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梵法師:《講義》釋「華嚴三昧門」之九

《<華嚴五教止觀>講義》釋「華嚴三昧門」之九

釋華梵 著
 

(續:第五、華嚴三昧門)
 

【《華嚴經·性起品》雲:「為饒益眾生令悉開解故,以非喻為顯現真實義。」】 


上則直述法義,今則引經證以證義啟信也。

所引經證乃舊譯六十卷本《華嚴經·性起品》文,經雲:「為饒益眾生令悉開解故,以非喻為顯現真實義。」即是說為饒益眾生,欲令眾生皆開解故,故以非喻(帝網喻,僅一分相似真實而已,故說「非喻」。)為顯現諸法真實義也。

所引經文意思很容易理解,下面我們詳加解釋一下何謂「性起」?「性起」與「緣起」又有何不同?

「性起說」是華嚴宗最精彩的理論。華嚴宗說法界緣起,以法界事法:有為無為、色心依正、過去未來,互相融通而成一大緣起。即宇宙森羅萬象,都互為因果。所以以此一法為能緣起,則其他一切萬法都是緣起。又以其他一切萬法為因,則此一法便是果。自它互為能緣起緣起,相資相待,圓融無礙,總收法界為一緣起華嚴宗為了把法界緣起的宗義,簡別於其他宗派緣起論,依「一乘法緣起之際,本來究竟離於修造」(《華嚴·孔目章》卷四《性起品·明性起章》)的義旨,叫它作性起。

性起的意義體性生起。具體地說,即是不等待其他因緣,但依自體本具的性德生起。如《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說:「依體起用,名為性起。」一乘法緣起之際,本來究竟離於修造,所以,「起即不起」。但所謂離修造,意味著離相,法性要在離分別心中方現前,所以說為起,此即以不起為起,非有起相之起,所以「不起即起」。

性起這個術語,源出晉譯《六十華嚴·寶王如來性起品》,本品在於顯示如來以無量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故唐譯「八十華嚴把它譯作了《如來出現品》。依賢首宗的宗義,此如來即是華嚴經》的十身佛,亦即十身具足法身佛。十身佛有兩種:一解境十佛,一行境十佛。現在指的是解境十佛。即: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緣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均大體就眾生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三種建立,所以叫他融三世間十身,或者叫作圓滿無礙法界身。此即圓行菩薩以解了心照宇宙法界時,不論有情非情森羅萬象都是佛身,因此用十數束表無盡的深意,說它作十身。亦即網羅法界全體稱為如來。所以法藏大師於《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中雲:「不改名性,顯用稱起,即如來之性起。又真理名如名性,顯用名起名來,即如來為性起。」此亦即是說,法藏大師將「性起」分為了人、法二種解釋,即:

一、從不變的佛之本性顯現教化之作用,即「如來之性起」。

二、真理本身起作用,即「如來為性起」。

同書中又舉示理、行、果等三義,即:

一、理性起,謂萬有本來真實之本性(理性)依智而顯現。

二、行性起,謂聞教而起行、成果。

三、果性起,謂完成佛果而起教化之作用

換言之,宇宙萬法乃性起之「果體」,其理、行則為性起之「起用」,此為果佛之說法。如此有三種性起,但法藏大師所明主要是果性起。就是在如來果上,真如法性不等待其他因緣,順自性全體起為世出世間、迷悟、情非情一切諸法,所謂性海無風,金波自涌。

又於慈恩宗(法相宗)說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所以無性起義。華嚴宗反之,說真如法性湛然靈明,全體即用,所以法爾常為萬法,法爾常自寂然;寂然是全萬法的寂然,這和虛空斷空不同;萬法是全寂然的萬法,這和遍計倒見定相的事物有異。既然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全是性起,就性外更無別法,所以宇宙萬有雖森然差別,而渾然圓融,橫盡十方,豎窮三際,一一法都彼此互收,一一塵都包含世界相即相入,無礙溶融,主伴具足,重重無盡。

而與「性起說」相對之「緣起說」,則有二義,即:一、系應眾生根機而說不可思議佛果境界(緣起因分)。二、一切現象之存在依因緣生起。有關後者之緣起,據法藏大師之《華嚴經問答》(卷上)所說,謂三乘之緣起,若諸緣集聚則「有」,諸緣離散則「無」,此稱修起之緣起;相對於此,而一乘之緣起則謂緣之集聚實非有,緣之離散亦非無,故稱性起之緣起。亦即對華嚴一乘之緣起而言,乃以「無自性」空之理為因,以有力、無力為緣之重重無盡之緣起;此系就事物皆無固有自性隨緣而起之觀點而說緣起也。又「無自性」即謂事物本來具足真實本性,非隨緣而有所增損,常顯自在作用,故就此點而言,即稱性起。

今舉譬喻以明。譬如海水起波,波無別波,全是海水;海水以外,更無別波;此喻如性起。因風起浪,浪因風而起,此是喻緣起。然而雖因風起浪,浪無自性,全浪是水;故緣起雖見次第,但其結果,與性起同一法界也。若明同一法界,則知無起而起,起而無起,是謂不思緣起。是知性起者,起是法界自體功能,起不從緣;言緣起者,是入法界之近方便,謂緣起無性,即入法界也。

如上所述,「性起」與「緣起」不同,二者乃相對而言。「性起」即從性而起之意,亦即從佛果之境界說事物之現起;「緣起」為依緣而起之意,亦即從因位之境界論說事物之現起。據《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所說,性起屬果,乃盧舍那佛之法門;據《普賢菩薩行願品》所說緣起屬因,乃普賢法門

然關於性起是否包含煩惱所污染之現象(染法),則有異說。染法依真如法性(事物真實之本性即無自性)而顯現,乃不離法性,然系違法性而起,故對性起有二說,即:

一、唯有性起而不含染法之性起唯凈之說;

二、染凈諸法悉為性起所作用之性起兩通之說。

二說一般以前說為主。

此外,天台宗之性具說,基於現象即實在之理,主張一切現象本來具足三千諸法,視佛界之果德與九界之迷皆相同,依此而說法界。反之,華嚴宗之性起說,主張法性為唯一之理性,稱為一心法界,以性起之自體說萬象緣起,欲將九界之迷導向佛果。換句話說,即天台華嚴兩宗盡管都闡明法界圓融義,但華嚴站在佛的果智上談諸法的融通,說法界森羅諸法都是毗盧遮那如來果滿的本性所起;天台宗談因心的本具,說在迷因位的凡心本來法爾圓具十界三千色心諸法。所以天台宗以性具法門自許,而華嚴宗樹立性起法門他對壘。

 

【如是微密法,無量劫難聞精進智慧者,乃聞如來藏(雲雲)。經雲以非喻為喻等也,諸有行者,准喻思之。】

 

文義顯見。

此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無量劫難以得聞;唯有於佛道精進智慧的人,方能聽聞受持甚深如來藏。此大緣起法界,即甚深如來藏性也。

經雲:不可喻之法以非喻為喻而明之也。諸修行者,根據譬喻思之,則得其法也。

 

【盧遮那佛過去行,令佛剎海皆清凈;無量無數無邊際,彼一切處自在遍。如來法身不思議,無色無相無倫匹;示現色相眾生,十方受化靡不現。一切佛剎微塵中,盧遮那現自在力;弘誓佛海震音聲,調伏一切眾生類。】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一卷。】

華嚴杜順和上略出記】

 

「盧遮那佛」,梵名  vairocana。為佛之報身或法身。又作毗盧遮那、盧舍那、流舍那、凈滿。各宗說法不一,如華嚴宗以盧舍那乃毗盧舍那之略稱,二者均為報身佛之稱號,譯為光明遍照,乃華嚴經所說蓮華世界教主;至於天台宗或其它各家,則以「毘盧遮那」為法身佛稱號,「盧遮那(或曰盧舍那)」為報身佛稱號,「釋迦牟尼佛」為化身佛稱號。故有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之說。

其實報身圓滿即是得法身也,所以華嚴謂毘盧遮那與盧遮那,只是梵名具略之別而已。化身佛示現生滅,報身佛有生無滅,法身佛非關生滅故知報身圓滿即是法身真實成就也。

「盧遮那佛過去行,令佛剎海皆清凈,無量無數無邊際,彼一切處自在遍。」謂菩薩久遠劫修習十度萬行,煩惱盡性德圓,凈佛國土圓滿菩提,證佛法身也。梵語「(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謂煩惱體凈,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自在無礙,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以今文雲「無量無數無邊際,彼一切處自在遍。」「佛」,梵語具雲佛陀,華言覺,謂理性之體,本來覺了也。

如來法身不思議,無色無相無倫匹,示現色相眾生,十方受化靡不現。」此是言法身無相無相隨緣現一切相,所謂實相無相一切相也。故由法起化,普度十方,為度眾生,示現色相,化現十方者也。此說明以法界緣起故,佛由法起化,能普化十方,無剎不現身也。「法身現色」之義,如《大乘起信論》所雲:「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以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庄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之所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一切佛剎微塵中,盧遮那現自在力,弘誓佛海震音聲,調伏一切眾生類。」法界緣起,性海圓明,備具眾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相即,攝入重重,主伴具足,事事無礙,即能調伏度化、究竟利益一切眾生之類也。是故今文雲如一切佛國土碎為微塵,於此無量無數無邊微塵中,盧遮那佛能不違大宏誓願,而自在示現無礙力用,調伏度化一切眾生之類也。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一卷。」總結上文。

華嚴杜順和上略出記。」明其出處,並尊華嚴宗主。

 

THE END