重圓影,那麼請問,眼睛沒有毛病的人,為什麼看不到這個五重圓影?而此五重的圓影,只有眼睛有毛病的人才看得到。若是見色,如果是見性所產生的色,那麼,見已成無情物的色,就是色見了。則彼眚人見圓影者,那麼那個眼睛有毛病的 人,看到五重圓影,名為何等?總不能用無情的色見見到有情的見性啊,這個講不通的!
復次,阿難!如果這個五重圓影,離燈而另外有五重圓影,不必燈就有影子,那麼,這旁邊的屏、帳、幾、筵,應該自己會跑出圓影,可見圓影跟燈光有關係。如果說離開見性而另外有,離開見性,意思就是不需要見性,就可以看得到這個圓影,那就跟眼睛沒關係,應非眼矚,就跟眼睛沒關係,雲何眚人目見圓影?為什麼只有眼睛有毛病的人,才看得到五重圓影?聽師父這樣貫串不是比較快嗎?這就比較快了!這樣一貫串起來,那就很清楚了。
經文[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注釋,[色實在燈]:[色],燈光之色,即燈原有澄明之色;此澄明之光色實在於燈,離燈無光,然此光若以凈眼來看,並無五色圓影。[見病為影]:[見],能見。[影],所見之光影。以能見之見精有病,故令所見之燈光變成有五色影。[影、見俱眚]:所以說所見之五色影及能見之精皆有眚病——這比喻不但能見之根身器界是無明之影,連能見的見精,也是無明赤眚之所起。總而言之就是心的問題、心病的問題,我們的心起知見之病。
[見眚非病]:[見],徹見、照見。若如實照見一切能見之精與所見之影,皆是眚病,了悟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皆是真如之影像,不實在,當體即空,一切法無生,那麼,如如智見如如理,則一切法無生,並沒有這些無明。所以,皆是眚病,(非眚不見),則當下就怎麼樣?離病。也就是《圓覺經》所說之:[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是],即也。此謂,若能當下眷取,知能見所見不實如幻,知道能見、所見不實如幻,則終不應再依圓影幻相,而起忘惑,記得!見一切相,如如不動,他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你記得!見一切相總是幻,幻無實際,記得如如不動,就契入佛性。作如是虛妄言說:五色圓影是在燈呢?還是在見呢?意思是這些都是多餘的,只要落入言語、意識形態、文字、觀念,就統統是妄上加妄。所以,佛法本無可說;但是,也不得已方便說,在方便說,了悟方便說是空,也不可得。
[於是中有非燈,非見?]:[非],離也。此謂,乃至在此[即燈、即見]之妄惑中,更起如是虛妄之言說:或者此五色光影並非在燈中,是離燈而有自體性的嗎?或是離見而有體的呢?此即惑上加惑。因為五色光影,連[即燈、即見](在燈之中、在見之中)都不可得,則更不可能[離燈、離見]而有自體性。講即不對;講離還是不對,於中沒有任何的言說,如如智照如如理,本不可得,悟無所得,沒有能所,就是佛法。
義貫,佛言:[是故當知]:澄凈無影之光[色實在]於[燈](離燈無光,光中無影),但以能[見]之精有[病]故令光成[為]五色之[影](如如之理實一相澄明,並無十界之影,以眾生心病而為影);所見之妄[影]與能[見]之精[俱]是[眚]病;他這句話什麼意思?意思:能見的,其實就是因為你透過無明,所見的一切相,其實是不存在的,能見的無明這一顆心不存在;所見的一切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也是不存在。我們問題就出在:能見的這一顆無明的見病不存在;所見的這些相仍然不存在,都是病!但是,了悟能見的無明見病不存在、是幻,所見的相、境界還是幻,當下就沒病,佛就是沒有病的人,佛就證悟到一切法無生,沒有能所。
然而若能一念相應頓[見]一切能所皆由[眚]所幻,則當下[非病];若能如是當下體取,則[終不應]再依幻相而作如是虛妄之[言]曰:此五色圓影到底[是]即[燈]而有的呢?還[是]即[見]而有的呢?妄上加妄,這是多餘的。乃至復[於是]等虛妄言說[中]更[有]進一步的戲論曰:或者此五色光影[非]是即[燈]而有?(而是離燈而有的?)抑或是[非]即[見]而有?(而是離見而有的?)如是即妄上加妄,惑上加惑。
經文[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我先解釋一遍:就像第二月,它本身不是體、不是影,為什麼呢?第二個月所產生的,是因為你把它捏(動一個念頭),捏了眼睛所成的。有智慧的人不應當說:這個捏的根元是形、非形,是月亮的真形嗎?還是非形?或者離見,或者是非見。此也是這樣子,這是眼睛有毛病所成的第二月,今欲明誰是燈?是見呢?因為它本身並不存在,何況分別非燈?非見?又轉計非燈非見,意思就是:第二月本身就不存在,是幻。
注釋,[第二月]:捏目所見之第二個月亮。[捏目]比喻無明妄動。[第二月]比喻由於無明,而於實相外,見有妄相。實相本來就是無相,諸位!這世間的真相就叫做實相,佛教講的這個名詞,你一定要了解。世間的真相是什麼?它就是無相。世間的真相是什麼?世間的真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世間的真相是什麼?沒有相啊,一切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假相。世間的真相是什麼?世間的真相就是萬法都是假相,這個叫做實相,實相叫做無相無不相。[非體、非影]:此第二月實非有自體,亦非是第一個月之影。[第二之觀捏所成故]:此第二個月之所以能被看到,全是由於捏目所成,若不捏目,眼不花,則不會有此見。
[此捏根元是形、非形]:以此[捏目]為根本因,所造成的第二月,若還去分別它到底是[真月的本形]呢?還是[非真月的本形]?[捏目]之舉已是妄為,捏目所見之第二月更是妄上加妄,若再在此第二月上去分別、爭論說:這第二月的形狀是真月之形?還是非真月之形狀?討論這個沒有意義。為什麼?因為它本身是妄,第二月本身就是妄的東西,怎麼討論它是什麼形狀?所以,我們在虛妄當中一直討論。則成多重之虛妄。[離見、非見]:這第二月是離見而有自體?還是非離見而有自體的呢?
義貫,佛言:譬[如]捏目所見之[第二月],此第二月[非]有自[體]、亦[非]是第一月本身的[影]子,[何以故]?此[第二]月[之]能[觀]所觀,乃純是[捏]目[所成故],本來無一物。是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由[此捏]目之[根元]所造成的第二月,[是]真月之本[形]呢?還是[非]真月之本[形]?是[離見]而有自體呢?還是[非]離[見]而有自體?[此]燈與五色光影[亦如是],乃[目]有[眚]病[所成,今]尚[欲名誰是燈]所造成的呢?還[是見]所造成的?更[何況]還進一步[分別]說:或者並[非]由[燈]所成?亦[非]由[見]所成?如是等分別,豈非愚妄之極?
所以就說:妄本身無因、無根,因為它是妄,所以,不需要一直討論,放下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人生跟宇宙,有很多迷茫的地方,你一直要去追尋,那追尋不到答案,你的命運如此、你的業力如此、因緣如此,所以,很多事情,你只要放下,答案就顯現!知道嗎?放下,接受這個事實,它就是命,接受它,不需要再討論,歇即是菩提。佛的緣起法就是這樣子。所以,常觀知足,了悟一切法不可得,今天我有聽到了正法,我以前什麼傷害、什麼痛苦、什麼創傷都值得!知道嗎?統統值得!哪一個對不起你!你家被倒多少錢;哪一個負心漢背叛你,你只要進入文殊講堂聽《楞嚴經》,一切都不在意!
經文[雲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佩、玦,彗、孛、飛、流,負、耳、虹、霓,種種惡相]。
這個在《楞嚴經講義》他講得很多;在成觀法師的這個《義貫》,這一段就寫得很少,所以,有互補的作用。
注釋,[同分妄見]:眾生共業所感、共有的妄見,看到同樣虛妄的東西。[平陸]:平原、平坦的陸地。[東西括量]:[東西],省略了南北二字。東西南北都包括來計量。[唯一國人同感惡緣]:這兩小國中,只有一國的人以共業而感受同樣的惡緣之果報。[當土眾生]:[當土],當地。
[暈、適、佩、玦]:[暈],日旁有氣。這個一般是指日、月,兩種解釋都可以,日跟月旁邊的氣,他這里是用太陽,日旁有氣。[適],黑氣。[珮],日上有如玉帶之氣。[玦]太陽四周有氣,其形如有缺口的玉環。這些都是日月之災象。我們在《楞嚴經講義》講得很清楚了,在這里瀏覽一下就行。[彗、孛、飛、流]:[慧],即慧星,欲稱掃帚星。[孛],慧星的一種,但光芒短,且其光四射,而慧星則光芒長,且光拖於後。[飛],星星絕跡而去。[流],星光之相往下注。這些都是星辰之災象。[負、耳、虹、蜺]:[負、耳]為陰陽之氣。[虹],彩虹。[蜺(同霓)],為霓虹之處環,內環稱虹,外環稱霓。
經文[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注釋,[以此二事]:指眚目所見之五色光影(別業妄見)及種種日月星辰之災象(同分妄見)二者。[進、退合明]:[進],即演繹。[退],即歸納。演繹是指推論,愈推愈廣;歸納就是范圍由大縮小,叫做歸納法。[合],合觀歸結。[明],表明、說明。
義貫,佛言:然而這些日月星辰等的災變不祥之象,[但此]小[國]之人才[見]到,而[彼]鄰近另一小[國]之[眾生],對於此等現象卻非但[本所不見,亦復不]曾聽[聞]過。[阿難,吾今]即[為汝以此]眚目所見光影(別業妄見)及日月星辰之災象(同分妄見)[二事]作個[進](演繹)、及[退](歸納)之審析,並將其歸結[合]而觀之,以示[明]其理。
經文[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注釋,[雖現似境]:其圓影雖現出似有實境;亦即,那些圓影看起來好像是真的一樣。我們現在就是,看起來沒有一樣不是真的,所以,眾生哪會去覺悟?這世間看起來這么強烈的感受,哪一個說這世間是假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全世界、全宇宙的人,大家都認為這是真的;只有佛弟子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終彼見者目眚所成]:但終究還是那看到的人其翳眼所成之幻境,不是真實的。[眚即見勞]:[勞],病也。若有眚病即是其見有病。[非色所造]:所以那些圓影並非外色所造,而是自己眚目所見。[然見眚者終無見咎]:然而若能知見覺了這一切都是眚病所為,終不會再墮於眚見之咎;意思就是:看一件事情要用健康的心去看,那就什麼都迎刃而解,用真如之心去看,沒有能所;用如如不動的心去看,沒有能所;用離一切相去看,沒有能所,就這么看,就這么如如不動,就這么解脫!也就是:知幻即離,覺已非夢。
義貫,佛言:[阿難,如彼眾生]因個[別]之[業]而造成虛[妄]之[見],因而[矚]見[燈光]之[中所現圓影](見一真法界中現有自他根身器界),其圓影[雖現]出近[似]實際之[境]界,然而[終]究是[彼見者]之[目眚所成]之幻境,並無真實之實體(自他根身器界雖現如實有之境,終究是自心妄惑所成,並無實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