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利法師:《佛教境界與世界文化融合》報告題綱(上)

佛教境界世界文化融合》報告題綱(上)

報告人:武漢歸元寺能利法師
 

一 佛教的人哲學境界

1、哲學:愛智慧

佛:覺義,大智慧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智慧心生活:如何對待自己(身體心靈)、他人、社會環境宇宙……

——建立人生觀宇宙觀。

 

2、佛教境界

a、佛之覺:覺悟宇宙人生真理

b、佛教宇宙觀:

  a、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空間:三千大千世界——世界無窮,宇宙無窮

  b、形態:十法界

     六凡: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四聖: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c、多維之空間(境界不同故所見不同)、時空之統一、時空虛幻(唯識宗之不相應行法,假名而立)、

  d、佛性一如:三身(應身化身、報身、法身)、人人本具佛性、本來成佛

3、宇宙人生真相

a、煩惱無明——貪、嗔、痴

         二執:我執、法執   

b、緣起性空:緣起因果

   四緣:因緣(內因)、所緣緣(他力)、等無間緣(時間相續性)、增上緣(其它助緣、蝴蝶效應)

c、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d、一實相印:實相、無相、無不相

 

4、佛教的修證

a、證悟真理:即物我一如、人法合一;

理論: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方法:聞慧、思慧、修慧

b、通途之法修證:

由戒入定、由定發慧

  a、戒:身語意三業的規範:止持、作持

    三類: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饒益有情戒)

    歸依、五戒、八戒、比丘(尼)戒、菩薩戒

       ——戒為無上菩提(最上智慧)本、戒為五乘共基

  b、定:身語意三業專註於一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定為三乘共學(修)

  c、慧:天地人合一,通達理事

c、南傳之法門修證:

    注重自己的煩惱苦難生死解脫——自度為主

  a、四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b、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

  c、五停心觀:多貪眾生不凈觀、多嗔眾生悲觀、多痴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散亂眾生數息觀

  d、破五蘊: 色、受、想、行、識

         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d、大乘法門修證

   通過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方式解脫煩惱苦難生死

   ——利他即利己、度他即度己

 a、禪宗

    禪者靜思維義,此法是將心專註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是教外別傳,教內真傳。又稱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磨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

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一言不發,這時聽眾們不知所以。只有迦葉心地一笑。於是釋迦牟尼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本宗與其他諸宗之相異處,在於不立正依之經典,即使引用經典亦為一時之方便施設,最主要者莫過於依佛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為在不涉思惟計度之情形下,以明取本心之故。乃有清規之創設,尊宿、大眾於一定之規矩下,定時起卧、打坐;尊宿為大眾開示諸佛列祖之機緣以提撕之。又閱讀經典非要務,然仍以楞伽、維摩、金剛般若、首楞嚴等諸經為眾經之核心。古來尊宿亦遺有語錄,成為後世禪徒習禪悟道之重要參考資料。

    如來禪、祖師禪:一般來說,如來禪是修行體悟的按照四禪八定的次第來修,是漸修的道路。祖師走的頓悟的道路,即六祖所謂:「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頓漸的爭論,宗密曾歸納禪師和經論的說法六種:①漸修頓悟,②頓修漸悟,③漸修漸悟,④頓悟漸修,⑤頓悟頓修,⑥法無頓漸,頓漸在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