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利法師:印光大師的凈土思想(一)

印光大師凈土思想(一)

——以《印光大師文鈔》為中心

能 利

內容提要:印光大師凈土宗之第十三祖,距今最近,其思想也最契當今修行人,本文以《印光大師文鈔》為原始資料,分別從六個方面探討了印光大師凈土思想過程,闡明印光大師凈土之特別法門凈土宗往生原理、三輩九品關係問題、凈土禪宗關係以及獨倡凈宗的道理,最後印光大師對凈宗生起信心過程作了一個縱向的追索。

關鍵詞:印光大師、凈宗原理、三輩九品、獨倡凈宗、

前 言

印光大師,世所公認的蓮宗第十三祖,又有傳為大勢菩薩再來[1]。大師生活在清末民國年間。

佛教東來,始廬山蓮社,凈土宗一法一倡百和,弘遍天下故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美傳。凈宗諸祖之形成,非同禪門須以心印心或衣缽傳承。祖師之名,皆得世之公認許可即以。所以,蓮宗各祖之位,有時生活時代相差較遠而不是連續的。印光大師,學修皆專於凈土,繼紅螺山徹悟禪師後力弘凈土。實際上大師卻是明教通禪而兼儒的。所以弘一律師嘗贊雲:「弘揚凈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換世風。折伏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二百年來一人而已,誠不刊之定論也」[2]。

大師弘法的特點是多以書信等文字方式應機設教,同時倡印適合時代法寶而傳道。大師的書信等各種文字,由徐尉如編《印光法師信稿》始,後經大師從眾多的信函及各種作文中選編成《印光法師文鈔》。大師住世時即刊有正編(即增廣文鈔)與續編。到大師圓寂後,由羅鴻濤收集正續二編中未錄的信函信其它稿件,至1950年結集成冊,而因緣不湊並未刊行於世。1980年,靈岩山方丈明學法師在修復寺院時,發現此稿,遂於1984年刊於福建莆田廣化寺,名為《印光法師文鈔三編》[3]。本篇即是此文鈔之正、續、三編為主而討論大師的禪凈思想。此外還有,對文鈔進行摘錄的《嘉言錄》等,大師圓寂後,又出版了紀念大師的《永思集》、《永思集續編》及《紀念文集》等。目前,台灣佛教出版社所印行的《印光大師全集》[4]收錄了以上各書及其它關於大師的資料,精裝成七巨冊。這是關於大師最全的一套書[5]。

關於大師的文鈔,梁啟超先生曾評價曰:「古德弘法,皆覷破時節因緣,應機調伏眾生。印光大師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6]。這短短幾句話正是對大師文鈔的鮮明寫照。大師之為文,皆針對時與機,且文字流兼有口語,閱讀流暢,辯證明晰。其文字內容、說理等,既符合知識階層,又適於一般老百姓,那怕是村中的阿公阿婆也能理解,讀之者無不受益。所以諦閑法師亦雲:「閱是編而能循文悟旨,慕果修因者,何可勝計」[7]。盡管大師已圓寂六十餘年了,大師當時弘法的效果在今天許多地方甚至偏遠之地仍存有遺痕。大師的影響之大,取決於文鈔流傳之廣泛;而文鈔流傳之廣泛,取決於大師本身的修證工夫開示之文符合當時一般大眾學佛需求這是不可否認的,大師一生的活動范圍除了上海周圍外,沒有到處講經說法,且大師經常勸其弟子們不必親自朝拜,所以弘法的力度之大就是一部文鈔的作用,由此可見文鈔的重要性。

本篇討論大師凈土思想,主要以文鈔之正、續、三編為來源,採用大師語言體現大師思想,其目的是盡量原本地反映大師思想。基於此,本篇極少採用其他的資料。

本篇分六個部分,分別闡明印光大師凈土之特別法門凈土宗往生原理、三輩九品關係問題、凈土禪宗關係以及獨倡凈宗的道理,最後以印光大師對凈宗生起信心過程作為結語,本篇儘可能地從主要角度凸現大師凈土思想,同時也使大家對大師何以獨倡凈宗有一個較清晰的瞭解。

第一節 特別法門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一句總的評價是「乃如來一代時教中特別法門」。大師佛陀教法分為通途教理與特別法門大師認為,佛陀一代時教、一切法門皆是眾生修戒定慧斷貪嗔痴、了幻妄之生死,到業盡情空方可了生脫死、證真常之性,然此皆為通途教理,是仗自力,其難也——難如上青天!而佛陀慈憫一切眾生,特開一信願念佛法門,全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不論根之利鈍、惑之厚薄,皆可於現生臨命終時蒙佛慈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速證不退位,一生而成佛!

凈土法門既是特別法門,就不可以用通途教理斷惑證真而論,凈土事者是大因緣凈土理者是秘密藏[8]。

如來稱此凈土法門為難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圓頓直捷廣大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決難信受奉行也。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蓋紀實也。」[9]

正因為凈土法門之特別,不須斷惑即可帶業往生,一生成辦佛道,所以「每見愚人,卑劣自居;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實際上凈土法門如來一代時教中是成始成終的法門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華嚴,但以二乘不預此會,莫由稟承,故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宣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令其悉知彌陀因行果德,凈土殊勝庄嚴行人修因證果,俾一切具縛凡夫與斷見思惑之二乘及破無明法身大士,同於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以漸進修,直至圓滿菩提而已[10]。

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對證法身的果位菩薩們所宣講的,末後善財童子遍參知識,最後於普賢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迴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則華嚴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歸宗於求生凈土[11]。此乃大機所見華嚴一經王於三藏,亦以凈土為歸!

對於根劣之眾生,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因之大師總結為:上上根不能踰其閫,故已證等覺者,尚須十願導歸;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將墮阿鼻者,猶能九品立預[12]。所以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法身大士不能超出其外,下至將墮阿鼻眾生亦可預入其中。而其它通途法門則不同,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

一般人之觀點,認為凈土法門簡便易行,無甚奇特,是愚夫愚婦之所為,是接根劣眾生的。大師則不同於這個看法他說:「凈土法門是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旁引中下流」[13]。盡管此法是旁引中下流,但於末法時代大師認為唯此法眾生生死的依估。而大集經中如來也授記曰,末法中,非此莫度。龍樹菩薩則簡示於娑婆謂為易行道。因此「凈土一法,始則為凡夫入道之方便,實則是諸宗究竟之歸宿[14]」這句話實在有道理,可以說是凈土法門不思之義總的概括。

大師還認為此法門是「極暢如來出世之本懷」,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乃即淺即深、即權即實之法門,一切法門河沙妙義,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15]。大師甚至還說「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注腳也」[16]。由此可見大師是對凈土法門是極力推崇,同時也可大師凈土法門悟證之透徹。

對於凈土法門成就直截了當,大師曾以諸多比喻說明。例如,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特別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墮即為一切臣宰所恭敬[17]。又如:

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照水,雖十重蓊蔚峰巒,一照具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特別如乘轉輪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18]

總之,凈土法門殊勝,有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兼自他二力、帶業往生往生後得不退轉達且能即生成佛、下手易且成功高、非通途教理所能比擬的特別法門等優點,也是特別適宜末法時代眾生修持生死法門

由於凈土法門殊勝,故歷代祖師大德皆弘此門,或專弘、或兼弘、或暗弘。大師曾在《青蓮念佛宣言書》中曆數古聖先賢凈土力弘之事實,也是說明凈土一法其功德利益不可思義,方流傳不絕:遠公東林結社念佛;曇鸞著《往生論注》,妙絕古今智者作《十疑論》,極陳得失,著《觀經疏》,深明諦觀;道綽講凈土三經,近二百遍;善導疏凈土三經,力勸專修;清涼疏行願品,發揮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說四料簡,直指即生了脫之法。自昔諸宗高人,無人歸心凈土,唯禪宗諸師專務密修,珠少闡明,自永明倡導後,悉皆顯垂言教,切勸修持矣。死心新禪師作《勸修凈土文》;真歇了禪師凈土說雲,洞下一宗,皆務密修;長蘆賾禪師蓮花勝會,普勸道俗;省常、凈嚴皆結凈社,入社之人不勝計數;元明之際則有中峰、天如、楚石、妙葉,或為詩歌,或為論辨;蓮池、幽溪、蕅益,尤為摯誠懇切;清則梵天思齊《勸發菩提心文》、紅螺徹悟《示眾法語》,皆可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神。[19]

-------------------------------------------------

本文發表於:覺群佛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2006年

--------------------------------------------------------------------------------

注釋:

[1] 《印光大師言行錄》p107,《印光大師全集》第五冊p2461,楊信芳《紀夢悼大師》;又《印光大師言行錄》p241,《印光大師全集》第五冊p2595,楊信芳《致施戒園居士書》中有詳情。其大意為,楊信芳女士在未聞印光大師之名前,於民國廿五年(1936年)冬夢見觀音菩薩女士言,現有大勢菩薩上海教化眾生,印光和尚大勢菩薩化身四年化緣即畢等語。後經女士證實有此有此事(時大師正在上海主持護國息災法會)。楊女士曾對大師講過此事,但被大師呵斥,不許外傳。四年後,大師真圓寂,楊女士遂為文以記。

[2] 《印光大師永思集》p263,《印光大師全集》第五冊p2617,弘一大師《復王心湛居士書》。

[3]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下p1125,《跋一》。

[4] 《印光大師全集》,釋廣定編,台灣佛教出版社,增訂本,1991年4月再版。

[5] 為簡明扼要,對所引各書,不再使用全名,對照如下,均不用書名號

《印光法師文鈔》(增廣正編)——文鈔正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文鈔續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文鈔三

[6] 文鈔正卷一《題詞並序》,p1。

[7] 文鈔正卷一《題詞並序》,p1。

[8] 文鈔正卷二論p7,《凈土決疑論》。

[9] 文鈔正卷三序p53,《與徐福賢書》。

[10] 文鈔三卷下p758,《大方廣佛華嚴普賢行願品流通序》。

[11] 文鈔續卷下p5,《凈土五經重刊序》。

[12] 文鈔續卷下p137,《敦倫蓮社緣起序》。

[13] 文鈔正卷四雜著p43,《示凈土法門及對治嗔恚等義》。

[14] 文鈔正卷四雜著p29,《佛學編輯社緣起》。

[15] 文鈔續卷下p20,《念佛三昧寶王論疏序》。

[16] 文鈔正卷一書p4,《與悟開大師書》。

[17] 文鈔正卷一書p85,《復周智茂居士書》。

[18] 文鈔正卷三序p72,《近代往生傳序》。

[19] 文鈔正卷二書p56,《青蓮念佛宣言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