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剛法師:生死根本與本有真心

生死根本與本有真心  

  本覺佛性,人人本具,正因為眾生迷於本覺佛性,不知道,不能悟明,所以向外攝求,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所以我們本師告訴我們: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那我們知道了佛是本具的,就不向外攀緣妄想執著了,這樣我們就能伏滅妄想,發明本源心地,究竟成佛諸佛悟此而成菩提,三世諸佛都是悟明本具之佛性,依之修證,然後得成無上覺道。眾生迷此而成生死,為什麼我們從無始劫來生生世世流轉生死呢?就是因為迷於本具之佛性,對本來佛不認識,不知道,不能悟明,所以不能證得這就是迷的意思。
  我們知道佛是本具的了,那麼我們就不向外攀緣妄想執著了,因為心外無法。假若一切眾生皆能悟明本具之實相,這個實相是本具的,三世諸佛乘願來到世間,就是為了這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本具之實相。這個實相的道理就是成佛道理通達一心,一心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實相是我們本覺佛性道理,本來佛的道理。我們因為大覺世尊開示,能夠悟明本具之佛性,能夠通達我們本具之佛性是個什麼道理,這樣我們就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心開意解,就不會迷悶,所以我們就不向外攝求,不攀緣妄想執著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這樣我們就能伏滅妄想,發明本源心地,究竟成佛
  悟明實相通達一心以後,識破妄想妄想通指我們一切虛妄心行。妄想二字是指心法說的,指一切虛妄心行。就我們眾生迷情分上來說,用的都是這個虛妄心行。虛就是不實,妄就是不真,它屬於心法,是我們抽象的精神世界,不是具體的物質事物,沒有形狀,沒有相貌,沒有顏色,看不見,摸不著。就是我和大家說話的這個心,大家聽我說話的這個心,同屬於虛妄心行。在前面我跟大家說了,這種虛妄心行通屬於妄想,不管是善性的還是惡性的,不善不惡性的,不善不惡就是無記性,沒有善惡標志,不容易使人記憶。於善緣發了一念善心這一念也是生滅性、無常性、可壞性,生滅就是無常無常也是可壞。就是我眾生使的這個心有三種行式,善性發心能建立世間利益,惡性發心能造成危害,不善不惡性發心平常發心,像走路、上商店、洗衣服等。不管是善性的、惡性的、不善不惡性的,只要這個妄心一起,就覆蓋糾纏我們的本覺佛性使我們本具的智慧光明妙用不得顯發,佛的境界不能現前。在這裡它沒有自性,沒有一個常恆不變的實體,因為眾生在迷,迷惑、不覺悟,所以認妄為真,把生滅妄想生死妄本認為是本有真心,所以在使用這個無明妄想虛妄心行的大事因緣當中,無所不用其極,就是這一念心把我們拖進無邊的生死、罪業和痛苦,所以我們發心學佛就是要降伏其心。因為我們本覺佛性不屬善、不屬惡,不屬不善不惡,是超越對待的。
  "三十七道品"四念處里說:要觀心無常正念觀察這個心是無常的,同時這個心是無我的,佛說一切法無我這一妄想之中也沒有我我之所在,觀心無我,所以眾生無我的一念妄想之中妄計為我,這不是虛妄嘛,認賊為子,它本來是生死的怨賊,但是我們把它當成親人就像家賊似的,家賊不除就不能避免它的危害,因為眾生在迷,不認識。這個心是無常的,一會兒吃飯的心,一會兒走路的心,一會兒又寫字的心,吃飯、走路、寫字,體性不一樣,如果吃飯的心是我,那麼走路、寫字的心又是誰呢,如果說寫字、走路、吃飯這三個心都是我,那麼應有三個我,那也不成立,所以心是無我的。但是眾生妄想計度,說這個心就是我的全體,我之所在,歸我所有,我這一念心誰也不能否定,所以就把事情推向反面。
  佛說觀心不凈,這個心是濁惡染污性,是顛倒性、障礙性、迷悶性,無一是處,所以佛讓我們觀察,正念觀察、諦審觀察這一念心究竟是有我還是無我,究竟是真實常恆不變,還是生滅無常之性,是清凈的還是濁惡染污的,一切生死、罪業、痛苦都由它而得建立。我們三界六道因心成體。佛在《教經三遺》里說:心是惡源。萬惡之源,它能建立三界六道地獄惡鬼畜生,能建立刀山火海,建立兩種生死,一切天災人禍,都是由它建立的,都是這個妄心的力量作用。《地藏經》說: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罪就是業,業也是罪,過去我們誦《地藏經》,感覺佛說這句話不太理解,我們學了大乘了義之教,真實之法,我們才真正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這一念心無一是處,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才理解了它是生死性、罪業性、痛苦性。經里還說:"心者何也?"心是什麼,怎麼來的呢?"染有以。"因為我染污三界萬有,攀緣妄想執著、貪著這一事物,所以生種種心。有,屬於三界萬有這一切,所說欲有,這是指欲界說的,從地獄人間到六欲天;色有,指色界四禪天;無色有,四空天,有就是心想、口說、身造,發起有為造作,循業受報,發現三界六道,這就叫有。因為眾生不知道這是一個業果,體性空寂,所以種種攀緣妄想執著,生種種心。
  這個心不但是濁惡染污性,而且這個心是苦的體,所以佛說觀心是苦,正念觀察這一念心,它是苦的體。為什麼這個桌子沒有苦呢,沒有樂呢?就是因為它是無情物,它沒有心。這個心無有是處,所以我們不論怎麼妄想執著,怎麼攀緣也不能有實法可得就像用手抓虛空,抓到未來際,徒勞身心,得不到一物。
  我們眾生在迷,無始劫來受業力限制,輪回六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誰的力量作用呢?都是這個妄心的力量作用佛說心生即是罪生時。心生即是罪業、痛苦生死,離了這一念心,更沒有生死、罪業、痛苦可得在這裡大家很好的體解,所以佛在《楞嚴經》里說,它是生死的怨賊。《華嚴經》有個偈子:"罪從心起",罪是從心起的,不從天降,不從地長,也不是別人給的,是從心生起的。心本身就是罪,罪沒有自性,沒有自體,以心為體,所以罪從心起。若想把罪滅除,"將心懺",用心懺悔滅除,就像走路似的,坎坷不平摔跟頭,因地而倒,所以我們不能拄著虛空起來,還得因地而起。我們迷了,用這一念心去建立無邊的生死,我們覺悟了以後用了這一念妄心生信、皈依受戒修行,然後把這妄心徹底托到後面,自行滅去,發明本源心地,不用這一念心。"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若不滅,罪是不會亡的,"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但眾生在迷,無所不用其極,恐怕在使用這一念妄心上,還覺著不夠勁。
  我大致給大家說說,讓大家認識我們現前使用的這個心,不要妄想執著這個虛妄心行,我們要識破妄想,認識、看破它,它不是個好物。比如說這把刀是鐵做的,是鋼鐵改變了一下形狀,但它還是鋼鐵,把它毀了以後,它還是鋼鐵;不毀,自體也是鋼鐵。這刀本身並沒有善惡,它本身並不殺人,是人心殺人,利用了這個刀,刀是媒介,藉助這個刀實現殺人的罪惡目的,所以人心要不想殺人,那麼這把刀不會飛起來把人殺掉,它就是一塊廢鐵。所以我們學佛要悟明心地,當好制心,就像錢似的,它本身不屬善,也不屬惡,它是一種物質,用社會話說,是生產和交換的媒介,在我世間生息當中,能夠發起利益,但眾生悟、迷不同,所以對錢的認識也不一樣,有的正確認識它,有的錯誤認識它,正確認識的就正確使用,就能得出正確結果,錯誤認識它就錯誤使用它,最後得出錯誤結果。所以錢本身不屬善惡,但世間人不明白心的力量作用,所以說"有錢就有一切,錢大可以通神。"看到現象,不能看到本質,像這個房子是因為錢的力量作用,沒有錢這座樓就建不起來,我們穿的衣服是錢的力量作用,沒有錢就沒有衣服穿,每天吃的飯,也是錢的力量作用不過是被人們所利用而已,但是這錢在於我們正確認識,我們覺悟了能夠正確認識它,我們能利用它為我們發起不可思議世間利益佛法利益,我們用錢救濟貧困,使他們免除疾苦,生活安樂,另外用錢弘揚佛法,使眾生出苦得樂,這樣錢能建立功德,在錢上能建立善法,建立利益。如果迷惑了,錯誤地認識它,用這錢殺生吃肉、喝酒、幹壞事,在錢上能建立無邊的生死。心是內因,心是主宰,錢是外緣,比如說世間人要想做一種事業心上內因有了,發心了,這是一種願望目的,但是一分錢沒有,外緣具足,大家說這事業能不能辦?不能辦,光有內因,外緣成熟。如果我們發了心以後,又有錢,因緣和合,事業就辦起來了就能贏利,所以內因和外緣是相資而成的,互為資助而得建立的。
  因為我聽了大覺世尊開示,返迷為悟了,對於宇宙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人生觀,再不去貪著世間錢財名利了,重心轉移皈依三寶了,常念三寶功德,所以大家才能來到講堂佛法正確的認識這個心,正確使用這個心,如果不這樣,我們也到世間惑亂去了,建立生死因緣
  佛者覺義,我們不要錯解佛義。心上覺悟凈化了就是佛,是指心說的,凈化到極處,發明本具之佛性,自己覺悟,要覺悟他人,自度要度他,自利要利他,自覺覺他,自覺就是自己要覺悟對於宇宙人生要有正確認識,正確對待,就能得出正確結果,聲聞緣覺只能自覺,不能覺他,所以不能成為佛。然後先覺覺後覺,覺他,如果不能覺他,佛種就斷了,我們成佛了,大事完了,什麼事也不管了,法界眾生無量無邊誰去度脫呀?永遠沉淪苦海。所以必須覺他,他是眾生自覺覺他,然後才能覺行圓滿。覺了以後,依之修行圓滿地斷除生死惑業,圓滿證得本覺佛性,這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始可成為佛陀佛陀是覺義,梵語佛陀,簡稱為佛,翻譯過來就叫覺。佛不是指形相說的,佛在《金剛經》里說:"佛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為什麼把三十二相否定了呢?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三十二相對於我們來說是可得的,我們不要攀緣妄想執著、貪著,在三十二相上建立種種虛妄心行。另外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說話的音聲雖然奧妙,佛的庄嚴相好,我們不可以貪著,認為這就是佛了,這就不對,天魔外道也能夠有神通,顯佛的庄嚴相好,來說種種法要,但是它的心是迷悶的、濁惡染污的、顛倒障礙的,我們不能說它就是佛。佛由心作得,由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作得,佛是心之果,這個大家要透過去,更不是什麼天魔外道鬼神外仙,那更是差的十萬八千里了。佛法就是覺悟人心凈化人心的,更不是其它,所以我們要本著正確思想來修學佛法
  如果我們能夠悟明本具之實相,通達一心,悟明本具之本佛性,我們就不向外攀緣建立種種生死妄想,這就叫識破妄想。但是我要說,這得說幾天,說一年也說不完這種生死妄想,我只能把妄想的要義給大家說說,認識它的本來面目,不要受騙上當。所以我們認識,看破,就能放下執著,再也不妄想執著這一虛妄心。都是因為妄想執著這一念心,在這一念心的力量作用下,把我們拖進罪業的深淵,招致生死災難就像世間人似的,他心裡迷惑、濁惡、染污貪心無厭,達到不可扼制的地步,非理而取,甚至搶劫偷盜。心生法生,他這一念濁惡染污就把他牽入罪業的深淵,招惹災難。五分鐘就把這件事情做完了,但受到法律的制裁,判幾年,不但自己受苦,而且全家受苦,嚴重的還會失掉身命。這一念心,就是因為覺悟。所以我們要識破妄想放下執著,因為佛說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本具之佛性,究竟成佛妄想執著就像垃圾一樣,我們把垃圾清除了,本具的乾淨就出來了。不是說垃圾清掃出去以後,再從外邊搬一個乾淨放在地上。我們的妄想滅了就像黑暗光明似的,黑暗沒了就是光明光明沒了就是黑暗妄想滅了不生不滅的本來佛就全體顯現了。所以學佛就是要降伏其心,即可面見本來之佛。本來之佛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佛的智慧光明妙用就會現前。因為我發心修學佛法,就是為了降伏其心,我們誦經也好,念佛也好,參禪打坐也好,修一切善法也好,都是為了降伏其心,所以把功夫用到相應處,把心降伏到相應的時候,我們基本不用這一念心了,此時此刻就驟然明白,心明眼亮,雖然沒得成佛呢,但我們的智慧之性就會油然而發,就像我們坐在屋子裡,一切世間事情瞭然明白一樣。我們的心越煩亂,越數數生心,就越顛倒、迷悶、障礙、濁惡、染污。這個面見本來之佛,就最為親切了。佛是本具的,就可以了卻曠劫大事,曠劫,就是無始劫來沒有解決的生死大事,成佛的大事,就可以疾速成辦。
  就像六祖慧能大師,本來是一個嶺南的獦獠,獦獠就是專門打獵的,就像野人似的,沒有什麼規範、禮節,以打獵為生,甚至吃生的,抓著昆蟲一把一把吃,沒有什麼文明、道德,所以五祖弘忍大師看到他的相貌、出身,管他叫獦獠。他老過去一個字不識,沒讀過書,打柴為生,在旅店裡聽到別人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馬上頓悟,悟明心地達摩來到中土,一花開五葉,傳了五個祖師,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在這五個祖師當中,慧能是最傑出的一位祖師。他沒有歷劫的漸修就沒有今世的頓悟,所以到此生此時此刻,已經瓜熟蒂落了,就是修因地基本已經走完了,到果地了,所以他是利根,頓悟、頓斷、頓證。頓悟,馬上悟明心地通達實相。頓斷,馬上頓除生死習氣生死惑業斷除了就頓證,頓證本心。頓斷妄想證得本心,所以五祖才把衣缽傳授給他,他最後總括了禪宗這幾位祖師的法要,說《六祖壇經》,留給後人,要我們悟明心地
  如果我們能夠通達實相,悟明一心,即可面見本來之佛,是真實不虛的。就可以了卻曠劫大事,就會發明本具的智慧光明妙用,就是不離父母所生的這個血肉之軀,就能證得本具之佛性就能夠出離生死。但對於我們沉淪的眾生生死習氣嚴重的末法眾生,悟是頓悟,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了,但是生死習氣絲毫未減,還得在修習當中逐漸地把它斷除。
  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是屬於如來禪,就是教下禪。教下禪,通過說種種教化,說種種經、律、論,種種引導開示,我們眾生逐漸能夠悟明,明白這個道理。禪,就是實相的道理,比如說我在前面跟大家反覆地講,大家逐漸認識了,對生死妄心、本覺佛性有了正確的認識了,正確認識了就有一個正確的決定選擇,這是逐漸認識的,這就叫如來禪。通過說種種法,一次不明白說兩次兩次不明白說三次,讀經百遍必有所得
  達摩祖師祖師禪,祖師禪和教下禪不一樣,祖師禪不立文字,以心印心,默契。比如說有的人祖師祖師西來意,說達摩祖師從西天來,從印度來是什麼意思?這個就是話頭,讓學人蔘學這句話達摩祖師從西來幹什麼,讓你參學、參究。那麼祖師問了,如果他悟了以後,就能做出正確回答,不悟,答錯了祖師說你到別處參訪去吧就不你說得更多了,就說你不是利根,還得參訪,還得學。
  教下禪不一樣,教下,像講教的,不厭其煩地說,像我們天台祖師智者大師,說法華大部說了那麼多道理,開解學人。這個就不一樣,祖師西來意,看我們的悟性。頓悟自心,我們要頓悟了,就能面見本來之佛,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達摩祖師在《四行觀》里和《達摩祖師論》里說"欲要成佛,須是見性",就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本性就是我們的本有真心,"若不見性,無有是處。"想要成佛不可能。《楞嚴經》說"性成無上道"。對本來佛我們還不認識呢,我們怎麼成佛呀,假如我們想上北京北京方向,具體位置,北京因緣我們都不知道,怎麼上北京啊?我們得先知道什麼是佛,然後才能夠作佛,才能向佛學才能夠方向明,路子不錯。不是這樣,就盲修瞎練,徒勞身心就像佛說的蒸沙煮飯,拿沙子來當飯煮,煮到未來際,則成熱沙,不成飯本。所以咱們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讓大家悟明心地,悟明本心就好辦了,就不向外求了,不向外求了,就能夠從這一事物的系縛上面解脫下來。
  什麼是祖師西來意?"空中釘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用這句話就契合了祖師這個話頭。什麼是話頭呢?就是祖師在沒向你發問之前你那個本來面目讓你悟那個。所以說了祖師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那麼他心裡就會執著這一法:祖師來是以心印心,這不還是有一物嗎?猶有這個在,還是有這一生死在。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如果他回答說:祖師來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他就會執著,別人再問他的時候,他又執著這個法上了。這個法不是本心,猶有這個在,還有一物在,還有生死把柄可抓,他又執著這個文字上了。所以祖師說,空中釘橛,就是沒有這回事你說什麼都不是,就把祖師西來意這個話頭給否定了,沒有什麼西來意、不西來意了,這樣的話你就可悟明本心話頭話頭嘛,祖師在問話之頭,就是心裡沒生心,沒有說話之前,那個境界,那個本來面目讓你自己去識取。
  祖師禪和教下禪是不一樣的,不像我在前面對大家反覆這樣說,如果我們在教下,通過聽講佛法能悟明一心,也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雖然不是頓悟,但是我們最後也能透亮,也能知道這個道理,沒有一可得。如果能這樣的話,豈不快哉?這不是很痛快的事情嗎?這不是很簡捷、直接,不用繞很多圈子、很多麻煩嗎?因我們眾生在迷,皈依佛門以後,不向佛學,不很好地深入經藏,甚至把佛忘了,向外道鬼神學,鬼神正在生死,舉體都是虛妄,沒有我們的學處,我們向它們學,不是把我們引入歧途,招惹災難,重新建立生死嗎?徒勞而無有益。所以我們要向佛學,要悟明一心,通達實相,我們就可以親見佛的本來面目
  禪宗言下大悟,至於能不能頓斷,在於本身的生死習氣是嚴重還是輕薄,如輕薄,馬上、很快就斷了,像鏡子上土似的,埋在深地里得把它挖出來,得費一翻功夫,如果上面只是一層灰,那麼用手巾一擦就可以照一切物像。但是這個理要明白,理不明白那麼修行沒有路子。
  佛的智慧般若智人人本具。前面我跟大家說了,我們本師成道的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說是眾生本具的,此般若就是佛的智慧,此般若妙智,不是佛成道以後獨自具有,法界生人人本具,但是這個般若妙智是個什麼因緣呢,下面我給大家說說。
  此般若妙智以實相為體,實相是理體。般若妙智是從體發用,就是般若智慧之用,一心的全體大用。就我們眾生分上來說,我們只是在發明的過程中,就佛的分上來說是已經親自證得了本覺佛性,就具足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佛的智慧,以實相為體。實相就是我們本覺佛性道理,以實相的理體發起般若智慧的照明,所以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若厄。因為智能滅妄,智能破惑,無明妄想滅除了,迷惑之心破除了,自然得成無上道。
  所謂實相者,實相具體是指什麼說的呢?即眾生所具的本覺佛性是。本覺佛性就是實相,實相也就是本覺佛性這本佛性是我們的本來心、本來佛,是抽象的最高的精神世界,屬於心法。因為我們人生活世間,就是一個精神,十方世界唯是一心,更無它法,心若迷悶了,那麼一切都黑暗的,都是痛苦的,所以心要覺悟凈化。這個精神世界屬於心法,不是日月星辰,不是山河大地,不是車水馬龍,不是房屋、桌椅、板凳,不是男女老少,不是飲食醫藥,繩床卧具,不是長短方圓,不是好壞是非清凈本然,離一切相。佛在《金剛經》里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不是具體的事物,所以沒有形狀,沒有相貌。正因為不是具體的事物,沒有形狀,沒有相貌,沒有顏色,所以我們看不見,摸不著
  "欲要成佛,須是見性。"現在我給大家講的是讓大家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看到自己的本來佛是個什麼面目。這個本覺佛性就是我們的本來心,從根本以來的本有真心,這個心天然如此,不假造作,也就是我們的平常心、本來心,本來就有,無始劫前它沒生,所以盡未來際也找不到它的滅處。《心經》里說"不生不滅",常恆沒有變異,縱然我們造作惡業,輪回生死,我們這本佛性不滅將來我們返迷為悟了,得成無上覺道,究竟成佛了,它也沒生,還是發明本有,所以這個本來心就是我們的本有真心。我們再依真起妄,濁惡、染污、迷惑,它也不污垢,就像摩尼寶珠似的,就是埋在糞土裡也不能使摩尼寶珠受到染污將來寶珠出了糞土,把糞土擦掉,摩尼寶珠也不因為出了糞土才開始清凈,它的本體就不不凈,所以《心經》說"不垢不凈"。佛是心之果,由本覺佛性作得,這個大家要有正確認識。
  這個本覺佛性、本來心、本有真心、本來佛,為三世諸佛所共悟,所共證,三世諸佛都是證得本覺佛性,得成無上覺道的。性成無上道,性就是心。六祖大師說,不悟自心,學法無益。自心就是我們的本有真心,我們對於本來佛還不認識,怎麼去成佛呢?那不是痴心妄想嗎?所以不悟自心,縱然修學佛法也得不到利益。當然六祖大師是從大乘了義教說的,這個益是究竟得作佛的不可思議佛法利益,不是指人天利益聲聞緣覺的利益,指究竟得作佛的利益。不悟自心,學法無益,所以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然後才能夠方向明,路子不錯,直趣寶所,不盲修瞎練,不走彎路,就像北京似的,不知道北京方向、具體位置,我們亂走一氣,徒勞而無有益也。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方向明,路子不錯。
  這個本覺佛性離一切相,相就是虛妄之相三界六道,內之身心、外之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這一物質世界。我們的本覺佛性在我清凈心體上,沒有世間相,就是離一切相。世間相是循因結果,循業發現,因心成體,因我們無明妄想這個心,而成就三界六道在我清凈心體上離一切虛妄之念,所以沒有三界六道之相,沒有世間相。因為眾生迷於本具之佛性,不知道,不認識,不能悟明,所以向外攝求,向外道拜祭鬼神,認為太陽也是神,拜太陽為神,拜月亮為神,把鬼神當作佛學,那不顛倒之甚嗎?
  佛法開示正信,沒有世間這一事物,既然如此,我們再攀緣妄想執著這一事物就會建立種種虛妄心行,就覆蓋了我們的本覺佛性不貪著,沒有貪心不去攀緣妄想執著它。都是要有所求取,所以建立貪心,因眾生在迷,以真起妄。比如說黃金黃金是體,以這黃金造種種殺生之具,刀杖之類。依真起妄,因迷的關係,依真去起諸妄想,起貪心,貪得不到滿足,反而為嗔,嗔是貪的另一種表現,也是貪,因為在迷所以貪著世間,貪本身就是愚痴,不是智慧之性,嗔恨本身也是愚痴性,不是智慧之性,嗔也是痴。所以因為我們不能悟明自心,向外攝求,依真起妄,建立種種虛妄心行,貪心、嗔恨心、愚痴心,而貪嗔痴的體性是一個都是濁惡染污性。
  我們的本覺佛性沒有世間相,也沒有出世間相。世間相屬於生死相,出世間相屬於涅槃相。我們本覺佛性清凈心體,既沒有三界六道生死相,也沒三界外的涅槃相,唯是一心,更無它法。沒有出世間的一切事物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的一切法,在我清凈心體上清凈本然,佛在《金剛經》里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世間和出世間相。唯是一心,由於眾生的種種攀緣妄想執著,所以建立世間和出世間差別之相
  由於現在我們跟大家說的這部經是大乘了義教,直接顯了,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唯顯一心,我們現在講的不是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講的是佛法,所以沒有出世間相。聲聞緣覺不能悟明一心通達實相,心外取證,妄認為三界外實有涅槃可得,所以不愛世間愛出世間,愛是共同的,雖然能出離世間六道的分段生死,但不能出離三界外的變易生死。因為法執不破,他心裡攀緣妄想執著三界外的這一事物,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的一切事物,所以不能悟明一心,不能證得本心,不能究竟出離兩種生死。為什麼出世間的一切事物不可以妄想執著呢?如果我們攀緣妄想執著世間的一切事物,那麼它又成為我攀緣妄想執著的妄境了,還會發起我們的虛妄心行,還是覆蓋我們的本覺佛性不愛世間愛出世間也是貪,貪是共同的,貪就是生死的體。所以聲聞緣覺不能出離變易生死
  通過上面講述,大家都知道,佛是本具的,本覺佛性人人本具,那麼我們的本覺佛性不可以攀緣妄想執著呢?也不可以。我們有個頭,不能再求一個頭頭上安頭那就是顛倒了。如果我們攀緣妄想執著、貪著我們這個本覺佛性,還是法愛不破,我們本覺佛性又成為我攀緣妄想執著對象了。
  貪著世間不行,貪著出世間也不行,貪著本覺佛性行不行呢?也不行。所以自相也要離。佛不自佛。為什麼本覺佛性自相也不能貪著、攀緣妄想執著呢?佛是覺悟的人,是凈化的人,三世諸佛,雖然證得本覺佛性,究竟成佛,但是佛對本覺佛性沒有妄想執著性,佛不做這樣的想念:現在我證得本覺佛性,我已經成佛了。佛若做這樣的想念,那麼佛就有貪著,貪著本覺佛性,貪著佛這種事物還會生種種妄心,就不覺悟凈化的人了,就失去了佛的真實意義
  就像我們做官似的,舉個世間因緣給大家說吧,官者公也,官是代表群眾利益的,是人民的公僕,人民的需要,我們能夠對於我們的責任,在其位謀其政,盡心、盡職、盡責,所以官不自官,不能說我是什麼什麼官,這樣就貢高我慢了,就失去了官的真實義。官是人民對我們的重託,需要了,我們就做,不需要,我們就不做,所以不要把自己摻雜進去。正像佛在《金剛經》里說,我得羅漢道,不做羅漢想。阿羅漢是指覺悟凈化說的,阿羅漢是個假名,無復煩惱心得自在,所以如果我證了阿羅漢道,再做阿羅漢想,生起這一念心,所以心就不覺悟凈化的,就失掉了羅漢真實意義。佛雖然是本具的,如果我們貪著、妄想、執著我們的本覺佛性那就等於頭上安頭了,顛倒自性,所以自相也不攀緣妄想執著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甚至我們的本覺佛性都不攀緣妄想執著,這樣的話我們才沒有生死把柄可抓,這樣才能使我們於一切法的系縛上解脫下來。
  凡夫在迷,貪著世間攀緣妄想執著世間的一切事物,所以在世間一切事物上建立無邊的生死聲聞緣覺不悟自心,不能通達實相,所以貪著、攀緣妄想執著世間的一切事物,法執不破,所以不能出離變易生死菩薩貪著本覺佛性,所以不能出離法愛,不能斷除最後的生相無明,進入妙覺,究竟成佛。我們要想成佛,首先得悟明心地,沒有生死把柄可抓。佛在《金剛經》里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不是滅相,我們但不攀緣妄想執著世間相、出世間相、本覺佛性自相,我們就會從一切法的系縛當中,生死系縛當中解脫下來,當下覺悟,當下解脫,當下安樂,直趣菩提
  所以我們在一時間、空間處所里,身心躁動不安,苦得不得了,被一切事物障礙、逼迫、系縛,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夠悟明一心,通達實相,心還有放不下之處。哪一種事物我們看不破放不下,哪一種事物就反過來系縛、障礙、逼迫我們。除此以外,更沒有苦樂可言。這是最親切的了,不像外道說的神乎其神,都是系縛法,生死法,這是大覺世尊開示真實覺道。我們現在不能開解,我們要想成佛,最後也得開解,也得悟明這個道理。不悟明這個道理,有放不下之處,哪一種事物放不下,哪一種事物就成為我們的生死障礙,這個大家要清楚。
  這樣我們就會得大解脫,如果我們能這樣認識的話,就沒有我們的攀緣處。攀緣世間世間不是我們的本來佛;攀緣世間,出世間也不是;攀緣我們的本覺佛性,起諸妄想,本覺佛性又失掉了也不是。沒有攀緣處,沒有憎愛心,憎愛世間也沒有用,憎愛出世間也沒有用,憎愛本覺佛性也沒有用。沒有憎愛處,沒有取捨處,當下歇息,方契妙道。契就是契合,妙道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覺道,覺悟的道路。
  跟大家說的直接一點,了義教,佛這一事物也是假名,佛無所執,佛者覺義,是指覺悟凈化說的,如果說這一法是佛,我們妄想執著攀緣、貪著,舉體都是妄想就不是佛了,因為你不覺悟的人、凈化的人通達實相,悟明一心,要徹底地摧毀打破一切生死疲勞,一斷一切斷,絲毫不留生死把柄。我們還有什麼可以貪著、攀緣妄想執著的呢?說我成佛這一念心舉體都是妄想就不是我們的本來佛了。起念即失。佛不是說么,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妙道就是不可思議的覺道。
  眾生都是貪著,比如說凡夫貪著世間攀緣妄想執著世間的一切事物,起貪嗔痴性; 聲聞緣覺不攀緣妄想執著世間,貪著出世間攀緣世間的一切事物,法執不破,也是痴,所以也起貪嗔痴性;菩薩不能斷除最後的生相無明,不能離本覺佛性自相,也起貪嗔痴性,是妄心。像世間凡夫貪著殺生,在虛妄相上起紛爭,互相鬥亂危害,甚至互相殺伐。佛說,莫見長莫見短,這樣心地才能平衡。眾生在迷,與世間、出世間一切事物起諸妄想,貪嗔痴,殺生、偷盜、淫慾,長短是非,這些妄心一共有八萬四千。所以我們這本佛性,被八萬四千煩惱迷惑之心覆蓋和糾纏,糾纏就是系縛,起了這些妄心,就覆蓋了我們本覺佛性,所以使心地陰暗,愚痴暗昧,沒有一光明智慧之性。心地為什麼陰暗呢,就是因為八萬四千種心病覆蓋遮擋,就像今天太陽的體和光明本來在虛空住,沒離虛空,就因為烏雲的遮擋,所以舉天黑暗,我們就不太陽的照明。心地黑暗無所明了,是謂無明。什麼是無明呢,我們八萬四千種生死妄想都是無明,就是愚痴暗昧之性。
  因為眾生在迷,生死道路走的太遠了,不能迷途知返,所以我們大覺世尊大慈大悲,乘願來到世間設立佛教,說八萬四千法門眾生貪心是一種心病,對貪心,要"布施度慳貪",布施就是法葯。說我學佛的人眾生需要錢財物品,我們就給他財物品,需要佛法,我們就給他佛法,需要身命我們就給他身命,眾生所需的一切給予,無所顧惜。這就把貪心滅除了。貪心是無始劫來熏習的,積重難返,我們得採取方便辦法,就是佛說的法葯,治我們心病的,所以我們要廣行布施。慳貪是生死,我們還捨不得放舍慳貪,那能出離生死嗎。?們要廣行布施錢財、物品、身命、佛法。所以菩薩道難行能行,無所顧惜。我們在利益眾生當中放舍慳貪,把生死放舍了,就能達到自利,老把慳貪心不放,一切為了我,這個"我"是生死的體,走不出我的圈子,怎麼能夠出離生死呢?
  佛說一切法無我生死也沒有我涅槃也沒有我,唯是一心,生死本空勿需斷,佛是本具的,勿需求。但不攀緣妄想執著生死也不攀緣妄想執著涅槃,不隨執一邊,心無所住,就是中道了義。生死涅槃是為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不二,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唯一真實,更無虛妄這是佛的境界。所以佛在《華嚴經》里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教誡諸大菩薩,我們也得這樣發心我是不存在的,眾生無我當中的一切法中妄計為我,不破除妄想執著,想出離生死是不可能的。每天都是為了我,巧思設計使手段,希望一切好的境界現前,保留下來別失掉,這就是貪,貪就是生死。本來沒有什麼好。唯是一心。希望壞的境界遠離,別現前,嗔恨、拒絕,這本身就是生死。心隨執一邊,不是住在好上,就是住在壞上。攀緣妄想執著性,起貪嗔痴性。等悟明一心通達實相了以後,心就無所住著,這樣我們就會於一切法的系縛當中解脫下來,得大自在,得大安樂,立竿見影,當下見效。不是等待死後才去成佛,現在不覺悟,還迷悶呢,臨終時八苦交煎,善惡業同時交現,想出苦得樂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及時覺悟,及時凈化,這是出處
  眾生有恨嗔心,這是心病,能釀成無邊的生死,三毒之一,所以佛說"慈悲度嗔恨",把一切眾生都作親友想,做諸佛菩薩想,不要和一切眾生對立,互相仇恨、危害,要捨己為人,拔眾生苦,給眾生樂,這是我們發心學佛佛門弟子責任,不要拿世間生死感情去對待、認識,一會兒憎,一會兒愛,一會兒危害,所以我們要修慈悲心。他危害我們,我們不但不嗔恨,反而憐憫他,他造業將來受苦,我們還要採取種種方便開導他。他不聽,我們也不嗔恨,還要救度他。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不要認物為己,被物所轉。
  愚痴也是心病佛說"智慧愚痴",愚痴之人不相信做惡得惡,做善得善,說人死如燈滅,了無所有,所以說不造白不造,不吃肉白不吃肉,邪知邪見。我們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看到聖人是怎麼說的,我們就能返迷為悟,發起我們本具的智慧之性,就能破除愚痴之心佛說殺生者命短,我們要想福壽綿長,就不能危害無窮,橫殺無辜,我們就得像三世諸佛那樣,舍掉自己的身命去救度眾生佛說不殺生不殺生是法葯,我們本師金口宣揚的真實諦理,真實可信,所以對於殺生這種因緣,我們身心粗重的惡性造作,從今以後,心不想、口不說、身不造,不介入。我們不但不殺,而且還要救度,蒼蠅蚊子不殺,這樣我們就走出了生死黑暗,趨向光明就把殺這種心消除了。這是對治法。眾生引取無厭,非禮而取,偷盜。偷盜使人貧窮下賤,甚至墮落畜生道去償還,所以佛說:不偷盜,不偷盜是法葯,就能醫治我們的心病。最後八萬四千種心病都斷除了,但複本來性,更無一法新。所說我們修行成佛,就是清除生死垃圾過程,斷除我們的無明妄想生死習氣就像我們不要的垃圾廢物一樣,垃圾清除了,這個地就乾淨了。生死妄心斷除了,我們本覺佛性自然顯發,佛的境界就現前了。更無一法新,佛是本具的,更沒有一法是新得。《心經》說:無智亦無得。所以我們發心學佛,不是讓我們得到點什麼,但不染污即如如佛,人生無常,心要及時覺悟,縱然不能證聖,但我們不會釀成大的罪惡,大的生死災難
  我們的本覺佛性、本來佛,是個什麼道理呢?離世間相,離出世間相,離本覺佛性之相,然後才是我們的本來佛,本來面目就是我們本覺佛性,它的道理就是實相的道理,離一切虛妄之相。這樣才沒有我們的攀緣處、憎愛處,當下歇心,方契妙道,就會契入、證入我們的本心,當下解脫,當下安樂。我們再去攀緣妄想執著,貪著世間、出世間,就感覺到力量了,沒有什麼意思了,感覺是個麻煩事,是個障礙事,是個勞心的事情,所以,狂心不歇,自然而歇。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種種苦追求,求不得苦。對於這個道理,心裡認可,愛樂隨順,是名真。我們信佛,不是信佛庄嚴相好,信這個色相虛妄之相,我們是對佛說宇宙人生真實諦理深信不疑,佛若不說出這一套完整的人生哲理,我們憑什麼信佛呀?天魔鬼神也能變現佛的庄嚴相好,但他說出的都是邪知邪見,我們能相信嗎?不能相信。我們信的是佛說的這個道理佛教已經三千年之久了,佛法還這樣興盛,佛雖然已經入涅槃了,但是常住三寶常住世間,佛菩薩形相雖然是土木金石,世間物質做的,但是我們把佛請來以後就是真佛,還像釋迦牟尼佛在世一樣,恭敬禮拜、讚歎,絲毫未減,就是因為佛的德性所感。因為佛說出了真實道理,是一條出苦得樂的道路,覺悟的道路,所以我們感恩戴德,所以對我們的本師念念不忘。我們信的是佛說道理,不是說佛的依報是琉璃世界,色身是庄嚴相好。我們看到了佛的琉璃世界,佛的庄嚴好了,可我們一無所知,什麼也不明白,不還眾生嗎?所以《楞嚴經》里,阿難見佛,佛問他:你為什麼出家他說我見佛的庄嚴相好心生愛樂,所以我發心出家佛說:此非汝心。就是說你這個心是無明妄想,是生死心,你發心出家正確的,是應該的,但是你發心願望目的真實是為了貪著色身相好琉璃世界,不是為了開佛知見,使自己開佛知見,使法界眾生開佛知見,出離生死,所以佛就把他呵斥了。
  因為現在我們說的是大乘了義之教,不是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不屬於三界六道人天法,也不屬於三界外的聲聞緣覺法,《心經又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把緣覺法給否定了。在我清凈心體上,沒有無明無明盡,也沒有什麼老死和老死盡。所以悟明一心以後,就超越世間和出世間。另外佛說"無苦集滅道",也沒聲聞法,十方世界唯是一心,更無他法。
  雖然佛是本具的,但不許我們貪著、妄想執著,在本來佛上生種種虛妄心行,那本來佛就失掉了。今天我們穿五層衣服,外層的脫了,裡層的脫了,最後把貼身的布衫也脫了,才露出我們色身的本體,才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佛也是這樣,我們的本來佛也是這樣。佛雖然是本具的,但佛不自佛,不許我們貪著,自然佛道
  我上面給大家說的,給大家開示悟明本具之佛性,本具之佛性是個什麼道理,就是實相道理,無一切虛妄之相,是謂實相。這樣的話,我們的本覺佛性才會全部顯發,就像烏雲散了,太陽體性光明就全部顯發了,普照天下一片光明。我們這本佛性是屬於心法,最高的精神世界,佛的境界,所以體是清凈本然,就是六祖大師說的,在這清凈心體上,本來無一物。六祖大師不是做過偈子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個見性的偈子,五祖弘忍看到他徹悟,得見心地,把法衣給他,因為他堪於勝任,做禪宗祖師,能夠傳佛的心印,所以把重任交給他。當時興盛一時,南能、北秀,他在嶺南弘揚頓教,神秀在湖北弘揚漸教。
  我們這個心是清凈本然的,本來無一物的。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善惡都莫思量,即可入清凈心體,這指心體說的,本覺佛性說的,這個清凈心體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是妙心,不是妄心。清凈本然是定,天然本定,性定,是超越眾定的,佛的上上禪定。用屬於慧,般若智慧之用,舉佛心的全體都是智慧之性,所以具足智慧光明妙用具足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徹底地斷除無明,超越業的限制,住在常寂光凈土,寂照無二,用則周遍法界就像觀世音菩薩似的,證得清凈心體以後,從體發用,能夠周遍法界,去尋聲救苦,隨類應現,就像普門品說的,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種不可思議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而為說法自然成就,就是無作妙力,不用作意,不用生心。他是比丘根機,自然比丘給他比丘法,令他成就。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若有眾生危急難中一心稱名,即得解脫菩薩不可思議的神力,異方便,特殊的辦法,我們用心猜測不到的辦法就能解除他的災難使他安全無恙,出苦得樂。這種神力周遍法界。所以我們的本覺佛性在我成佛以後,體用皆妙。
  體就是本覺佛性清凈心體,三德密藏,《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個本覺佛性,三德密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個實相的道理,唯有三世諸佛能夠豎徹如理之底,能夠通達明了,聲聞緣覺的智慧不可測度,所以體用皆妙。用我們這個虛妄心行竭盡我們的全部心力也不能了達三德密藏究竟是怎麼回事,用我們的語言再表達也表達不了本覺佛性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就是說,三德密藏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佛,體用皆妙,用是不作妙力,比如說三世諸佛觀世音菩薩證得清凈法身、本覺佛性以後,能夠成就圓滿報身,就是自己的受用身,另外能成就千百億化身,有感即應,這叫應身,那麼這個三身是怎樣發揮作用,怎樣顯現的呢?我們凡夫不可測度,聲聞、緣覺也不能測度,所以稱為妙。體用皆妙。曠劫之事一念皆知都在大圓鏡里顯現,那麼佛看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就像看掌中果一樣。因為了無一物,沒有遠近,法身遍一切處,十方下雨的頭數佛都一一分明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天堂地獄人間極樂苦海就像知道自己一樣,所以佛的神力不可思議,沒有達不到之處地獄是循因發現,循業結果,我們想到地獄參觀不可能,但是佛以神通智慧之力就可以地獄去,去給地獄眾生說種種法,能通達地獄眾生語言,開發他的神識,讓他滅除妄想地獄就沒啦,提起正念,善境界現前,就能升到天道,升到極樂世界。所以佛的體用皆妙不可思議都是一心本具。雖然離一切相,但是我們的本心、本覺佛性不可思議,不但能變現有情,而且能變現無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隨類應現,能變現大海之水,不但能變現人,還能變現六道眾生的形狀,所以超越業力限制,從必然達到自由。就是因為能夠悟明自心證得自心,所以成佛以後,無量光,無量壽。佛的心以慈悲為體,沒有一點危害,壽命無有窮盡,再也沒生死輪回。
  正因為我眾生通達、不悟明實相,不能通達一心,所以向外攝求,向鬼神學,起惑造業,墮落三途道,那樣學佛還不如不學,不如在家好好種地,好好做工,自食其力,本份做一個老百姓安安寧寧地度過這幾十年。佛在經里說:末法時期天魔鬼神外道熾盛世間,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心魔起了,所以外魔乘虛而入,附在我身心,表達他的意思,讓我們頂仙看病,或者捉弄我們,最後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這人就完啦。都是不能開發正信。我們通達實相悟明一心以後,就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生死也不可得,我們的本覺佛性沒有生死相,沒有涅槃相。對於生死這種事物,我們也不攀緣也不妄想執著,隨其自然,沒有主宰性,我們在生死這一因緣也得解脫,如果貪生怕死生死就成為我們的生死障礙,在生死這一法上又建立新的生死通達這個法以後,一切無掛礙,"佛"尚不可得,那麼去佛以還更是虛妄不實。我們對於這個道理能正面觀察,心裡觀得越明白,客塵煩惱脫落得越利落。沒有什麼貪著的,沒有什麼可以妄想執著的,都是生死疲勞,我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我們就沒有生死可了,沒有涅槃可證,所以我們就能發心,走出自我的圈子,為如來,我們的本師承責任。自己要很好地依法修行,然後去覺悟無量眾生這就是我們的出處
  世間的一切,這一事物,《大智度論》說:都是誑惑人眼的,欺誑、迷惑小兒的,迷惑我們在迷的凡夫的,所以我們要識破、認識,不要受騙上當。不悟自心,學法無益,想要脫離生死沒有道路。所以祖師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能得見心性就是大事未明,修行沒有道路,就像自己父母離開世間一樣,那麼痛苦。所以必須究明,把佛說真實道理究明,心開意解,心裡沒有疑惑障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誰再說什麼這個是佛,那個是菩薩,我們也就不會去相信。佛在自心啊,我們悟明了以後,還要依法修行,非修不證,我們得按著實相道理,以實相的理體發起般若智慧的照明,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在這般若智慧光明之下,這些生死垃圾一掃而清,所以我們悟明以後,還要依法修行,然後證得。但是現在學佛的人千千萬萬,能坐下來很好學佛道理的人寥寥無幾,所以祖師說大事已明如喪考妣說我們悟明了自心通達了實相,但是生死習氣還很嚴重,不能證得,所以還是如喪考妣。這樣的話,我們就有動力發起我們的真實修行,我們就能心安實相,內照自性,不向外貪著,依法修行,這很重要。這必須悟明。
  般若妙智以實相為體,體就是理體,般若妙智,智就是智慧,就是佛的智慧,是怎樣顯現的呢?從體起用,以實相為體。實相的道理,就是本覺佛性道理,本覺佛性離一切相,沒有一虛妄之相,這個實相是超越對待的,比如說善和惡是對待法,沒有善相,沒有惡相,是超越善惡的,所以才叫妙善,佛善。在我們的本覺佛性沒有順相,沒有逆相,是超越逆順的,所以暢通無阻,沒有罪相,也沒有福相,是超越罪福的,乃至超越一切對待,沒有佛相,沒有眾生相在這裡一真法界,佛和眾生都是假名,我們悟明的就是一心,所證的就是這個一心,更無其它。沒有對待,是超越對待的絕待,這個善惡、逆順、罪福、乃至佛和眾生是因為眾生在迷,執著這些,都是眾生於本來沒有善惡、逆順、罪福、佛和眾生的一真法界之中,妄想計度而建立善惡、逆順、罪福、佛和眾生這些虛妄之法。
  現在我發心學佛,要通達實相,悟明一心,要超越這些對待。般若是離相法門佛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不是滅相,面對現實我們了達體性空寂就不攀緣就不妄想執著,就不貪著,有和沒有一樣,沒有和有一樣,善和惡一樣,惡和善一樣,本來平等體性空寂。如果善有一真實自性,有它的實相,有它常恆不變的實體,永遠是善,它就不會變的。惡也是如此,都是眾生妄想計度,虛妄顯現。眾生都是住相生心,住,就是心有所貪住,做好想,做壞想,憎愛取捨,所以都是在這虛妄相上--善相、惡相、逆相、順相、罪福相上,佛和眾生相上起紛爭,紛爭就是引起我們心上的分別爭端,在這事物上引起我們心上的紛爭,我們越妄想執著,分別斗爭的程度越嚴重,我們心中成了戰場了,所以紛繁之事擾亂心神,不得安寧,這就是業相,罪業之相。業相就是惑,妄心。妄心起了,就得動口去說,身體去造,惑業就發起業相,然後受生死果報
  惑業苦三,這三者,佛說"如惡叉聚",有惑就得有業,有業就得生死之報,惑業苦三,如惡叉聚,不相舍離。但是我們說善惡也好,逆順也好,罪福也好,佛和眾生也好,我們講這些事物都是講心。法就是心,心就是法,都是在這善惡相上起紛爭,或者在逆相上起紛爭,做善想,貪著,想保留別失掉,這就是心上的紛爭,但事物無常的,是生滅無常可壞之性,這是一種我們的痴心妄想,能不能保留下來別失掉呢?那不可能。善境界、順境界因緣變化失掉了,又引起心上的紛爭,憂愁痛苦更嚴重啦,這是壞苦。或者在惡相上起紛爭,或者在順逆相上起紛爭,厭離、痛苦憂愁、拒絕、嗔恨,所以不好的事現前了,我們厭離它,可並不是因為厭離它就開了,所以循業發現。我們希望它離開,它偏不離開,這是求不得苦,引起心上的惑亂。我們要了善惡逆順、罪和福、佛和眾生本空,體性空寂無我我所,如同夢幻。佛在《金剛經》上不說么,"如夢幻泡影",就像過往雲煙一樣了不可得。所以我們但不攀緣妄想執著,就解脫這一事物對我們的系縛,這些事物當體即是我們所說般若妙智,就能轉識成智,成就佛的智慧。經上不說么,認物為己,被物所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我們返迷為悟,我們不被物轉即是轉物。但不染污,我們就把它轉了。認物為己就是心為物所役,役就是使役,心是主人,反而成為奴隸。所以我們通達般若實相以後,我們就能夠當家作主,不被物所使役,就能超凡入聖
  都是住相生心,都是虛妄相上起紛爭,互相之間的紛爭,嚴重了結成集團,互相殺伐,我們在虛妄相上起紛爭,起惑造業,業有一種力量,牽引我們八識總報主到六道里頭受生。諸佛菩薩的願力雖然弘深,智慧雖然廣大,神力不可思議,但是眾生循業受報的時候,諸佛菩薩阻擋不了。業力不可思議,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呢?能把我們八識、神識牽引到地獄裡受刀山火海之苦這是業的力量,沒有業的力量,我們想到地獄去參觀參觀那還不可能呢。循業發現業力由心造,所以臨終時極惡的,神識離開這個色身了,由業力的牽引,疾速就像磁石吸鐵、射箭一樣就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去受生了,佛都不能阻擋。佛只能把出苦得樂的道路指示給我們,讓我們自己去覺悟,去成辦,我們不覺悟不成辦,佛也沒有辦法。佛不是封的,佛若是封的,大家就不用坐在這裡啦,都成佛了,沒有眾生了
  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為什麼呢?就是要超越對待,超越善惡的限制。我們不在善惡兩種事物上起紛爭,有紛爭就有斗亂,有斗亂就有危害,有危害就有罪業,有罪業就有生死,有生死就有眾苦的逼迫。佛在經里說,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是超越邪正的。眾生都是這一虛妄相上起紛爭,所以佛教我們--《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然後叫我們即相離相。金剛經以實相為體,純談般若實相,般若妙智,所以我們得證得金剛經》和《心經》的實相道理才能夠成佛。不證得這個理體,成佛無有是處。就像我們世間似的,說我們要製造汽車,得汽車的受用、利益,我們首先得把汽車的道理學通,把它研究明白,我們學通以後,心裡驟然明白。就像我們悟明了本具實相似的,然後我們才依理作意,按著汽車的道理,發起我們心上智慧,然後去設計方案,製造圖紙,然後拿工廠造出來,依理造車。如果不通達汽車的原理,閉門造車,那是不可能的,再有錢也造不出來。佛也是這樣,佛雖然是本具的,但是我們不能悟明,不能修證,佛也不能現前。是依理成佛成佛道理我們還不知道,那怎麼成佛呀?那不都是盲修瞎煉嘛,不要在相上起紛爭。我們明白這個實相道理,就要離一切相,不去種種攀緣妄想執著,種種貪著,在這一虛妄事緣上建立虛妄心行。這樣我們就能減損我們的生死習氣,最後把生死惑業斷除,發明本源心地
  本覺佛性為何稱為佛寶?寶是救濟義,眾生無始劫來輪回生死,這兩種生死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三界外的變易生死,是最逼迫人,最系縛人,最障礙人,最困惑人的兩種災難、苦厄,所以我們皈依三寶。寶是救濟義,能夠使我法界眾生息滅無邊的生死苦輪,出離生死的因乏和逼迫,究竟成佛,和三世諸佛一樣得出世的大富貴,無量壽,無量光,一切具足。我們的本覺佛性為什麼稱為佛寶,因為它就像摩尼寶珠似的,能出生一切寶,出生一切佛的功德,就是心裡自性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觀世音菩薩的一切功能利用,一切功德都是自性本具的,所以我們稱這個心是本覺妙心,不是妄心。妙是不可思議,能出生眾寶,雖然沒有一切相,沒有世間相、出世間相,但是我們證得本覺妙心以後,能隨類應現,為什麼這樣呢?這個道理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三德密藏,我們不能測度,佛能豎徹如理之底,徹就是透徹。如理,如就是平等,如理就是我們本覺佛性的實相道理,之底,底就像大海似的,一眼看到底,整個大海本來面目都清清楚楚。佛能豎徹如理之底,這句話是說,三德密藏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能徹底明了。我們成佛以後,我們也一切明了,也能豎徹如理之底。正因為佛能豎徹如理之底,所以佛才能在用上橫窮法界之邊。橫,就是十方世界;窮,沒有達不到地方法界就是十法界人道天道、阿修羅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一切事物,之邊際。橫窮法界之邊,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無不通達明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這是從用上說的。
  從體上說,能豎徹如理之底,正因為能豎徹如理之底,能證得本覺佛性的實相道理證得平等性理,所以才能夠從體起用,橫窮法界之邊。我們眾生就不行啦,眾生這一生滅心,用這個妄心。當我在黑板寫字的時候,我只知道寫這個字,只能辨見這一境界,所以大家在做什麼想什麼,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都不知道,我都迷悶,都不知道,瞭然無所知,就把我們這個不可思議佛性妙用局限在這一個字上。所以我們這個心,雖然有力量作用,但下劣,低下劣陋,不像佛的智慧,發明本覺佛性,本覺真心,又能周遍法界,同時到十方世界去設教,普度法界一切有情般若妙智即佛的智慧是從體起用,是以實相為體,體是理體,主質義。就像水似的,水以濕為性,離開濕性,就不能稱為水,黑板是乾燥的,所以我們不能稱黑板是水,離開濕性就沒有水,所以濕性就是水之體。佛在《金剛經》里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證得本覺佛性,離一切相,無一切虛妄之相證得清凈心體,佛以實相為體,從體起用,以這個理發起心智就叫般若妙智。像觀世音菩薩似的,觀世音菩薩能周遍法界利益眾生,完成一心的全體大用,就是般若智慧之用成佛以後不是死水一潭,是體用皆妙。
  現在我一個問題,因為大家聽了,得悟明一心,通達實相,這是我們聽法的目的聽了半天還不明白,這就不行了。佛說都是誠實之語真實可信,佛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未說一句廢話一句閑話一句危害話,說的都是真實道理都是利益話。所以我們發心學佛要按著八正道,要說正語,用佛法指導我們的一念、一言、一行,說佛法語,說利益話,說時有益,不說無益,我們明白就要說,如果顧及這個、顧及那個,怕說不好,還是妄想,應該沖破自我束縛,這樣能夠自我熏習,溫故知新,能夠使眾生利益。因為佛在經里說,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佛法真理,不是虛浮,我們說佛法要有分寸,不能粗枝大葉,籠統籠統會貽誤人的,一個字差了,或者模糊,他理解差了,就偏離了佛道,差一絲一毫他就偏離了佛道,就流入歧途了,所以必須得沒有一點疑誤。
  學佛法就像造汽車似的,你對汽車原理有一疑惑,就是障礙,你製造的汽車就開不走,因為它和汽車原理不相應,不相應的那一絲一毫就成為汽車的障礙佛法也是這樣,理性東西不允許虛妄的,這個很重要啊,這個理透不過去,再講些知識,只能增益知見世間相,就是三界六道稱為世間三界六道的一切事物,包括我們精神世界方面和物質世界方面的,這不都是世間相嗎?虛妄心行之相和具體物質之相。因為我們本來佛,清凈心體上沒有這些事情,不要在這些事情上起紛爭,生種種妄心,障礙我們的本覺佛性。其實這個道理也很明了。
  若像祖師話頭,想見這個本來面目那就難了,我們通過講教,講教義教理讓大家層層深入,最後把本來面目和盤托出,讓大家認識,所以這得悟明,悟明本覺佛性的實相道理。如果不悟明啊,還會心外取法,妄心,貪著這個,執著那個,去求佛。佛不從求中得,起心向外去求佛,佛在經里說:菩提尚且遙遠。我們離菩提道越來越遠了,就我們這一念求心,就把我們和本來佛之間隔得十萬八千里,對面不相逢啦。都是妄心隔礙,妄想歇了,就是本心,佛是由做得,以實相為體。
  所謂實相者,即眾生所具的本覺佛性是。本覺佛性是個什麼道理呢?就是我上堂給大家講的,無一切虛妄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即諸法如意。本覺佛性即是眾生本來心,本來心沒有生滅,沒有垢凈,沒有增減,常恆沒有變易,無始劫前未生,盡未來不滅,體用皆妙。就是本來之心,從根本以來就是這樣,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地上長的,不是誰使令他這樣,天然如此,這就叫本來面目不像我們這個生滅心。體性空寂眼睛看到黑板了,識生其中,這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本來心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金剛不壞你看地獄生下地獄,刀山火海,銅床鐵柱,下油鍋,大小二鬼拋空翻接,這樣折騰,本覺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金剛不壞,風吹不了,火燒不了,刀還砍不了。
  《圓覺經》說眾生本來是佛,就指這本佛性說的,因為我們現在的是大乘了義教,三世諸佛的通途,得成無上覺道的共由之路,是離相法門,和凈土法門不一樣,凈土法門是從有門入,有能念之心,有所念之佛,心境歷然,如果念到實相念佛,能念所念性空寂就是我們本覺佛性,契入清凈心體才能得成無上覺道。我們講的離相法門大乘了義之教,不是聲聞法,不是緣覺法,也不人天法,直趣寶所,不假次第,不用方便,頓悟、頓斷、頓證,就是頓悟法門,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通達實相,這個就是我們本來心,也就是眾生本來佛,也就是我們的平常心
  祖師說,什麼是道呢?平常心是道。什麼是平常心呢?心裡無事就是平常心佛法有什麼奇特,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好事壞事,沒有好壞之相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佛法是純正之法,純凈化的,是正信佛教,就是要離一切虛妄之相,所以是平常心,平平常常,我們學佛法要達到心上的平衡,心上平等。沒有什麼這個那個,這個那個都是生死。好的事情現前也平常,壞的事情現前也平常,我們清凈心體上沒有什麼好和壞。沒有好壞的時候也平常,本來平等。這樣安住就和自性相應,就是心安實相,安住自性什麼叫禪定呢?心安自性而不就叫定,不在這一事物上生心,就是禪定
  正因為它是眾生本來心、本來佛,我們就是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