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戒為世間大明燈,能消無始長夜暗。」各位知識,大眾發心到中台禪寺來受菩薩大戒,是一個最勝福田,是一個最大的功德。戒會中,傳授三皈五戒、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一次都能夠圓滿,可以說是一個整體的戒行,是一個最大的福報。
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用來對治我們的煩惱──見惑、思惑、無明惑,所以「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從過去到現在,凡夫眾生的種種煩惱、種種妄想、種種顛倒,沒有停止過,不是善就是惡,善惡夾雜,所以,始終在六道輪迴當中受苦受難。大眾由於過去的出世善根成熟了,現在重新開始來用功修行,所以,要繼續發菩提心,修無上道。
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要把每一個法門都修好,是不容易的事情。法門雖多,戒為根本。戒條記載得非常清楚,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做到了,就是福報、就是功德、就是解脫。所以,《佛遺教經》雲:「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正順」,即正順菩提心、正順佛性、正順無上菩提。每做到一條戒,就解脫一個煩惱,就得到一個清凈的功德。因此,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大家發心來受戒,要了解戒是根本。人人都有佛性,不但人有佛性,一切眾生、蠢動含靈都有佛性。例如,家中養狗,你回到家了,它馬上搖搖尾巴,這就是它的佛性。覺悟了,就是佛性;沒有覺悟,這念心在迷惑當中、在煩惱當中,那就是眾生性。雖然是眾生性,裡面也有佛性。
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總是想要突顯自己,這就是我執。一般人注重外表,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講究化妝、講究穿著、講究打扮,目的是什麼?就是要使他人知道,這就是我執。不但人有我執,三界當中一切眾生都有我執。例如,到動物園去看孔雀,它馬上開屏炫耀自己,就是希望大家關注。
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雖然都有佛性,但是沒有辦法現前。菩薩是「覺有情」,今天諸位來受菩薩戒,就是「覺悟的有情」。「有情」是什麼呢?「情」,就是情識、情感。每一個人都有夫妻之情、兒女之情、朋友之情、師生之情、鄉里之情、男女之情……由於「情」太多,所以「情關難過」。有這么多的關卡在我們的心當中,不得自在、不得清凈。所以,我們要修行,把心沉澱下來,把情慢慢化掉。
每個人心當中都有功德天與黑暗天,也就是佛性和眾生性。在儒家來說,一個是天理,一個是人慾。天理,即是所謂的天地良心。第二個是物質世界,即是人慾。一般人都有我執,所以天理不現前,始終在迷惑、顛倒當中。儒家說:「克念則聖,罔念則狂。」「克念」,保留好的念頭,剋制壞的念頭。所謂「存天理,去人慾」,時時刻刻克服心中的煩惱,這是儒家的修行方法。
佛法更進一步說明,眾生皆有佛性。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自證得。」眾生之所以為眾生,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執著。妄想,每天想東想西,患得患失。執著,有我執、法執。因此,佛說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用來息妄想,破我執、法執。要想懂得八萬四千法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用持戒的方法,快刀斬亂麻,對治妄想,破除執著。
戒,就等於國家的法律、家庭的倫理。遵守國家的法律,就是好的國民。好國民是以法律為標準,佛法則是以戒為根本。修行學佛的目的,在於超凡入聖,為賢為聖。然而,賢、聖有種種不同,就是以戒為標準。一般人說「做人要有分際」,什麼叫作「分際」?「分」,就是我們的本分;「際」,就是一個界線、一個標準。做人有做人的本分,這個本分是以什麼為標準,不容易判斷。佛法,則是以戒為標準,以假觀善、真空善、中道第一義善為標準。
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每個人都有佛性。持戒圓滿了,就有戒德;不持戒,就沒有戒德。受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護持;受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護法善神護持。沒有受三皈、五戒,就沒有這些功德。因此,佛法與世間法仍然有一些差別。但是,佛法不離世間法,一切賢聖都是在我們這個世間成就的。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了解我們在這個世間是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這一生,做多少算多少。過去的因是現在的果,現在的因是未來的果,三世因果絲毫不假,有前前,就有後後。受了三皈,再受五戒,三皈的功德就合併到五戒當中;受了五戒,又受八關齋戒,五戒的功德又容納到八關齋戒當中;受了八關齋戒,又受了菩薩戒,前面的功德統統容納到菩薩戒當中。
就如同讀書,上了國小,幼稚園的品德和智慧,都容納到國小;升上國中,國小的品德和智慧又容納到國中;國中以後讀高中,國中的品德、智慧又容納到高中;進了大學,國小、國中、高中的品德、智慧,統統容納到大學。所以,要累積我們的智慧、累積我們的功德、累積我們的福報,過去一切的點點滴滴,都功不唐捐。
明白這個道理了,就了解持戒不是枯燥的,是最實在的。佛法以戒為根本,儒家則以禮為根本,用禮來規范我們的身、口、意。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個道理聽起來似乎很古板,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好像是一種約束,其實,這就是做人的分際。如果每個人都遵守分際,家庭、社會就很和諧、很有次序。家庭有家庭的倫理,學校有學校的倫理,社會有社會的倫理,政治有政治的倫理,宗教有宗教的倫理,這就是戒。戒的范圍非常廣泛,是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
為什麼要受戒?一般人都很粗心,「心猿意馬」,心打妄想;「心直口快」,口容易講錯話;身很隨便,犯了過失還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就要規范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念頭該起,哪些念頭不該起?戒律雖然很多,重點是:律心無過,律口無失,律身無犯。律心無過,時時刻刻檢討,心當中有沒有過失。律口無失,要慎言,不要失言;不要隨便亂講話,講出來的話不要有後遺症。律身無犯,戒律就是一種規范,規范我們的身體不要造殺盜淫。因此,戒律是做人的根本,超凡入聖的基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菩提大道。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英雄不論出身低」,建高樓大廈必須要先把地基打好,假使地基打不好,上面建的高樓都會倒塌。九二一大地震中,很多房屋都震垮了,研究發現,就是因為地基沒有打好。所以,現在政府規定建築房屋必須使用筏式基礎,下面的鋼筋水泥至少要挖二米深,這樣一來,就能抗震、抗風。戒律,就是筏式基礎,以戒為根本,什麼風都沒有辦法吹動,什麼地震都震不壞。人在社會上有很多境界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蘇東坡說「八風吹不動」,要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就是要有筏式基礎。未來想要超凡入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就要持戒清凈,戒是根本。明白這些道理以後,我們持戒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不會覺得枯燥,也不會煩惱。
(二)
依持戒的粗細,有九品之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依發心的大小,來論定品類。所以,同樣是聽佛法,同樣是修行,同樣是持戒,每個人的功德果報都不一樣。受了戒,先要了解這些道理。
以不殺生戒為例,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為什麼不殺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過去和現在的親眷;第二,一切眾生都有生命;第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我們要度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要慈心廣大。既然如此,為什麼還去殺害眾生呢?不但不殺害眾生,進一步,還要不吃眾生肉。古人說,錢債可以欠,命債不能欠,一命償一命。所以,殺生是一個最大的過失,不殺生是最重的一條戒。
戒,有止持、作持。所有的戒統統歸納起來,就是開、遮、持、犯四個道理。受了戒,必須了解開遮持犯。什麼是開遮?開,哪些戒可以開緣。遮,哪些戒必須遮止,不能開緣?什麼是止持?什麼是作持?該止的不止,你去做了,就是犯,這就是止持戒,例如:不殺生、不偷盜,就是止持。該做的不做,就是犯,這就是作持戒。例如,孝順父母、恭敬師長,看到他人生病了,我們不舍一個眾生,要去關心,這就是作持;你不去關心,沒有大慈悲心,就犯了這條戒了。所以,一個是消極的,一個是積極的。持戒是非常有意義的。
佛法的戒律和法律非常相近。現在的法律最重要的就是問犯罪的動機在哪裡?或是過失?或是預謀?有預謀,罪就很重。殺害父母、殺害直系血親,罪就很重。戒律也是如此,有殺因、殺緣、殺法、殺業。因,為什麼要殺生?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是為了錢財、為了報復?這是因,和法律完全是一樣的。殺緣,用什麼方法來殘害?是毒死、是分屍、是弔死……種種方法。如果因緣很重,罪過就很重。所以,戒律和法律非常地吻合。法律只是判現在坐牢,佛法則是除了現在受罪,還有未來的果報。反之,戒律做到了,就有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功德。
許多人有疑問:「如果當軍人,受持不殺生戒,不是坐以待斃嗎?」軍人必須保國、保家、衛民,假使敵人來侵犯,就是軍人的責任,要到前線去面對現實。雖然是殺生,不但沒有罪過,而且還有功德,這就是戒律的開緣。為了保全一家,可以殺一個人;為了救一村人,可以殺一家;為了救一鄉,可以殺一村;為了救全國,可以殺一縣,這就是開。為了保國衛民、保護多數,就可以處理少數,這種情形就可以開緣。從這個角度而言,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相通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是可以活用的。再舉例來說,家庭沒辦法維持生計了,母親為了生活,到商店裡偷東西,被警察抓到了,是現行犯。檢察官訊問她的小孩有沒有看見,站在法律的立場,可以說看見;站在親情、倫理的立場,可以說沒看見,這個方便妄語就可以開。
什麼是方便妄語?過去,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的樹下打坐,當時,有一個獵人在追趕兔子,兔子很有靈性,後面有獵人、獵犬追趕,沒地方可逃了,看到前面一位老和尚在打坐,一溜煙就鑽到老和尚的袈裟裡面。獵人問:「老師父,你有沒有看到一隻兔子?」「看到了。」「在哪裡?」「它跑得很快,從右邊那條路跑走了。」為了護生,這種妄語就可以打,稱之為方便妄語。所以,戒不是死的,是活的,大家要了解。
經雲:「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戒,就是要戒除我們身、口、意三業的煩惱,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所以,持一條戒,就得到一條戒的清凈功德。佛有法身──清凈法身、功德法身。藉由持戒,斷除無明煩惱;煩惱漏盡了,心得到光明、得到自在,就證到無始無終的清凈法身。每個人都有法、報、化三身,因為沒有修,所以沒有現前;煩惱漏盡了,就和諸佛菩薩一樣,是清凈法身。功德法身,則是藉由修善,慢慢累積起來的。
身為佛弟子,是最大的光明。現在有了這個機會、有了這個因緣來受戒,不是簡單的事情。戒,有心戒、口戒、身戒。祖師大德說,修行有三個原則:「心無善念不起,口無好話不說,身無善事不行」,這就是持戒,所有的戒都持了,包含身口意三業。
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時時刻刻有覺悟的心、警覺的心,這點非常重要。警覺這念心一念不生,這就是無為法。過去,有人問達磨祖師:「天下什麼最大?」達磨祖師說:「不起為大。」什麼叫作「不起」?不起心,不動念,這念心蓋天蓋地,是最大的。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所以,要起心動念,只起善念;打坐時,則是一念不生,此即「不起為大」。不但不起心、不動念,而且不落昏沉,這念心就像一盞燈一樣,這就是無為法。平時就要練習,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只講好話,不講壞話;只做善事,不做壞事。這是可以做得到的。想達到這個境界,就要持戒清凈。戒律,就是一種規范。每一條戒都有輕、有重,有開、有遮。哪些時間可以開緣,哪些時間不能開緣,平時就要研究、要知道。
以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外行腳遊方,隨緣度化眾生。途中,看到道路中央有一塊石頭,假使不撿開,恐怕有人踢到會受傷。所以,老和尚就撿起石頭往旁邊的草叢一扔,石頭一落下去,「啪」地一聲,不小心打死了一隻螺螄。老和尚馬上為它授三皈依,再念往生咒,就離開了。二、三十年以後,老和尚七、八十歲了,他的修行很好,道風遠播,很多人都來登門問道,請老和尚開示。當地的縣太爺聽說這位老和尚的道行很高,想去供養老和尚,請老和尚開示。一日,縣太爺帶了一袋銀子,前去供養老和尚。到了寺院,老和尚正在房間用功。縣太爺心想,雖然沒見到老和尚,但還是要供養。他靈機一動,就把整袋銀子放在門鬥上,心想老和尚開門時總會發現這包銀子。老和尚打坐完走出房門,銀子一下子掉下來,打到頭上,就往生了。這位縣太爺就是螺螄來投生的,老和尚的無心之過,感得無心之報。任何事情都有果報,一般人認為無心就沒有過失,其實無心還有無心報。所以,每一條戒都很微細,做多少就算多少。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要盡力去做;假使不做,什麼都沒有。
(三)
經雲:「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多少就能得多少。大家此次來受戒,是不容易的事情,具足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四種功德,這是一個大福報、大功德,也是過去生中的菩提種子現前,所以今生繼續用功、繼續修行。家裡面事務繁雜,能夠在百忙之中放下一切,就是大發心。在這幾天當中,心不散亂,意不顛倒,既來之,則安之,不要想家裡面的事情。
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來到這里,心當中要繫念,心當中要想到戒,有哪些戒?一條條地記下來。五戒是什麼意思?八關齋戒是什麼意思?心靠到戒上,就不會打妄想,就會產生清凈的功德。所謂「聞、思、修」三慧,這是佛法的根本。師父說法、大眾在這里聽法,這是「聞」。聞了以後,要把這個道理想一想,就是「思」。想一遍、二遍、三遍,覺得:「這個道理非常好,從今以後一定要照著這個道理去做!」感到非常受用,你馬上就得到好處。
所以,大家要了解聞、思、修三慧。假使聞了以後不思,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離開戒壇,馬上就忘得干乾淨凈了。佛法告訴我們要聞、思、修,聽聞了道理,一定要思惟,否則道理很快就忘記了。學生讀書也是一樣,下課以後要復習。復習一遍、二遍、三遍……,然後把課本闔上,自己再把書本上的道理提綱挈領地想一遍、二遍、三遍,這個道理就是你自己的,永遠不會忘記。
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方法,佛法強調聞、思、修三慧,儒家也是這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聽了戒的道理,要想一遍、想二遍……,要把戒條背下來;背了之後,還要消化;消化了以後,就成為自己的東西。所謂「納戒於體」,就是記在八識田當中,永遠不會忘記,這就是未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菩提種子,這樣就能消業,就能夠轉化過去的宿業。假使沒有大願大行,沒有受持這些道理,過去的宿業沒有辦法消、沒有辦法轉。
佛經雲,戒、定、慧三無漏學。因持戒而得定,因定而發慧,有一個次第,是對於中根、下根的人來說。對上根的人來說,即戒、即定、即慧,戒當中有定,定當中有慧,三學一體。因此,戒是根本,是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
今生能夠修行、學佛,不是簡單的事。社會有社會的倫理,宗教有宗教的倫理,倫理當中即是以戒為根本。有一天,阿難尊者看到很多人拿著香來供佛。阿難尊者問佛:「世尊,世間上牛頭栴檀是最香的,還有什麼東西比牛頭栴檀更香呢?」當時,印度的牛頭栴檀最香,一點起來,香熏二十里遠,是很名貴的。根據記載,海邊、懸崖絕壁上才有牛頭栴檀,非常稀有。釋迦牟尼佛回答:「為善最香,持戒最香。」戒定真香流芳千古。大家要了解,真正是如此的。阿難尊者又問:「戒定最香,那麼,什麼是最臭的?」佛說:「為惡最臭,遺臭萬年。」世間也有這種道理,中國曆史上的岳飛,是流芳千古;秦檜,是遺臭萬年。浙江西湖有一個岳飛墓,另一個是秦檜的墓。後人做了一個秦檜的銅像,跪在岳飛的墓前,又作了一副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證明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相通的。世間以倫理為根本、以忠義為精神;佛法則是以戒、定、慧三學為根本。做到了,真正是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功德。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太子出身。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每一尊佛都是如此的。為什麼是皇太子?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最尊、最貴的,就是皇帝、就是總統。皇帝的兒子,就是太子,太子將來要繼承皇位。每一尊佛都是皇太子出家,王位都不要了,所以,我們出家修行不算什麼。現在沒有這種人,王位求都求不到,怎麼可能拋棄王位?其次,無量的財寶也不要了。一般人求都求不到,他卻視錢財如糞土。當皇帝也可以救人救世,可以當仁王。但是,佛把一切拋得干乾淨凈,放下一切,出家修行。為什麼?你觀察看看,現在全世界國家不安定,人民的苦難很多。無論是美國、英國、大陸……,富就是富,貧還是貧,許多人為了三餐,拚了命賺錢,依然不能溫飽。非洲大陸,有幾百萬人沒有飯吃,骨瘦如柴,甚至餓死。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台灣也有人繳不起房租,斷水斷電,求親戚、朋友,又沒有面子,走投無路,最後就自殺了。當總統、當皇帝能解決這些問題嗎?能解救貧窮、生老病死之苦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總統、皇帝當得再好,也沒有辦法完全解決!
既然用權力沒辦法解決、用政治也沒辦法解決,最究竟的是出家修行、成道證果來普度眾生。因此,富貴人家來修行學佛,是從光明再到光明;貧苦人家來修行學佛,是從黑暗到光明,統統都能得救。所以,大家要了解,這就是佛法的真理,即使再貧窮,受了三皈依,慢慢修行,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
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對最貧窮的夫妻,窮到只剩下一條毯子,連衣服都沒有。先生外出要飯時,用毯子把身體圍起來遮羞,太太就在家裡面;太太外出要飯,先生就待在家裡。當時,一位比丘到街上化緣,這對夫妻聽說佛在說法,想要供佛。但是,由於過去世沒有修福報,今生這么貧窮,什麼都沒有,只有這一條毯子,要拿什麼去供佛呢?如果把這條毯子供了佛,沒辦法出去要飯,就會餓死。他們商量之後,還是把僅有的毯子恭敬地交給比丘,請比丘拿去供養釋迦牟尼佛,希望來世得到善報。這是最大的發心。釋迦牟尼佛慈悲接受了他們的供養,並告訴在場大眾:「這對夫婦為了修福報,為了將來也要成道,發心將他們僅有的財產供佛,是最大的發心,來世大富大貴,未來圓成佛道。」國王、大臣非常感動,當場把身上的珍寶布施給這對夫婦,用來救濟他們。這對夫妻一下子就成了大富翁,這就是現世報。
佛法講因果,果報有的在現在,有的在未來,有因必有果,因果絲毫不假。大眾發心受戒,更是難得。所謂「受戒容易持戒難」,難與不難在於自己,翻過來是手掌,翻過去是手背。持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自己求受千佛大戒,求受菩薩大戒,必須自己發大心,虔誠、精進,在戒期當中,不打妄想,專心學習戒壇里的一切規矩、戒期中所聽聞的一切道理,身口意三業清凈,如佛經里所說的「法喜充滿」,這是不容易的事情。聽經聞法,心中充滿了喜悅。這種喜悅,生生世世為菩提道種,任何因緣都不能破壞它。所以,今天大家求受菩薩戒,是一件大福報、大功德,但是要髮長遠心。
戒,歸納起來,有心戒、有口戒、有身戒,每一條戒都有甚深的道理。最後祝福大眾,髮長遠心,發精進心,發清凈心,得上上品戒;發菩提心,生生世世永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