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師:敦煌寫本《觀心論》校勘

敦煌寫本《觀心論》校勘 

宗性 

《觀心論》一卷,唐·慧琳(737—820)撰《一切經音義》卷第一  百載:「觀心論者,大通神秀作。」(t85,931頁, a)有鈴木大拙五本對校(1971年岩波書店《鈴木大拙全集》別卷一。 

五本即敦煌寫本s2595、龍谷本、金澤文庫本、朝鮮版本、日本流通本)。 近有西口芳男整理的《敦煌寫本七種對照〈觀心論〉》問世(花園大學禪學研究第七四號抽印本〈一九九六、三〉七本即p4646、龍谷本、s2595、s5532、s646、p2460、p2657)。在五本對校本和七本對校本中,s2595和龍谷本是重疊的。因此,《觀心論》實際共有十種寫本。在五種用來對校的本中,以朝鮮版本比較完善。在七種用來對校的本中,以p4646比較完整。此次校勘,在鈴木氏和西口氏的基礎上,以p4646為底本,以朝鮮本為輔助,另參照龍谷本、s2595(大正藏85卷所收)、s5532、s646、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共八種寫本,重新標點、校勘,力求切實。

(1) 問:若復有人,志求佛道,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  總攝諸行,名為最要。

  

(2)又問雲何觀心[1]一法能攝諸行?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也。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行具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2]。栽樹者存根而始生;伐樹者去根而必死。了心修道,則省力易成;不了心者所修,乃費功而無益。故知[3],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4]。

  校記:

  [1] 原本「何」字後有「雲」字,今依龍谷本刪除;「觀心」二字,今依文義所加。

[2]「皆悉依根而始生」一句,原本作「皆悉自心本生長」,今依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作「如」字,今依龍谷本、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作「法」, 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    又問雲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曰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了於四大五陰本空無我[1],於空無我中了自心,有二種差別雲何為二?一者染心,二者凈心。其凈心者,即是無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無明之心二種之心,法爾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本不相生。凈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真如自覺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隨緣造業,受具纏縛,則名[2]之為凡,於是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十地經》雲: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3]為五蔭重雲所覆,猶如瓶內燈光,[4]不能顯了。又《涅槃經》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既覺性也。但自覺覺他,智慧[5]明了,離其所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校記: 

   [1]「本空無我四字,原本無,今依朝鮮本所加。

   [2]原本作「凡」字,今依s646本、朝鮮本改正。

   [3]原本作「止」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改正。

 [4]原本「不」字前有一「故」字,疑是重複,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刪除。

 [5]「慧」原本作「惠」,以下凡「惠」,皆改為「慧」。不另加註。


  (4) 又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一切諸惡,以何為根?

    答曰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慾及恆沙眾惡,無量無邊,取要言之,皆因三毒,以為其本。三毒者,即貪嗔痴是也。此三[1]毒心,自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2]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量。[3]彼三毒根中,有諸惡業百千萬億於前,不可為喻。如是三[4]心,於本體中,自為三毒。若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其六賊者,則名六識也。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損真如體,故名六賊。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及以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又如[5]江河,因小[6]泉流,涓流不絕,乃能彌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則眾惡皆息。求解脫者,除其三毒,及以六賊[7]。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校記:

   [1]原本無「三」,今依朝鮮本、s2595、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作「見」,今依龍谷本、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s2595(t85)、p2460改正。

   [3]原本作「其無量數」,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改正。

   [4]原本「三」字作「本」字,今依龍谷本、s5532、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原本作「有」,今依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本改正。

   [6]原本作「少」,今依龍谷本、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改正。

   [7]原本作「趣」,今依龍谷本、s2595(t85)、s2460改正。

(5)  又問三界六趣,廣大無邊,若唯觀心,雲何免彼無窮[1] 之苦

答曰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則無三界。其三界者,即是三毒也[2],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由此三心,結集諸惡,業報成就輪迴不息,故名三界。又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校記:

[1]原本無「無窮」二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其三界者,即是三毒也」一句,原本作「三毒者」,今依龍谷本、s2595(t85)、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又問雲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曰若有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1]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雲何三輕?所為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2]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3],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雲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畜[4]生道。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善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則名解脫

    校記:

    [1]原本作「順」字,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作「六」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作「增」,今依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作「毒」,今依龍谷本、p5532、p2460、朝鮮本、s2595(t85)、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

  改正。

   

(7)又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1]阿僧只劫,無量勤苦,乃成佛道,

 雲何今說,唯除三毒,即名解脫

  答曰佛說三大[2]阿僧只劫者,漢言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一念中,有[3]恆河[4]沙眾惡,一念中皆為一劫。恆河沙者,不可數也。真如之性,被三毒之覆障,若不超彼三世恆沙毒惡之心雲何解脫也?今者能除貪嗔痴等三種毒心,是則名為[5]度得三大[6]阿僧只劫。未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三大[7]阿僧只劫秘密之說,遂言成佛[8]歷劫未期,豈不疑誤[9]行人,退[10]菩提道也。

    校記:

[1] 原本作「代」,今依龍谷本、p2460、日本流通本改正。

[2]同上,今依s2595(t85)、日本流通本更改正

[3]原本無「有」,今依龍谷本、p2460所加。

  [4]原本作「阿」,今依文義更正。

  [5]原本無「為」,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原本作「世」,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原本作「種」,今依龍谷本改正。

  [8]原本無「佛」,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9]原本作「悟」,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無「退」,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8)又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1]凈戒,行[2]六波羅蜜[3],方成

  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雲何成佛[3]?

  答曰:[5]三聚[6]凈戒者,即制[7]三毒心也,制一一毒心[8],成無量善。聚者會也[9],以制三毒,即有三無量[10]善,普會於心故名三聚[11]凈戒也。六波羅蜜者,即六根也 。波羅蜜者[12],漢言達彼岸。以六根清凈,[13]不染世塵,即是度[14]煩惱河[15],至菩提岸也,故名六波羅蜜

  校記:

[1]原本作「趣」,今依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無「行」,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蜜」原本作「密」,以下凡「密」皆改作「蜜」。另不加註。

[4]原本作「覺」,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答曰」原本無,今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6]原本作「趣」,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原本作「則離」,「即制」依龍谷本、p2460、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制一一毒心」一句,原本無,今依龍谷本、p2460所加。

[9]「聚者,會也」一句,原本作「趣貪者也」,今依p2460、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作「礙」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1]原本作「趣」,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波羅蜜者」一句,原本無,今依s2595(t85)、p2460、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3]原本「不」前有「則」,今依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14]「是度」,原本作「出」,今依龍谷本、p2460、日本流通本改正。

[15]原本作「可」,今依p2460、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又問:如經所說,三聚凈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

  度一切眾生。今[1]者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所乖也。

  答曰:佛所說三毒者: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故[2]常修戒;對於嗔毒,誓修一切善,故常修定;對於痴毒,誓度一切眾生,故[3]常修慧。由[4]持如是戒定慧等三聚凈戒[5],故能超彼毒惡業報,即[6]成佛也。以制三毒,則諸惡消滅,故名之為斷。以能持三戒,則諸善具足,故[7]名之為修[8]。以能斷能修[9],則萬行成就自他俱利[10],普濟群生,故名之為度。故[11]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12]清凈,則一切眾生悉皆清凈。故經雲:心垢則眾生垢,心凈故,一切眾生[13]悉皆清凈。又雲:欲凈佛土[14],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若製得三種毒心,三聚凈戒自然成就

  校記:

  [1]原本無「今」字,今依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無「故」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無「故」字,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所加。

  [4]原本無「由」字,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5]「三聚凈戒」原本作「三種凈法」,今依龍谷本、p2460、金澤文庫本、及上下文義改正。

  [6]原本無「即」字,今依s2595(t85)所加。

  [7]原本無「故」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所加。

  [8]「修」原本作「戒」,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能斷能修」,原本作「修能斷」,今依龍谷本、p2460改正。

  [10]原本無「俱」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原本「利」後有「已」  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11]原本無「故」字,今依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2]原本無「心」字,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3]「眾生」原本作「功德」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改正。

  [14]「欲凈佛土」一句,原本作「欲得佛」,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p2460改正。

(10)又問: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1]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凈名[2]六波羅蜜若為通會[3]六度者,其義雲何

答曰:欲修六度,當凈六根,欲凈六根,先降六賊。能舍眼賊,離諸色境,心無顧悋,名為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4]鼻賊,等諸香嗅,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舌賊 ,不貪邪味,贊詠講說,無疲厭心,名為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欲,心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攝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樂諸功德,名為智慧。若能永除六賊,常修凈六根,是名六波羅蜜行[5]。又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如船筏,能運載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校記:

[1]「謂」,原本作「為」,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原本無「名」,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六度」前有「又」字,今依龍谷本刪除。

[4]「伏」,原本作「除」,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若能永除六賊,常修凈六根,是名六波羅密行」一句,原本無,今依龍谷本、p2460所加。

(11)又問:經言[1],釋迦如來菩薩時,曾飲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既[2]如是先因食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耶[3]?

    答曰:誠如所言,無虛妄也。必因食[4]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凈之乳,乃是真如清凈法乳。三斗者,即是三聚凈戒。六升者,即六波羅蜜。佛[5]成道時,食如是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來食於世間淫慾和合不凈之牛膻腥乳者,豈不成[6]謗誤[7]之甚也!如來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苦,豈須如是不凈之乳,以充饑渴也!經[8]所說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濕,不食谷麥糟糠麥豆,不與特牛同群,身作紫磨金色。此牛者,即盧舍那佛也。以大慈大悲憐愍[9]故,於清凈體中,出三聚凈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一切求[10]解脫者。如是真牛[11]清凈之乳,非但[12]如來飲之成佛道,一切眾生若食者,皆得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也!

    校記:

[1]「經言」原本作「所說」,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既」,原本作「則」,今依文義改正。

[3]原本無「耶」,今依文義所加。

[4]「食 」,原本作「飡」,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原本無「佛」,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所加。

[6]「成」,原本作「誠」,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誤」,原本作「悟」,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經」,原本無,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9]「憐愍」,原本作「憐敏」,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解脫」前,原本有「清凈」,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11]「牛」,原本作「中」,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改正。

[12]「但」原本作「真」,今依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又問:經中所說,佛令[1]眾生伽藍,鑄形像燒香,散花,燃[2]長明燈晝夜六時,繞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豈不[3]虛妄也?

答曰:佛所說經[4],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所以假有為事,喻無為理。若不修[5]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伽藍者,西國梵言,此地[6]翻為清凈處。若永除三毒,常凈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凈,是則名為修伽藍也。

又鑄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為[7]求佛道,所謂[8]修諸覺行,仿[9]像如來,豈唯[10]鑄寫金銅之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智慧為工匠,三聚凈戒六波羅蜜以為模[11]樣,熔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中,如教奉行,以無[12]缺漏,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法[13]身,非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則然言成就功德

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香也。薰諸穢惡,悉令消滅。其正法者,有五種體。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決定大乘,心無退轉。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外觀察。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覺照常明[14],通達[15]無礙。如是五[16]香,世間無以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寶香,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今時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於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者,希望福報雲何可得

又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演說正法,流[17]功德花[18],饒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庄嚴。此功德花,[19]佛所稱嘆,究竟常住,無凋落期。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令諸眾生,剪截繪采,傷[20]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持凈[21]戒者,於諸大地,森羅萬象,不令觸犯。誤觸犯者,猶[22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禁[23]戒,傷損萬物,求於福報,欲益反損,豈有是乎!   

又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智慧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常以身為燈台,心為燈盞,信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24]如燈火常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25]痴暗。能以此法,轉相開悟即是一燈。然百千燈,以一燈續明,明終不盡,以無盡故,號曰長明。過去有佛,名為燃燈,義亦如是。愚痴眾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遂然世間酥油之[26]燈,以照一室,乃[27]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一光,尚照萬八[28]千界,若身光盡照,則[29]普遍十方。豈假如世俗之燈,以為利益。詳察斯理,應不然乎!

又[30]六時行道者,所謂[31]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佛[32]者覺也。調伏六根[33],凈行長時不舍,。名六時行道

塔者身也。常令覺慧,巡繞身心,念念不停,名為繞塔。過去聖僧,如是行道,即得涅槃。求解脫者,不會斯理,何名行道?竊見今時鈍根之輩,曾無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繞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迷誤之甚,誠可愍嘆!

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其理[34],徒爾虛功。齋者齊也,所謂齊整[35]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36]戒行,如[37]法護持。必須禁六情,制三毒,勤覺察身心,了如是義,可[38]名為持[39]齋也。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如來[40]正法歡喜奉行[41]。二者禪悅食,所謂風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卧,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42]心常清凈,不染俗塵。此之凈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43]如是五種[44]清凈食,言[45]持齋者,無有是處。言斷[46]食者[47],斷[48]於無明惡業之食。若則觸者,名為破齋破戒[49],雲何獲福。或有迷愚,不悟斯理[50],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欲恣情,了無慚愧。唯斷外[51]食,自謂持齋,何異痴人見爛壞死屍,稱言有命,必無是處。

禮拜者,當須如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恆不舍,事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如法禮拜。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52]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以恭敬故[53],不敢毀傷,以屈伏故[54],無令縱逸。若能諸惡永滅,善念恆存,雖不見相,常名禮拜。其事法者[55],即身相也。為欲令諸世俗表謙下心,故須屈伏外,心示恭敬相[56]。用之則顯,舍之則藏,舉[57]外明內,以相應也。若復不行理法,唯執事門。內則故縱貪痴,常為惡業;外則空現身相,何名禮拜?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淪墮,豈成功德?既無功德[58],雲何求道?

    校記:

[1]原本無「令「,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燃」,原本作「然」,今依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原本無「豈不」,今依p2460改正。

[4]原本無「經」,今依p2460、p25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5]原本無「修」,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6]「地」,原本作「智」,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改正。

[7]原本無「為」,今依龍谷本所加。

[8]「謂」,原本作「為」,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仿」原本作「肪」,今依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唯」,原本作「遣」,今依p2657改正。

[11]「模」,原本作「畫」今依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無」,原本作「充」,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3]「法」,原本作「色」,今依朝鮮本所改。

[14]原本無「明」,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5]原本無「達」,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6]原本「五」後有「者」,今依s2595(t85)、朝鮮本刪除。

[17]「流」,原本作「說」,今依龍谷本、p2460改正。

[18]「花」,原本作「者」,今依s2595(t85)、s5532、s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9] 原本「佛」前有「也」,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20]「傷」,原本作「復」,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1]原本無「凈」,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2]原本無「猶」,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3]原本無「禁」,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所加。

[24]「喻」,原本作「諭」,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5]原本無「無明」,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6]「之」,原本作「乃」,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7]「乃」,原本作「之」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8]「萬八」,原本作「八萬」,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29]原本無「則」,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30]原本「又」後有「問」,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31]「謂」,原本作「為」,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2]原本無「佛」,今依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33]原本「六根」後有「六情」,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34]「當須會意,不達其理」一句,原本作「當達其理」,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35]「整」,原本作「愍」,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改正。

[36]原本無「於諸」,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7]原本無「如」,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8]原本無「可」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39]原本無「持」,今依龍谷本、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40]原本無「來」,今依s2595(t85)、朝鮮本所加。

[41]「行」,原本作「公」,今依s2595(t85)、s5532、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2]原本「所謂」後有「願」,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食「,原本作「飡」,今依龍谷本、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4]  [44]「五種」,原本作「五味」,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5]  「言」,原本作「躬」,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6]  「斷」,原本作「斯」,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改正。

[47]  本無「者」,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48]  本無「斷」,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49]  「若則觸者,名為破齋破戒」一句,原本作「若轉讀者破齋」,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改正。

[50]  「不悟斯理」,原本作「不斯道理」,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1]  原本「外」後有「道」,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52]  「謂」,原本作「為」,今依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3]原本無「故」,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54]原本無「故」,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55]原本無「者」,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所加。

[56]「示恭敬相」,原本作「恭敬」,今依s2595(t85)改正。

[57]「舉」,原本作「覺」,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改正。

[58]「功德」,原本作「所得」,今依p2657改正。

(13)又問:溫室經說,洗浴眾僧,獲福無量。此則憑於事法,功德始成,若唯觀心,可相應不?

答曰洗浴眾生者,非世間有為事。世尊當爾[1],為諸弟子說溫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是故假諸世事,比喻真宗,隱說七事供養功德

   其七事者:第一凈水,二者然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枝,五者純灰,六者蘇膏,七者內衣。舉此七事,喻於七法。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洗浴庄嚴,能除三毒無明垢穢。其七法者:一謂凈戒,洗盪愆非,如清凈水,洗諸塵垢;二謂智惠,猶如然火,能[2]溫其水;三謂分別,簡異諸惡,猶[3]如澡豆,能除垢膩;四謂真實,斷諸妄語,如嚼楊枝,能消口氣;五謂正信,決無疑慮,如灰磨身,能避諸風;六謂調柔,和諸[4]剛強,猶[5]如蘇膏,通潤皮膚;七謂慚愧,悔諸惡業,猶[6]如內衣,遮蔽[7]丑形。如上七法,並是經中秘密之義如來當爾[8],為[9]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悟解。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然智慧火,溫凈戒湯,洗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嚴。當爾[10]比丘聰明利智,皆悟佛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聖果。今時眾生愚痴鈍根,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11]依經,豈非誤[12]也?且真[13]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埃,本來無相,豈可將有礙水,洗無為[14]身?事不相應,雲何可得?若言礙身得[15]清凈者[16],當觀此身,[17]因貪欲不凈所生,臭穢並間,內外充滿。若洗此身求於凈者,猶如洗塹[18],泥盡則應停。以此驗之,明知外洗非佛說也。


  校記:

[1]「爾」,原本作「示」,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改正。

[2]原本無「能」,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猶」,原本作「由」,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4]原本無「諸」,今依龍谷本、s2595(t85)、s5532、p2460、p2657所加。

[5]「猶」,原本作「由」,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猶」,原本作「由」,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7]「蔽」,原本作「弊」,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改正。

[8]「爾」原本作「示」,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改正。

[9]原本無「為」,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0]「當爾」,原本作「當令」,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1]「謂」,原本作「為」,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誤」,原本作「悟」,今依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3]原本無「真」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4]「為」原本作「礙」,今依龍谷今本、s2595(t85)、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5]原本無「得」,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16]原本無「者」,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所加。

[17]原本「因」前有「元」,今依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18]「塹」,原本作「墼」,依龍谷本、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4)又問:如經所說念佛必得解脫。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 ,求於解脫?[1]

答曰: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2],若不了義,即為邪念正念念[3]佛,必得往生凈國,邪念雲何彼岸?佛者覺也,所謂[4]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5]也,所[6]謂堅持戒行,不忘[7]精勤,了如來義,名為正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8]筌,因言求意,得意忘[9]言。既稱念佛之名,須行念佛之體。若心無實體,口誦空名,徒念虛功,有何成益?且為誦之與念,名義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徒心起,名為覺行之門[10],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11]求福,終無是處[12]。故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此觀之,乃知事相非真正也。故知過去諸佛所修功德,皆非外說,唯只論心。心是眾善之源,心是萬惡之主。涅槃常樂,由自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為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識關津者,何憂不達。

   

校記:

[1]原本無「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一句,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2]原本無「了義為正」一句,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3]原本無「念」今依文義所加。

[4]「謂」,原本作「為」,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5]「憶」,原本作「億」,今依s2595(t85)、s5532、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6]原本無「所」,今依龍谷本、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7]「忘」,原本作「妄」,今依s2595(t85)、s5532、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8]「忘」,原本作「妄」,今依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9]「忘」,原本作「妄」,今依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0]原本無「之門」,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所加。

[11]「相」,原本作「著」,今依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改正。

[12]「處」,原本作「乎」,今依龍谷本、p2460改正。

(15)竊見今時淺識,唯執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損水陸,妄營像塔,

虛役人夫,積木疊泥,圖青[1]畫綠[2],傾心盡力,損己迷他,末解慚愧,何曾覺悟?見此有為[3],勤勤執著,說於無為,兀兀如迷。且貪目下這小慈,不覺[4]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詐言獲福?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常明,絕三毒永使消亡,閉[5]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恆沙功德,種種庄嚴,無數法門,悉皆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法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而論心,詳其少分。說偈曰:

   嗔是忍辱花,  喜是忍辱果。

   花來便摘卻,  果來無處坐。

   

    校記:

[1]「青」,原本作「舟」,今衣s2595(t85)、s5532改正。

[2]「綠」,原本作「像」,今依s2595(t85)、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改正。

[3]「見此有為」,原本作「有此」,今依p2657及文義改正。

[4]原本「覺」後有「入」今依龍谷本、s2595(t85)、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日本流通本刪除。

[5]原本無「閉」,今依p2460、p2657、朝鮮本、金澤文庫本所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