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德法師:略論因明中能立「支數」多少的問題

略論因明中能立「支數」多少的問題

作者:釋智德

內容提要:關於因明中能立「支數」多少的問題,古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於因明中之「能立」一詞的內涵合外延來說,卻還不夠精當。筆者多年來經過對因明的研習和梳理後,撰寫了此一篇短文。至於能立「支數」多少的問題,我認為能立應該有兩種,第一種能立,是與能破互相對待的能立,必須是三支。第二種能立,是與所立互相對待的能立,決定是二支。這個說法,當是解決了能立「支數」多少的問題,也說得較為合理。

關鍵詞:因明、能立、宗、因、喻

所謂因明中能立的「支數」多少問題,是指因明當中,能立的「支」其數量到底是多少。說到能立的「支數」,在因明當中可謂是眾說紛紜。在古因明裡,如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雲:「能成立法有八種者: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量。」(1)無著菩薩造《顯揚聖教論》:「能成法八種者,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至教。」(2)無著菩薩造《大乘阿毘達磨集論》:「能成立有八種,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結,六、現量,七、比量,八、聖教量。」(3)到了世親菩薩便改用五支了: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結。

因明經過不斷的發展,到了陳那菩薩手裡,因明這支「理智之花」,比以前更加絢麗多彩。陳那大師,誕生於佛滅後一千年左右,南印度案達羅國(又雲南印度香至國)人。出家後先為小乘佛教犢子部信徒,後改學大乘,師事世親菩薩,為世親菩薩晚年弟子,常在那爛陀寺講《俱舍論》和唯識因明學說

陳那,是梵語,漢譯域龍,又稱大域龍,意思是:因彼有德雄,辯捷如龍,在五印度無敢於抗者,故而如此相稱。陳那大師在世時,到處擊敗外道的辯難,因此得到「辯論之尊」、「辯論牛王」之稱號(牛,在印度神聖動物,好比中國的龍、獅)。又名童授,此是他年輕時,受文殊菩薩指勸,志在恢復因明,故得此名。

窺基大師因明大疏》:「有陳那菩薩,是稱命世,賢劫千佛之一也。匿跡岩藪,棲巒等持,觀述作之利害,審文義之繁約。於時岩谷震吼,雲霞變彩。山神菩薩足,高數百尺,唱言:佛說因明論道,願請重弘。菩薩乃放神光,照燭機感。時,彼南印土按達羅國王,見放光明,疑入金剛喻定,請證無學果。菩薩曰:入定觀察,將釋深經,心期大覺,非願小果。王言:無學果者,諸聖攸仰,請尊速證。菩薩撫之,欲遂王請。妙吉祥菩薩,因彈指警曰:何舍大心,方興小志?為廣利益者,當轉慈氏所說瑜伽,匡正頹綱,可制因明,重成規矩。陳那敬受指誨,奉以周旋。於是覃思研精,乃作因明正理門論」。(4)

此段指出陳那菩薩造作因明論前,已能深入禪定,並且「觀述作之勵害」,這表明他是定慧基礎來製作因明,足見其著述態度的嚴謹。

陳那大師因明大成就者,因明改革家,新因明創始人,中世紀印度邏輯之父他在因明學上的貢獻,是印度邏輯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對於其後的佛教及諸學派之論理說有極大的影響。

改五支因明為三支因明,也是陳那大師因明作出的劃時代貢獻

改五支論式為三支論式

因明五支  新因明三支

宗:聲是無常;  宗:聲是無常

因:所作性故;  因:所作性故;

喻:譬如瓶等;  喻:凡是所作皆是無常,譬如瓶等。(6)

合:瓶是所作,瓶是無常

聲是所作,聲是無常

結:故聲是無常。(5)

陳那大師把合支迸入了喻支,合支只是在前三支宗、因、喻的基礎上的具體應用。結支是宗支的重複,可以省掉。五支論式改成三支之後,提高了喻支的功能,使本來屬於例證性質的喻支變成了演繹與歸納相結合的前提。

因明五支作法為宗、因、喻、合、結。其推論性質,為類比推理。新因明三支推論性質為演繹推理,也就是說,具備因三相即能得出正確的推論,並保證其邏輯推理之必然性,這是陳那大師印度邏輯史上的重大貢獻,因此稱為新因明印度學者稱陳那大師為中世紀邏輯之祖,也正是由於他的這一貢獻

能立的支數到底有多少支呢,其實能立有兩種情況一是與能破相對的能立,二是與所立相對的能立。

能立:指理論圓滿,證明確切,於實質與形式雙方皆無過失之立論。為與「似能立」分別之故,又稱為真能立。此種圓滿無過之立論,可令敵者(問難者)與證義者了悟立論者之主張確為正理,故屬悟他門。

真能立就是合乎規范的證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支圓」,即三支具足無缺(不缺支)。

第二是「成就」,即三支都無過失(不犯過),三支之過共三十三種,宗九過、因十四過、喻十過。

因明正理論疏》:「一者能立,因喻具正宗義圓成,顯以悟他,故名能立。一者支圓,能依所依皆滿足故。二者成就,能依所依俱無過故。由此論顯真而無妄,義亦兼彰具而無闕,發此誠言,生他正解,宗由言顯,故名能立。」(7)

由上文可以看出,第一種能立,是與能破互相對待的能立,能立就是互相辯論的兩方之一的正方,能破就是互相辯論的兩方之一的反方。此種能立必須是「三支具足」,缺一不可,否則便犯「缺減過」。亦如《因明正理論》說:「此中宗等多言名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8)

因明正理論疏》:「今者陳那因喻為能立,宗為所立,自性差別二並極成。但是宗依未成所諍,合以成宗,不相離性,方為所諍。何成能立,故能立中,定除其宗。」(9)

此文透出的信息是,第二種能立,是與所立互相對待的能立,其支數決定是二支,即因支、喻支。宗支不是能立而是所立,即是所要被成立的對象,能夠成立這所要成立的對象的,便是因、喻二支的能立。

在宗、因、喻三支中,宗是所立,即所要成立的對象;因、喻二支是能立,即是能夠成立對象基礎和依據。在因、喻二支能立中,因是正能立,即是直接成立宗的主要理由;喻是助能立,即是協助因而與因共同成立宗的。所以,在比量三支中,因是最重要的。這門學問也因此叫因明,不叫宗明,也不叫喻明。《因明正理論疏》:「宗是何義。所尊所崇所主所立之義。」(10)

能立,如果是在立敵雙方對揚時,便非得「三支具足」不可,若缺一支,便成「缺減過」,是似能立,只有敗北的份,沒有取勝的希望。此時的能立,便是與能破互相對待的能立。

能立,如果是在證明一個命題(宗)正確與否上時,這能立,便是二支,即因與喻,而宗支呢?則是被能立所成立的所立,而不再是能立的範疇。例如上所引「新因明三支」

沈劍英教授在其《能立三論》中也寫到:「在陳那的《理門論》中,」能立」這個詞共出現了二十四次,在天主的《入正理論》中,」能立」共出現了十二次。尋繹二論原意,」能立」這個詞略有二義:一、表示由宗、因、喻三支所組成的論證式(即是與能破相對的能立);二、表示據以成立宗的」一因二喻」(即是與所立相對的能立)。(11)

能立的支數多少問題,在因明史上已議論了一二千年了,各家說法不一,其實都對,站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看法。說能立有三支,正確,此是說的與「能破」互相對待的能立;說能立有二支,正確,便是說的與「所立」互相對待的能立。

能立的支數問題,誠然是因明上一個極小的問題,對於愛好因明者來說,把能立支數多少的問題,徹底的弄個明白,未必不是一件痛快事!

參考文獻

(1)大正藏第三十卷,瑜伽師地論卷地十五,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三,「七因明」。

(2)大正藏第三十一卷,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一,攝凈義品第二之七。

(3)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七,決擇分中論議品第四。

(4)大正藏第四十四卷,因明正理論疏卷上,第一敘所因者。

(5)虞愚著《因明學》,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11月第1版。

(6)虞愚著《因明學》,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11月第1版。

(7)大正藏第四十四卷,因明正理論疏,第四釋本文者。

(8)大正藏第四十四卷,因明正理論。

(9)大正藏第四十四卷,因明正理論疏,第四釋本文者。

(10)大正藏第四十四卷,因明正理論疏,第四釋本文者。

(11)超星數字圖書網·哲學·宗教圖書館·邏輯學·總論·因明新探·能立三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