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法師:一百年度精舍住持精進禪七開示

一百年度精舍住持精進禪七開示

(一)

  中台禪寺建設至今滿二十年,此次精舍住持禪七是落成十周年後第一次禪七。住持,是中台禪寺的核心,也是佛教的精英,所以這一住持禪七是很珍貴的。現在政府提倡「黃金十年」的國家願景,此次住持禪七也可以說是一個黃金禪七,因為過去建設道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一切都是齊頭並進,大眾都非常辛苦;現在道場建設完成,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因此,不但要凈化身口意三業,還要提升自己的知見

   在平時,建設道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這些是善念、善行功德。雖然是慈悲、是善念,還是屬於有為法。現在,要把有為法轉化成為無上的知見,要轉化成為無上菩提。如何轉化?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能所俱空;斷一切惡,無惡可斷,能所俱空;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可度,能所俱空。

   修善、斷惡、度眾,是假觀善;能所俱空,是真空善。禪七再進一步,不著有、不著空,中道實相,歸於自心禪宗祖師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此即菩提心。所謂「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菩提心就是無住心,什麼都不住,只有這念絕對的心,不住有、不住空,不住非有、不住非空,不住即有、不住即空,不住善、不住惡,不住內、不住外,不住東、不住西,不住上、不住下,不住明、不住暗……一切無所住,這念心是絕對的,這就是提升知見

   大眾發心出家這一生都想要成道,要成無上道、無上菩提。道有深、有淺,三皈依是道,五戒也是道,十善也是道,四諦也是道,十二因緣也是道,六波羅蜜也是道,頓悟自心也是道……看看自己屬於哪個道?對自己要有一個交代,這就是我們的知見。禪七當中,要通身放下,要給自己一個交代,這就是提升自己。所以,這次禪七是黃金禪七。不只是黃金,而且是白金;不只是白金,而且是鑽石禪七;不只是鑽石,而且是紅鑽禪七。什麼原因?在七天當中,不打妄想,不落昏沉,保持這念無住心、菩提心。這念心是什麼?就是《楞嚴經》所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知見無見」,知見就是我們的覺性。師父說法、諸位在聽法,假使沒有覺性,那麼是誰在聽法?每個人都有這個知,但是,一般人知了以後,落入第一知、第二知、第三知……變成十八界,就落入眾生境界

   《楞嚴經》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一切山河大地日月虛空是由我們的妄想產生出來的。知見則是絕對的,保持這個知見,什麼都不住,明也不住、暗也不住。看到好的,不理它;看到恐怖境界也不理它,如禪宗祖師所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就是這念知見。見到好的境界,不要歡喜;見到壞的境界,不要煩惱,如禪宗祖師所說:「不送不迎」。不理它,就是斬。為什麼不理它?因為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境界

   假使天天拜佛打坐時就看到佛像、看到菩薩像、看到光、看到種種宮殿,這些是哪裡來的?是我們的福德,是心想所生,有生就有滅,是虛妄的光影鏡頭,不要理它。假使心當中經常患得患失,由貪瞋痴所產生出來的幻覺,就現出恐怖境界。貪色的人,就看到美人;貪財的人,就看到錢財;貪吃的人,就看到吃的東西……一切都是自心所起的妄想、幻覺。不理它,就是提升自己。假使沒有提升自己,怎麼能夠成正覺所求的一切都是方便法門

   佛說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方便。無論是禪、凈、密、律,一切都是方便。什麼叫作方便?因為眾生的根機很多,每一個眾生心境完全不一樣,有利根、有鈍根,有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又分上上根、上中根、上下根。所以,佛要說眾多法門佛法是三根普被、觀機逗教、應病予葯。觀機,觀察眾生是什麼根機,是上根、是中根、是下根?他來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來求道的、來求保平安的、來結善緣的、來觀望的?然後開出適合的葯方給他吃,就能治好他的病。佛法有五乘佛教,屬於人道的根機,就跟他人道道理;屬於天道的根機,就跟他天道道理;想得解脫,就跟他四諦道理……要應病予葯。看他什麼病最重,就開個葯方給他吃,讓他修適合的法門

   法,是用來治病的。許多人不了解,修某個法很有感應很有成就,就心生歡喜,產生法執,這個觀念錯誤了。一切法都是用來對治妄想、對治昏沉、對治貪瞋痴慢疑邪見,大家要了解。作為住持,先要了解這些道理,否則不但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有最高的知見,才能開示得恰到好處有些人認為佛法講空,就代表什麼都不要了。龐蘊居士雲:「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名利財色、貪瞋痴等煩惱都要空掉;這念覺悟的心、這念本心,則要保持。

   出了家,知見最重要,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就是無住心、清凈心,就是《楞嚴經》所說的「知見無見」,也就是師父說法大眾聽法這念心。只有這一念,不能有第二念。打坐,不要起心動念,不要打妄想,只保持這念心。沒有妄想,就是定。坐在這里,看到什麼都不要理它,它來讓它來,它去讓它去,這念覺性始終清楚明白,這就是慧。定慧不二這念心,即是道。明白道在哪裡,才能修道;假使不明白,所修的都是加行、都是方便。念佛持咒拜懺……參加種種法會、作種種功德都是方便。用這些方便、這些加行,對治過去的惡念惡行妄想、顛倒,目的是在這里

   經雲:「念而無念」,以念佛持咒、誦經的方法,對治我們的妄念妄念沒有了,這句佛號也不要了,歸於無念。無念,才是正念,《六祖壇經》雲:「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不著有、不著無,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念心就是道。這念心一塵不染,這就是道。如同凈土宗所說:「蓮出污泥而不染」,把香水倒在蓮花上,蓮花也不歡喜;把臭水倒在蓮花上,它也不染著。「污泥」,代表五濁惡世,我們這個世界花花綠綠、五花八門,心當中不染著。不染,就是不貪不愛、不取、不舍,知而不著。如經雲:「見境不生貪愛」,外境有動、有靜。無論是動境、靜境,都要智慧去處理,不生貪愛,無住生心。在五濁惡世當中心不染塵,這朵蓮花就是白蓮花每個人有一蓮花,用念佛、誦經、懺悔方法,化除煩惱煩惱沒有了,心清凈了,就像蓮花一樣。

   凈土宗蓮花來譬喻這念心,禪宗則雲:「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這個世界是一個百花叢,森羅萬象,五花八門。要度眾生,就必須到這個世界當中,如一般人所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這些塵勞當中,要「不沾身」,這就菩薩行。小乘聖者知道環境的險惡,恐怕墮落、恐怕被眾生所轉,所以離開世間,到山上去住茅棚、修苦行聲聞、緣覺就是如此。大乘菩薩不能離開世間,有眾生才有菩薩。在世間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用六波羅蜜對治心當中的六個煩惱六種毛病。由於心中有慳貪,所以要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修布施,屬於福報,最後能所俱空,沒有布施的人布施對象、所布施的資源,歸於般若波羅蜜,統統歸於自性、歸於這念覺性。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修的就是福報,最後到天上去享福。因此,要想再進一步,每一度都要般若波羅蜜,能所俱空,空也不執著,統統歸於這念覺性。覺性在哪裡?「知見無見」,就是聽法這個覺性。保任這念心,保任成功了,才有成道的希望。

(二)

  什麼是應病予葯?有些人社會東碰西撞,走投無路,感到人生一點希望都沒有了,這時,你要他能所俱空,念而無念,他聽不下去。這時,假使告訴他念佛、誦經、持咒有無量的功德有無量的福報,他就能接受。這就是方便法門功德福報在哪裡?念佛,三業清凈,心不散亂、意不顛倒,這是一種定,是一種方便。有些人持咒念佛拜佛是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身體健康、多子多孫,這也是方便。所以,要「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

   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所有一切法都是眾生立的,不是為聖人立的。要想解脫,這念心要達到一法不立,也就是禪宗所說的「一絲不掛」,這念心什麼都不能染著。起了染著,這念心就不凈不靈就有塵垢有些人認為既然「知見無見」,既然修行什麼都不要,就裝瘋賣傻,空空洞洞的,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糟糕了。《六祖壇經》雲:「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見一法」,其實這是說法上的方便。有些人認為什麼都不需要知道,什麼都不要了解,什麼都不要去研究,就落空了。有些弘揚佛法的人認為:「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這是錯誤觀念,假使不聽經、不學教,只念一句阿彌陀佛」,怎麼知道念佛念到什麼程度?什麼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能所俱空?什麼是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所以,什麼都要知,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所以,要研經、要判教、要會通。

   又有人說:「所知會有錯誤,所以不要去了解、研究佛法,以免成為所知障。」這個觀念也是錯誤的。「所知不為障,而是障所知」,應該知道的卻不知道,才是所知障。不了解什麼是事、什麼是理,不了解什麼是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這就所知障。記前忘後,記後忘前,這就業障,障所知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為什麼是方便?所謂「有念即眾生,無念即佛」,因為我們心當中有很多妄想雜念邪念沒有辦法把這些念頭止下來,所以用誦經、念佛持咒方法,以念止念;等到妄想沒有了,念而無念,歸於無念。無念,才是正念,因此《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念佛要怎麼念?用一句佛號把心收回來,用一句佛號來凈心、定心。把佛號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使這念心歸一,這就念佛目的。否則,執著這句佛號,拚命地念,有什麼用呢?毫無用處。持咒也是如此,一切法門都是用來治病的。所以,念佛,要從心當中提起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這念心就不會跑掉了念了以後,這一佛號歸於自心,歸於無念,能所俱空,平常心就是道。

   許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弘揚凈土宗禪宗密宗,執一非他,互相毀謗,成了法執,就把整個佛法葬送掉了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當住持,要提升自己的知見,提升了以後,要把所有的佛法融通。打禪七與打佛七殊途同歸,打佛七,用佛號來把這念心歸一,所謂「打得念頭死,方許法身活」,念頭來了,念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打死。念到最後,歸於無念,這是定。

   經雲:「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是不動。八風吹不動,我們這念心就是金剛。不動明王又稱常住金剛,背部有火焰火焰代表智慧,用定、用慧來化除心當中的無明煩惱。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在外面到處去求不動,就走錯路、走遠路、走邪路。

   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以拜佛為例,「能禮所禮性空寂」,一個是恭敬禮,一個是平等禮。中台四箴行也強調「對上以敬」,恭敬心不容易養成,拜佛、誦經、拜經,目的是在養成我們的恭敬心。義凈大師至西天取經,歷經千辛萬苦。經,就是智慧,我們當然要恭敬這就是拜經的目的拜佛,佛是一個象徵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但還有佛像拜佛,就是恭敬如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席不暇暖,「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觀眾生如一子,觀眾生是一個生命,這種大慈悲心,是值得我們恭敬禮拜的。所以,拜佛,不是為了求什麼,而是一個恭敬心。養成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消一分業障就能增長一分福德智慧,目的是在這里

   因此,禮佛,不是祈求。世間上一般人求佛祖保佑多子多孫,就等於拜神、拜土地公、拜媽祖、拜關公一樣,同樣是求榮華富貴、多子多孫,同樣是求中獎,這是世間一般人的心態。雖然他不了解拜佛意義是在養成恭敬心,但退而求其次想,總比不拜佛好,至少跟佛結了善緣。

   我們出了家,要了拜佛恭敬,不要祈求,「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有所求,就是眾生。你向佛求,就是眾生;你關心眾生,就是菩薩。所以,有這個機會精舍住持社會上無論上、中、下層的人來到道場要有親和力來攝受他們、鼓勵他們,這就是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就見到了佛、見到了菩薩,你就有菩薩精神,佛菩薩就在你左右。所以,在世間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就要開方便。

   今天對大眾所說的,就是開權顯實。在精舍,就要開方便,不能以我們的知見和行為為標准佛法就等於教育一樣,有幼稚園學生國小學生國中學生、高中的學生大學學生博士班的學生……在精舍弘法,必須要有這種智慧,不能全部都一樣,要應病予葯,善開方便門。一般來說,上根的人是少之又少,多半都是中根、下根、下下根,所以要有方便,一切法都是眾生而立的。

   小乘聖者知道世間是苦,觀三界苦、生死冤家身體牢籠,所以先要解脫自己。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先把自己的問題處理好,到深山裡修行中國佛法大乘、有小乘,三十七助道品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所共學。假使心當中的煩惱太多,做不到「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見到年輕貌美的女孩子男孩子沒有辦法不起貪愛,就要先對治,修四念處觀。

   由於世間充滿了塵勞、污泥,所以一般人要山上去隱居。所謂「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大隱於朝」,就是大乘菩薩境界,如禪宗祖師所說:「但自無心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也就是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蓮出污泥而不染」,都是一樣的道理,只是說法不一樣。「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是最高的層次。想要悟道,必須知道「道」在哪裡?道,不在外面,而是我們的覺性,「知見無見」,打坐時,保任覺性的存在,行住坐卧不離當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