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利法師:大乘與六度

大乘六度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一代時教,各有所判,最簡單的則分大、小二乘。實際上佛法是一味,無有高下之分,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第一。《金剛經中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武漢歸元禪寺大雄寶殿之聯雲「佛本一乘,根源自別,故說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教有萬法,體性無殊,不可取法、捨法、非法、非非法」,這都有是說佛法實是一乘,無有二乘。

既然如此,何以有大乘小乘呢?簡單扼要地說,法無有大乘小乘,只是因有修學佛法人的不同才有小乘的區別。前面對聯的下聯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一般說,四諦、十二因緣小乘佛法,四攝、六度大乘佛法這是僅以本身法而言,不論修學佛法個人的因素,如果我們學的、修的是四諦、十二因緣法,而同時以四諦、十二因緣去教化他人,那麼你是仍然行的是大乘道,修的是大乘法、菩薩法。如果我們美其名曰修的四攝六法,而心中一心一意為的是自己,那麼我們依舊是小乘人。

比如我們修六度布施法,以財施他人,甚至有的人一生修了好多的布施法,廣行善事,並且努力不懈,自己也省吃儉用,但是在做這些的時候,可是他心裡想的是自己修了福好生天,或者說為了以後別人還報給自己,或者為了自己得一個好的名聲,有了這些想法,他所行的就不六度布施法。就事實上的因果關係與他心的出發點(佛教常說的發的什麼心)來看,他修的只不過是天人之福,如果不貪名利之報而自顧及自己的解脫,充其量也不過得個小乘羅漢果而已。

因此,大乘小乘的區別在於我們修學佛法者的「發心」,發的是自度的心則是小乘,發的是自度度他的心則是大乘。大小乘的根本區別在於慈悲心小乘慈悲心小,所以只顧自利大乘慈悲心大,所以廣行利他,利他的同時即是自利。佛菩薩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廣大心量。

所以從根本上講我們要明白菩薩羅漢的區別,他們的心不一樣,這是從根本上來說。那麼,就現象來說,六度菩薩修行的法,也是菩薩生活的六條原則、規範。過去我們解釋六度,以為只有學佛的人,或者皈依過、受過戒的人修持財、法、無畏施等行為才是布施六度,當然這個說法不錯,但是它還有更深更廣的意義。我們要只道,佛法廣大無邊際,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橫遍盡虛空法界(即宇宙),這個解釋只是佛法的一部分,我們可以依此義作多方面的詮釋,只要不違佛理就行

佛的經論是永恆不變的,而解釋是隨著時代、地區,而有所不同。佛法世間書不一樣,世間書只有一種解釋,不能做二種解釋,比如1+1=2、水是由兩個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組成(h2o)等。而佛法有一定的解釋,如《金剛經》一經,其釋論、疏、注達千種之多,各家之注重點不同、說法不同,不同時代、不同宗派之解釋也不同;雖不同,然均不違《金剛經》之理,所以我們常說「佛法廣大無邊際」。因此,佛法是靈活的,不是死的、呆板的。

譬如一棵樹,年年發新枝,年年長新葉,但它的樹根、本干不會變。經典如同樹根、本干,注釋、講解猶如樹葉、樹梢,年年抽新枝、發新葉,但決定不會離開根本。我們可以繼承古人講解的義理,從此基礎領悟,推陳出新。不能用過去的講法,若用過去的講法,就等於叫現代人去做古人。如果講經給美國人聽,那是美國人做中國人,不但如此,他還要做中國古人。所以,佛經的義解一定要推陳出新,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符合現代人的解釋,才會大眾普遍接受。

下面就六度的意思作簡要的說明。

1、布施:就是盡心儘力為一切大眾服務。用我們的財力、勞力、智慧為人民、為社會、為眾生服務。

2、持戒:的意義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遵守每個地區、每個族群風俗習慣道德風俗。我們才能與不同地區、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3、忍辱:是耐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要有耐心慢慢的將之革新;善法,要有耐心慢慢的來推廣,不能操之過急,所謂「欲速則不達」。不好的,想要趕快改,有時由於業習,不但改不了,還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想要積極推展,做好事也有時會產生許多障礙。愈是大事,愈要有大耐心。《金剛經》雲:「一切法得成於忍」,成就是要靠耐心和忍力。

我們學佛與弘法,時節因緣成熟,就充實自己,深厚培植自己的德行學問能力。一切因緣成熟後,才能抓住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華,幫助社會大眾,決定沒有自私自利念頭,一切為眾生、為佛法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真正的菩提心。佛法覺悟一切眾生的教導;佛是覺悟,法是方法,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方法,稱作佛法。一切眾生苦難是從迷惑而來幸福快樂是從覺悟而來苦樂果報,覺迷是因素,要離苦得樂,就一定要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需要教學,佛教智慧覺悟的教學。現在很多人佛教看成迷信這是錯誤觀念這是不了解佛教才會誤會佛教

4、精進:就是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不但進步,而且是精純的進步,不是雜亂的進步,是有秩序、有條理的。就是做任何事情要一心一意,腳踏實地,才是精,只有這樣事情能做好。不但要做好,還要求進步,這就是進。所以,真正的一個學佛人是不保守的,不是落後的,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永遠領導時代走向正確光明智慧方向

5、禪定:外不著相名為禪,內不動心名為定。《金剛經》雲:「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決定不受外面境界(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自己內心不生好惡,見到好的沒有貪愛之心不好的,也沒厭惡之心,永遠保持心地清凈平等,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受任何誘惑。只要有自私就會境界的誘惑,禪定功夫就不成就;必須舍棄自私自利,才能成就。《金剛般若》修學的基本原則-遠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禪定很容易修成功。禪定波羅蜜,就是自己心裡有主宰,不會受外境誘惑,也不會受煩惱干擾,永遠不起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的念頭

6、般若:是智慧對於內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不迷惑。

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波羅密」有到達彼岸、終了、圓滿等義,通常我們翻譯為「度」。其實它含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修行的果位,是把這六個方面做得十分的圓滿,到了終極的地步,這是指佛,也就是到達了圓滿的究竟彼岸。一層意思是指做的過程,即修行布施持戒等六個方面,乘此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彼岸。作為學佛的人,我們著重在第二層意思上用功第一層意思是目標或結果。

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不論是何種身分,從事於哪個行業,遵守這六條原則,就是行持的大乘佛法,就是菩薩

我們了解了六度含義關鍵在於要實行、要真於、要實踐。古人說得好「能解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行又能解,國之寶也」,這裡的解是指的下知正見,如果是邪知邪見則不能稱為解了。比如,我們給大從講布施度,叫別人出功德修福,講對了,符合經義,自己不去做,這是能解不能行。如果叫別人布施供養三寶,結果是供養給了自己,為自己貪慾生活找財路,這是邪知邪見。我們在寺院修行僧眾、在佛門里的居士義工工作人員,如果不注意因果,其罪加一等。因為佛門的財,來自於十方(即全世界、全宇宙),我們虛耗一分、貪贓一分,這一自來於十方,十方的每一個眾生都有一分,我們還也還不清,所以其過無窮;另外,佛門財物,是眾生為了修福而供養的,如果不用在正當處,或我們沒有修持功德、沒有福迴向眾生,不但我們欠他的財物,還要欠他的福,其過加倍。

總之,對於經義、佛理不但要正確理解,還要有行持,古人判《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為准,其中以解、行為重點,特別以行持為關鍵學佛的也稱修行的人,這個說法一直延續到今天,古人總結得真好,修行才能成就道業,成就佛果菩提,得無上大智慧

能利

2002年5月於歸元禪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