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梵法師:《講義》釋「事理圓融觀」之二

《<華嚴五教止觀>講義》釋「事理圓融觀」之二

釋華梵 著

(續:第三、事理圓融觀)

【夫事理兩門,圓融一際者,復有二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心真如門者是理,心生滅者是事。即謂空、有二見,自在圓融,隱顯不同,竟無障礙。】

通過前面對本門主旨的闡釋說明,我們知道本門要在於宣說開解如來藏一心之事、理兩方面的圓融一際,在這里論主參考運用了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的理論來予以詮解闡釋,所謂一心即是如來藏,如前所釋,我們知道其含攝世間世間之一切功德,其本身常住不變即是真如理體,亦即「如來藏心真如門」;而依因緣生滅變化的一切萬法即是真如事相也,亦即「如來心生滅門」。

理、事既然只是如來藏心的一體兩面,則知理無別理,全事即理;事無別事,全理即事。何以故?隨緣不變即其理,不變隨緣即其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唯是一如來藏心,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但是方便分別爾。理事之間,理能成事,事能顯理;理成事則理不礙事,事顯理則事不礙理,是故事理兩門,實圓融一際,無有障礙

真如自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即如來緣起,亦雲真如緣起,亦即所謂「性起」者也)雲理、事;約差別事相「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即阿賴耶識緣起,亦即所謂「緣起者也)則言空、有(二見)。實則克體而言,緣起性空之「空」者即理,亦即隨緣不變之真如自性也;性空緣起之「有」者即事,亦即真如自性之不變隨緣也。

「空、有二見,自在圓融,隱顯不同,竟無障礙。」「見」者,觀視、推度之義,指由眼所見或推想,而對某事產生一定之見解知見,見有正見邪見之分別。今既性空緣起,則空不礙有,空而非空,非空而空,此即不思議「空見」;又既緣起性空,則有不礙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此即不思議「有見」。空、有二見既不思議,互不相礙,故文雲「即謂空有二見,自在圓融,隱顯不同,竟無障礙」。此如白晝黑夜,晝時明顯暗隱,夜時暗顯明隱,明暗隱顯不同,無有障礙。今見空時,空顯有隱;而見有時,則有顯空隱,其實空之與有,實無障礙

【言無二者,緣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復還成有。有空無二,一際圓融,二見斯亡,空有無礙。何以故?真妄交映,全該徹故!何者?空是不礙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是不礙空之有,即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離有邊有;空即不空,離無邊空。空有圓融一無二,故空有不相礙,互形奪故,雙離兩邊。】

又因「緣起之法,似有即空」(所謂緣起性空也),故知有不異空,有即是空;而「空即不空,復還成有」(所謂性空緣起也),則知空不異有,空即是有合上二義,是故文雲「有空無二,一際圓融」。今即知有空無二,一際圓融,則不復虛妄分別有、空爾;既不復妄分別有、空,則「(有空)二見斯亡」;既「(有、空)二見斯亡」,則但一真如心也;若但一真如心者,又何曾存在所謂空、有之障礙耶?

空顯有隱謂之理,有顯空隱謂之事。理事空有原無障礙,而凡夫虛妄分別,妄自執空執有執理執事。若如實知有空無二,一際圓融,則分別二見斯亡,空有則無礙矣。是知有礙者,只因虛妄分別之所致也,虛妄分別元非應理如法也。

「何以故」征問之文也。即是征問何故有無二,一際圓融,則二見斯亡,空有無礙耶?

「真妄交映,全該徹故!」「真」者,即前文所雲空也、理也;「妄」者,即有也、事也;「賅」者,包遍也。即所謂真賅妄末,妄徹真源,真妄、空有理事交互相映,全賅全徹故。

何者」同前,亦是征問之文也。此即征問前答文「真妄交映」所雲何義?

「空是不礙有之空,即空而常有」者,空既是不礙有之空,故雖空而常有。「有是不礙空之有,即有而常空」者,有既是不礙空之有,故雖有而常空。

「有即不有,離有邊有」者,謂此中「有」非是落於斷常兩邊之「常邊有」「實有」也。何故?既然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有即不有,是離有邊有;離有邊有者,是離常邊之有也。離後「有」字,即常有、恆有、實有義也。

「空即不空,離無邊空」者,謂此中「空」非是落於斷常兩邊之「斷滅空」「頑空」也。何故?既然空而常有,故空即不空;空即不空,是離無邊空;離無邊空者,則非斷滅空也。離後「無」字,即斷滅空、頑空、畢竟空義也。

空有圓融一無二,故空有不相礙」者,既然有而非常,空而非斷,所以空有圓融,一際無二,空不礙有,有不礙空。

「互形奪故,雙離二邊」,「互形」者,相成也,空是成有之空;有是顯空之有,故曰互形。「互奪」者,相攝也,空攝有則有全是空,故空奪有;有攝空則空全是有故有奪空;有奪空,空奪有,故曰「互奪」。「兩邊」者,斷、常兩邊也。空成有,有成空,則離斷邊;空奪有,有奪空,則離常邊;故曰「互形奪故,雙離兩邊」。

【故經雲:「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余習。」又經雲:「因緣故法生,因緣故法滅,若能如是解,斯人疾成佛。」又經雲:「甚深如來藏,恆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又經雲:「染而不染,難可了知;不染而染,難可了知。」】

前文已釋法義,下則四引經證以證義啟信。

初引經證雲:「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余習。」雲何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呢?

邪見」者,謂斷常、生滅、垢凈、增減有無、內外、正邪等等二邊見,悉為邪見。總而言之,凡落能所對待之見,皆為邪見

若人能具足善巧方便,深入觀察緣起,則知諸法緣起無非性空,性空當體緣起。既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則斷常、生滅、垢凈、增減有無、內外、正邪等一切能所對待之見俱不可得也;一切見既不可得,當知一切法亦不可得;一切法既不可得,乃至不可得亦不可得,由是則一切邪見俱凈盡矣。「有無二邊,無復余習」,「習」者,習氣習氣煩惱無明別名。「無復余習」者,謂破除凈盡無明煩惱也。

二引經證雲:「因緣故法生,因緣故法滅,若能如是解,斯人疾成佛。」

既生是因緣生,於法則無生;滅是因緣滅,於法則非滅。能解一切法本自無生無滅,其人即得迅疾成佛也。

三引經證雲:「甚深如來藏,恆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

前文已釋,法身在纏名如來藏,如來藏出纏則名為法身。而在纏之如來藏,即第八阿賴耶識也,又前七識皆依阿賴耶而有,故文雲「甚深如來藏,恆與七識俱」。

二種攝受生」,「二種」者,謂一切落於能所對待之二邊見也。《唯識三十頌》雲:「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復生後異熟。」「二取習氣」者,即能取、所取之習氣也,能所即生,則一切斷常、生滅有無等對待之見俱起也,故曰「二種攝受生」。諸有智者深入緣起,斷諸邪見,乃得不受異熟生也。

四引經證雲:「染而不染,難可了知,不染而染,難可了知。」

而不染,不染而染,染不染不二,斯義甚深,此實非思量分別所能得解之境界也。如《勝鬘經·自性清凈章》雲:「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凈藏。此自性清凈如來藏,而客塵煩惱煩惱所染,不可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煩惱所染,剎那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雲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凈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所以染而不染,不染而染,難可了知。能了知此法者,唯佛境界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