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法師:九十九年度星燈營開示

導師於九十九年度星燈營開示

(一)

  所謂「星燈」,是傳佛心燈、續佛慧命之意。這個世界必須靠我們每個人的心燈,照破愚痴、照破黑暗、照破邪見。這個燈是無盡燈,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傳到現在;現在,我們必須傳給大眾。自己這一盞燈要發光發熱,不但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大眾,成為一盞帶給世界光明的燈。

  各位同學學校里的功課都很忙碌,而且也有很多壓力,藉由暑假的這個活動,使自己有一個休息、緩沖的平台。諸位能夠參加星燈營,是一個最大的福報;假使利用暑假去旅遊,去作種種休閑活動,不僅身體很疲倦,心當中也依然空虛。人除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有心靈世界,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活在世間上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

  一個人要活得價值、有意義,第一,學業要有成就。諸位在學校里念書,不是拿一張畢業文憑就了事了,而是要有成就。有了成就對於自己、對於父母對於老師對於社會才能夠報答。何謂「成就」?每個人都是一棵菩提樹,一棵最珍貴的樹。這棵樹要成長,不是簡單的事;成長之後,還要枝葉茂盛,更不簡單;枝葉茂盛了,還要開花;開了花,還要結果;不但要結果,還要果實累累。每個人都有這個希望,但是,想要結果,必須從根上去努力。一個是根,一個是本。什麼是根?什麼是本?也要了解。

  我們的根是什麼?是善法。每個人都要有善法;沒有善法,就像樹的根不堅強,遇到風雨就會倒,所以要根深柢固。善法包括得非常廣泛,在家庭家庭倫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些都是善法;在學校,要尊師重道,同學互相砥礪、共同研究,這就是善法;在社會上,就是敬老尊賢;宗教倫理,就是師資道同,要講傳承,要有道。這些雖然很普通,但是,做到了就是一件大福報。「本」是什麼?所謂「本立而道生」,以心為本,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一念心。

  每個人都知道要打拚努力,但是,有幾個人能夠成功的?就是沒有注意根和本。所以,希望每一位同學,從現在開始,除了學業、智慧、技能以外,還要修善法,這是很重要的。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認為:「我將來做一個善事這是很小的善法,沒做無所謂!」大家要知道,大錢是從小錢慢慢累積起來的,大善是由小善累積起來的。希望將來銀行里有幾百萬、幾千萬,現在就要慢慢存錢,經過十年、二十年就有一筆可觀的數字,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羨慕大善人,大善人是由小善集合起來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師重道,同學互相勸勉,不佔人家的小便宜不幸災樂禍,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得到的。雖然是小善,集合起來就是大善。不存僥倖,不佔便宜,這一念心就是善念。假使在學校公家的電話,偷偷連絡私事,就是偷盜;借人家的筆寫完後故意放在自己包包里,也是偷盜。一般人覺得:「這算什麼?又沒多少錢的東西!」有這種心念就不光明,就是罪過就不是善法。所以,儒家說:「人有善願,天必佑之。」心要起善念,口要講好話,身要做善事。假使從現在開始點點滴滴建立起來,人格就完成了

(二)

  人格很重要出家眾有僧格,社會上講人格學校里則強調品德品德不是像中獎一樣,一下子就有,而是在平時累積起來的,所以古德說:「行善如春日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我們做了善事,不會馬上現前一個大的福報也不會一下子考上狀元,所以容易被忽略。

  「行善如春日之草」,行善就像春天的草一樣,一天、二天、三天……天天看,好像都是一樣的;但是,它天天都在成長當中;做善事也是一樣的,積功累德。「作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損」,假使投機取巧,幸災樂禍,開人家的玩笑,「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這就是沒有人格、沒有修行、沒有修養修養是從小一直到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做事,慢慢累積起來的德行,我們不能交白卷。

  佛經里講,一個是性德,一個是修德。修德,不修就沒有。以五戒來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等於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受了五戒,每一條戒都有五位善神來守護你,五戒持守得好,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假使做不到五戒,政府也不會怪你、罰你。但是,假使你做到了,就有福報、有功德、有口碑。例如,不抽煙、不飲酒,政府並不會獎賞你,但是你持守不飲酒的戒,馬上就有功德

  所以,佛法要慢慢去研究,它是從因上來觀察,有因一定有果。例如,在學校里,由於努力用功將來考試一定有好成績這就是因果關係;假使平時馬馬虎虎,品德不好,蹺課,投機取巧……這些因不好,不可能會有成績因果是一種定律而不迷信。不過,佛法所說的三世因果看得很遠的,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所以,不要聽天由命,不要去看相、算命,只要現在努力未來一定很好這就是因果佛法人生真理,從現在開始,要給自己一個期許,要修身、要修心、要修善。這棵樹的根才會得很穩。有了根、有了善法,就建立了做人的基礎

  第二個是本,就是更進一步的了。「本」就是心,心要凈、心要定、心要明、心要正,這個是你們必修的功課。如何才能有清凈的心?要經常檢討反省自己心當中有沒有煩惱?有煩惱,馬上就要改過。我們心當中的煩惱很多,財、色、名、食、睡,貪、瞋、痴、慢、疑……在心當中,就好像是不定時炸彈。歸納來說,就是貪瞋痴三個煩惱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貪利,有了這些,心就不清凈。心不清凈,智慧就被覆蓋了;就像天上太陽被烏雲所遮,失去了光明

  智慧是從清凈心生出來的。想要有大智慧,就要時時刻刻檢討反省。祖師雲:「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一發現心當中有無明草,要立刻拔除。什麼是無明草?例如,遇到不如意事情無明火高三丈:「某個同學我不好,我記下來,以後給你好看。」這就是煩惱這就是無明草。知道了以後,馬上慚愧懺悔:「同學要互相幫忙,要忍耐。」不計較,心量廣大,如古人所說:「將相額頭堪走馬,宰相肚裡能撐船。」退一步,海闊天空。要學會這些,要知道忍辱,知道退讓,這就是修養。假使連這個修養都沒有,將來做不了大事;即使做了大事,也一定會失敗。

(三)

  歷史上有一位張英,某日,張英家人鄰居修牆佔用了他們的土地,張英的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張英,想利用他當官的勢力,讓鄰居退回去。張英回了一封信,寫了四句話:「千里修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就是修養。現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斤斤計較,不知道退讓,不知道修養,所以,彼此仇恨、鬥爭。做人,修養很重要這就是德行,就是修德。

  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是指我們的本性本性,就是覺性、佛性。「性德方顯」,時時刻刻覺性現前,心當中都是光明走到什麼地方都抬頭挺胸,古雲:「心正不怕邪」、「心正不怕雷打」。所以不需要去看相、算命,只要保持心地光明走到任何地方都有善神護持。

  《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菩薩之學。如何才能找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白自己的德行,明白心當中有一個覺性。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自證得。」釋迦牟尼佛看到天上的星星大徹大悟每個人都看過星星,為什麼不是每個人大徹大悟?因能看的那一念心要向內看,那一念心是本具的。要明白那念心是自己,要去保養那一念心,沒有妄想、沒有昏沈、沒有雜念、沒有惡念、沒有邪見,時時刻刻檢討反省,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白自己的性德。〈師說〉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什麼道?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道,就是心法

  《中庸》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一剎那都不能離開正念,不能離開智慧,不能離開這一念覺性。起了惡念,道就不在了,要馬上檢討反省,堅住正念,把這念心收回來,道就現前了,就是這樣修。佛法講得更明白,道在哪裡?道不離心。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課程這么多,這些智慧、技能,裝在什麼地方是在我們的覺性心田裡,覺性不會滅掉

  白居易生下來就認識「之、無」二字,這種現象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一生下來就知道過去的事情這就是覺性的作用。現在發展到太空時代,一般人只知道崇拜科技崇拜科學而不知道科技科學是我們人類智慧產生出來的,智慧是由我們這個心靜下來而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要修心,覺性是很重要的。有了智慧,看什麼事情看得很清楚。佛經里講,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帶細,佛的心明察秋毫,是細中之細。為什麼佛的心明察秋毫呢?因為佛的心當中沒有無明、沒有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三種煩惱統統化除,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沒有一塵垢,照天照地;就像一潭止水一樣,沒有一點波浪。所以我們要把握重點,找到了心路,就能提升自己,就知道佛在哪裡、道在哪裡,這一生就很愉快,感到人生是最大的盛事

(四)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世間上的學問事業都要去做才有辦法成就;出世間的道業、功德,也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彌勒」,釋迦牟尼佛為世所尊,並不是天生而來的,是經過多方面精勤努力修行成就

  「菩薩向五明處學」,五明,指內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聲明。第一,內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第二,工巧明,像諸位在學校里,學習很多智慧科學、技能;第三,醫方明,要懂得醫學;第四,因明,要懂得邏輯學;第五,聲明,要懂語言學。菩薩普度眾生必須要向這五個方向努力

  內明是最重要的,諸位聽法這念心,是人人本具的。雖然是本具,假使不知道修行、不知道返照、檢討,還是沒有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檢討、漏盡自己的煩惱,心當中一片光明,我們本具的明德智慧德性就現前,這是根本。

  「在親民」,除了自己知道以外,還要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有覺性,每個人都有這個德性,不要作賤自己、糟蹋自己。這一念心照天照地,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一般人說這念心是「無遠弗屆」,為什麼?無論是遠、是近,這念心都沒有障礙,不論隔山、隔海,這念心好像虛空一樣、和電波一樣,無遠弗屆。舉例來說,自己的親人同學到國外留學,你每天想念,想久了以後,晚上作了一個夢,夢到你所想的這個人好像生病了。醒了以後,心想:「這場夢是真、是假?」馬上打電話給對方,發現他真的生病了。

  這念心有體、有相、有用,要會用這念心;假使不會運用,這念心不是清凈智慧報紙上刊載,五、六個人作觀想就能讓汽車移動,證明這個心的力量不可思議;但是,我們不是學這些東西,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只是心的作用,大家要了解。

  心有好的作用也有壞的作用。這些作用是從體上來的。假使只知道作用,心就成了生滅,跟一場夢一樣。每個人都在作夢,例如,現在回想國小時期生活國小時期的身形,現在都沒有了,就像一場夢。讀了高中,才知道國中是個夢。現在讀大學將來大學畢業了,在社會上做事,有成、有敗,有生、有死,每個人的遭遇都不一樣,過去的一切就如夢境

  人生確確實實是一場夢!在座諸位將來都會為人師、為人父、為人母,過去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階段,哪一個才是你?沒辦法找出一個定位。例如,現在當了老師,因為有學生才有老師;假使因緣具足,不能當老師老師這個名稱也沒有了,這正是夢。成家立業,娶了妻子生了孩子當了父親。為什麼當父親?因為有兒子才會父親。同樣地,有太太才有丈夫;有丈夫才有太太。所以,人生是一個夢,過去只是一個回憶,哪一個才是你呢?

  佛經說「聖人無夢」,要達到無夢的境界,就要凈心、定心、明心,這念心要能作主。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從生到死,這念心都存在,這才是真正的自己,為什麼不在這地方用功、來辦道、來安住?這就是眾生顛倒。

  所以,除了世間法以外,還要知道心是根本。有了根、有了本,還要照顧這棵樹,要澆水、拔草。沒有水,樹會枯死;什麼是水?大慈悲就是水。佛經里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是無緣大慈,如來佛同體大悲。我們要有慈悲心,慈悲很重要,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過去的親眷,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眾生同體的。草,代表我們心當中的煩惱,所以,天天都要檢討反省,拔除無明草。

(五)

  現在一人不說是無緣,對有緣的人也生不出慈悲心。父母師長兄弟朋友是最有緣的,但是,一點點不如意就鬥爭、打架、謀殺。菩薩是「無緣大慈」,對方不一定是我的親戚朋友,應該幫忙的我就要幫忙,說不定他是過去的親眷,是未來菩薩未來諸佛;即使不是親眷,我們也要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如《孟子》雲:「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佛法里講不殺生,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慈悲心的表現。

  現在的人就是缺乏慈悲心,假使每個人都有慈悲心,社會太平每個人生命是一個同體,休戚與共,息息相關。這個道理過去不容易體會,現在馬上就能體會得到。例如,sars病毒肆虐期間,由於它傳染力強,全世界的人都怕它。可見,整個世界是一個生命同體空氣不是台灣的,空氣裡面有了毒,就會傳到世界各地。現在全世界都有地震、水災土石流,哪個地方發生災難,我們共同去援助,這不是休戚與共嗎?這個理論很高遠,最低限度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家人同學老師,彼此都是息息相關,要從這些地方做起。

  佛經有一公案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和舍利弗外出托缽,度化眾生途中,看到空中一隻老鷹正在追一隻鴿子鴿子無處可逃,一看到佛陀在下面,馬上飛下來停到佛陀影子當中,感覺獲得安全、得到保護了。這時,釋迦牟尼佛跟舍利弗說:「舍利弗,你看這只鴿子在我影子中很安心;如果鴿子在你的影子底下,它就會驚慌恐怖。」舍利弗心想:「我已經證到阿羅漢果,沒有貪、瞋、痴、慢、疑、邪見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佛說:「你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試。」當舍利弗把自己的影子罩在鴿子身上鴿子果然馬上就全身發抖。舍利弗問世尊這是什麼原因佛說:「你雖然證到阿羅漢果了,但無始無明還沒有破。」所以,羅漢和佛比起來,還是相差很遠。從這個公案可以證明,我們要有慈悲心,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殺豬、殺牛的屠夫身上有一種殺氣屠夫去買牛、買豬,牛、豬看到屠夫一身的殺氣,聞到這個味道,就知道他要殺它,牛馬上就流眼淚,豬馬上就跳起來了佛經里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真正是如此的。

  大眾都還很年輕要多善事,做多少就得多少,這一生不能交白卷;交了白卷,對不起自己。所以,一是修善,一是要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這棵樹就會長得很茂盛,將來就會開花。假使你們的學業成就,這棵樹不但很粗壯、很有生氣將來還會開花、結果。所以,要培養自己的智慧慈悲、善法、德行,就要從這里做起。

(六)

  普台國小國中、高中的辦學理念,是「中學為體,佛法為根,世學為用」。「中學為體」,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家庭倫理學校倫理社會倫理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來說,《尚書》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最高的境界。「人心惟危」,人的心很危險,充滿了愚痴邪見,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所以會把自己帶到危險的地帶。

  「道心惟微」,這念心微而難見,所謂「心粗如柱,道細如毛」。既然道心微而難見,怎麼辦呢?就要天天反省檢討。「惟精惟一」,時時刻刻檢討反省,剋制自己心當中的煩惱,如儒家所說:「克念則聖,罔念則狂」,放縱自己,就成了狂妄之人。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放縱自己,想怎麼做怎麼做,自己歡喜好了,不管別人的死活。「克念則聖」,要知道克制自己,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能剋制自己的惡念,就是聖人之道

  孔子弟子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什麼是「遷怒」?例如,跟同學相處時受了氣,或是受到老師的責備,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氣沖沖地回到家裡,跟家人脾氣這就是遷怒。自己要忍耐、檢討反省,把這個氣化掉,就是不遷怒。不貳過,同樣的過錯不能犯第二次。「不貳過」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是要朝這個方向努力,漸漸就會有所體悟,感到精神很充實。

  顏回有才華、有德行,但是前世沒有修福報,所以很貧窮。雖然貧窮,但顏回安貧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什麼他很自在?因為他明白孔子心法,人窮志不窮,用貧來磨鍊自己、用貧來養道。

  孔子知道任何人送顏回東西,他都不接受。有一天,孔子想了一個辦法,用紙把一錠金子包起來,上面寫著「天賜顏回一錠金」,放在顏回必經之路孔子心想,這錠金子是上天給的,不是人家給的,顏回應該要接受。顏回經過時,看到一包東西發現金子,他想:「我這一生已經夠了,這不是我的,我不要。」就在旁邊寫了幾個字──「錠金不付命窮人」,又把金子放回原處。

  儒家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德」,就是有德行。德,是慢慢修來的。四書里有很多關於做人做事的智慧能讓人養成擔當和智慧,所以大家要去研究。

(七)

  現在每個人都立大志,想救人救世,研究《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就知道怎麼去著手、怎麼去用功。「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先治其國」,要想統治天下、統領世界,先要把國家治理好;假使連國家都沒有治好,想要征服世界是很困難的。「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想把國家治理好,先要齊家,要把家庭治理好,你與妻子兒女、整個家族,是不是和合?我們慢慢去觀察,是不容易的。如果家庭小小一個范圍都治不好,不可能把國家治好,不是貪贓枉法就是獨裁,弄得一團糟。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要把家庭治理好,就要先修身,要建功立德,檢討反省,修善斷惡。現在就是諸位修身的時候。身口意三業要清凈,要建立完整的人格人格完整了,才能做大事,才能建大功、立大業;假使人格不完整,只是空有理想將來就會失敗。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什麼叫作正?我們的意要凈、要誠,不能欺騙,意根要清凈。禪詩雲:「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原來退步是向前」,就是指要把身修好,心要正,意要誠。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怎麼樣意才能誠?要有正確人生觀,要有正確知見。以念書來講,為什麼要念書?要找出一個道理、一個答案每個人念書的目的都不一樣,有的希望陞官發財,從過去到現在都有這么一個說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要拚命念書,這是為了富貴。這種知見不能說是不正,只是不圓滿莊子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從書本上多學一些智慧,多了解一些道理,多學會一些技能、語言。為什麼呢?工具備齊了,將來就有經天緯地的才能。知見怎麼樣才能正?「致知在格物」,「格」就是去掉,「物」就是物慾。「格物」,就是把心當中的煩惱去除得干乾淨凈。

  大學之道,就是諸位的根本。諸位都是未來世界的領主,都是未來國家主人,現在是你們的黃金時代,「萬丈高樓平地起」,要從現在開始努力,要覺察,實地去實行,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祝福大眾身體健康,學業進步,將來成大事、建大功、立大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